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4 07:2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课本旁边是一个水杯,估测水杯的高度为
A.18m B.18dm C.18cm D.18mm
2.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经常需要借助一些精密的实验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下列实验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让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准零刻度线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温度计玻璃泡应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
C.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加减砝码无法使天平平衡时应调节平衡螺母
D.用量筒测量体积时,应该选择量程尽可能大的量筒
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从起点沿直线向东行驶到达终点,如图记录了两车在此路程内的运动时间,在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一定是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一定是向东做减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4.小华在绿道上骑行,感觉路旁的树木在向后退,他选的参照物是
A.耸立的高楼 B.路旁的树木
C.地面 D.自己的自行车
5.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跟时间t成反比
C.路程s跟时间t成正比
D.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跟时间t成反比
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车和丙车的速度相等
B.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东行驶
C.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西行驶
D.乙车保持图中速度运动下去,t=10s时,通过的路程为40m
7.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景。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90cm刻线处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C点。小车到达50cm刻线处的B点、0cm刻线处的C点所用时间分别为1.6s、2.4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0.625m/s
B.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0.25m/s
C.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AC段的平均速度
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8.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前2s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9.下列数值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足(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8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小明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0.8s
D.老师上课讲课的声音强度约为150dB
10.甲、乙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如图,正确的是(  )
A.甲速度大于乙速度 B.乙速度大于甲速度
C.以甲为参照物,乙静止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后
1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轨迹被相机拍下(每隔10s发生一次曝光,留下物体影像),从两车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来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甲车速度一定越来越小 B.甲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D.前20s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
12.A同学和B同学在郊外骑自行车,他们在某段平直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0~10s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B同学总是运动的
C.10s时,两人的速度相等
D.A同学做变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3.”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右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14.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甲和乙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其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cm。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   s。
15. 2015年,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红旗HQ3将再次进行长途测试.之前的测试中,该车的平均车速约90 km/h,合    m/s;自动行驶过程中,路边树木相对该车是   的.
16.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泳池里练习游泳,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横纵坐标刻度均匀)。他们同时从泳池的同一端出发,游泳路径均为直线且不计转向时间,他们第一次相遇用时50s,则该泳池的长度为   m。
17.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1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的运动时间更短,   球在做匀速运动,   球平均速度大。
三、作图题
18.乘“水上巴士”游船,领略壶山兰水画卷之美。甲、乙两艘游船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匀速航行分别用时0.8h和1.1h,此线路长8.8km。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甲、乙两艘游船在此航程中的s﹣t和v﹣t的对应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
19.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物理创新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段的路程   cm,AC段的平均速度   cm/s;
(2)小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保持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20.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的同学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在B点放置了一金属片,此金属片的作用是   ;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cm,若AB段用时2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为了______(选填字母):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4)请把下表的设计补充完整   ;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平均速度v/
(5)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小车从A到C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 B.
C. D.
五、综合题
21.2023年10月28日,秋风和煦,彩旗飘扬。
(1)入场式结束后,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奏唱国歌,几位同学对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进行了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20s B.50s C.3min D.5min
(2)小刚同学注意到,学校的国旗旗杆大约有四层楼高,因此对旗杆高度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___________;
A.6m B.12m C.20m D.30m
(3)小智同学担任男子200米比赛的计时员,他用停表测量了3号选手所用的时间,如图1所示,则3号选手的成绩是   s;
(4)田赛赛场同样精彩纷呈,裁判老师使用皮卷尺来测量运动员们的跳远成绩,如图3所示,将零刻线固定在起跳线处,然后将卷尺拉出,笔直地铺在沙坑上。在试跳阶段,几位同学读出了运动员的成绩,并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肯定有误的是___________;
A.3.425m B.36.85dm C.415cm D.4375mm
(5)跳远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落地后,身体碰到了放在一旁的皮卷尺,卷尺弯曲了一些,如果不及时调整,则测得的成绩(跳远距离)将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六、计算题
22. 学校航模社团用无人机进行学科实践,已知无人机整机质量为2kg。
(1)小高想要测量操场长度,他让无人机从操场一端以2m/s的速度水平匀速直线飞行到另一端,发现用时1分30秒,请问他测得的操场长度为多少?
(2)小飞想了解无人机上升过程中的输出功率,他让无人机匀速直线上升80m,发现用时20秒,请问此过程中他测得的无人机的输出功率是多少?(空气阻力不计,g取10N/kg)
23.在2015年江南外国语校运会中。(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绮雯同学以1分16秒的成绩获女子400米的第一名,绮雯同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寅琳以6.25m/s的平均速度跑完了100米,计时员登记的百米成绩是多少秒?如果终点的计时员不是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记时,而是等听到发令枪的枪声开始计时,终点计时员在百米赛跑中的计时准确吗?为什么?
24. 周末,小成同学骑自行车前往离家较近的邓小平图书馆研修学习。在某段平直的公路上,其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小成和自行车总重力为600N,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
(1)求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
(2)如果自行车在前10s内所通过的路程为30m,那么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课本的长度约为25cm,水杯的高度小于课本的长度,约为18cm,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课本的长度为25cm。
2.【答案】B
【解析】【解答】A、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让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若零刻度线磨损也可让物体对准某一整数刻度线位置,然后读出结果再把这一部分减去,故A错误;
B、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温度计玻璃泡应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故B正确;
C、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加减最小砝码天平仍不能平衡时,应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在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
D、使用量筒测量体积时,应满足一次性测出液体体积的最小标度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D
【解析】【解答】A.图中,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不能确定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故A错误;
B.乙车通过相等的路程需要的时间变短,则速度越来越大,是加速运动,不是减速运动,故B错误;
C.甲、乙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相等,但甲的时间大于乙的时间,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甲车在16s内的平均速度为:,
乙车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为:,甲车16s内的平均速度与乙车前4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体运动时,任意相同时间的速度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根据,计算速度。
4.【答案】D
【解析】【解答】AC、以高楼和地面为参照物,路旁树木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C错误;
B、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择自身为参照物,判断树木的运动状态,不能选择相同树木为参照物,故B错误;
D、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和自行车之间有位置变化,路旁树木向后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先确定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改变,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5.【答案】C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和路程和时间无关,根据速度公式可知速度一定下,路程和时间成正比,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6.【答案】D
【解析】【解答】A.甲图像是v﹣t图像,据图可知,甲的速度为4m/s,乙车2s运动8m,丙车4s经过4m,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所以A错误。
BC.甲速度为4m/s,乙车4m/s,大于丙的速度,所以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运动 , 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西行驶 ,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静止,BC错误。
D.乙车4m/s,t=10s时,通过的路程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解析】【解答】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8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1.1m/s,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明心跳每分钟75次左右,则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老师上课讲课的声音强度约为30dB,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对长度、速度、时间和响度的大小分析判断。
10.【答案】A
11.【答案】D
【解析】【解答】ABC.图中,甲车在相等时间内路程相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甲是在相等时间内平速度相同,但不一定每个时刻速度不变,不能断定甲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乙做变速运动,受力不平衡;故ABC错误;
D.前20s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前20s乙车的平均速度为:,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相同时间段的路程相同,可知平均速度相同;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是变速运动;根据,计算速度,判断速度大小。
12.【答案】A
【解析】【解答】A.由图像可知,第10s前A的速度始终小于B的速度,根据可知0~10s,A同学的路程小于B的路程,两人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A错误;
B.B同学的速度不为零,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B同学相对路边树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同学总是运动的,故B正确;
C.10s时,AB的图象相交,说明两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A同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大,说明A同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 (1)在v-t图像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据此判断两人的运动状态,并利用速度公式判断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3.【答案】3.83;19.15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可知, 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约为3.83cm;(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过程中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根据刻度尺的测量原理即可得知,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的读数需要估读,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时间间隔为0.2s,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4.【答案】1mm;2.80;100.3
【解析】【解答】由图1可知,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右端与0刻度线、2.80cm对齐,即物体长度为2.80cm。由图2可知,小盘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示数是40.3s,因此秒表读数为。
综上 第1空、 1mm;第2空、2.80; 第3空、100.3.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3、停表的读数:小盘为分钟,大盘位秒钟,按照指针指向数字进行读数。
15.【答案】25;运动
【解析】【解答】(1)km/h化m/s,即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3.6,即:90km/h=90×=25m/s;
(2)在自动行驶过程中,路边的树木相对该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树木是运动的。
【分析】(1)1m/s=3.6km/h,据此进行单位换算即可;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16.【答案】50
【解析】【解答】图中,甲的速度保持不变,速度为,乙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设该泳池的长度为,则第一次相遇时,根据,则有:
计算泳池的长度为:
。故第1空填:50。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表示路程,利用相遇时的路程,计算相遇的时间。
17.【答案】乙;甲;乙
18.【答案】
【解析】【解答】 据题可知,船只的运动距离为8.8km,甲、乙两艘游船的运动时间为0.8h,1.1h,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据此作图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题目中甲乙在0.8h 1.1h通过的距离为8.8km,计算甲乙的速度。
19.【答案】 40.0; 40.0;变速;小
20.【答案】(1)
(2)见解析;45.0;0.225
(3)B
(4)时间t/s
(5)C
【解析】【解答】(1)实验原理,即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到达B点时与金属片碰撞而停止,从而方便测量时间。
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45.0cm。若AB段用时2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测量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为了探究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化规律,而非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选B。
(4)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包括路程s和时间t,故表中应补充时间t/s。
(5)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其速度应该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在s t图像中,小车的路程s应该随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图像的斜率逐渐增大)。所以,与事实相符的图像是斜率逐渐增大的那一条。故选C。
【分析】(1)原理:。
(2)金属片:便于计时;路程测量(刻度差);速度计算(单位转换)。
(3)实验目的:探究速度变化规律(加速运动)。
(4)表格设计:时间是关键物理量,需记录。
(5)图像分析:加速运动的 s-t 图像斜率增大(曲线向上弯曲)。
(1)实验原理:该实验的原理是速度公式,即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1]在B点放置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到达B点时与金属片碰撞而停止,从而方便测量小车从A到B的时间。
[2]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45.0cm。若AB段用时2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为了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求速度的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故选B。
(4)补充表格设计: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包括路程s和时间t。对于AB段、BC段和AC段,都需要记录这两个物理量的值。故表中应补充时间t/s。
(5)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其速度应该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在s t图像中,小车的路程s应该随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图像的斜率逐渐增大)。所以,与事实相符的图像是斜率逐渐增大的那一条。故选C。
21.【答案】(1)B
(2)B
(3)40
(4)C
(5)偏大
【解析】【解答】(1)根据实际,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最接近实际的是50s,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4×3m=12m,B符合题意;
故选B。
(3)图中,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后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则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读数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固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分析】(1)升旗时间约50s;
(2)根据楼层高度和楼层数,计算升高的高度;
(3)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4)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卷尺弯曲,使测量的长度偏大。
(1)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8s,所以最接近实际的是50s。
故选B。
(2)一层楼高约为3m,四层楼高约为
4×3m=12m
故选B。
(3)由图可知,秒表的分针指向0min,超过半格,秒针指向40s,时间是40s,此时3号选手的成绩为40s。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ABD的数据可知,这三次数据都进行了估读, C选项中数据没有估读。
故选C。
(5)由于卷尺弯曲,且零刻线已经固定在起跳点,若不及时调整会因为卷尺弯曲使读出的数值偏大。
22.【答案】(1)解: 他测得的操场长度为
(2)解: 无人机匀速直线上升,空气阻力不计,则无人机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即
则无人机的输出功率是
【解析】【分析】(1)根据无人机飞行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计算路程;
(2)根据物体的质量,利用G=mg,计算重力;利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计算功率的大小。
23.【答案】【解答】解:(1)已知绮雯比赛时通过的路程
时间绮雯同学的平均速度
(2)由可得,寅琳的百米成绩
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不准确,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
【解析】【分析】1) 绮雯同学以1分16秒的成绩获女子400米的第一名 ,运动路程为400m,运动时间为76s,根据v=s/t计算运动速度
2) 寅琳以6.25m/s的平均速度跑完了100米 ,速度为6.25m/s,路程为100m,根据t=s/v计算与运动时间
声音的传播速度远慢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则运动时间变小。
24.【答案】(1)解: 由图可知,自行车从第10s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m/s,所以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s=vt=5m/s×(50s-10s)=200m
答: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为200m;
(2)解: 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W=fs总=0.2Gs总=0.2×600N×(30m+200m)=27600J
答: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27600J。
【解析】【分析】(1)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 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 阻力乘以一定距离等于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