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 (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3 23: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姓名_________
一:考点记忆
Ⅰ. 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1.“江南地区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反映的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主要原因及作用?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开始和完成时间分别是?
Ⅱ.农业工具革新及水利工程建设
耒耜+磨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P1)——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P2)——曲辕犁+筒车(唐玄宗P5)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P2)——灵渠(秦朝,珠江+长江P3)——大运河(隋炀帝,北涿郡…P5)
Ⅲ.农业著作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什么
2.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农业百科著作是什么
3.“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什么?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农业工具的革新,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环境的安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
(确认完成签字__________ )
二:考点运用
1.“已经普通使用磨制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这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我国 ▲ 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 A.珠江 B.长江 C.淮河 D.黄河
2.推行“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措施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根据右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反映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4.某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①《耕获图》局部 ②曲辕犁 ③耧车 ④筒车模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5.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 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汉朝时,我国就有了纸币——交子
C.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我国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以农为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9.成都离堆公园大门有一幅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幅对联描绘的是 A.大禹陵 B.古运河 C.都江堰 D.古长城
1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1.正在热播的《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
①虚心纳谏 ②轻徭薄赋 ③统一文字 ④北击匈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10分)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九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3.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代建筑就是一部十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结合材料与所学,回答问题。(10分)
【民居】
(1)请写出图一民居的具体名称。图二反映的民居出现于宋代哪个城市?(2分)
【水利】
(2)图三是四川成都平原上的一项防洪灌溉工程,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完好无损。请问它的主持修建者是谁?图四的水利工程出现在隋朝,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陵墓】
(3)秦汉时期,陵墓建筑设计风格独特,同时体现出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请列举出这一时期轰动世界的陵墓建筑艺术的代表。(1分)
【边防】
(4)中国古代很多王朝,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都曾“防胡万里城”, 图五所示的城防修建于秦朝,请说出它修筑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图六城防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什么?(3分)
【城市】
(5)唐都的建筑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其独特的风格也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请说出经唐代高僧设计且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佛教建筑是什么?(1分)
【认识】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建筑与历史的关系的?(1分)
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连连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大量逃亡,掀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迁到了南方。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宋史》
材料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王的一封信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于何时?(1分)此时为鼓励对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1分)
(4)材料五说明清朝前期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这一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1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分)
15.(10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J].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 任城王传》
请回答:
(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1分)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个政权?(写字母)(1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1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1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1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1分)举一例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1分)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1分)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2分)
三:我的盲点记录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
经验总结:如北魏 ⑧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⑨(朝代)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的书籍。
工具技术革新:如春秋时期所出现的① ,到战国时,使用更加广泛,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新作物引进:如汉武帝时,⑥出使西域后,苜蓿、核桃等传入中原;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⑦在江南地区推广。
政策调整:如秦国,③主持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贞观时期,④ (皇帝)吸取隋亡教训,在经济上,“⑤ (财政思想)”,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水利兴修:如秦国的李冰修建了② ,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综上所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⑩
图一 河姆渡遗址
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