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及思想文化(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及思想文化(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00: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及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问题
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3)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设置司农司,编订《农桑辑要》。
(5)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启示: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先进人才、技术的引进。
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思想)
(1)重农抑商
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③隋唐轻徭薄赋④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商业问题
1、商业和城市
(1) 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三、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①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
②唐朝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
③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④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等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等内容。
一、百家争鸣:
①春秋时老子著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主张“仁”和“礼”③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④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⑤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③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科学技术
①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四、宗教
①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以后传播开来,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玄奘西游、《金刚经》印制、莫高窟的开凿都印证了唐朝佛教的兴盛。
五、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提供了典范。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六、艺术
①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作有司母戊鼎。
②文字、书法艺术:商朝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魏晋南北朝时书法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东晋王羲之书法独创一体,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③雕塑艺术: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
启示: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自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人才与应有的重视。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2、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最能说明南方( )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地理位置重要
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交通十分发达
3、“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
4、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③百家争鸣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5、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6、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材料三:雍正时,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令照天不敬律斩立决。
(3)材料三中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什么?有何危害?
(4)以上三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3)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