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课时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初步归纳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
通过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归纳
教材范围 对应单元 所属时期 经济结构 经济 政策 经济 布局 子目或页码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七上 第一单元 史前 农作物:水稻、粟和黍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河姆渡居民会运用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 P9 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P8-13
农具:磨制石器
水利:良渚遗址中出土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
第二单元 夏商周 农具: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中的重视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修筑都江堰
生产方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第三单元 秦汉 P78农历与节气 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是姓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且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际和地区的贸易交流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生产技术: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生产方式:精耕细作,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终止了双季稻 南方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朝青瓷莲花尊) 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重视农业发展:曹魏采取屯田的措施,兴修水利;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孙权派卫温下夷洲) 江南地区的开发 P91
七下 第一单元 隋唐 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纺织业:蜀锦 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 国际性大都会:都城长安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唐朝中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P20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 农具:秧马 农作物:由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粮仓: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纺织业:南方超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比较先进 制瓷业:五大名窑,瓷都景德镇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海船配备指南针 出现早市和夜市,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等;瓦子的出现,大上港广州和泉州的闻名世界。海上贸易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货币:(北宋)交子;(南宋)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政府鼓励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第三单元 明清 农作物: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前期大力推广高产作物种植 水利: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棉纺织业:明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 手工业工场:初具规模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帮再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晋商和徽商) 清朝前期,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
(二)小试牛刀
1.在某遗址中出土了饲养家畜的圈栏、磨盘、石研棒,在地窖里出现了储存的粟米堆积。据此,该处原始人类可能( )
A.使用打制石器 B.开始定居生活 C.建立部落联盟 D.具备牛耕技术
2.“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汉武帝( )
A.采取休养生息 B.解决王国间题
C.加强思想控制 D.实行盐铁官营
3.结合右图,
进阶提升
1.结合材料二,概述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综上所述,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2分)
评价与作业
(一)选择题
1.某遗址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稻作生产工具是骨耜。该遗址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这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孝文帝改革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3.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4.“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 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5.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6.《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7.“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南方各割据政权一般却比较稳定,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和南唐以及吴越,经济发展更为显著。……河套地区是党项族和汉族人民杂居的地区,“地饶五谷,尤宜稻麦”。……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南宋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南方社会经济继续获得发展,……麦的需要量激增,促使南方麦的种植逐渐普遍。……金朝的铁器,其中有大量铁制农具,形制与中原地区相似或一致。
——《中国古代史·下册》
请回答:
(1)图二中的“中都”是哪一政权的都城?对比图一和图二,列举宋代农业发展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南唐以及吴越”处于什么历史时期?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所示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综上所述,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C A D B B C D
(二)非选择题
26.(10分)
(1)金。粮食主要产区南移;黄河流域的畜牧地区转变为农作物产区;小麦在南方逐渐普遍等。(4分)
(2)五代十国。南方政局比较稳定;民族交融;政权局部统一;北方人口南迁。(4分)
(3)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各民族经济进一步交融;南北经济进一步交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