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学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00: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 民族政策(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
①“汉家和亲第一公主”刘细君;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影响: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台湾)。
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不同地区看:
西藏
①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新疆(近期热点)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③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3、台湾
①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⑤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中共制定“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
2、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3、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
4、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如《马可波罗行记》
5、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设广州一地作为对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点拨】: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3、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避免北方其它民族侵扰 B、洛阳城繁华异常
C、接受汉族文化,控制黄河流域 D、提高鲜卑贵族的地位
2、岳飞抗金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
A、这是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属于防御性的战争
C、是反对掠夺反对奴役的战争 D、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3、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
①岳飞 ②文天祥 ③戚继光 ④郑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某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某班要出一期“历代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黑板报,下列材料可供选择的是( )
①唐太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清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④新中国设立西藏自治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也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摘编自《走进盐城》
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将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并对商品的出口加上种种限制。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摘自《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Ⅱ》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基于材料三的认识,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7、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
材料二:右图
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