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弯道超车】七升八第二部分新知超前:专题0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4)【弯道超车】七升八第二部分新知超前:专题0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13:03: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指通过三角形边、角的对应关系,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推理依据。初中阶段核心判定定理有4种: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每种定理均需满足特定的边、角对应条件,且需严格区分“对应关系”(如“夹角”与“对角”的差异).
【知识点0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SSS)”
1.核心内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B′,BC=B′C′,AC=A′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SSS是唯一不涉及“角”的判定定理,适用于已知三边对应相等的场景;
(2)可用于证明线段相等(通过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推导)
【知识点0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
1.核心内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B′,∠A=∠,AC=A′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
(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示例:如图,△ABC与△ABD中,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知识点0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
1.核心内容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AB=A′B′,∠B=∠,则△ABC≌△△A′B′C′.
3.注意事项
关键条件:“夹边”是指两个角所共同对的边(即两个角的公共边).
【知识点0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4——“角角边(AAS)”
1.核心内容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C=A′C′(或BC=B′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AAS是ASA的推论: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得两个三角形的第三对角对应相等.这样就可由“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用角边角条件可以证明角角边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推论.
(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图,在△ABC和△ADE中,如果DE∥BC,那么∠ADE=∠B,∠AED=∠C,又∠A=∠A,但△ABC和△ADE不全等.这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知识点05】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选择
1.基于已知条件的判定方法选择
已知条件 可选择的判定方法 示例场景(在△ABC和△DEF中)
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SAS、AAS、ASA 已知AB=DE,∠A=∠D,可选择SAS(需另一组夹边相等)或AAS(需另一角相等)
两角对应相等 ASA、AAS 已知∠A=∠D,∠B=∠E,可选择ASA(需夹边相等)或AAS(需一角的对边相等)
两边对应相等 SSS、SAS 已知AB=DE,AC=DF,可选择SSS(需第三边相等)或SAS(需夹角相等)
2.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
(1)从求证出发:分析需证明的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尝试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示例:求证BC=EF,若BC在△ABC中,EF在△DEF中,可尝试证△ABC≌△DEF。
(2)从已知出发:根据已知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中线等)确定可证全等的两个三角形。
示例:已知在△ABC中AD是中线(BD=CD),且AB=AC,可优先考虑△ABD与△ACD。
(3)条件与结论结合:综合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锁定可能全等的三角形。
示例:已知AB∥DE(得∠B=∠E),且需证AC=DF,可锁定△ABC与△DEF。
(4)辅助线构造:若直接证全等困难,可添加辅助线(如连接某线段、作角平分线等)构造全等三角形。
示例:证明线段和差关系时,可延长短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总述:【知识体系与学习要点】
1.核心逻辑: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质是通过“边、角对应关系”证明三角形“完全重合”,需严格满足判定定理的条件(如SAS的“夹角”、ASA的“夹边”)。
2.易错点:
混淆“夹角”与“对角”,误用“SSA”作为判定定理;
忽略“对应”二字,将“边或角相等”直接等同于“对应边或角相等”;
误认为“三个角对应相等”或“面积/周长相等”可证全等(实际不能)。
3.学习建议:通过画图对比(如SSA的反例图)、多解例题(同一问题用不同判定方法)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强化“对应关系”意识。
考点1 SS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则的度数是( )
A. B. C. D.
【典例2】如图,在的边上取一点D,连接,在边的延长线上截取,点F在边下方,且.
(1)求证:;
(2)求证:;
(3)若,且的面积为1,则四边形的面积为 .
【变式1】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其中截面如图所示,伞骨,支撑杆,,当沿AD滑动时,油纸伞开闭,若,则的大小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变式2】如图,在和中,点在边上,交于点.若,,,,则 .
【变式3】如图,在中,点E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垂直平分,垂足为F,交于点D.连接.

(1)若的周长为19,的周长为7,求的长.
(2)若,,求∠CDE的度数.
考点2 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将两根钢条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则的长等于内槽宽,那么判定的理由是(  )
A. B. C. D.
【典例2】如图,在四边形中,是对角线上一点,,,求证:.
【变式1】下列表格中,填入“◎”处正确的是( )
已知:,且. 求证: 证明: 又, ∴ (◎)
A. B. C. D.
【变式2】如图,已知,若根据“”判定,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变式3】如图,将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至.连接.

(1)若,,求的度数.
(2)若,求证.
【变式4】如图,在△ABC中,∠B=50°,∠C=20°.过点A作AE⊥BC,垂足为E,延长EA至点D.使AD=AC.在边AC上截取AF=AB,连接DF.求证:DF=CB.
考点3 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已知,,添加一个条件 判定.
【典例2】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的两侧,且,,,若,,则的长为( )
A.4 B.6 C.8 D.10
【变式1】如图.已知是边的中线.,、与直线的交点分别为点、,请说明与全等的理由.
【变式2】如图,,,连接交于点O,点E,F在线段上,且.求证:.

【变式3】如图,在中,是边上的中线,于点E,交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
(2)若=16,求的长.
考点4 ASA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聪聪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聪聪画图的依据是(  )
A. B. C. D.
【典例2】如图,在中,,在边上顺次取点,,使.作,,分别与,的延长线交于点,.求证:.

【变式1】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片摔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要想重新获取一块与原来一样完整的玻璃片,带去加工厂的碎片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变式2】如图,点E在线段AB上,,,.

求证:
(1);
(2).
考点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综合
【典例1】如图,在中,点、分别在边、上,与相交于点,如果已知,那么还不能判定,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的是( )
A. B. C. D.
【变式1】如图,已知,,增加下列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变式2】如图,四边形中,,,,
(1)求证:;
(2)求证:;
考点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
【典例1】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AB的两侧,且AE=BF,∠A=∠B,∠ACE=∠BDF.
(1)求证:△ACE≌△BDF;
(2)若AB=8,AC=2,求CD的长.
【变式1】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
求证:①△ADC≌△CEB;
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考点7 尺规作图
【典例1】如图,已知,用直尺和圆规作两个角,使其大小分别是.(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变式1】下面是黑板上出示的尺规作图题,横线上符号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
如图,已知,求作:,使.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为圆心,①为半径作弧,分别交,于点,; (3)以点为圆心,②为半径作弧交于点; (4)以③为圆心,④长为半径作弧交第(3)步中所作弧于点; (5)过点作射线,即为所求作的角.
A.① B.② C.③ D.④任意长
1.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得到的依据是( )
A.SAS B.SSS C.ASA D.AAS
2.如图所示,中,,则由“”可以判定( )
A. B.
C. D.以上都不对
3.如图,,,若要用“”证明,则还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
A. B. C. D.不需要添加
4.如图,在中,,D为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①;②;③平分;④,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匠人墨子用木头制成的木鸟,称为“木鸢”.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纸张和竹条制作风筝,使其更加轻便、易于放飞.在如下图所示的“风筝“图案中,、、.则可以直接判定( )
A. B.
C. D.
6.如图,由,,,得的根据是(  )
A.SAS B.ASA C.AAS D.SSS
7.如图,点B,C,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8.如图,点D在上,E在上,,补充一个条件:①;②;③;④,能证明的有( )个.
A.1 B.2 C.3 D.4
9.如图,,,连接,则 .
10.如图,,,,,则等于 .
11.如图,和分别在线段的两侧,点C,D在线段上,,,则 .
12.如图所示,,,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可证明 或 .

13.如图,网格中的所有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同,则
14.如图,点、分别为的边、上的点,,,,,则的度数为 .
15.在中,,中线,则边AB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若,则的度数为 .
17.如图,在中,平分,,的面积为,的面积为,则的面积等于 .
18.已知:如图,.试证明:.

19.如图,已知,,为的中点,说出的理由.

20.如图,∠A=∠B,AE=BE,点D在 AC 边上,∠1=∠2,AE和BD 相交于点O.
求证:△AEC≌△BED;
21.如图,在△ABC与△ABD中,BC=BD,∠ABC=∠ABD.点E为BC中点,点F为BD中点,连接AE,AF
求证:△ABE≌△ABF.
22.(2025·浙江金华·二模)如图,已知,,,在同一条直线上,,,,与交于点.
(1)求证:.
(2)若,,求的度数.
23.如图,已知在中,,,,.求证:.
24.如图所示,在△ABC中,AD⊥BC于D,CE⊥AB于E,AD与CE交于点F,且AD=CD.
(1)求证:△ABD≌△CFD;
(2)已知BC=7,AD=5,求AF的长.
25.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
(1)求证:△BAD≌△CAE;
(2)请判断BD、CE有何大小、位置关系,并证明.
26.长方形具有四个内角均为直角,并且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特征.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 C与点A重合, 折痕为.
(1)如果, 求的度数;
(2)判断和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7.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1)试说明.
(2)若,C是的中点,求的长.
28.(2023 衢州)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下面四个条件:
①AB=DE;②AC=DF;③BE=CF;④∠ABC=∠DEF.
(1)请选择其中的三个条件,使得△ABC≌△DEF(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2)在(1)的条件下,求证:△ABC≌△DEF.
29.如图,在中,D为上一点,E为中点,连接并延长至点F,使得,连.
(1)求证:;
(2)若,连接,平分,平分,求的度数.
30.(推理能力)如图,是上的两个动点,且.
(1)若点运动至图①所示的位置,且.试说明:;
(2)若点运动至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则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若点不重合,且,则和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31.(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l,CE⊥直线l,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
(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不是直角,那结论是否会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过△ABC的边AB、AC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AH是BC边上的高,延长HA交EG于点I,求证:I是EG的中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指通过三角形边、角的对应关系,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推理依据。初中阶段核心判定定理有4种: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每种定理均需满足特定的边、角对应条件,且需严格区分“对应关系”(如“夹角”与“对角”的差异).
【知识点0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边边边(SSS)”
1.核心内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B′,BC=B′C′,AC=A′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SSS是唯一不涉及“角”的判定定理,适用于已知三边对应相等的场景;
(2)可用于证明线段相等(通过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推导)
【知识点0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
1.核心内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B′,∠A=∠,AC=A′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
(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示例:如图,△ABC与△ABD中,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知识点0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
1.核心内容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AB=A′B′,∠B=∠,则△ABC≌△△A′B′C′.
3.注意事项
关键条件:“夹边”是指两个角所共同对的边(即两个角的公共边).
【知识点0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4——“角角边(AAS)”
1.核心内容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2.符号表示:如图,在△ABC与△A′B′C′中,如果∠A=∠,∠B=∠,AC=A′C′(或BC=B′C′),则△ABC≌△△A′B′C′.
3.注意事项
(1)AAS是ASA的推论: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得两个三角形的第三对角对应相等.这样就可由“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用角边角条件可以证明角角边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推论.
(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图,在△ABC和△ADE中,如果DE∥BC,那么∠ADE=∠B,∠AED=∠C,又∠A=∠A,但△ABC和△ADE不全等.这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知识点05】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选择
1.基于已知条件的判定方法选择
已知条件 可选择的判定方法 示例场景(在△ABC和△DEF中)
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SAS、AAS、ASA 已知AB=DE,∠A=∠D,可选择SAS(需另一组夹边相等)或AAS(需另一角相等)
两角对应相等 ASA、AAS 已知∠A=∠D,∠B=∠E,可选择ASA(需夹边相等)或AAS(需一角的对边相等)
两边对应相等 SSS、SAS 已知AB=DE,AC=DF,可选择SSS(需第三边相等)或SAS(需夹角相等)
2.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
(1)从求证出发:分析需证明的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尝试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示例:求证BC=EF,若BC在△ABC中,EF在△DEF中,可尝试证△ABC≌△DEF。
(2)从已知出发:根据已知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中线等)确定可证全等的两个三角形。
示例:已知在△ABC中AD是中线(BD=CD),且AB=AC,可优先考虑△ABD与△ACD。
(3)条件与结论结合:综合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锁定可能全等的三角形。
示例:已知AB∥DE(得∠B=∠E),且需证AC=DF,可锁定△ABC与△DEF。
(4)辅助线构造:若直接证全等困难,可添加辅助线(如连接某线段、作角平分线等)构造全等三角形。
示例:证明线段和差关系时,可延长短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总述:【知识体系与学习要点】
1.核心逻辑: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质是通过“边、角对应关系”证明三角形“完全重合”,需严格满足判定定理的条件(如SAS的“夹角”、ASA的“夹边”)。
2.易错点:
混淆“夹角”与“对角”,误用“SSA”作为判定定理;
忽略“对应”二字,将“边或角相等”直接等同于“对应边或角相等”;
误认为“三个角对应相等”或“面积/周长相等”可证全等(实际不能)。
3.学习建议:通过画图对比(如SSA的反例图)、多解例题(同一问题用不同判定方法)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强化“对应关系”意识。
考点1 SS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则的度数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得出,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解析】解:∵在和中




故选:C.
【典例2】如图,在的边上取一点D,连接,在边的延长线上截取,点F在边下方,且.
(1)求证:;
(2)求证:;
(3)若,且的面积为1,则四边形的面积为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4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与三角形高相关的计算.
(1)根据,得到,结合,利用即可证明;
(2)由(1)知,推出,即可证明;
(3)根据,且的面积为1,可求出的面积为,再根据(2)知得到点到的距离与点到的距离相等,推出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即可求出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1)证明:,
,即,


(2)证明:由(1)知,


(3)解:,且的面积为1,
的面积为,
由(2)知,
点到的距离与点到的距离相等,
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
四边形的面积为.
【变式1】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其中截面如图所示,伞骨,支撑杆,,当沿AD滑动时,油纸伞开闭,若,则的大小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证明,得出,进而可求出的大小.
【解析】解:
理由:∵,,,
∴,
在和中,
∴,
∴.
∵,
∴.
故选C.
【变式2】如图,在和中,点在边上,交于点.若,,,,则 .
【答案】80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正确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先利用定理证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得.
【解析】解:在和中,

∴,
∴,
∴,
故答案为:80.
【变式3】如图,在中,点E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垂直平分,垂足为F,交于点D.连接.

(1)若的周长为19,的周长为7,求的长.
(2)若,,求∠CDE的度数.
【答案】(1);(2).
【分析】(1)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证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
【解析】(1)解:∵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的周长为19,的周长为7,
∴,,
∴,
∴;
(2)解:∵,,
∴,
在和中,,
∴,
∴,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2 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将两根钢条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则的长等于内槽宽,那么判定的理由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由O是的中点,可得,再有对顶角相等,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
【解析】解:∵O是的中点,
∴,
在和中,

∴,
故选:B.
【典例2】如图,在四边形中,是对角线上一点,,,求证:.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先证明得出,再证明.
【解析】证明:在和中,

∴,
∴,
在和中,

∴.
【变式1】下列表格中,填入“◎”处正确的是( )
已知:,且. 求证: 证明: 又, ∴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已知条件即可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解析】证明:,

∵,
∴,
又,

故选:D
【变式2】如图,已知,若根据“”判定,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答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公共边以及,依据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需要的条件.
【解析】在和中,
,,
添加时,可以根据判定,
故答案为:.
【变式3】如图,将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至.连接.

(1)若,,求的度数.
(2)若,求证.
【答案】(1)(2)见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旋转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由旋转可知,则有,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及旋转的性质可进行求解;
(2)由旋转可知,,然后问题可求证.
【解析】(1)解:由旋转可知:,,
∵,
∴,
∵,
∴;
(2)证明:由旋转可知,,
∵,
∴,
在和中,

∴.
【变式4】如图,在△ABC中,∠B=50°,∠C=20°.过点A作AE⊥BC,垂足为E,延长EA至点D.使AD=AC.在边AC上截取AF=AB,连接DF.求证:DF=CB.
【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AB的度数,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结论.
【解析】证明:在△ABC 中,∠B=50°,∠C=20°,
∴∠CAB=180°﹣∠B﹣∠C=110°.
∵AE⊥BC.
∴∠AEC=90°.
∴∠DAF=∠AEC+∠C=110°,
∴∠DAF=∠CAB.
在△DAF和△CAB中,

∴△DAF≌△CAB(SAS).
∴DF=C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其性质定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考点3 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已知,,添加一个条件 判定.
【答案】(答案不唯一)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求解即可.
【解析】解:添加一个条件,判定,
理由如下:
在和中,


故答案为:(答案不唯一).
【典例2】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的两侧,且,,,若,,则的长为( )
A.4 B.6 C.8 D.10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先题意得到,再证明得到,据此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答案.
【解析】解:∵,
∴,
又∵,,
∴,
∴,
∴,
故选:C.
【变式1】如图.已知是边的中线.,、与直线的交点分别为点、,请说明与全等的理由.
【答案】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中线得到,平行得到,利用,即可得证.
【解析】解:与全等的理由如下:
∵是边的中线,
∴,
∵,
∴,
∴.
【变式2】如图,,,连接交于点O,点E,F在线段上,且.求证:.

【分析】利用已知条件证明,推出,由,得到,即.
【解析】证明:∵,
∴,
在和中,,
∴,
∴,
∵,
∴,
即.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证明.
【变式3】如图,在中,是边上的中线,于点E,交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
(2)若=16,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2)8
【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长度、全等三角形综合,根据条件写全步骤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中线可得,通过两个垂直可以判断两个角都为,还有对顶角,通过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证.
(2)通过观察可发现根据(1)中的全等可拆分为,从而得出答案.
【解析】(1)证明:是的边上的中线,



在和中,



(2)由(1)知,




∴.
故.
考点4 ASA判定三角形全等
【典例1】如图,聪聪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聪聪画图的依据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实际运用,熟练掌握判定定理并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图象,三角形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所以可以根据“角边角”画出.
【解析】解:根据题意,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所以可以利用“角边角”定理作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故选:C.
【典例2】如图,在中,,在边上顺次取点,,使.作,,分别与,的延长线交于点,.求证:.

【答案】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推出,根据,,得出,结合,利用证明,即可得出,熟练掌握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证明:∵,
∴,即,
∵,,
∴,
在和中,

∴,
∴.
【变式1】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片摔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要想重新获取一块与原来一样完整的玻璃片,带去加工厂的碎片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可直接选出答案.
【解析】②、③、④块玻璃不同时具备包括一完整边在内的三个证明全等的要素,所以不能带它们去,只有第①块有完整的两角及夹边,符合,满足题目要求的条件,是符合题意的.
故选:A
【变式2】如图,点E在线段AB上,,,.

求证:
(1);
(2).
【分析】(1)延长交的延长线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知求出,推出,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求出,证,求出即可.
(2)根据(1)可得,即可得到.
【解析】(1)延长交的延长线于,

∵,






在和中


即.
(2)根据(1)可得,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考点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综合
【典例1】如图,在中,点、分别在边、上,与相交于点,如果已知,那么还不能判定,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直角三角形可用定理,但、,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三角形中,则,又,由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对选项一一分析,排除错误答案.
【解析】解:添加选项中条件可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添加选项以后是,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添加选项中条件首先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再由等式的性质得到,最后运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添加选项中条件首先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再由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故选:.
【变式1】如图,已知,,增加下列条件:①;②;③;④.其中能使的条件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先根据得到,根据“”对①进行判断;根据“”对③进行判断;根据“”对④进行判断;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②进行判断.
【解析】解:∵,
∴,即,
当时,
在和中,

∴;
当时,不能判断.
当时,
在和中,

∴;
当时,
在和中,

∴;
综上分析可知,能使的条件有3个.
故选:C.
【变式2】如图,四边形中,,,,
(1)求证:;
(2)求证:;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由证明即可;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利用证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再根据角的和差得出结论.
【解析】(1)证明:,

即,
在和中,
(2)证明:由(1)可知,,

在和中,



即.
考点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
【典例1】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F分别在直线AB的两侧,且AE=BF,∠A=∠B,∠ACE=∠BDF.
(1)求证:△ACE≌△BDF;
(2)若AB=8,AC=2,求CD的长.
【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ACE≌△DBF即可;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析】(1)证明:在△ACE和△BDF中,

∴△ACE≌△BDF(AAS);
(2)由(1)知△ACE≌△BDF,
∴BD=AC=2,
∵AB=8,
∴CD=AB﹣AC﹣BD=4,
故CD的长为4.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1】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
求证:①△ADC≌△CEB;
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分析】(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对应相等,即可证明全等,再由线段对应相等,得出②中结论;
(2)由图可知,△ADC与△CEB仍全等,但线段的关系已发生改变.
【解析】(1)证明:①∵∠ACD+∠BCE=90°∠DAC+∠ACD=90°,
∴∠DAC=∠BCE.
又AC=BC,∠ADC=∠BEC=90°,
∴△ADC≌△CEB.
②∵△ADC≌△CEB,
∴CD=BE,AD=CE.
∴DE=CE+CD=AD+BE.
(2)△ADC≌△CEB成立,DE=AD+BE.不成立,此时应有DE=AD﹣BE.
证明:∵∠ACD+∠BCE=90°∠DAC+∠ACD=90°,
∴∠DAC=∠BCE.
又AC=BC,∠ADC=∠BEC=90°,
∴△ADC≌△CEB.
∴CD=BE,AD=CE.
∴DE=AD﹣BE.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此题作为选择或填空很容易漏掉后一问,注意运用.
考点7 尺规作图
【典例1】如图,已知,用直尺和圆规作两个角,使其大小分别是.(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角的和差关系,作出有公共边的两个角,继而得到结果.
【解析】解:如图,.
【变式1】下面是黑板上出示的尺规作图题,横线上符号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
如图,已知,求作:,使.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为圆心,①为半径作弧,分别交,于点,; (3)以点为圆心,②为半径作弧交于点; (4)以③为圆心,④长为半径作弧交第(3)步中所作弧于点; (5)过点作射线,即为所求作的角.
A.① B.② C.③ D.④任意长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
根据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进行判断即可求解.
【解析】解:由图可得作法:
(1)作射线;
(2)以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于点,;
(3)以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弧交于点;
(4)以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弧交第(3)步中所作弧于点;
(5)过点作射线,即为所求作的角.
①任意长;②;③;④表.
故选:B.
1.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得到的依据是( )
A.SAS B.SSS C.ASA D.AAS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复杂作图,根据作图的痕迹进行判断即可求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基本作图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解:由作图得:,,
在和中,

∴,
∴能得到的依据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中,,则由“”可以判定( )
A. B.
C.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证明,即可求解.
【解析】解:因为,
所以.
故选B.
3.如图,,,若要用“”证明,则还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
A. B. C. D.不需要添加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根据,结合公共边直接判断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解:∵,,,
∴,
∴不需要添加条件,
故选:D.
4.如图,在中,,D为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①;②;③平分;④,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D
【分析】由D为中点可得,利用即可证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逐一判断即可.
【解析】解:∵D为的中点,
∴,
又∵为公共边
∴,故①正确,
∴,
∵,
∴,即,故②③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③④共4个,
故选D.
5.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匠人墨子用木头制成的木鸟,称为“木鸢”.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纸张和竹条制作风筝,使其更加轻便、易于放飞.在如下图所示的“风筝“图案中,、、.则可以直接判定(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图形分析利用手拉手模型解决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和,易得.
【解析】解:在和中,


故选D.
6.如图,由,,,得的根据是(  )
A.SAS B.ASA C.AAS D.SSS
【答案】A
【分析】由已知得到,即可利用“”证明.
【解析】解:,


在和中,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一般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
7.如图,点B,C,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得到,证明,结合三角形外角性质,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解:∵,
∴,
∵,
∴,
∴,
∵,
∴,
∵,
∴,
解得,
故选:B.
8.如图,点D在上,E在上,,补充一个条件:①;②;③;④,能证明的有( )个.
A.1 B.2 C.3 D.4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进行推理论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析】解:①不能;∵,,,
∴不能证明;
②能证明;∵,,
∴,
在和中,

∴;
③能证明;在和中,

∴;
④能证明;在和中,

∴;
能证明的有个,
故选:C.
9.如图,,,连接,则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判定三角形全等即可得解.
【解析】解:在和中,
∴,
故答案为:.
10.如图,,,,,则等于 .
【答案】3;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根据得到,结合角边角判定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解:∵,
∴,
在与中,
∵,
∴,
∴,
∵,,
∴,
故答案为:3.
11.如图,和分别在线段的两侧,点C,D在线段上,,,则 .
【答案】4
【分析】通过证明,进而解答即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解析】解:∵



故答案为:4
12.如图所示,,,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可证明 或 .

【答案】
【分析】由、、可证出;由、、可证出.综上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解:在和中,

∴;
在和中,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网格中的所有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同,则
【答案】/90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先证明得出,即可得解,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
【解析】解:如图,
在和中 ,




故答案为:.
14.如图,点、分别为的边、上的点,,,,,则的度数为 .
【答案】/度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等知识,正确地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连结,由,,,根据“”证明,则,由,求得,则,于是得到问题的答案.
【解析】解:连结,
在和中,






故答案为:.
15.在中,,中线,则边AB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分析】作出图形,延长AD至E,使,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和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再利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CE的取值范围,即为AB的取值范围.
【解析】如图,延长AD至E,使,
是的中线,

在和中,,
≌,



,,

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遇中线,加倍延”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若,则的度数为 .
【答案】110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根据,可得,再证明,即可.
【解析】解:∵,
∴,
在和中,
∵,
∴,
∴,
∴.
故答案为:110.
17.如图,在中,平分,,的面积为,的面积为,则的面积等于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延长交于,根据已知条件证得,推出,得出,即可得出答案.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解:如图,延长交于,
∵平分,
∴,
∵,
∴,
在和中,

∴,
∴,
∵的面积为,
∴,
∵的面积为,
∴,
∴的面积等于.
故答案为:.
18.已知:如图,.试证明:.

【答案】见解析
【分析】连接,可直接利用“”证明.
【解析】证明:连接,如图,
在与中,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19.如图,已知,,为的中点,说出的理由.

【答案】见解析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析】∵为的中点,
∴,
在和中,

∴(SS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0.如图,∠A=∠B,AE=BE,点D在 AC 边上,∠1=∠2,AE和BD 相交于点O.
求证:△AEC≌△BED;
【解析】∵AE和BD相交于点O,
∴∠AOD=∠BOE.
在△AOD和△BOE中,
∠A=∠B,∴∠BEO=∠2.
又∵∠1=∠2,
∴∠1=∠BEO,
∴∠AEC=∠BED.
在△AEC和△BED中,
∴△AEC≌△BED(ASA).
21.如图,在△ABC与△ABD中,BC=BD,∠ABC=∠ABD.点E为BC中点,点F为BD中点,连接AE,AF
求证:△ABE≌△ABF.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意义求出BE=BF,根据SAS即可证出答案.
【解析】证明:∵BC=BD,点E为BC中点,点F为BD中点,
∴BE=BF,
在△ABE和△ABF中,
∴△ABE≌△ABF(SA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地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是解此题的关键.
22.(2025·浙江金华·二模)如图,已知,,,在同一条直线上,,,,与交于点.
(1)求证:.
(2)若,,求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1)由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然后根据可证明;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的度数.
【解析】(1)证明:∵,
∴,
即,
∵,
∴,
在和中,
∴;
(2)解:由(1)知,,
∴,
∵,
∴,
∵,
∴.
23.如图,已知在中,,,,.求证:.
【答案】见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结合题意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利用证明,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证明:,







在和中,



24.如图所示,在△ABC中,AD⊥BC于D,CE⊥AB于E,AD与CE交于点F,且AD=CD.
(1)求证:△ABD≌△CFD;
(2)已知BC=7,AD=5,求AF的长.
【分析】(1)由ASA证明△ABD≌△COD即可;
(2)理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解析】(1)证明:∵AD⊥BC,CE⊥AB,
∴∠ADB=∠CDF=∠CEB=90°,
∴∠BAD+∠B=∠FCD+∠B=90°,
∴∠BAD=∠FCD,
在△ABD和CFD中,

∴△ABD≌△CFD(ASA),
(2)解:∵△ABD≌△CFD,
∴BD=DF,
∵BC=7,AD=DC=5,
∴BD=BC﹣CD=2,
∴AF=AD﹣DF=5﹣2=3.
【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5.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
(1)求证:△BAD≌△CAE;
(2)请判断BD、CE有何大小、位置关系,并证明.
【分析】(1)要证△BAD≌△CAE,现有AB=AC,AD=AE,需它们的夹角∠BAD=∠CAE,而由∠BAC=∠DAE=90°很易证得.
(2)BD、CE有何特殊位置关系,从图形上可看出是垂直关系,可向这方面努力.要证BD⊥CE,需证∠BDE=90°,需证∠ADB+∠ADE=90°可由直角三角形提供.
【解析】证明:(1)∵∠BAC=∠DAE=90°,
∴∠BAC+∠CAD=∠EAD+∠CAD,
∴∠BAD=∠CAE,
在△BAD和△CAE中,

∴△BAD≌△CAE(SAS).
(2)BD=CE,BD⊥CE,理由如下:
由(1)知,△BAD≌△CAE,
∴BD=CE;
∵△BAD≌△CAE,
∴∠ABD=∠ACE,
∵∠ABD+∠DBC=45°,
∴∠ACE+∠DBC=45°,
∴∠DBC+∠DCB=∠DBC+∠ACE+∠ACB=90°,
则BD⊥CE.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问题要注意找条件,有些条件需在图形是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方可.做题时,有时需要先猜后证.
26.长方形具有四个内角均为直角,并且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特征.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 C与点A重合, 折痕为.
(1)如果, 求的度数;
(2)判断和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答案】(1)(2),理由见详解
【分析】(1)由长方形的性质得,,则可得.再由折叠的性质得,则可得.在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的度数.
(2)由长方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得,,,根据即可证明.
【解析】(1)解:∵四边形是长方形,
,,
∴,



由折叠知,

在中,.
(2)解:,理由如下:
∵四边形是长方形,
,,
由折叠知,,,
,,,

27.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1)试说明.
(2)若,C是的中点,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的定义,余角的性质可得出,然后根据证明,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线段中点的定义求解即可.
【解析】(1)证明:,

又,


在中,,
∵,
∴,

又,,


(2)解:由(1)得,
,,
又点是的中点,


28.(2023 衢州)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下面四个条件:
①AB=DE;②AC=DF;③BE=CF;④∠ABC=∠DEF.
(1)请选择其中的三个条件,使得△ABC≌△DEF(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2)在(1)的条件下,求证:△ABC≌△DEF.
【分析】(1)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选择合适的条件即可.
(2)根据(1)中所选条件,进行证明即可.
【解析】解:(1)由题知,
选择的三个条件是:①②③;
或者选择的三个条件是:①③④.
证明:(2)当选择①②③时,
∵BE=CF,
∴BE+EC=CF+EC,
即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当选择①③④时,
∵BE=CF,
∴BE+EC=CF+EC,
即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9.如图,在中,D为上一点,E为中点,连接并延长至点F,使得,连.
(1)求证:;
(2)若,连接,平分,平分,求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能综合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
(1)证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即可;
(2)根据(1)求出,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解析】(1)证明:证明:∵E为中点,
∴,
∵在和中

∴,
∴,
∴;
(2)解:∵平分,
∴,
∵,
∴,
∵,,
∴,
∴.
30.(推理能力)如图,是上的两个动点,且.
(1)若点运动至图①所示的位置,且.试说明:;
(2)若点运动至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则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若点不重合,且,则和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熟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基础,在不同图形中由得出是关键.
(1)由知,即,又、,由可证;
(2)由知,即,又、,由可证;
(3)由(1)(2)知,所以,可由平行线的判定得出.
【解析】(1)解:因为,
所以,
即.
在和中,
所以.
(2)解:成立.理由如下:
因为,
所以,即.
在和中,
所以.
(3)解:.理由如下:
由(1)(2)知,
所以,
所以.
31.(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l,CE⊥直线l,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
(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不是直角,那结论是否会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过△ABC的边AB、AC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AH是BC边上的高,延长HA交EG于点I,求证:I是EG的中点.
【分析】(1)由条件可证明△ABD≌△CAE,可得DA=CE,AE=BD,可得DE=BD+CE;
(2)由条件可知∠BAD+∠CAE=180°﹣α,且∠DBA+∠BAD=180°﹣α,可得∠DBA=∠CAE,结合条件可证明△ABD≌△CAE,同(1)可得出结论;
(3)由条件可知EM=AH=GN,可得EM=GN,结合条件可证明△EMI≌△GNI,可得出结论I是EG的中点.
【解析】解:(1)如图1,
∵BD⊥直线l,CE⊥直线l,
∴∠BDA=∠CEA=90°,
∵∠BAC=90°,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2)DE=BD+CE.
如图2,
证明如下:
∵∠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DBA=∠CAE,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3)如图3,
过E作EM⊥HI于M,GN⊥HI的延长线于N.
∴∠EMI=GNI=90°
由(1)和(2)的结论可知EM=AH=GN
∴EM=GN
在△EMI和△GNI中,

∴△EMI≌△GNI(AAS),
∴EI=GI,
∴I是EG的中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由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BD=AE、CE=AD是解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