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开学考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开学考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05: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数学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说法不一定成立的是(  )
A.若a>b,则a+c>b+c B.若a+c>b+c,则a>b
C.若a>b,则ac2>bc2 D.若ac2>bc2,则a>b
2.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C B.∠A﹣∠B=∠C
C.∠A:∠B:∠C=1:2:3 D.∠A=∠B=3∠C
3.将分式中的x,y的值同时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6倍 B.扩大9倍 C.不变 D.扩大3倍
4.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  )
A.2.5 B. C. D.2
5.若分式,则分式的值等于(  )
A. B. C. D.
6.三条公路将A、B、C三个村庄连成一个如图的三角形区域,如果在这个区域内修建一个集贸市场,要使集贸市场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集贸市场应建的位置是(  )
A.三条高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7.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恰有3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8.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为三个三角形,则S△ABO:S△BCO:S△CAO等于(  )
A.1:1:1 B.1:2:3 C.2:3:4 D.3:4:5
9.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五边形 B.六边形 C.七边形 D.八边形
10.如图,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到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AB=10,DO=4,平移距离为6,则阴影部分面积为(  )
A.48 B.96 C.84 D.42
11.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  )
A. B.1 C. D.7
1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为A′,且B′C=3,则AM的长是(  )
A.1.5 B.2 C.2.25 D.2.5
1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c2﹣b2c2=a4﹣b4,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14.如图,一次函数y1=x+b与一次函数y2=kx+4的图象交于点P(1,3),则关于x的不等式x+b>kx+4的解集是(  )
A.x>﹣2 B.x>0 C.x>1 D.x<1
15.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6,BC=8,过点O作OE⊥AC,交AD于点E,过点E作EF⊥BD,垂足为F,则OE+EF的值为(  )
A. B. C. D.
16.如图,△ABC的周长为26,点D,E都在边BC上,∠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Q,∠ACB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P,若BC=10,则PQ的长为(  )
A. B. C.3 D.4
17.如图,O是正△ABC内一点,OA=3,OB=4,OC=5,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4;③∠AOB=150°;④S四边形AOBO′=6+3;⑤S△AOC+S△AOB=6.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
二.填空题(共9小题)
18.多项式x2+mx+5因式分解得(x+5)(x+n),则m=    ,n=    .
1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顶角的度数是    .
20.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21.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    .
22.已知关于x的方程3的解是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
23.如图,已知∠AOB=30°,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CP∥OB,交OA于点C,PD⊥OB,垂足为点D,且PC=4,则PD等于     .
24.如图,在Rt△ABC中,∠BAC=90°,且BA=3,AC=4,点D是斜边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D分别作DM⊥AB于点M,DN⊥AC于点N,连接MN,则线段MN的最小值为    .
25.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    .
2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6cm,射线AG∥BC,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AG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运动.如果点E、F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当t=    s时,以A、C、E、F为顶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解答题(共31小题)
27.解分式方程
(1);
(2).
28.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3)2﹣12;
(2)﹣4x2y+16xy﹣16y;
(3)25﹣10(x+y)+(x+y)2;
(4)6(x+y)2﹣2(x﹣y)(x+y).
29.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30.先化简,再求值:(x﹣2),其中x.
31.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4.
32.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
(1)若方程的增根为x=1,求m的值
(2)若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3)若方程无解,求m的值.
33.(1)若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求m的值.
(2)若方程1的解是正数,求a的取值范围.
34.京广高速铁路工程指挥部,要对某路段工程进行招标,接到了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从投标书中得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的;若由甲队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再由甲、乙两队合作30天完成.
(1)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多少天?
(2)已知甲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8.4万元,乙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5.6万元.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为500万元.为缩短工期并高效完成工程,拟安排预算的施工费用是否够用?若不够用,需追加预算多少万元?请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35.如图,△ABC中,AD平分∠BAC,DG⊥BC且平分BC,DE⊥AB于E,DF⊥AC于F.
(1)说明BE=CF的理由;
(2)如果AB=5,AC=3,求AE、BE的长.
36.去冬今春,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旱灾无情人有情”.某单位给某乡中小学捐献一批饮用水和蔬菜共320件,其中饮用水比蔬菜多80件.
(1)求饮用水和蔬菜各有多少件?
(2)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8辆,一次性将这批饮用水和蔬菜全部运往该乡中小学.已知每辆甲种货车最多可装饮用水40件和蔬菜10件,每辆乙种货车最多可装饮用水和蔬菜各20件.则运输部门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
(3)在(2)的条件下,如果甲种货车每辆需付运费400元,乙种货车每辆需付运费360元.运输部门应选择哪种方案可使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元?
37.某电器超市销售每台进价分别为160元、120元的A、B两种型号的电风扇,如表是近两周的销售情况:
销售时段 销售数量 销售收入
A种型号 B种型号
第一周 3台 4台 1200元
第二周 5台 6台 1900元
(进价、售价均保持不变,利润=销售收入﹣进货成本)
(1)求A、B两种型号的电风扇的销售单价;
(2)若超市准备用不多于7500元的金额再采购这两种型号的电风扇共50台,求A种型号的电风扇最多能采购多少台?
(3)在(2)的条件下,超市销售完这50台电风扇能否实现利润超过1850元的目标?若能,请给出相应的采购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8.如图,分别以Rt△ABC的直角边AC及斜边AB向外作等边△ACD及等边△ABE.已知∠BAC=30°,EF⊥AB,垂足为F,连接DF.
(1)试说明AC=EF;
(2)求证: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39.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D是△ABC外的一点,∠AOB=110°,∠BOC=α,△BOC≌△ADC,∠OCD=60°,连接OD.
(1)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
(2)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40.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PQ的长;
(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求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41.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
(1)点M、N运动几秒时,M、N两点重合?
(2)点M、N运动几秒时,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如存在,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
42.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
(1)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DHF=∠DEF.
43.已知:如图,P是OC上一点,PD⊥OA于D,PE⊥OB于E,F、G分别是OA、OB上的点,且PF=PG,DF=EG.
求证:OC是∠AOB的平分线.
44.在Rt△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AEF≌△DEB;
(2)证明四边形ADCF是菱形;
(3)若AC=4,AB=5,求菱形ADCF的面积.
45.如图, ABCD中,点E,F在对角线BD上,且BE=DF,求证:
(1)AE=CF;
(2)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46.如图,△ABC中,AB=AC,AD⊥BC于点D,点E为AD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求证:四边形ADCF为矩形;
(2)若FB是∠AFC的平分线,,求AC的长.
47.如图,在△ABC中,∠BAC=90°,∠B=45°,BC=10,过点A作AD∥BC,且点D在点A的右侧.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D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在线段QC上取点E,使得QE=2,连接PE,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PE⊥BC,求BQ的长;
(2)请问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A,B,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90°,AB=8cm,AD=12cm,BC=18cm,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D→C运动,点P从点A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点Q也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从运动开始,当t取何值时,PQ∥CD?
(2)从运动开始,当t取何值时,△PQC为直角三角形?
49.如图,在Rt△ABC中,∠ACB=90°,过点C的直线MN∥AB,D为AB边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交直线MN于E,垂足为F,连接CD、BE.
(1)求证:CE=AD;
(2)当D在AB中点时,四边形BEC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说明你的理由;
(3)若D为AB中点,则当∠A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5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12cm,BC=15cm,点P自点A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到D点即停止.点Q自点C向B以2cm/s的速度运动,到B点即停止,点P,Q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AP=    ;DP=    ;BQ=    ;CQ=    .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
(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
51.如图,在Rt△ABC中,∠B=90°,AC=40cm,∠A=6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cm/秒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cm/秒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秒(0<t≤10).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1)四边形AEFD能构成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52.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CD,AD=6cm,BC=10cm,点E从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D运动,点F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而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1)t取何值时,四边形EFCD为矩形?
(2)M是BC上一点,且BM=4,t取何值时,以A、M、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3.如图甲,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解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     ,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试探究:当△ABC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BC(点C、F重合除外)?并说明理由.
54.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2)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55.(1)如图1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延长CD到点G,使DG=BE,连接EF,AG.求证:EF=FG;
(2)如图2,等腰Rt△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求MN的长.
56.如图1,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接PG,PC.
(1)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
(2)如图2,将原问题中的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换成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且∠ABC=∠BEF=60度.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3,将图2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边BG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问题(2)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2)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57.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数学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D B B B C B C C A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D C C C A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说法不一定成立的是(  )
A.若a>b,则a+c>b+c B.若a+c>b+c,则a>b
C.若a>b,则ac2>bc2 D.若ac2>bc2,则a>b
【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
【解答】解:A、在不等式a>b的两边同时加上c,不等式仍成立,即a+c>b+c,不符合题意;
B、在不等式a+c>b+c的两边同时减去c,不等式仍成立,即a>b,不符合题意;
C、当c=0时,若a>b,则不等式ac2>bc2不成立,符合题意;
D、在不等式ac2>bc2的两边同时除以不为0的c2,该不等式仍成立,即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0”是很特殊的一个数,因此,解答不等式的问题时,应密切关注“0”存在与否,以防掉进“0”的陷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C B.∠A﹣∠B=∠C
C.∠A:∠B:∠C=1:2:3 D.∠A=∠B=3∠C
【分析】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再判断形状.
【解答】解:A选项,∠A+∠B=∠C,即2∠C=180°,∠C=90°,为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选项,∠A﹣∠B=∠C,即2∠A=180°,∠A=90°,为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C选项,∠A:∠B:∠C=1:2:3,即∠A+∠B=∠C,同A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A=∠B=3∠C,即7∠C=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
3.将分式中的x,y的值同时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6倍 B.扩大9倍 C.不变 D.扩大3倍
【分析】将原式中的x、y分别用3x、3y代替,化简,再与原分式进行比较.
【解答】解:∵把分式中的x与y同时扩大为原来的3倍,
∴原式变为:9,
∴这个分式的值扩大9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分子、分母变化的倍数,解此类题首先把字母变化后的值代入式子中,然后约分,再与原式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4.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  )
A.2.5 B. C. D.2
【分析】连接AC、CF,根据正方形性质求出AC、CF,∠ACD=∠GCF=45°,再求出∠ACF=90°,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F,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即可.
【解答】解:如图,连接AC、CF,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BC=1,CE=3,
∴AC,CF=3,
∠ACD=∠GCF=45°,
∴∠ACF=90°,
由勾股定理得,AF2,
∵H是AF的中点,
∴CHAF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记各性质并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5.若分式,则分式的值等于(  )
A. B. C. D.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将分式整理为y﹣x=2xy,再代入则分式中求值即可.
【解答】解:整理已知条件得y﹣x=2xy;
∴x﹣y=﹣2xy
将x﹣y=﹣2xy整体代入分式得

故选:B.
【点评】由题干条件找出x﹣y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其整体代入求出答案即可.
6.三条公路将A、B、C三个村庄连成一个如图的三角形区域,如果在这个区域内修建一个集贸市场,要使集贸市场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集贸市场应建的位置是(  )
A.三条高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这个区域内修建一个集贸市场,要使集贸市场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集贸市场应建在∠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恰有3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分析】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含字母a),因为不等式组有3个整数解,可逆推出a的值.
【解答】解:由于不等式组有解,则,必定有整数解0,
∵,
∴三个整数解不可能是﹣2,﹣1,0.
若三个整数解为﹣1,0,1,则不等式组无解;
若三个整数解为0,1,2,则;
解得.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要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小大大小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8.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为三个三角形,则S△ABO:S△BCO:S△CAO等于(  )
A.1:1:1 B.1:2:3 C.2:3:4 D.3:4:5
【分析】利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可知三个三角形高相等,底分别是20,30,40,所以面积之比就是2:3:4.
【解答】解:过点O作OD⊥AC于D,OE⊥AB于E,OF⊥BC于F,
∵点O是内心,
∴OE=OF=OD,
∴S△ABO:S△BCO:S△CAO AB OE: BC OF: AC OD=AB:BC:AC=2:3:4,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做题时应用了三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9.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五边形 B.六边形 C.七边形 D.八边形
【分析】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内角和是(n﹣2) 180°,这样就得到一个关于n的方程,从而求出边数n的值.
【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
则(n﹣2) 180°=900°,
解得:n=7,
即这个多边形为七边形.
故选:C.
【点评】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边数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解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10.如图,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到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AB=10,DO=4,平移距离为6,则阴影部分面积为(  )
A.48 B.96 C.84 D.42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BE=6,DE=AB=10,则OE=6,则阴影部分面积=S四边形ODFC=S梯形ABEO,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由平移的性质知,BE=6,DE=AB=10,S△ABC=S△DEF,
∴OE=DE﹣DO=10﹣4=6,
∴S四边形ODFC=S△DEF﹣S△EOC=S△ABC﹣S△EOC=S梯形ABEO(AB+OE) BE(10+6)×6=48.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得出阴影部分和梯形ABEO的面积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1.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  )
A. B.1 C. D.7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AG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为GC中点,再由已知条件可得EF为△CBG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
【解答】解:∵AD是△ABC角平分线,CG⊥AD于F,
∴△AGC是等腰三角形,
∴AG=AC=3,GF=CF,
∵AB=4,AC=3,
∴BG=1,
∵AE是△ABC中线,
∴BE=CE,
∴EF为△CBG的中位线,
∴EFBG,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为A′,且B′C=3,则AM的长是(  )
A.1.5 B.2 C.2.25 D.2.5
【分析】连接BM,MB′,由于CB′=3,则DB′=6,在Rt△ABM和Rt△MDB′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M的值.
【解答】解:设AM=x,
连接BM,MB′,
在Rt△ABM中,AB2+AM2=BM2,
在Rt△MDB′中,B′M2=MD2+DB′2,
∵MB=MB′,
∴AB2+AM2=BM2=B′M2=MD2+DB′2,
即92+x2=(9﹣x)2+(9﹣3)2,
解得x=2,
即AM=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利用了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1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c2﹣b2c2=a4﹣b4,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分析】首先把等式的左右两边分解因式,再考虑等式成立的条件,从而判断△ABC的形状.
【解答】解:由a2c2﹣b2c2=a4﹣b4,得
a4+b2c2﹣a2c2﹣b4
=(a4﹣b4)+(b2c2﹣a2c2)
=(a2+b2)(a2﹣b2)﹣c2(a2﹣b2)
=(a2﹣b2)(a2+b2﹣c2)
=(a+b)(a﹣b)(a2+b2﹣c2)=0,
∵a+b>0,
∴a﹣b=0或a2+b2﹣c2=0,
即a=b或a2+b2=c2,
则△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分类讨论.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
14.如图,一次函数y1=x+b与一次函数y2=kx+4的图象交于点P(1,3),则关于x的不等式x+b>kx+4的解集是(  )
A.x>﹣2 B.x>0 C.x>1 D.x<1
【分析】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x>1时,函数y=x+b的图象都在y=kx+4的图象上方,所以关于x的不等式x+b>kx+4的解集为x>1.
【解答】解:当x>1时,x+b>kx+4,
即不等式x+b>kx+4的解集为x>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15.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6,BC=8,过点O作OE⊥AC,交AD于点E,过点E作EF⊥BD,垂足为F,则OE+EF的值为(  )
A. B. C. D.
【分析】依据矩形的性质即可得到△AOD的面积为12,再根据S△AOD=S△AOE+S△DOE,即可得到OE+EF的值.
【解答】解:∵AB=6,BC=8,
∴矩形ABCD的面积为48,AC10,
∴AO=DOAC=5,
∵对角线AC,BD交于点O,
∴△AOD的面积为12,
∵EO⊥AO,EF⊥DO,
∴S△AOD=S△AOE+S△DOE,即12AO×EODO×EF,
∴125×EO5×EF,
∴5(EO+EF)=24,
∴EO+EF,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解题时注意: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16.如图,△ABC的周长为26,点D,E都在边BC上,∠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Q,∠ACB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P,若BC=10,则PQ的长为(  )
A. B. C.3 D.4
【分析】首先判断△BAE、△CAD是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出BA=BE,CA=CD,由△ABC的周长为26,及BC=10,可得DE=6,利用中位线定理可求出PQ.
【解答】解:∵BQ平分∠ABC,BQ⊥AE,
∴∠QBA=∠QBE,∠BQA=∠BQE,BQ=BQ,
∴△BQA≌△BQE,
∴BA=BE,
∴△BAE是等腰三角形,
同理△CAD是等腰三角形,
∴点Q是AE中点,点P是AD中点(三线合一),
∴PQ是△ADE的中位线,
∵BE+CD=AB+AC=26﹣BC=26﹣10=16,
∴DE=BE+CD﹣BC=6,
∴PQDE=3.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BAE、△CAD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确定PQ是△ADE的中位线.
17.如图,O是正△ABC内一点,OA=3,OB=4,OC=5,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4;③∠AOB=150°;④S四边形AOBO′=6+3;⑤S△AOC+S△AOB=6.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
【分析】证明△BO′A≌△BOC,又∠OBO′=60°,所以△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故结论①正确;
由△OBO′是等边三角形,可知结论②正确;
在△AOO′中,三边长为3,4,5,这是一组勾股数,故△AOO′是直角三角形;进而求得∠AOB=150°,故结论③正确;
S四边形AOBO′=S△AOO′+S△OBO′=6+4,故结论④错误;
如图②,将△AO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得AB与AC重合,点O旋转至O″点.利用旋转变换构造等边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将S△AOC+S△AOB转化为S△COO″+S△AOO″,计算可得结论⑤正确.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1+∠2=∠3+∠2=60°,∴∠1=∠3,
又∵OB=O′B,AB=BC,
∴△BO′A≌△BOC,又∵∠OBO′=60°,
∴△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
故结论①正确;
如图①,连接OO′,
∵OB=O′B,且∠OBO′=60°,
∴△OBO′是等边三角形,
∴OO′=OB=4.
故结论②正确;
∵△BO′A≌△BOC,∴O′A=5.
在△AOO′中,三边长为3,4,5,这是一组勾股数,
∴△AOO′是直角三角形,∠AOO′=90°,
∴∠AOB=∠AOO′+∠BOO′=90°+60°=150°,
故结论③正确;
S四边形AOBO′=S△AOO′+S△OBO′3×442=6+4,
故结论④错误;
如图②所示,将△AO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得AB与AC重合,点O旋转至O″点.
易知△AOO″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COO″是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
则S△AOC+S△AOB=S四边形AOCO″=S△COO″+S△AOO″3×432=6,
故结论⑤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为:①②③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变换中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勾股数3、4、5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是本题的要点.在判定结论⑤时,将△AOB向不同方向旋转,体现了结论①﹣结论④解题思路的拓展应用.
二.填空题(共9小题)
18.多项式x2+mx+5因式分解得(x+5)(x+n),则m= 6  ,n= 1  .
【分析】将(x+5)(x+n)展开,得到,使得x2+(n+5)x+5n与x2+mx+5的系数对应相等即可.
【解答】解:∵(x+5)(x+n)=x2+(n+5)x+5n,
∴x2+mx+5=x2+(n+5)x+5n
∴,
∴,
故答案为:6,1.
【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使得系数对应相等即可.
1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顶角的度数是 110°或70°  .
【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钝角或者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锐角两种情况.
【解答】解:此题要分情况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钝角时,腰上的高在外部.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得顶角是90°+20°=110°;
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其内部,
故顶角是90°﹣20°=70°.
故答案为:110°或70°.
【点评】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注意此类题的两种情况.其中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八  .
【分析】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即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360°.n边形的内角和是(n﹣2) 180°,如果已知多边形的边数,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边数的方程,解方程就可以求出多边形的边数.
【解答】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
(n﹣2) 180=3×360,
解得n=8.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八.
【点评】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边数,可以转化为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21.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m= ﹣4或6或1  .
【分析】该分式方程无解的情况有两种:(1)原方程存在增根;(2)原方程约去分母后,整式方程无解.
【解答】解:(1)x=﹣2为原方程的增根,
此时有2(x+2)+mx=3(x﹣2),即2×(﹣2+2)﹣2m=3×(﹣2﹣2),
解得m=6.
(2)x=2为原方程的增根,
此时有2(x+2)+mx=3(x﹣2),即2×(2+2)+2m=3×(2﹣2),
解得m=﹣4.
(3)方程两边都乘(x+2)(x﹣2),
得2(x+2)+mx=3(x﹣2),
化简得:(m﹣1)x=﹣10.
当m=1时,整式方程无解.
综上所述,当m=﹣4或m=6或m=1时,原方程无解.
【点评】分式方程无解,既要考虑分式方程有增根的情形,又要考虑整式方程无解的情形.
22.已知关于x的方程3的解是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m>﹣6且m≠﹣4  .
【分析】首先求出关于x的方程的解,然后根据解是正数,再解不等式组求出m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解关于x的方程得x=m+6,
∵x﹣2≠0,解得x≠2,
∵方程的解是正数,
∴m+6>0且m+6≠2,
解这个不等式得m>﹣6且m≠﹣4.
故答案为:m>﹣6且m≠﹣4.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是一个方程与不等式组的综合题目,解关于x的方程是关键,解关于m的不等式组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23.如图,已知∠AOB=30°,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CP∥OB,交OA于点C,PD⊥OB,垂足为点D,且PC=4,则PD等于  2  .
【分析】作PE⊥OA于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CP=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PEPC=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作PE⊥OA于E,
∵CP∥OB,
∴∠OPC=∠POD,
∵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
∴∠POA=∠POD=15°,
∴∠ACP=∠OPC+∠POA=30°,
∴PEPC=2,
∵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PD⊥OB,PE⊥OA,
∴PD=PE=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在Rt△ABC中,∠BAC=90°,且BA=3,AC=4,点D是斜边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D分别作DM⊥AB于点M,DN⊥AC于点N,连接MN,则线段MN的最小值为   .
【分析】连接AD,由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证明四边形DMAN是矩形,可得MN=AD,根据垂线段最短和三角形面积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连接AD,
∵∠BAC=90°,且BA=3,AC=4,
∴BC5,
∵DM⊥AB,DN⊥AC,
∴∠DMA=∠DNA=∠BAC=90°,
∴四边形DMAN是矩形,
∴MN=AD,
∴当AD⊥BC时,AD的值最小,
此时,△ABC的面积AB×ACBC×AD,
∴AD,
∴MN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垂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5.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 4  .
【分析】运用勾股定理可知,每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和都等于中间斜放的正方形面积,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
解:观察发现,
∵AB=BE,∠ACB=∠BDE=90°,
∴∠ABC+∠BAC=90°,∠ABC+∠EBD=90°,
∴∠BAC=∠EBD,
∴△ABC≌△BDE(AAS),
∴BC=ED,
∵AB2=AC2+BC2,
∴AB2=AC2+ED2=S1+S2,
即S1+S2=1,
同理S3+S4=3.
则S1+S2+S3+S4=1+3=4.
故答案为:4.
【点评】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性质、勾股定理.注意发现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正好是之间的正方形的面积.
2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6cm,射线AG∥BC,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AG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运动.如果点E、F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当t= 2或6  s时,以A、C、E、F为顶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分别从当点F在C的左侧时与当点F在C的右侧时去分析,由当AE=CF时,以A、C、E、F为顶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①当点F在C的左侧时,根据题意得:AE=tcm,BF=2tcm,
则CF=BC﹣BF=6﹣2t(cm),
∵AG∥BC,
∴当AE=CF时,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即t=6﹣2t,
解得:t=2;
②当点F在C的右侧时,根据题意得:AE=tcm,BF=2tcm,
则CF=BF﹣BC=2t﹣6(cm),
∵AG∥BC,
∴当AE=CF时,四边形AEFC是平行四边形,
即t=2t﹣6,
解得:t=6;
综上可得:当t=2或6s时,以A、C、E、F为顶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2或6.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三.解答题(共31小题)
27.解分式方程
(1);
(2).
【分析】将各方程去分母后化为整式方程,解得x的值后进行检验即可.
【解答】解:(1)原方程去分母得:2x=3﹣2(2x﹣2),
整理得:2x=7﹣4x,
解得:x,
检验:当x时,2x﹣2≠0,
故原方程的解为x;
(2)原方程去分母得:2+x(x+1)=(x+1)(x﹣1),
整理得:2+x=﹣1,
解得:x=﹣3,
检验:当x=﹣3时,(x+1)(x﹣1)≠0,
故原方程的解为x=﹣3.
【点评】本题考查解分式方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8.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3)2﹣12;
(2)﹣4x2y+16xy﹣16y;
(3)25﹣10(x+y)+(x+y)2;
(4)6(x+y)2﹣2(x﹣y)(x+y).
【分析】(1)先提公因式3,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先提公因式﹣4y,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把x+y看作一个整体,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4)先提公因式2(x+y),再化简提公因式即可;
【解答】解:(1)原式=3[(x﹣3)2﹣4]
=3(x﹣3+2)(x﹣3﹣2)
=3(x﹣1)(x﹣5);
(2)原式=﹣4y(x2﹣4x+4)
=﹣4y(x﹣2)2;
(3)原式=[5﹣(x+y)]2
=(5﹣x﹣y)2;
(4)原式=2(x+y)[3(x+y)﹣(x﹣y)]
=2(x+y)(3x+3y﹣x+y)
=4(x+y)(x+2y).
【点评】本题考查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掌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9.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分析】先根据分式混合运算的法则把原式进行化简,再把a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原式
=a﹣2,
当a=2时,原式=2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化简求值,熟知分式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先化简,再求值:(x﹣2),其中x.
【分析】先根据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化简原式,再将x的值代入计算可得.
【解答】解:原式=()

=2(x+2)
=2x+4,
当x时,
原式=2×()+4
=﹣1+4
=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在化简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算顺序和分式的化简.化简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31.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4.
【分析】根据分式的混合运算法则把原式化简,把x的值代入计算即可.
【解答】解:原式=()


=x﹣1,
当x=4时,原式=4﹣1=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化简求值,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32.已知关于x的分式方程
(1)若方程的增根为x=1,求m的值
(2)若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3)若方程无解,求m的值.
【分析】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
(1)根据分式方程的增根为x=1,求出m的值即可;
(2)根据分式方程有增根,确定出x的值,进而求出m的值;
(3)分m+1=0与m+1≠0两种情况,根据分式方程无解,求出m的值即可.
【解答】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2)(x﹣1),
去分母并整理得:2(x+2)+mx=x﹣1,
移项合并得:(m+1)x=﹣5,
(1)∵x=1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1+m=﹣5,
解得:m=﹣6;
(2)∵原分式方程有增根,
∴(x+2)(x﹣1)=0,
解得:x=﹣2或x=1,
当x=﹣2时,m=1.5;当x=1时,m=﹣6;
综上,m=1.5或﹣6;
(3)当m+1=0时,该方程无解,此时m=﹣1;
当m+1≠0时,要使原方程无解,由(2)得:m=﹣6或m,
综上,m的值为﹣1或﹣6或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增根,增根确定后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②把增根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得相关字母的值.
33.(1)若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求m的值.
(2)若方程1的解是正数,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根据增根是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产生的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把增根代入化为整式方程的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
(2)先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求得x的值,然后再依据“解是正数”建立不等式求a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方程两边都乘(x+2)(x﹣2),得
2(x+2)+mx=3(x﹣2)
∵最简公分母为(x+2)(x﹣2),
∴原方程增根为x=±2,
∴把x=2代入整式方程,得m=﹣4.
把x=﹣2代入整式方程,得m=6.
综上,可知m=﹣4或6.
(2)解:去分母,得2x+a=2﹣x
解得:x,
∵解为正数,
∴,
∴2﹣a>0,
∴a<2,且x≠2,
∴a≠﹣4
∴a<2且a≠﹣4.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增根、分式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增根确定后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②把增根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得相关字母的值.
34.京广高速铁路工程指挥部,要对某路段工程进行招标,接到了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从投标书中得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的;若由甲队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再由甲、乙两队合作30天完成.
(1)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多少天?
(2)已知甲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8.4万元,乙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5.6万元.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为500万元.为缩短工期并高效完成工程,拟安排预算的施工费用是否够用?若不够用,需追加预算多少万元?请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分析】(1)设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表示出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及各自的工作效率.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方程求解;
(2)根据题意,甲乙合作工期最短,所以须求合作的时间,然后计算费用,作出判断.
【解答】解:(1)设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根据题意,得 .
解得 x=90.
经检验,x=90是原方程的根.
∴x90=60.
答: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分别需60天和90天.
(2)设甲、乙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y天,
则有 .
解得 y=36.
需要施工费用:36×(8.4+5.6)=504(万元).
∵504>500.
∴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不够用,需追加预算4万元.
【点评】此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涉及方案决策问题,所以综合性较强.
35.如图,△ABC中,AD平分∠BAC,DG⊥BC且平分BC,DE⊥AB于E,DF⊥AC于F.
(1)说明BE=CF的理由;
(2)如果AB=5,AC=3,求AE、BE的长.
【分析】(1)连接BD,CD,由AD平分∠BAC,DE⊥AB于E,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DE=DF,又由DG⊥BC且平分BC,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D=CD,继而可证得Rt△BED≌Rt△CFD,则可得BE=CF;
(2)首先证得△AED≌△AFD,即可得AE=AF,然后设BE=x,由AB﹣BE=AC+CF,即可得方程5﹣x=3+x,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1)证明:连接BD,CD,
∵AD平分∠BAC,DE⊥AB,DF⊥AC,
∴DE=DF,∠BED=∠CFD=90°,
∵DG⊥BC且平分BC,
∴BD=CD,
在Rt△BED与Rt△CFD中,

∴Rt△BED≌Rt△CFD(HL),
∴BE=CF;
(2)解:在△AED和△AFD中,

∴△AED≌△AFD(AAS),
∴AE=AF,
设BE=x,则CF=x,
∵AB=5,AC=3,AE=AB﹣BE,AF=AC+CF,
∴5﹣x=3+x,
解得:x=1,
∴BE=1,AE=AB﹣BE=5﹣1=4.
【点评】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作出辅助线,利用方程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36.去冬今春,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旱灾无情人有情”.某单位给某乡中小学捐献一批饮用水和蔬菜共320件,其中饮用水比蔬菜多80件.
(1)求饮用水和蔬菜各有多少件?
(2)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8辆,一次性将这批饮用水和蔬菜全部运往该乡中小学.已知每辆甲种货车最多可装饮用水40件和蔬菜10件,每辆乙种货车最多可装饮用水和蔬菜各20件.则运输部门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
(3)在(2)的条件下,如果甲种货车每辆需付运费400元,乙种货车每辆需付运费360元.运输部门应选择哪种方案可使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元?
【分析】(1)关系式为:饮用水件数+蔬菜件数=320;
(2)关系式为:40×甲货车辆数+20×乙货车辆数≥200;10×甲货车辆数+20×乙货车辆数≥120;
(3)分别计算出相应方案,比较即可.
【解答】解:(1)设饮用水有x件,则蔬菜有(x﹣80)件.
x+(x﹣80)=320,
解这个方程,得x=200.
∴x﹣80=120.
答:饮用水和蔬菜分别为200件和120件;
(2)设租用甲种货车m辆,则租用乙种货车(8﹣m)辆.
得: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2≤m≤4.
∵m为正整数,
∴m=2或3或4,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3种方案.
设计方案分别为:
①甲车2辆,乙车6辆;②甲车3辆,乙车5辆;③甲车4辆,乙车4辆;
(3)3种方案的运费分别为:
①2×400+6×360=2960(元);
②3×400+5×360=3000(元);
③4×400+4×360=3040(元);
∴方案①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2960元.
答:运输部门应选择甲车2辆,乙车6辆,可使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2960元.
【点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进而找到所求的量的关系式.
37.某电器超市销售每台进价分别为160元、120元的A、B两种型号的电风扇,如表是近两周的销售情况:
销售时段 销售数量 销售收入
A种型号 B种型号
第一周 3台 4台 1200元
第二周 5台 6台 1900元
(进价、售价均保持不变,利润=销售收入﹣进货成本)
(1)求A、B两种型号的电风扇的销售单价;
(2)若超市准备用不多于7500元的金额再采购这两种型号的电风扇共50台,求A种型号的电风扇最多能采购多少台?
(3)在(2)的条件下,超市销售完这50台电风扇能否实现利润超过1850元的目标?若能,请给出相应的采购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1)设A、B两种型号电风扇的销售单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3台A型号4台B型号的电扇收入1200元,5台A型号6台B型号的电扇收入1900元,列方程组求解;
(2)设采购A种型号电风扇a台,则采购B种型号电风扇(50﹣a)台,根据金额不多余7500元,列不等式求解;
(3)根据A种型号电风扇的进价和售价、B种型号电风扇的进价和售价以及总利润=一台的利润×总台数,列出不等式,求出a的取值范围,再根据x为整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设A、B两种型号电风扇的销售单价分别为x元、y元,
依题意得:,
解得:,
答:A、B两种型号电风扇的销售单价分别为200元、150元.
(2)设采购A种型号电风扇a台,则采购B种型号电风扇(50﹣a)台.
依题意得:160a+120(50﹣a)≤7500,
解得:a≤37,
∵a是整数,
∴a最大是37,
答:超市最多采购A种型号电风扇37台时,采购金额不多于7500元.
(3)设采购A种型号电风扇x台,则采购B种型号电风扇(50﹣x)台,根据题意得:
(200﹣160)x+(150﹣120)(50﹣x)>1850,
解得:x>35,
∵x≤37,且x应为整数,
∴在(2)的条件下超市能实现利润超过1850元的目标.相应方案有两种:
当x=36时,采购A种型号的电风扇36台,B种型号的电风扇14台;
当x=37时,采购A种型号的电风扇37台,B种型号的电风扇13台.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和不等关系,列方程组和不等式求解.
38.如图,分别以Rt△ABC的直角边AC及斜边AB向外作等边△ACD及等边△ABE.已知∠BAC=30°,EF⊥AB,垂足为F,连接DF.
(1)试说明AC=EF;
(2)求证: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首先Rt△ABC中,由∠BAC=30°可以得到AB=2BC,又因为△ABE是等边三角形,EF⊥AB,由此得到AE=2AF,并且AB=2AF,然后即可证明△AFE≌△BC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AC=EF;
(2)根据(1)知道EF=AC,而△AC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EF=AC=AD,并且AD⊥AB,而EF⊥AB,由此得到EF∥AD,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解答】证明:(1)∵Rt△ABC中,∠BAC=30°,
∴AB=2BC,
又∵△ABE是等边三角形,EF⊥AB,
∴AB=2AF
∴AF=BC,
在Rt△AFE和Rt△BCA中,

∴Rt△AFE≌Rt△BCA(HL),
∴AC=EF;
(2)∵△ACD是等边三角形,
∴∠DAC=60°,AC=AD,
∴∠DAB=∠DAC+∠BAC=90°
又∵EF⊥AB,
∴EF∥AD,
∵AC=EF,AC=AD,
∴EF=AD,
∴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此题是首先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全等三角形,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
39.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D是△ABC外的一点,∠AOB=110°,∠BOC=α,△BOC≌△ADC,∠OCD=60°,连接OD.
(1)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
(2)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1)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得证;
(2)根据全等易得∠ADC=∠BOC=α=150°,结合(1)中的结论可得∠ADO为90°,那么可得所求三角形的形状;
(3)根据题中所给的全等及∠AOB的度数可得∠AOD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分类探讨即可.
【解答】证明:(1)∵△BOC≌△ADC,
∴OC=DC,
∵∠OCD=60°,
∴△OCD是等边三角形.
解:
(2)△AOD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如下:
∵△OCD是等边三角形,
∴∠ODC=60°,
∵△BOC≌△ADC,α=150°,
∴∠ADC=∠BOC=α=150°,
∴∠ADO=∠ADC﹣∠ODC=150°﹣60°=90°,
∴△AOD是直角三角形.
(3)∵△OCD是等边三角形,
∴∠COD=∠ODC=60°.
∵∠AOB=110°,∠ADC=∠BOC=α,
∴∠AOD=360°﹣∠AOB﹣∠BOC﹣∠COD=360°﹣110°﹣α﹣60°=190°﹣α,
∠ADO=∠ADC﹣∠ODC=α﹣60°,
∴∠OAD=180°﹣∠AOD﹣∠ADO=180°﹣(190°﹣α)﹣(α﹣60°)=50°.
①当∠AOD=∠ADO时,190°﹣α=α﹣60°,
∴α=125°.
②当∠AOD=∠OAD时,190°﹣α=50°,
∴α=140°.
③当∠ADO=∠OAD时,
α﹣60°=50°,
∴α=110°.
综上所述:当α=110°或125°或140°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点评】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注意应分类探讨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40.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PQ的长;
(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求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分析】(1)根据点P、Q的运动速度求出AP,再求出BP和BQ,用勾股定理求得PQ即可;
(2)设出发t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则BP=BQ,由BQ=2t,BP=8﹣t,列式求得t即可;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有三种情况:
①当CQ=BQ时,则∠C=∠CBQ,可证明∠A=∠ABQ,则BQ=AQ,则CQ=AQ,从而求得t;
②当CQ=BC时,则BC+CQ=12,易求得t;
③当BC=BQ时,过B点作BE⊥AC于点E,则求出BE,CE,即可得出t.
【解答】解:(1)∵BQ=2×2=4(cm),BP=AB﹣AP=16﹣2×1=14(cm ),∠B=90°,
∴PQ(cm);
(2)BQ=2t,BP=16﹣t,
根据题意得:2t=16﹣t,
解得:t,
即出发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
(3)①当CQ=BQ时,如图1所示,
则∠C=∠CBQ,
∵∠ABC=90°,
∴∠CBQ+∠ABQ=90°.
∠A+∠C=90°,
∴∠A=∠ABQ,
∴BQ=AQ,
∴CQ=AQ=10,
∴BC+CQ=22,
∴t=22÷2=11秒.
②当CQ=BC时,如图2所示,
则BC+CQ=24,
∴t=24÷2=12秒.
③当BC=BQ时,如图3所示,
过B点作BE⊥AC于点E,
则BE,
∴CE,
∴CQ=2CE=14.4,
∴BC+CQ=26.4,
∴t=26.4÷2=13.2秒.
综上所述:当t为11秒或12秒或13.2秒时,△BCQ为等腰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41.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
(1)点M、N运动几秒时,M、N两点重合?
(2)点M、N运动几秒时,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如存在,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
【分析】(1)首先设点M、N运动x秒后,M、N两点重合,表示出M,N的运动路程,N的运动路程比M的运动路程多12cm,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设点M、N运动t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然后表示出AM,AN的长,由于∠A等于60°,所以只要AM=AN三角形ANM就是等边三角形;
(3)首先假设△AMN是等腰三角形,可证出△ACM≌△ABN,可得CM=BN,设出运动时间,表示出CM,NB,NM的长,列出方程,可解出未知数的值.
【解答】解:(1)设点M、N运动x秒时,M、N两点重合,
x×1+12=2x,
解得:x=12;
(2)设点M、N运动t秒时,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如图①,
AM=t×1=t,AN=AB﹣BN=12﹣2t,
∵三角形AMN是等边三角形,
∴t=12﹣2t,
解得t=4,
∴点M、N运动4秒时,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由(1)知12秒时M、N两点重合,恰好在C处,
如图②,假设△AMN是等腰三角形,
∴AN=AM,
∴∠AMN=∠ANM,
∴∠AMC=∠ANB,
∵AB=BC=AC,
∴△ACB是等边三角形,
∴∠C=∠B,
在△ACM和△ABN中,
∵,
∴△ACM≌△ABN(AAS),
∴CM=BN,
设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M、N运动的时间y秒时,△AMN是等腰三角形,
∴CM=y﹣12,NB=36﹣2y,CM=NB,
y﹣12=36﹣2y,
解得:y=16.故假设成立.
∴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此时M、N运动的时间为16秒.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关键是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理清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42.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
(1)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DHF=∠DEF.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EF∥AB,DE∥AC,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可得∠DEF=∠BA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H=AD,FH=AF,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DAH=∠DHA,∠FAH=∠FHA,然后求出∠DHF=∠BAC,等量代换即可得到∠DHF=∠DEF.
【解答】证明:(1)∵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
∴DE、EF都是△ABC的中位线,
∴EF∥AB,DE∥AC,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DEF=∠BAC,
∵D,F分别是AB,CA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
∴DH=AD,FH=AF,
∴∠DAH=∠DHA,∠FAH=∠FHA,
∵∠DAH+∠FAH=∠BAC,
∠DHA+∠FHA=∠DHF,
∴∠DHF=∠BAC,
∴∠DHF=∠DEF.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43.已知:如图,P是OC上一点,PD⊥OA于D,PE⊥OB于E,F、G分别是OA、OB上的点,且PF=PG,DF=EG.
求证:OC是∠AOB的平分线.
【分析】利用“HL”证明Rt△PFD和Rt△PG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PD=PE,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即可.
【解答】证明:在Rt△PFD和Rt△PGE中,,
∴Rt△PFD≌Rt△PGE(HL),
∴PD=PE,
∵P是OC上一点,PD⊥OA,PE⊥OB,
∴OC是∠AOB的平分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性质并求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44.在Rt△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AEF≌△DEB;
(2)证明四边形ADCF是菱形;
(3)若AC=4,AB=5,求菱形ADCF的面积.
【分析】(1)根据AAS证△AFE≌△DBE;
(2)利用①中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F=BD.结合已知条件,利用“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ADCF是菱形,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AD=DC,从而得出结论;
(3)由直角三角形ABC与菱形有相同的高,根据等积变形求出这个高,代入菱形面积公式可求出结论.
【解答】(1)证明:①∵AF∥BC,
∴∠AFE=∠DBE,
∵E是AD的中点,D是BC的中点,
∴AE=DE,BD=CD,
在△AFE和△DBE中,

∴△AFE≌△DBE(AAS);
(2)证明:由(1)知,△AFE≌△DBE,则AF=DB.
∵DB=DC,
∴AF=CD.
∵AF∥BC,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BAC=90°,D是BC的中点,
∴AD=DCBC,
∴四边形ADCF是菱形;
(3)连接DF,
∵AF∥BD,AF=BD,
∴四边形ABDF是平行四边形,
∴DF=AB=5,
∵四边形ADCF是菱形,
∴S菱形ADCFAC DF4×5=10.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的应用,菱形的面积计算,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
45.如图, ABCD中,点E,F在对角线BD上,且BE=DF,求证:
(1)AE=CF;
(2)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CD,AB∥CD,然后可证明∠ABE=∠CDF,再利用SAS来判定△ABE≌△DCF,从而得出AE=CF.
(2)首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B=∠CFD,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AEF=∠CFE,然后证明AE∥CF,从而可得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解答】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
∴∠ABE=∠CDF.
在△ABE和△CDF中,

∴△ABE≌△DCF(SAS).
∴AE=CF.
(2)∵△ABE≌△DCF,
∴∠AEB=∠CFD,
∴∠AEF=∠CFE,
∴AE∥CF,
∵AE=CF,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6.如图,△ABC中,AB=AC,AD⊥BC于点D,点E为AD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求证:四边形ADCF为矩形;
(2)若FB是∠AFC的平分线,,求AC的长.
【分析】(1)根据AAS证明△AEF≌△DEB得FE=BD,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DC,∠ADC=90°,再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结合∠ADC=90°即可证明结论;
(2)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FC=∠DAF=90°、CF=AD,则∠AFE=45°,易得,,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AF∥BC,
∴∠AFE=∠EBD,
∵AE=DE,即AD=2AE,
在△AEF和△DEB中,

∴△AEF≌△DEB(AAS),
∴AF=BD,
∵AB=AC,AD⊥BC于点D,
∴BD=DC,∠ADC=90°,
∴AF=CD,
∵AF∥BC,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又∵∠ADC=90°,
∴四边形ADCF是矩形.
(2)解:∵∠AFC=∠DAF=90°,,CF=AD,
∴∠AFE=∠AEF=45°,
∴,,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7.如图,在△ABC中,∠BAC=90°,∠B=45°,BC=10,过点A作AD∥BC,且点D在点A的右侧.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D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在线段QC上取点E,使得QE=2,连接PE,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PE⊥BC,求BQ的长;
(2)请问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A,B,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作AM⊥BC于M,由已知条件得出AB=AC,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M=CM,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AMBC=5,证出△APN和△CE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PN=AP=t,CE=NE=5﹣t,由CE=CQ﹣QE=2t﹣2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2)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出AP=BE,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答】解:(1)作AM⊥BC于M,设AC交PE于N.如图所示:
∵∠BAC=90°,∠B=45°,
∴∠C=45°=∠B,
∴AB=AC,
∴BM=CM,
∴AMBC=5,
∵AD∥BC,
∴∠PAN=∠C=45°,
∵PE⊥BC,
∴PE=AM=5,PE⊥AD,
∴△APN和△CE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N=AP=t,CE=NE=5﹣t,
∵CE=CQ﹣QE=2t﹣2,
∴5﹣t=2t﹣2,
解得:t,所以BQ=BC﹣CQ=10﹣2;
(2)存在,t=4或12;理由如下:
若以A,B,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则AP=BE,
∴t=10﹣2t+2或t=2t﹣2﹣10
解得:t=4或12
∴存在t的值,使以A,B,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t=4或12.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根据题意得出t的方程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90°,AB=8cm,AD=12cm,BC=18cm,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D→C运动,点P从点A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点Q也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从运动开始,当t取何值时,PQ∥CD?
(2)从运动开始,当t取何值时,△PQC为直角三角形?
【分析】(1)已知AD∥BC,添加PD=CQ即可判断以PQD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点P处可能为直角,点Q处也可能是直角,而后求解即可.
【解答】解:(1)当PQ∥CD时,四边形PDCB是平行四边形,
此时PD=QC,
∴12﹣2t=t,
∴t=4.
∴当t=4时,四边形PQDC是平行四边形.
(2)过D点,DF⊥BC于F,
∴DF=AB=8.
FC=BC﹣AD=18﹣12=6,CD=10,
①当PQ⊥BC,
则BQ+CQ=18.即:2t+t=18,
∴t=6;
②当QP⊥PC,此时P一定在DC上,
CP1=10+12﹣2t=22﹣2t,CQ2=t,
易知,△CDF∽△CQ2P1,
∴,
解得:t,
③情形:当PC⊥BC时,因∠DCB<90°,此种情形不存在.
∴当t=6或时,△PQ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注意分情况讨论和常见知识的应用.
49.如图,在Rt△ABC中,∠ACB=90°,过点C的直线MN∥AB,D为AB边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交直线MN于E,垂足为F,连接CD、BE.
(1)求证:CE=AD;
(2)当D在AB中点时,四边形BEC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说明你的理由;
(3)若D为AB中点,则当∠A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分析】(1)先求出四边形ADEC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出即可;
(2)求出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求出CD=BD,根据菱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3)求出∠CDB=90°,再根据正方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解答】(1)证明:∵DE⊥BC,
∴∠DFB=90°,
∵∠ACB=90°,
∴∠ACB=∠DFB,
∴AC∥DE,
∵MN∥AB,即CE∥AD,
∴四边形ADEC是平行四边形,
∴CE=AD;
(2)解:四边形BECD是菱形,
理由是:∵D为AB中点,
∴AD=BD,
∵CE=AD,
∴BD=CE,
∵BD∥CE,
∴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
∵∠ACB=90°,D为AB中点,
∴CD=BD(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四边形BECD是菱形;
(3)当∠A=45°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理由是:
解:∵∠ACB=90°,∠A=45°,
∴∠ABC=∠A=45°,
∴AC=BC,
∵D为BA中点,
∴CD⊥AB,
∴∠CDB=90°,
∵四边形BECD是菱形,
∴菱形BECD是正方形,
即当∠A=45°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
5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12cm,BC=15cm,点P自点A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到D点即停止.点Q自点C向B以2cm/s的速度运动,到B点即停止,点P,Q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s).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AP= t  ;DP= 12﹣t  ;BQ= 15﹣2t  ;CQ= 2t  .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
(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根据速度、路程以及时间的关系和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求出AP,DP,BQ,CQ的长
(2)当AP=BQ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建立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t值即可;
(3)当PD=CQ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建立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t值即可.
【解答】解:(1)t,12﹣t,15﹣2t,2t
(2)根据题意有AP=t cm,CQ=2t cm,PD=(12﹣t)cm,BQ=(15﹣2t)cm.
∵AD∥BC,∴当AP=BQ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
∴t=15﹣2t,解得t=5.
∴t=5s时四边形APQB是平行四边形;
(3)由AP=t cm,CQ=2t cm,
∵AD=12cm,BC=15cm,
∴PD=AD﹣AP=(12﹣t)cm,
如图1,∵AD∥BC,即PD∥CQ,
∴当PD=QC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
即:12﹣t=2t,
解得t=4s,
∴当t=4s时,四边形PDCQ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题目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化动为静”的解题思想.
51.如图,在Rt△ABC中,∠B=90°,AC=40cm,∠A=6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4cm/秒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2cm/秒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秒(0<t≤10).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1)四边形AEFD能构成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分析】(1)能,首先证明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当AE=AD时,四边形AEFD为菱形,即40﹣4t=2t,解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三种情形讨论即可.
【解答】(1)证明:能.
理由如下:在△DFC中,∠DFC=90°,∠C=30°,DC=4t,
∴DF=2t,
又∵AE=2t,
∴AE=DF,
∵AB⊥BC,DF⊥BC,
∴AE∥DF,
又∵AE=DF,
∴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
当AE=AD时,四边形AEFD为菱形,
即40﹣4t=2t,解得t.
∴当t秒时,四边形AEFD为菱形.
(2)①当∠DEF=90°时,由(1)知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
∴EF∥AD,
∴∠ADE=∠DEF=90°,
∵∠A=60°,
∴∠AED=30°,
∴ADAE=t,
又AD=40﹣4t,即40﹣4t=t,解得t=8;
②当∠EDF=90°时,四边形EBFD为矩形,在Rt△AED中∠A=60°,则∠ADE=30°,
∴AD=2AE,即40﹣4t=4t,解得t=5.
③若∠EFD=90°,则E与B重合,D与A重合,此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当t=8或5秒时,△DEF为直角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52.在四边形ABCD中,AD∥BC,BC⊥CD,AD=6cm,BC=10cm,点E从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D运动,点F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而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1)t取何值时,四边形EFCD为矩形?
(2)M是BC上一点,且BM=4,t取何值时,以A、M、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当DE=CF时,四边形EFCD为矩形,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当DE=CF时,四边形EFCD为矩形,
则有6﹣t=10﹣2t,解得t=4,
答:t=4s时,四边形EFCD为矩形.
(2)①当点F在线段BM上,AE=FM时,以A、M、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则有t=4﹣2t,解得t,
②当F在线段CM上,AE=FM时,以A、M、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则有t=2t﹣4,解得t=4,
综上所述,t=4或s时,以A、M、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题考查矩形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53.如图甲,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解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  垂直  ,数量关系为  相等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试探究:当△ABC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BC(点C、F重合除外)?并说明理由.
【分析】(1)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的性质可推出△DAB≌△FAC,所以CF=BD,∠ACF=∠ABD.结合∠BAC=90°,AB=AC,得到∠BCF=∠ACB+∠ACF=90度.即CF⊥BD.
(2)当∠ACB=45°时,过点A作AG⊥AC交CB或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可推出∠ACB=∠AGC,所以AC=AG,由(1)①可知CF⊥BD.
【解答】解:(1)①CF⊥BD,CF=BD …(2分)
故答案为:垂直、相等.
②成立,理由如下:…(3分)
∵∠FAD=∠BAC=90°
∴∠BAD=∠CAF
在△BAD与△CAF中,

∴△BAD≌△CAF(SAS)(5分)
∴CF=BD,∠ACF=∠ACB=45°,
∴∠BCF=90°
∴CF⊥BD …(7分)
(2)当∠ACB=45°时可得CF⊥BC,理由如下:…(8分)
过点A作AC的垂线与CB所在直线交于G …(9分)
则∵∠ACB=45°
∴AG=AC,∠AGC=∠ACG=45°
∵AG=AC,AD=AF,
∵∠GAD=∠GAC﹣∠DAC=90°﹣∠DAC,∠FAC=∠FAD﹣∠DAC=90°﹣∠DAC,
∴∠GAD=∠FAC,
∴△GAD≌△CAF(SAS) …(10分)
∴∠ACF=∠AGD=45°
∴∠GCF=∠GCA+∠ACF=90°
∴CF⊥BC …(12分)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54.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2)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分析】(1)因为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所以AP=BQ.AB=AC,∠B=∠CAP=60°,因而运用边角边定理可知△ABQ≌△CAP.再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三角形的角间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可求得∠CMQ的度数.
(2)设时间为t,则AP=BQ=t,PB=4﹣t.分别就①当∠PQB=90°时;②当∠BPQ=90°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求得t的值.
(3)首先利用边角边定理证得△PBC≌△QCA,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到∠BPC=∠MQC.再运用三角形角间的关系求得∠CMQ的度数.
【解答】解:(1)∠CMQ=60°不变.
∵等边三角形中,AB=AC,∠B=∠CAP=60°
又由条件得AP=BQ,
在△ABQ和△CAP中,

∴△ABQ≌△CAP(SAS),
∴∠BAQ=∠ACP,
∴∠CMQ=∠ACP+∠CAM=∠BAQ+∠CAM=∠BAC=60°.
(2)设时间为t,则AP=BQ=t,PB=4﹣t
①当∠PQB=90°时,
∵∠B=60°,
∴PB=2BQ,得4﹣t=2t,t;
②当∠BPQ=90°时,
∵∠B=60°,
∴BQ=2BP,得t=2(4﹣t),t;
∴当第秒或第秒时,△PBQ为直角三角形.
(3)∠CMQ=120°不变.
∵在等边三角形中,BC=AC,∠ABC=∠ACB=60°
∴∠PBC=∠ACQ=120°,
又由条件得BP=CQ,
在△PBC和△QCA中,

∴△PBC≌△QCA(SAS)
∴∠BPC=∠MQC
又∵∠PCB=∠MCQ,
∴∠CMQ=∠PBC=180°﹣60°=120°
【点评】此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度很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钻研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55.(1)如图1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延长CD到点G,使DG=BE,连接EF,AG.求证:EF=FG;
(2)如图2,等腰Rt△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求MN的长.
【分析】(1)证△ADG≌△ABE,△FAE≌△FA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
(2)过点C作CE⊥BC,垂足为点C,截取CE,使CE=BM.连接AE、EN.通过证明△ABM≌△ACE(SAS)推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AM=AE、对应角∠BAM=∠CAE;然后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MAN=45°得到∠MAN=∠EAN=45°,所以△MAN≌△EAN(SAS),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MN=EN;最后由勾股定理得到EN2=EC2+NC2即MN2=BM2+NC2.
【解答】(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
∠ABE=∠ADG,AD=AB,
在△ABE和△ADG中,

∴△ABE≌△ADG(SAS),
∴∠BAE=∠DAG,AE=AG,
∴∠EAG=90°,
在△FAE和△GAF中,

∴△FAE≌△FAG(SAS),
∴EF=FG;
(2)解:如图,过点C作CE⊥BC,垂足为点C,截取CE,使CE=BM.连接AE、EN.
∵AB=AC,∠BAC=90°,∴∠B=∠ACB=45°.
∵CE⊥BC,∴∠ACE=∠B=45°.
在△ABM和△ACE中,

∴△ABM≌△ACE(SAS).
∴AM=AE,∠BAM=∠CAE.
∵∠BAC=90°,∠MAN=45°,
∴∠BAM+∠CAN=45°.
于是,由∠BAM=∠CAE,
得∠MAN=∠EAN=45°.
在△MAN和△EAN中,

∴△MAN≌△EAN(SAS).
∴MN=EN.
在Rt△ENC中,由勾股定理,得EN2=EC2+NC2.
∴MN2=BM2+NC2.
∵BM=1,CN=3,
∴MN2=12+32,
∴MN.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56.如图1,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接PG,PC.
(1)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
(2)如图2,将原问题中的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换成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且∠ABC=∠BEF=60度.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3,将图2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边BG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问题(2)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2)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分析】(1)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求解.延长GP交DC于H,可证三角形DHP和PGF全等,已知的有DC∥GF,根据平行线间的内错角相等可得出两三角形中两组对应的角相等,又有DP=PF,因此构成了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中的(AAS),于是两三角形全等,那么HP=PG,DH=GF=BG,那么可得出CH=CG,于是三角形CHG就是等腰三角形且CP是底边上的中线,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特点,即可得出CP=PG=PH,CP⊥PG;
(2)方法同(1),只不过三角形CHG是个等腰三角形,且顶角为120°,可根据三角函数来得出PG、CP的比例关系;
(3)经过(1)(2)的解题过程,我们要构建出以CP为底边中线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可延长GP到H,使PH=PG,连接CH、DH,那么根据前两问的解题过程,我们要求的是三角形CHG是个等腰三角形,关键是证三角形CDH和CBG全等,已知的只有CD=CB,我们可通过其他的全等三角形来得出三角形CDH和CBG全等的条件.三角形DHP和FGP中,有一组对顶角,DP=PF,HP=PG,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可得出DH=GF=BG,∠HDP=∠GFP,根据平行线间的内错角相等可得出∠CDP=∠EFD,那么∠CDH=∠EFG=∠CBG,由此可得出三角形CDH和CBG全等,然后证法同(2).
【解答】解:(1)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是PG⊥PC;1;
(2)猜想: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是PG⊥PC;.
证明:如图2,延长GP交DC于点H,
∵P是线段DF的中点,
∴FP=DP,
由题意可知DC∥GF,
∴∠GFP=∠HDP,
∵∠GPF=∠HPD,
∴△GFP≌△HDP,
∴GP=HP,GF=H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
∴CG=CH,
∴△CHG是等腰三角形,
∴PG⊥PC,(三线合一)
又∵∠ABC=∠BEF=60°,
∴∠GCP=60°,
∴;
(3)在(2)中得到的两个结论仍成立.
证明:如图3,延长GP到H,使PH=PG,
连接CH,CG,DH,
∵P是线段DF的中点,
∴FP=DP,
∵∠GPF=∠HPD,
∴△GFP≌△HDP,
∴GF=HD,∠GFP=∠HDP,
∵∠GFP+∠PFE=120°,∠PFE=∠PDC,
∴∠CDH=∠HDP+∠PDC=120°,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ADC=∠ABC=60°,点A、B、G又在一条直线上,
∴∠GBC=120°,
∵四边形BEFG是菱形,
∴GF=GB,
∴HD=GB,
∴△HDC≌△GBC,
∴CH=CG,∠DCH=∠BCG,
∴∠DCH+∠HCB=∠BCG+∠HCB=120°,
即∠HCG=120°
∵CH=CG,PH=PG,
∴PG⊥PC,∠GCP=∠HCP=60°,
∴.即PGP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菱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根据已知和所求的条件正确的构建出相关的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57.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分析】(1)在AB上取一点M,使AM=EC,连接ME,根据已知条件利用ASA判定△AME≌△ECF,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AE=EF.
(2)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使AN=CE,连接NE,根据已知利用ASA判定△ANE≌△ECF,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AE=EF.
【解答】解:(1)正确.
证明:在AB上取一点M,使AM=EC,连接ME.
∴BM=BE,
∴∠BME=45°,
∴∠AME=135°,
∵CF是外角平分线,
∴∠DCF=45°,
∴∠ECF=135°,
∴∠AME=∠ECF,
∵∠AEB+∠BAE=90°,∠AEB+∠CEF=90°,
∴∠BAE=∠CEF,
∴△AME≌△ECF(ASA),
∴AE=EF.
(2)正确.
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连接NE.
∴BN=BE,
∴∠N=∠NEC=45°,
∵CF平分∠DCG,
∴∠FCE=45°,
∴∠N=∠EC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BE,
∴∠DAE=∠BEA,
即∠DAE+90°=∠BEA+90°,
∴∠NAE=∠CEF,
∴△ANE≌△ECF(ASA),
∴AE=EF.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