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语文园地三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借助拼音读准表示动物“家”的字音,了解词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语言运用:能将观察到的事物变化和当时的想法心情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
思维能力: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系统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方法,积极观察、感知生活。
审美创造:正确朗读、背诵气象谚语,并理解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积累气象谚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板书:语文园地)
过渡: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交流平台”,从课文中仔细寻找观察的秘密。
二、“交流平台”的教学
1.出示教材中的三个语段,结合旁白,总结观察要点: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调动感官。(板书: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
2.品读语段,交流。
(1)齐读语段一,思考:这段话中哪些部分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
法布尔观察到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所以准确地描写了每部位的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板书:写得准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习法布尔,注意观察细微之处。
齐读语段二,思考:这段话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圈画词语:逐渐。
追问:加上“逐渐”意思有什么不同?(板书:结果真实)
继续追问: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举例:植物生长过程、水滴穿石现象等。
齐读语段三,思考: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
视觉、听觉。
小结: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后,得到的结论才更全面。(板书:结论全面)
3.我们应如何观察事物?请举例说明。
4.总结: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三 区分名称,准确表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了解了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的名字呢?
2.出示各种鸟窝的图片。引导:这是鸟儿的家,又叫作什么呢?
(1)学生交流预设:鸟窝、鸟巢。
(2)引导:我们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3.欣赏图片,理解词语:圈、厩、棚、穴。
(1)出示猪圈、马厩、牛棚、虎穴图片,说一说四种动物的家的不同之处。
(2)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①呈现课本中的习题,学生上台在白板上连线。
②引导发现:依据连线的情况,你们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小结:鸟窝又叫鸟巢,马厩又叫马棚、马圈,同一种动物的住所有多种说法。猪、马、牛的家都可以叫作“圈”。
(3)拓展图片,认识动物的住所。
出示兔窟、蜂巢、鸡笼、鸭舍等图片和词语,学生认读。
(4)认读带有动物住所名称的词语。
狡兔三窟 蛇鼠一窝 龙潭虎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住所名,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拓展带有动物住所名的词语,在语境中巩固所学,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四 朗读比较,学习表达
1.出示第一组句子。
课件出示: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对比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2)引导:请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出一个词“逐渐”。
(3)提问:加了一个“逐渐”,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预设:“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4)引导:自由读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好呢?
预设:第二句好,它写得更加准确。
2.出示第二组句子。
课件出示: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同桌对比读两个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名交流。
预设:“最多”说明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蟋蟀的住宅不是刚好九寸,而是不会超过九寸深。
3.全班齐读每组的第二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逐渐、最多”,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回顾课文,拓展积累。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也像这样描写清楚、准确。
(2)摘录句子,在组内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先在比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然后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类似的语言现象,学习细致、准确地表达。
六、“日积月累”的教学
过渡:人们根据常年累月的留心观察,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季节变化的小秘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谚语。
1.自由朗读教材中的谚语,说一说谚语的特点。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板书)
2.拓展:其他关于天气的谚语。
3.小结: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语文园地三
(部编)四年级
上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第一课时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细致观察
交流平台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调动感官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品读语段、交流——语段一
这段话中哪些部分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
法布尔观察到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所以准确地描写了每部位的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习法布尔,注意观察细微之处。
品读语段、交流——语段二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这段话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植物生长过程、水滴穿石现象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
视觉、听觉
品读语段、交流——语段三
我们应如何观察事物?请举例说明。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的名字呢?
鸟窝 鸟巢
我们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准确表达
猪圈
马厩
牛棚
虎穴
说一说四种动物的家的不同之处。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依据连线的情况,你们有什么发现?
同一种动物的住所有多种说法。猪、马、牛的家都可以叫作“圈”。
鸟窝
鸟巢
马厩
马棚
马圈
兔穴
蜂巢
鸡笼
鸭舍
认读带有动物住所名称的词语。
狡兔三窟 蛇鼠一窝 龙潭虎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对比朗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朗读比较
第2课时
加了一个“逐渐”,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自由读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好呢?
第二句好,它写得更加准确。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
对比读两个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最多”说明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蟋蟀的住宅不是刚好九寸,而是不会超过九寸深。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
齐读每组的第二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逐渐、最多”,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也像这样描写清楚、准确。
摘录句子,在组内交流分享。
人们根据常年累月的留心观察,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季节变化的小秘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谚语。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说一说谚语的特点。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谚语?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