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9 古诗三首
(部编)四年级
上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揭题导入
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
这些诗句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mù
暮江吟
时间:傍晚时分
地点:江面上
“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暮
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
“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瑟、似”是平舌音。
初读古诗
sè
暮
日暮
曰
土
巾
小
丶
慕
墓
幕
墓地
羡慕
夜幕
瑟
必
今
琴
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识记生字
要写得扁平一些
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
右边是“今”,不是“令”
书写指导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露 似 真 珠 月 似 弓。
残 阳
剩余的;将尽的。
练读古诗
残阳:夕阳。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瑟瑟
可爱。
指珍珠。
可怜
真珠
连一连。
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铺
“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读出诗境
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
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新月还像什么?
蛾眉、镰刀、小船。
“月似弓”
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
露水像珍珠一样。
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怜九月初三夜
“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拓展延伸
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
散步
赏景
吟诗
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心境自由而愉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描述诗句描写的景色并尝试背诵对应的诗句。
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
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 白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浮云游子意,( )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雨后复( ),关山阵阵苍。(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残阳
落日
斜阳
白日
夕阳
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暮江吟
傍晚
夜晚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一道 铺
瑟瑟 红
似真珠
似弓
板书设计
背诵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理解诗题
/
/
/
/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横、岭、降”的读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初读古诗
点击图标,范读
尝试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感知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交流古诗大意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诗精讲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游山所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结构梳理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
得到的 。
结果也不同
角度不同
主题概括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拓展延伸
雪 梅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
/
/
/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点强调“骚、输、降”的读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初读课文
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感知诗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交流古诗大意
读完了《雪梅》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 和 。
香
白
梅雪争春图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拟人
形象生动
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
古诗精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雪 梅
争春比美:难以评判
各有所长:互为映照
取长补短
结构梳理
《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 ,
。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雪有其白
梅有其香
主题概括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拓展延伸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 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宋
苏轼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一、填空。
课堂演练
二、《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呢?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9 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4.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古诗,揭题导入
1.全班诵读诗句。
课件出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板书诗题)
4.品读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
②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
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
(2)指导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
暮(日暮) 墓(墓地) 慕(羡慕) 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③学生练习写字。
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1)学生试读。
(2)男女生赛读。
4.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
(2)学生反馈。
(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
①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
②提问:“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③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图片。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
(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
(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三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1.学习第1、2句诗。
(1)引导: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
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教师点拨: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点拨: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①教师引导: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
②学生朗读诗句。
③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1: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
预设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
④全班齐读诗句。
2.学习第3、4句诗。
(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
①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ɑ.教师引导: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
b.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
c.教师解说: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
②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
ɑ.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
b.教师引导: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2)教师引导: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
(4)教师引导: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散心 赏景 吟诗)
(5)教师引读: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学生再次齐读。
2.尝试背诵。
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
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
4.延伸拓展。
(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
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 白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 )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浮云游子意,( 落日 )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雨后复( 斜阳 ),关山阵阵苍。(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剩余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题西林壁》《雪梅》,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板书:题西林壁 雪梅)
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2.理解诗题。
“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横、岭、降”的读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加深理解,培养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三)古诗精讲
1.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结合图片理解:“岭”是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峰”是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板书: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②关注“各不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过渡: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板书: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4.拓展延伸: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学习古诗《雪梅》
(一)了解作者
过渡: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诗《雪梅》,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
作者简介。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2.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了吗?——香、白。
(三)古诗精讲
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1.品读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引导:“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为什么运用“争”,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降,服输。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板书:争春比美)
“费”字说明了什么?——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板书:难以评判)
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
2.品读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和“输”说明了什么?
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板书:各有所长)
3.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板书:互为映照)
追问: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板书:取长补短)
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5.拓展延伸:卢钺《雪梅(其二)》。
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结合诗意谈感悟,背诵古诗,对诗歌有了整体感悟和体会;学习体会了诗人的不同观察角度,发挥想象,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