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08:50:18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爬山虎的脚
(部编)四年级

激趣导入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猜猜下面是哪两种植物?
葡萄
丝瓜
第1课时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
交流预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初读课文
嫩茎 一顺儿 重叠 空隙 漾起波纹
叶柄 触着墙 弯曲 蛟龙 萎了
嫩茎 一顺儿 重叠 空隙 漾起波纹
叶柄 触着墙 弯曲 蛟龙 萎了
nèn
jīnɡ
shùn
dié

bǐnɡ

wěi
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柄”是后鼻音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
·这首乐曲( )多难弹啊!














请将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操 嫩 顺 均 隙 柄 瞧
占 茎 萎



左窄右宽
上扁下大
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右边上面的“小”竖钩要变成短竖,中间“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
1.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1
2
3
4
5
生长的具体位置
叶子的特点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怎样往上爬
脚的变化
整体感知
1
2
3
4
5
2.将可以合并的自然段合并,梳理出课文的结构。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爬山虎的脚
第1部分
它生长得非常茂盛。
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它是一种擅长攀爬的事物,大多生长在墙上、屋顶。
第1自然段
互动课堂
第2部分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作者对叶子进行了连续观察。
嫩红
嫩绿
第2自然段
“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
小组讨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又多又密
绿
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观察。
微微动荡
轻轻擦过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第2自然段作者先观察( ),它的特征是( ),接着观察(
),它的特征是( ),最后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它的特征是( )。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 )。
刚长出来的叶子
红的
不几天的
叶子
嫩绿的
引人注目的
长大了的叶子
cāo chǎng chóng dié kòng xì
( ) ( ) ( )
kū wěi yè bǐnɡ jūn yún
( ) ( ) ( )
一、读拼音,写词语。
操 场
重 叠
空 隙
叶 柄
均 匀
枯 萎
课堂演练
二、给加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均匀”供选择的解释:
(1)指时间的间隔相等。( )
(2)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
2.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供选择的解释:
(1)歇息。( )(2)停止。( )(3)不要,别。( )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生长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细致的观察。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它是如何往上爬的!
第二课时
第3部分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从下面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第3—5自然段
互动课堂
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小练笔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脚触着墙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不能换成“粘、挨”等词。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比一比,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迹。本课指爬山虎的脚因为没有触着墙枯萎了。
这个山村,旧日的痕迹几乎完全消失了。
返回
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课文运用的观察方法
连续的观察
细致的观察
方法归纳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表达:准确、形象
观察:细致、连续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
脚的特点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位置 形状 颜色
变 化
爬墙过程
结构梳理
生长的位置
课文主要写了 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 、
、以及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 之情。
叶圣陶
生长的位置
主题概括
叶子的特点
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喜爱
本课共有16个重点词语,请你选择其中的词语,描述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说一说爬山虎往上攀爬的过程。
课堂演练
爬山虎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瞧不起 牢固 休想
对比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
形象直观
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实践活动
相同点: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
小贴士:可以参考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种方法记录:图文结合和做表格。
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实践活动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怎样写观察记录?
《稻草人》
《小白船》
推荐阅读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10 爬山虎的脚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难点)
4.学写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猜谜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两则谜语。
课件出示: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葡萄)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种植物:丝瓜)
2.揭示课题,感知课题。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
3.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
二 交流预习,初步感知
1.引导交流: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2.学生读后,教师介绍: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检查字词。
(1)指名读。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课件出示: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ū)了。
?这首乐曲(qǔ)多难弹啊!
(2)识记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 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①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②教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茎、萎。
上中下结构:叠。
全包围结构:固。
(3)指导书写。
①分类指导:“操、嫩、均、隙、柄、瞧”是左窄右宽,“茎、萎”上扁下大。
②重点指导:
“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隙”,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画出文中极易写错的字,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学写字。
3.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
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将可以合并的自然段合并,梳理出课文的结构。
课文是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第1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2自然段)和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三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五、自主探究,品读文章
(一)学习第一部分
读第1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它生长得非常茂盛,从关键词“北边墙上”“西墙”“屋顶”知道它是一种擅长攀爬的事物,大多生长在墙上、屋顶。从作者留心观察到爬山虎生长在操场北边的墙上,小院的西墙还有房顶上,知道作者观察特别仔细。(板书:生长的位置)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板书:叶子的特点)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
①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②讨论:“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
不同。“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指一个方向或顺序)。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③提问: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看爬山虎的颜色是绿色的,但是这绿得“新鲜”,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扒开叶片观察,看到了这沁人心脾的绿色。(板书:鲜绿 排列均匀)
小结: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观看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板书:好看)
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先观察刚长出来的叶子,它的特征是红的,接着观察不几天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嫩绿的,最后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引人注目的。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三)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开启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白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生长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细致的观察。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板书:脚的特点)
(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理清文章脉络,回顾所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研读第三部分,交流收获
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1.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板书:位置)
预设2:“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板书:形状)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嫩红”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板书:颜色)
小结: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出示图片,展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句“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引导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
2.交流话题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根据第4自然段梳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脚触着墙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作者用贴切的动词“触、巴、拉、贴”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板书:爬墙过程 触→巴→拉→贴)
(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态演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体会到作者在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思考:“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不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比一比,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句段二使我印象深刻。句段中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板书:表达:准确、形象)
3.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板书:变化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抓住“逐渐”感受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程。(板书:观察:细致)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痕迹”。
4.梳理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三、感受连续观察,总结观察方法
1.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自由说。
总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4.结构梳理,主题概括,课堂演练。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资料袋”,对比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
2.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怎样写观察记录呢?
(1)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2)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3)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3.推荐阅读:《稻草人》《小白船》。
【教学反思】
教学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从发现位置、观察叶子、探究脚的秘密等方面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描写爬山虎叶子、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我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