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从黄海硝烟到瓜分狂潮
——半殖民地深渊中的抗争与危机
设计意图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安排,实现多重教学价值。史实与史观融合:通过甲午战争进程、《马关条约》条款、列强瓜分狂潮等核心史实,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战争胜负取决于制度与生产关系先进性”“民族危机深化是多种因素叠加结果”,避免单纯的历史事件罗列。 家国情怀培育:结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素材,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激发对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历史逻辑构建:揭示“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瓜分狂潮”的连锁反应,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阶段性特征,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1.绘制战争形势图,标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等关键战役的空间分布。(时空观念) 2.对比中日海军军备史料(如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数据),分析战败原因。(史料实证)(教学重点)3.多角度评价《马关条约》的影响(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受挫、救亡运动兴起)。(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难点)4.通过邓世昌、左宝贵等英雄事迹,感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
大单元教学定位 核心问题:甲午战败如何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大概念:民族危机深化与社会转型本课处于中国近代史“列强侵略与民族抗争”单元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上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洋务运动(清政府的自救尝试),通过甲午战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说明单纯技术模仿无法挽救民族危机。 启下:下启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的制度探索)、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是理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 “近代化探索的多元路径”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1.单元定位:属于中国近代史"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大单元,承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运动。2.课标要求:认识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和危害,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内容关联: 横向:与世界史明治维新、帝国主义扩张相呼应 纵向:为后续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八年级学生已掌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基础知识2.认知特点:对战争过程兴趣浓厚,但对经济影响和全球史观理解较浅3.学习难点:条约内容与后续影响的因果分析、资本输出的经济概念
针对性教学策略 1.史料实证突破难点 展示《马关条约》原件片段、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日军旅顺大屠杀史料,结合 “数字史料”(如赔款数额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对比黄海海战中中日舰船参数表(航速、火炮射速),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差距背后是制度还是器物的问题? 2.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核心问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仅仅是因为武器落后吗?” 子问题:①《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对中国危害最深远?为什么?②列强瓜分狂潮中,“门户开放” 政策真的是“维护中国主权”吗? 3.情境体验强化情感 播放《甲午风云》黄海海战片段,让学生扮演“台湾反割台义军”撰写《告全国同胞书》,在历史情境中体会民族危机下的抗争精神。 4.分层教学适配学情 基础层:通过时间轴梳理甲午战争重大事件(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识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提升层:对比“三国干涉还辽”与“门户开放”政策,分析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及其本质。 5.以典型案例为锚点,具象化历史进程 选取张謇大生纱厂(1895年创办)、荣氏兄弟面粉厂(1902年创办)等案例,展示企业创办章程、利润报表、广告海报等史料,让学生分析: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下,民族企业如何应对外资挤压(如大生纱厂通过“土产土销”策略立足)。 对比表格:1895-1913年中外企业资本占比、厂矿数量变化,直观呈现民族资本主义“夹缝求生”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1895年4月9日社论: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夕,《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声称清政府“需要被鞭打”,使其认识到“世界上不是有四种、三种或两种文明,而是只有一种文明,那就是欧洲和美洲的文明,凡不属于这种文明的都是野蛮的”。还置日本要求清朝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于不顾,认为日本在传播西方文明方面“工作做得特别好”。谭嗣同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春。当时,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于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诗句表达了谭嗣同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以及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愤慨。思考:1.西方媒体为何高度关注这场东方战争? 2.中国人的泪水背后折射出哪些历史转折?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通过西方媒体的傲慢与中国文人的悲怆对比,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争的国际影响与国内冲击,认识其对中国思想觉醒、民族意识与社会变革的转折意义,培养历史思辨与家国情怀。
问题探究(一) 任务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签订 副标题:"蕞尔小国"的震撼一击 一、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背景: 问题链导学: Q1.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为何"同途殊归"?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虽同为19世纪东亚国家应对西方冲击的改革运动,却因改革深度、社会基础与国际环境的差异,最终走向“同途殊归”。以下结合史料对比表与深度分析,揭示其本质差异:史料对比表:核心维度的系统性差异对比维度洋务运动(中国,1861-1895)明治维新(日本,1868-1912)政治体制保留封建帝制,改革由地方督抚主导,缺乏中央统一领导。总理衙门仅为临时外交机构,未触动皇权。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天皇亲政与议会政治结合,实现政权从封建领主向资产阶级和地主联合专政的转变。经济模式官办与官督商办垄断,抑制民间资本。如轮船招商局与洋商签订“齐价合同”,限制民办企业发展。30年兴办约6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5300万两,年均仅2个企业。政府初期主导工业,后期将国营企业廉价转让给私人(如三菱、三井),激发民间活力。1868-1892年建立 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2.89亿日元(折合中国银两700多万两),年均设立225个公司。教育改革创办约30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传统科举仍占主导。1875年起派遣留学生,但规模有限,严复、詹天佑等人才未被充分利用。普及义务教育,1873年小学入学率 28%,1907年达98%。建立东京大学等现代教育体系,推行“文明开化”,福泽谕吉等思想家推动思想解放,培养全面人才。军事改革北洋水师规模庞大但问题重重:舰船老旧、弹药不足、管理腐败。甲午海战中炮弹掺沙,战斗力低下,最终全军覆没。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建立现代征兵制,军费占财政支出30%。通过发行国债购买“吉野号”等先进军舰,甲午战争中战术与指挥全面压制清军。社会结构改革由地主阶级主导,缺乏广泛社会支持。保守派顽固抵制,如修铁路被斥为“破坏风水”,导致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被拆毁。下级武士与资产阶级、新地主结成联盟,形成倒幕力量。通过“四民平等”废除等级制度,激发社会活力,民众积极参与改革。国际环境面临列强侵略与不平等条约束缚,资源被掠夺。如《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剧财政危机。利用列强矛盾,较少受外部干预。岩仓具视考察团制定“脱亚入欧”策略,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跻身列强。【知识拓展】日本的大陆政策材料1: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帝制国家。在各种条件的催化下,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精良军队的加持下,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迈出了占领中国台湾的第一步;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是占领整个中国,最终独占亚洲,统治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材料2:“推动中日冲突确实是当前紧迫任务,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来实施”——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迫切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PPT展示:展示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材料1: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在各种因素政策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2: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材料3: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尔。……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李文忠公全集》材料4: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提示:(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3)清政府: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无心备战(4)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2.战争的过程①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完成表格。(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③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学生们从中感受民族英雄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播放视频】④强调一下旅顺大屠杀【播放视频】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并让学生谈感想。【相关史事】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⑤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丰岛海战(被迫应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跑)黄海海战(避战自保)辽东战役(临阵脱逃)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3.中国战败的原因:问题链导学:Q2.黄海海战中的技术差距反映了什么深层问题? 材料: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在舰船航速、火炮射速、弹药效能等技术层面存在显著差距,具体表现如下:舰船航速: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航速普遍占优,如“吉野号”航速达23节,“浪速号”“高千穗号”为18节;而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镇远”航速仅14.5节,且因老化实际航速更低。这导致日军能灵活机动,掌握战场主动权,形成局部包围。火炮射速:日军广泛配备速射炮,如“吉野号”装有12门4.7英寸速射炮,射速约每分钟6-10 发;北洋水师主力舰以大口径主炮为主,射速极慢(“定远”305毫米主炮每3-5分钟才发1发),且速射炮数量仅为日军的1/5,火力输出差距悬殊。弹药效能:日军大量使用爆破弹,击中后可引发爆炸、燃起大火;北洋水师则以实心弹为主(占比超60%),仅能击穿舰体却难以造成致命损伤,且部分爆破弹存在引信失效、装药劣质等问题,威力大打折扣。提示:黄海海战中的技术差距(如舰船航速、火炮射速、弹药效能等),本质上是近代化转型深度与制度效能的代际差距,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根本性分野,具体可从三方面解析:工业体系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悬殊清军舰船与武器多依赖外购(如北洋水师主力舰多购自英德),国内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受限于官办体制效率低下,无法自主研发适配的速射炮与爆破弹,甚至炮弹存在 “实心弹比例过高”“引信失效” 等问题;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建立自主工业体系,能仿制并改进西方武器(如“吉野号”航速达23节,远超北洋水师主力舰的15-18节),其军工企业(如大阪兵工厂)可量产高效爆破弹,背后是“殖产兴业”政策下资本主义工业对封建官办工业的碾压。军事体制与国家战略的代际差清军水师仍属“派系私兵”(北洋水师实为李鸿章淮系势力),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与协同,训练、后勤、战术思想停留在传统陆军思维;日本海军则是“国家化军事力量”,以“开拓万里波涛”为战略目标,全面学习西方海军制度(如引入英国海军战术、建立统一指挥体系),技术差距实为“封建军事体系”与“近代民族国家军事体系”的对抗。改革本质的鸿沟:器物模仿vs制度重构技术差距的表层是“船坚炮利”的不足,深层是清朝“中体西用”改革的局限性 —— 仅移植技术而拒绝触及君主专制、官僚体系等核心制度,导致技术无法转化为战斗力;日本则通过 “脱亚入欧” 实现制度重构,政治上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普及近代国家意识,技术进步只是制度变革的自然结果。简言之,黄海海战的技术差距,实为封建王朝“裱糊式改革”与近代国家“系统性转型”的终极较量。材料: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经济上,落后;军事上,清军总体装备落后,李鸿章采取“避和求战”政策,清军中不少官兵临阵脱逃。政治上,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道路;军事上,日本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教学过渡】:这是一场至今令中国人屈辱的战争,日本的胜利撕去了神秘中国的最后面纱——在她傲慢与辽阔背后,是无能与虚弱。从此日本进入中国境内,清廷必须为这场战争失败付出惨重代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签订《马关条约》【播放视频】材料: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以此为契机,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2、《马关条约》内容与危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各项条款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制作表格。项目主要内容危害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项目主要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列强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链导学:Q3.《马关条约》哪一条款对中国的伤害最大?提示:《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对中国的破坏性尤为深远。这一条款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日本可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广阔市场设厂生产,其产品无需缴纳高额进口关税,成本远低于中国本土企业,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这一条款也为其他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提供了借口,各国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更深度地依附于列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相比割地等内容,这一条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更为根本和持久。3、《马关条约》影响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上述对《马关条约》主要内容的总结,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材料一 在中国,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为标志,列强侵华政策出现了体现帝国主义特点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方面,此前主要是围绕商品输出,攫取片面协定关税等特权,现在则着重于资本输出。二是政治方面,此前主要出于商贸需要,攫取相关特权,现在则在瓜分世界的大形势下,更进一步分割在华权益。——摘编自李育民《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材料二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知识拓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不甘作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台湾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展示资料:“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徐骧认识: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反侵略的壮烈篇章。他们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下,与日军激战百余次,重创敌军,众多志士战死。这展现了台湾军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彰显了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其壮举永载史册,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国家统一。从台湾的抗日斗争中感受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心!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示:深层原因解析:从“技术移植”到“制度重构”的鸿沟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途殊归”的深层原因:改革目标上,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仅学技术;明治维新以“脱亚入欧”为目标,全面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上,洋务运动官办企业效率低下,如江南制造总局成本高昂;日本“殖产兴业”,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增长迅猛。思想上,中国儒家思想顽固,保守派抵制西学;日本“文明开化”,民众积极学习西方。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屡遭侵略,赔款耗尽资源;日本利用列强矛盾,获技术资金支持。这些差异导致两者结局迥异。提示:(1)《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经济上,列强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对日本: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继续发展军需工业,增加对军队的投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对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本设计通过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 “同途殊归”,结合日本大陆政策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深层背景;借助战役梳理、英雄事迹与日军暴行的呈现,兼顾史实认知与情感熏陶;通过分析战败的技术与制度根源,推动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历史本质。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比较分析能力,深化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源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与历史反思意识。本设计围绕《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及影响,通过列表归纳、问题探讨深化对条约条款的理解,尤其突出资本输出条款的深远危害。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既展现条约的民族灾难,又彰显民族抗争精神。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条约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剧,感悟爱国情怀,树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问题探究(二) 任务2、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副标题:鲸吞与蚕食的双重奏 1、三国干涉还辽【合作探究】:沙俄、法国、德国联合向日本施加压力是为了国际道义还是另有打算?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的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过渡)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瓜分”中国狂潮与影响(1)“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展示表格,使学生明确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国别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山东沙俄旅大租借地长城以北、新疆、东北法国广州湾租借地广东、广西、云南英国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长江流域日本福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政治经济表现?(2)“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漫画《时局图》,分析中国被瓜分的影响?提示:《时局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教师设问:为什么美国没有划分势力范围呢?提示: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美国未能从中分得一杯羹。问题链导学:Q1.势力范围与租借地有何本质区别? 提示:势力范围与租借地存在多方面本质区别:主权程度:租借地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中国领土,在租借期内享有几乎完全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主权,中国主权严重受限;势力范围是列强凭借经济、军事等优势,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优先的投资、贸易等特权 ,但中国在名义上仍保有一定主权。表现形式:租借地有明确的地域范围,是具体的土地租借;势力范围界限相对模糊,更侧重于经济、政治影响力的辐射区域。控制力度:租借地内,列强直接派驻军队、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对当地实行殖民统治;势力范围内,列强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影响,如垄断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同时通过外交施压等方式,影响当地的政治决策。3、“门户开放”政策材料: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以下问题:时间:原因:内容:实质:问题链导学:Q2.为什么说"门户开放"政策是更隐蔽的侵略?提示:侵略方式:表面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不直接抢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实则是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凭借美国经济优势渗透,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比武力抢夺更具迷惑性。侵略主体:政策出台前,其他列强已瓜分中国,美国错过抢夺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时机。该政策使美国无需激烈武力冲突,就能和列强共享特权,隐蔽实现侵略意图。侵略影响:看似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实际是让中国持续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列强得以联合控制中国经济、政治等,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主权在无形之中不断丧失。4、教训与启示: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提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 提示:政治: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经济: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时间:1899年原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本设计以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为核心,通过三国干涉还辽、势力范围划分、门户开放政策等内容,结合史料分析与问题探究,揭示列强侵略的本质与美国政策的隐蔽性。借《时局图》与对比分析,强化对民族危机的认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的多样性,认识国家主权丧失的危害,培养历史思辨能力与忧患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
问题探究(三) 任务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副标题:危机中的微弱曙光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原因)提示:①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原因:洋务运动的刺激(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播放视频】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提示:①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②事件:《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了这项权利。③原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家国情怀】如何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 人物扫描: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立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问题链: 1.张謇"状元办厂"的选择说明了什么?张謇“状元办厂”的选择,深刻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困境与士绅阶层的觉醒:体现了民族危机下的道路探索:甲午战败后,士大夫意识到“实业救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突破了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路径依赖。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使命担当:作为士绅与资本家的结合体,张謇以自身声望和资源推动近代工业(如大生纱厂),试图通过经济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展现了民族资本的觉醒。暴露了近代中国实业发展的艰难:其办厂过程中面临外资挤压、封建势力阻挠、资金匮乏等困境,印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实业救国”的局限性。 【史料实证】张謇创办的实业(部分) 张謇(jiǎn)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中国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3.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问题链导学:Q2. 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表现有哪些?展示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时间国家时间英国1760年左右美国、法国1800年左右德国1830年左右中国1860-70年代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提示:特点①总体发展落后。(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根本原因: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独立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前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问题链导学:Q3. 为什么说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唯物史观)提示;革命性:受帝国主义压迫(如外资排挤)和封建主义束缚(如苛捐杂税),其利益与列强、封建势力冲突,具有反对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动力,曾参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妥协性:自身经济力量薄弱,依赖外资技术、封建土地关系或官僚势力,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斗争中易动摇妥协(如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妥协)。这种两面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 提示: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实业救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但张謇出于爱国热情,主张兴办实业,与列强进行“商战”,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改变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局面所必需的,是爱国的、进步的。 启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是民族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展开,通过时间轴梳理、视频展示、人物案例剖析及史料分析,多维度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与特点。意在以张謇 “实业救国” 为切入点,结合史料实证,让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发展特点与困境,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社会根源,培养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素养;对张謇的评价及启示,既厚植家国情怀,又让学生明白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认知与现实思考的融合。
课堂小结 1.时空坐标轴:将战争、条约、瓜分、发展四要素纳入19世纪末时间轴 2.概念图谱: 甲午战败 → 民族危机 → 经济侵略 → 民族觉醒 ↘ 政治侵略 ↗ 3. 升华提问:如果生活在1895年,你会选择哪条救国道路?(军事/政治/经济/教育)
课堂练习 1.(2025·江苏宿迁·三模)1872年到1875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B.体现近代列强的侵略范围变化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答案】B2.(2025·河南平顶山·一模)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捷报”“凤凰城大捷”“海战捷音”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政府对舆论监管不力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C.清王朝军事腐败严重 D.民众缺乏理性判断力【答案】B7.(2025·广东·中考真题)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平均地权B.君主立宪C.实业救国D.民主共和【答案】C8.(2025·河南新乡·三模)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1.预期难点:资本输出概念需用生活化案例辅助理解(如对比现代跨国公司) 2.跨学科融合:可结合地理学科分析列强势力范围分布规律 3.价值观引导:避免片面强调屈辱,突出抗争精神与现代化探索
附1:板书设计
→ 政治:瓜分狂潮(地图简绘)
甲午战败 → 经济:资本输出 ← 民族资本主义
↘ 文化:民族意识觉醒
教
学
设
计
元
单
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