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12: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022年课标】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思维导学】
→ 政治:瓜分狂潮(地图简绘)
甲午战败 → 经济:资本输出 ← 民族资本主义
↘ 文化:民族意识觉醒
【背记要点】
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企图通过征服朝鲜,侵略中国、霸世界。
(2)经过:
①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9月,日本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②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避战自保”。
③陆战: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④结果: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①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表现: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从戊戌变法开始,辛亥革命继续进行。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说明列强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签约方 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大不同)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危害 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知识拓展】
1.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是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资是中国政府主动实施的,是互赢互惠的。
2.为什么说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日军占领台湾,便利了日本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而日本利用赔偿作军费,迅速发展军事工业和军队,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3)增开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经济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提醒】
1.《马关条约》的内容包含“割辽东半岛”,但实际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并没有真正割占。
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学史崇德】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平时钻研海军战术,严格训练,经常在 军中激扬士气。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他指挥全舰将士奋 勇作战,突见旗舰定远号危急,遂命开足轮机,驶出定远之 前,迎战来敌。致远舰中炮甚多,受伤严重,邓世昌遂下令鼓 轮怒驶,欲撞击日舰与其同归于尽。因敌炮丛集,未至而沉 没。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机会,与全舰官兵一起沉海。有
人为他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认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展现出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他率致远舰勇救旗舰、欲撞敌舰,最终殉国。其平时钻研战术、严格训练的职业操守令人敬佩。他的牺牲成民族精神旗帜,也折射晚清腐朽,启示我们个人奋斗需与时代进步结合,传承其精神以实干兴邦。
【材料研读】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 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 ……这是日本文明的 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日军侵略罪行的认识。
【参考答案】旅顺大屠杀中,日军对无自卫能力的居民展开残忍屠杀,其暴行突破文明底线,是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本质。这一罪行是日本侵华史上的黑暗一页,警示我们铭记历史,反对侵略,珍惜和平,以史为鉴捍卫民族尊严与人类文明。
【看图学史】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读地图】
1.说说日军从水陆两路向中国进犯的主要路线。
2.找出清军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
【参考答案】
1. 日军水陆进犯主要路线
水路:日本联合舰队从本土出发,经朝鲜半岛西海岸,进攻中国黄海海域(黄海海战主战场),后沿渤海湾南下,封锁威海卫港口,切断北洋舰队退路。
陆路:日军先攻占朝鲜平壤,随后跨过鸭绿江侵入中国辽东半岛,相继占领九连城、大连、旅顺,再南下进攻山东半岛,配合海军夹击威海卫。
2. 清军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
朝鲜境内的平壤战场(左宝贵率军抵抗);
黄海海域的黄海海战战场(邓世昌等率北洋舰队激战);
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战场(徐邦道孤军抗敌);
山东半岛的威海卫战场(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最后抵抗)。
这些战场分布体现了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在海陆两线的激烈争夺,也反映了日军从朝鲜向中国本土逐步推进的侵略轨迹。
【想一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
【参考答案】
清政府腐朽落后:政治腐败,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装备老化、弹药不足;军事指挥混乱,李鸿章推行“避战自保”政策,错失战机,如黄海海战后困守威海卫,致舰队覆灭。
日本蓄谋已久且实力占优: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军事上实现近代化,舰船速度、火力均超清军;战前长期侦察中国,战略部署周密,目标明确。
两国制度差距悬殊:中国仍为封建专制,官僚体系僵化,难以凝聚国力;日本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高效动员全国资源,战争潜力远超中国。
国际环境不利:列强或纵容日本(如英、美),或伺机渔利(如俄、德),中国未获有效外援,外交孤立。
知识点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瓜分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无暇东顾。后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2)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结果: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
(4)“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易混易错】
1.三国干涉还辽的本质:并非三国出于“正义”帮助中国,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阻止日本独吞辽东半岛,是列强之间争夺在华权益的体现。
2.“门户开放”政策的受益者:表面上看似尊重各国在华权益,实则更有利于美国,使其能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逐步扩大在华影响力,是美国侵华政策的重要标志。
3.“势力范围”与“租借地 的区别:“势力范围”是列强在华划分的、享有特殊权益的区域,但名义上仍属中国领土;“租借地”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的中国领土,租期一般较长(如 99年),列强在租借地内享有行政、军事等完全控制权。
【知识拓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经济上,落后军事上,清军总体装备落后,李鸿章采取“避和求战”政策,清军中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政治上,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道路军事上,日本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知识点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概况: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易错易混】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产生”的区别:19世纪70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仅处于萌芽状态;甲午战争后是初步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增多、资本总额扩大,形成一定规模,且“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社会参与度更高。
2.民族资本主义与洋务企业的性质差异:洋务企业(官办、官督商办)带有封建性和买办性,本质上服务于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私人投资的商办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代表了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与语文学科的关联
文学中的历史表达:黄遵宪《哀旅顺》《哭威海》等诗作,以诗句记录旅顺天险与割台之痛;梁启超《变法通议》借议论文呼吁维新,体现文学与时代议题的结合。
二、与地理学科的关联
地理对侵略的影响:列强租借地(胶州湾、旅顺等)多为沿海战略要地,符合“海权论”;民族资本主义集中于沿海沿江城市,因交通便利、自然经济解体早。

【课后活动】
1.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说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列强瓜分野心。赔款2亿两白银,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列强借此扩大经济控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列强侵华转向资本输出,挤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放沙市等商埠,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国人觉醒,引发救亡图存运动。
2.1896年,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作诗《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些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去年今日割台湾”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诗句中“四百万人同一哭”,以“四百万人”代指台湾同胞,“哭”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台湾被割占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国家领土主权丧失的悲愤,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知识拓展】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不甘作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台湾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认识】
台湾人民和留台清军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反侵略的壮烈篇章。他们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下,与日军激战百余次,重创敌军,众多志士战死。这展现了台湾军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彰显了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其壮举永载史册,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国家统一。
【基础巩固】
1.通过对下面鸦片战争过程(部分)与甲午中日战争过程(部分)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1840年6月 英军抵达并封锁珠江口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厦门1842年6月 攻陷江苏吴淞口(今上海宝山) 1894年9月 黄海海战,日军夺取制海权1894年11月 旅顺陷落1895年1—2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3月 辽东半岛沦陷
A.应加强海防建设 B.应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应学习西方技术 D.应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2.(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模)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日军进攻路线显示其企图( )
A.夺取中国北方煤矿资源 B.控制长江流域通商口岸
C.切断中国东南海上运输线 D.占领朝鲜并入侵中国东北
3.史料记载:“1895年5月,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奔走相告,哭声震天’,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人民这种强烈反应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25·河南洛阳·二模)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资本输出,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D.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5.(2025·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6.(2025·河南信阳·三模)“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集中体现了( )
A.学习西方技术的务实态度 B.振兴民族工业的救国之策
C.推动政治变革的维新主张 D.改良社会风气的进步思潮
7.据学者研究:“《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由此可知,台湾人民的斗争( )
A.阻止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C.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D.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
【能力提升】
8.(2025·山东枣庄·三模)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25·广西桂林·二模)与下面示意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这一重大变局宣告( )
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破产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2025·云南昆明·三模)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催生中华民族“群体觉醒”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2.(2025·广东佛山·二模)下图漫画《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之危象》刊载于1908年4月14日《神州日报》(革命党人创办)该漫画旨在( )
A.倡导君主立宪 B.主张扶清灭洋 C.揭示民族危亡 D.反对复辟帝制
13.(2025·河南信阳·二模)下图所示为1893—1920年机器设备进口在整个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民族工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 B.轻重工业失衡局面得以改变
C.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日益加强 D.社会生活多元特征日益明显
【拓展创新】
14.(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八年级某班同学以“近代之变”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列表(部分)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条约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④____社会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①____
②____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③____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辛丑条约》
【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迫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安心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近代思想的变化】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类制炎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15.(2025·江苏镇江·二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侵略。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近代史上根据条约开放的商埠(通商口岸)
国家 开放的商埠或者通商口岸
英国 1842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1858年:营口、烟台、台南、汕头、琼州、镇江、汉口、九江、南京、淡水;1860年:天津、大沽;1876年:宜昌、芜湖、温州、北海;1890年:重庆;1893年:亚东;1897年:腾越、梧州、三水;1902年:长沙、万县、安庆、惠州、江门;1906年:江孜、噶达克、亚东
日本 1895年:沙市、重庆、苏州、杭州;1903年:长沙、沈阳、丹东;1905年:风城、辽阳、新民屯(新民)、铁岭、通江子(通江口)、法库、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宁安)、珲春、依兰、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1909年:龙井、延吉、头道沟、百草沟
材料三 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整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的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开辟的商埠或通商口岸的时空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我因开辟大量商埠(通商口岸)对我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C B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答案 D C A
14.(1)①《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马关条约》;④半殖民地半封建。
(2)特点: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等。
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的先天不足,其发展面临着规模较小、资本短缺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困境;后天发展环境的不利影响,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不平衡,过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也未能合理配置,轻工业发展尤为突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一阶级在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时,表现出既有依赖又有冲突的复杂态度,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事件:戊戌变法。
评价: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从积极方面看,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如倡导兴民权、设议院等理念,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国家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在教育方面,主张废除八股文,设立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转变,培养新式人才。而且变法还试图对经济制度进行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从消极方面看,戊戌变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开展的改良运动,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改革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广大群众,且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终被残酷镇压而失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5.(1)趋势:逐步上升;原因:《南京条约》中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特点:英国: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并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的特点;日本:时间集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范围集中在东北地区影响: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便利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变化: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