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语言表达与应用
第三章 作文
广东高职高考近五年偏重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重点从材料作文的备考策略上做一些梳理。
【知识梳理】
第二节 材料作文
1.明白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与话题有关就可以;而材料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2)材料的使用上: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3)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多为“扇形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同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例1】 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以“回到原点”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从命题方式看,高考作文是材料加命题的方式。从审题角度看,提供的材料对“原点”做了解释和说明,考生一般不会离题;“回到”是指返回并到达原来的地方;“原”,又指根本或开端;“点”,是指位置。动宾式结构,有比喻的性质。
从内容角度看,可写空间大,角度多,可记叙、可议论,也可以侧重怎样回到原点,也可以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比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正直、善良的本性;又比如我们得到一个成功之后,下一个目标要让我们从零开始。这是起点也是终点,就好像李娜夺冠一样,她今后的路还很长远,要永远保持奋斗进取。
从导向意义看,命题显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文化形态、人的情感,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应该怎么做、如何思考等。
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写好这篇作文也不容易。考生要理性冷静地思考,选择好切入角度,立意力求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例2】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把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将你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从审题角度看,所给材料是围绕重庆街头图书论斤卖一事引出网友对此评论的三个观点,要求考生作出判断,更认可网友的哪个观点。
从内容角度上看,可写的角度是可以选择的,但要求考生必须作出一个选择,且只能在网友的观点中选择,不能在此之外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能写三者之间共性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图书贱卖,是不尊重知识,贬低了书籍的文化价值”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图书贱卖,利于知识的传播,利于体现图书的文化价值”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图书贱卖,利于引导人们阅读经典的纸质图书,提高阅读品位,有益身心健康”等角度立意。
从命题的导向意义看,这和上面的话题作文一样,命题显然也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文化形态、人的情感,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应该怎么做、如何思考等。
2.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材料作文必须要学会抓准材料主旨,才能正确地立意,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审题与立意。
抓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分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虚实转化。包括虚题实作和实题虚作两种。虚题实作——对偏重议论的哲理性材料,审读后要以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为载体,借助具体的物象事件去诠释抽象的哲理。实题虚作——对偏重故事的寓意性材料,立意时要由喻体到本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写出这类材料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
3.为材料作文定好“基准点”。
【例】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树叶“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
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 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两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我们要根据材料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丑”“恶”予以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
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
“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 不慌,我们可以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的意图,确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是否有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是否有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材料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了。
4.为材料作文定出“新颖点”。
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例1】 以《树叶和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词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出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例2】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 改变自己的叫声 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 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也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 只有如上所述,或是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现在,我们来试试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意。人们在审视这则材料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枭”的言行上和“鸠”的点拨上,对“乡人”厌恶枭的叫声这一现象没作分析。乡人为何厌恶枭鸣 只因叫声不悦耳,就说“枭叫有祸”,完全是迷信,是没有道理的。“枭”对这种无理“厌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还可以发挥想象,“枭”的叫声确实不好听,但它可以用吉他等器乐来代替自己的歌声,让人们百听不厌。在这里,我们综合运用了发散思维和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使这则老材料有了新的内涵,为我们的作文“见解新颖”奠定了基础。
5.材料作文的写作模式。
题目:材料的中心语作标题;
首段:开头源于材料,三行内点明题目,并初步解释标题;
主体段落: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一定要回扣材料);
【例1】 50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例2】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 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 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例3】 “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知羞耻成人》)
【例4】 人要学会感恩和宽恕。感恩是生命中婀娜的线条,铭记别人的赐予会使生命变得厚实而绚丽,宽恕是森林中的一缕阳光,叶缝中透过的温暖会融化最寒冷的冰,使之化成水,成为滋润生命的养料。幼稚的孩子总是记着屁股上爸爸留下的“五指山”,却忘记了寒风中父亲坚实的臂膀为自己挡住刺骨的冷风。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用幼稚的语言伤害过父亲爱我的心,当我为父母的一点错误而任性发脾气的时候,感恩和宽容早在我的心中荡然无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唯有会感恩会宽恕,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在生命的河流中,我们记住的应是同舟共济,忘掉的应是彼此不愉快的碰撞。(《感恩和宽恕》)
结尾段:结尾一定要揭示出作文的“坚韧、团结、奉献、信念、生命、爱心、感恩”等主题。历年高考作文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好的结尾一定要归结到人生。
【范文】 标题(中心句):
甘于寂寞
首段:
在很多人的眼中,寂寞总是个贬义词,人们躲避着孤独、寂寞,追逐着热闹、辉煌。但是,我却认为,寂寞包含生命丰富的营养,我们应该面对寂寞,体验寂寞,甘于寂寞。
主体段落:
①寂寞能使心态平和。闷热的天气需要一阵冷风,一场凉雨;浮躁的心需要饮一杯孤独和寂寞的茶,让心跳恢复平稳,让心灵沉淀得净洁澄明。“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步履匆匆,纷扰的世间万象,使人眼花缭乱,功名利禄的喧噪,诱惑得人心率杂乱不整。这时,我们应该暂时放慢脚步,左手拉着孤独,右手领着平淡,沉静地走进林间幽径,独自面对一处风景,拨弄着其中的奥秘;或者泡一杯绿茶,静坐在窗边,放飞思绪,想一想“我是谁”,独自回味一下逝去生命的酸甜,体会一下人生的意义。寂寞,会让我们的心态平静如水,目光明亮如雪,让生命返璞归真。
②寂寞能让智慧闪光。寂寞,并不只是生存环境的孤独和凄苦,不是在庭后花前月下孤独地吟唱着一首悲凉的词曲。环境的寂寞常常让心灵更加丰盈;单调能清除意识的杂乱,理清思维方向,让目光更加敏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牛顿听到了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李白与清风明月对饮,洒下一路长歌;曹雪芹听着西山的虫唱,数着飘落的红叶,酝酿出不朽的《红楼梦》。寂寞是雨后天空中挂着的一道彩虹,是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甘于寂寞,会让你变得睿智,变得聪慧,变得成熟。
③寂寞能提升人生的境界,或许寂寞的人才懂寂寞的美。人生有热闹,有辉煌,但灿烂过后是寂寞,正是不同的感受丰满了人生。寂寞中有孤独,有消沉,有苦闷。但正是这蛰伏的痛苦洗礼了自己的灵魂,在寂寞中参悟,在寂寞中坚守,在寂寞中隐忍,在寂寞中磨砺着自己的灵魂,提升着生命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寂寞擦过的眼睛才能穿透浮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寂寞锤炼的身躯,才会有钢铁般的意志。在寂寞中蓦然回首,才能看到生命的真谛,活出人生的意义。
结尾段(归结到青少年的人生):
寂寞如随行的影子,伴我左右,随我终生;认识寂寞,珍惜寂寞,不拒绝、虚度寂寞,人生会更加完美,生活才是一个完美的旅程。
【范文】 标题(中心句):
自豪,我的祖国
首段: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巨大的震动裂开了祖国母亲那美丽的面庞,这一时刻,时间凝固了,定格的是一张张恐惧的脸;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吸尽了她的泪水,扯牵了她的疼痛;然而,地震却震不碎她的心灵,震不垮她的情怀……
主体段落:
①“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赶到灾区发出的第一声号召。忘不了温总理迎着风雨、踏着泥泞赶到灾区时那焦急的眼神;忘不了他看到遇难学生的一排排书包时,含泪的双眼;忘不了他带病向人民子弟兵呼喊:“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忘不了他抱着失去双亲的灾区孤儿,坚定地说:“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把人民装在心中。一位外国记者说:“真不敢相信,那位站在瓦砾前双手沾满泥土的老人,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温总理,时刻牵挂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好总理,怎能不让我为拥有这样的领导人的祖国而自豪!
②一位母亲,结束生命的姿势令人不解,她双膝跪地,像是在祈祷什么。等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身躯已经僵硬,却好像在保护着什么。当救援人员在她身下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一个熟睡的婴儿时,一切答案都明了了。医护人员马上打开婴儿身上包裹的被褥,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手机和一条已编好的信息: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拥有这样的母亲,叫我怎么能不为祖国而自豪!
③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捐款捐物,有的志愿者甚至辞掉工作亲自到灾区帮助救援;学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医院的医生护士,此刻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人!身边掀起了一股捐款热潮,好多同学为能为灾区人民献上绵薄之力,不惜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全国各地的采血站、移动采血车的门外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人们的脸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神情,但只有一种是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含义:希望。全国各地的捐款、献血、义演、关注……不一样的表达,同样的爱心。拥有这样的人民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结尾段(归结到青少年的人生):
地震,震碎了祖国的山河,却震不断祖国的意志和情怀;在大地震中,伟大祖国所涌现出的公仆情、人民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融合成一股宏大的动力,推动着祖国勇敢地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进。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自豪啊,为我的祖国!
【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为祖国自豪”这一论题,从三方面展开(分别展现“公仆情”“亲情”及“人民情、同胞情”)。作者熟知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系列细节,笔下文章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内容翔实,点与面有机结合。“内容”项可在A等级记分;结构完整,字里行间融入了深情(如开头一段的“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以及下文的“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等);“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一语反复出现,增强了感染力;“表达”项可在A等级记分;“发展等级”从“材料丰富”“文句有表现力”两个点上计分,“发展等级”可在A等级记分。
小结: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像本文的作者一样,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内容上就会呈现出“丰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