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语言知识与应用
第八章 语言表达连贯
【考情分析】
连贯,指的是句子之间的顺序得当、前后联系、衔接合理。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均以语段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2023年、2025年均是以有语境的语段形式,列出5个短句来排序;2024年,则是以无语境的语段形式列出6个短句来排序。考查形式偶有变化,考点和分值(3分)基本稳定。
2023年考查了“食虫植物茅膏菜”,2024年考查了“‘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现象,2025年考查的是“不同自然景象所蕴含的诗意与美感”。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条理性、表达连贯性,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以及思维判断能力,考生平时要注意训练。
连贯就是连接贯通的意思。具体地说,语言连贯指语句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与衔接,使词语和词语、句子与句子,连接妥帖、紧密,文意前后一致,语意通达,文气流畅。
考生在做题时,容易忽略语段整体衔接,不能正确把握各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故容易受其他迷惑选项的误导。这类题是失分率最高的题,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考生在做题时找不到语段的中心。找不到中心,就很难将其组织成语意连贯的语段了。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要掌握语段排序的基本规律;二要细细体会,总结经验,找到方法;三要多做练习,熟能生巧。
【考纲解读】
语言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文章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语意畅达,前后贯通,一气呵成。
一、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时,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如果在几句话或几段话中间插入与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就会造成意思跳跃或中断,影响语言的连贯。如:
【知识梳理】
平泽同学病了,柴老师又是请医生又是送药送水。平泽同学害怕耽误功课,在病中还请柴老师给他补课。由于柴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泽同学积极治疗,没几天就好了,也没耽误功课。
这个语段本意是要表现柴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品质,但由于来回改变叙述对象,时而说柴老师,时而又说平泽同学,叙事话题前后不统一,语段意思不明确。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句话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句话,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叙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如:
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向中正门(今解放门)的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守城军官及门卫终于被他们感动,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
这句话,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主语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面“冲出城门”的主语则又转回到“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将“打开铁锁”后的标点改为句号,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
(三)语言要衔接紧密
“衔接”是针对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一个语段中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和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主要指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使各个句子间有序紧密连接。如:
面向大多数学生,(教材)编写得有适当的弹性,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教材编写有弹性是为了既面向“大多数学生”,又适应“部分学生”的要求,它应该总领后面两个方面,它们在逻辑上是总分关系,可改为“(教材)编写得有适当的弹性,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这样就条理清楚,语言衔接得当了。
二、语言连贯主要有三个步骤
一是把握整体意思,确定话题或中心句;二是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逐步排列顺序;三是找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关键词语的承接。具体地说:
(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二)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1.关联词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4.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5.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例题1】 (202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满地的繁华葱茏, ,铺排夸张,有着一泻千里的恢宏气势。万顷平畴如涛如浪, ,唱出大江大河的气韵。高山上,一绺鹅黄,一绺浅绿, ,短小精悍,严谨含蓄。方正平整的麦田里,麦子熟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押着韵, 。
①风一吹过,田块就摇头晃脑地轻声诵读起来
②是意蕴悠远的歌
③是华丽雍容的赋
④那是一首首格律诗
⑤是用词简约的现代诗
⑥黄土的心里装着的全是好词好句,它用大智慧作锦绣文章
【典例精析】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⑥⑤④
C.⑥③②⑤④① D.⑥②③④⑤①
【答案】 C
【试题分析】 ⑥句“黄土的心里装着的全是好词好句,它用大智慧作锦绣文章”统领下文,所以第一空应填⑥。“繁华葱茏”体现出一种华丽、丰富的感觉,与“赋”这种文体华丽雍容、铺陈夸张的特点相契合,所以第二空应填③。“万顷平畴如涛如浪”,“如涛如浪”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歌”可以唱出大江大河的气韵,所以第三空应填②。“高山上,一绺鹅黄,一绺浅绿”,“一绺鹅黄,一绺浅绿”这种描述方式简洁、灵动,符合现代诗用词简约、形式自由的特点,所以第四空应填⑤。
“方正平整的麦田里,麦子熟了”,“方正平整”与格律诗的形式规整相呼应,所以第五空应填④。“平平仄仄平平仄,押着韵”,“风一吹过,田块就摇头晃脑地轻声诵读起来”,“诵读”与“押着韵”相呼应,所以第六空应填①。综上所述,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⑥③②⑤④①,故选C。
【例题2】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我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前已在不经意间将其业务术语中的服务对象由“读者”替换成了“用户”。
②“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字媒体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
③移动互联网时代加速的媒体融合,更使人们觉得,文献信息的世界已非一个“读”字了得。
④这种替换看上去是源自馆藏文献品种的多元化。
⑤这一变化的信息在最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事业中有着更明晰的提示。
⑥比如,在图书馆检索页面输入“红楼梦”一词,所得结果中,除文字文本外,还有图片、视频、音频等,它们的点击量不少于文字文本。
A.①④③⑥⑤② B.①④②⑥③⑤
C.②⑤①④⑥③ D.②⑤④⑥①③
【答案】 C
【试题分析】 ①②两句,单独看似乎都能用作首句,但通过全部6句的通读,我们能发现此段文字是在探讨数字媒体对图书馆的影响,故①只是此中心下的佐证;而⑤开头的“这一变化”显然是承接②的“一个深刻变化”而来的;④的“这种替换”承接的是①的“替换成了”,⑥的“比如”则是承接④的“文献品种的多元化”。
【例题3】 (202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茅膏菜是一种食虫植物,在我国东南各省常见。它的个子仅10厘米左右,叶片变成一盘状捕虫器, 之后,腺毛又慢慢地张开,等待下一个受害者的到来。
①当小虫爬到茅膏菜的叶上,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内卷缩,
②与此同时,腺毛也开始分泌消化液把小虫消化掉。
③盘的周围生有许多腺毛。
④把小虫牢牢地“捆住”。
⑤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种分泌结构,不同植物上的腺毛分泌的物质不一样。
A.①②⑤③④ B.①④⑤③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⑤①④②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要确定首句,根据前文“叶片变成一盘状捕虫器”,推出首句应选③,排除答案A、B,⑤解释③的内容,应紧跟其后,后三句都写小虫,衔接紧密。故选D。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唐人笔下层次丰富的重阳诗景。
①诗中既有簪菊、饮酒、祈愿长寿康宁的欢宴乐事
②这些诗篇主要以登高抒怀、思亲念远,以及浓郁的生命意识,悲秋情怀为主题
③重阳节俗称九日,到唐代成为重要的节庆之一
④也有游目骋怀的美好情志和怀乡念远的伤感遗憾
⑤特定的时序特点和节日氛围,催生了丰富的重阳诗
【对点训练】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⑤③①④② D.⑤③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统观全段,本段重点介绍重阳诗,可以推知③⑤连在一起,是总起句,②中的“这些诗篇”,指代的就是重阳诗,可见②紧承⑤,总的介绍重阳诗,下面分说诗中内容,“既有……也有”可以推知①放在④前,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知疲倦地工作,才使得整个森林充满生气。
②在森林的世界里,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兢兢业业的生产者。
③森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互相依存、彼此作用的世界。
④森林大大小小的动物,则是绿色世界的消费者。
⑤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细菌与真菌都是勤勤恳恳的分解者。
A.③⑤④②① B.②④⑤①③
C.③②④⑤① D.②④⑤③①
【答案】C
【解析】选段先给出总领句“森林就是一个世界”③,再分别叙述森林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④⑤,最后得出结论①。做题时,考生应该认真阅读每一个选句,抓住关键字,就可以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相信,这种风俗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②在端午这一天,大家要熏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
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④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
⑤这种风俗在中国大地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A.②④⑤①③ B.③②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③④②⑤①
【答案】D
【解析】选段先给出总领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③,③句中的“节日”在④中得到了解释;②中表述的“熏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在⑤中得到进一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①。做题时,考生应该认真阅读每一个选句,抓住关键字,就可以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绝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A.②⑤①③④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
【答案】D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论述的观点看,首先②,根据②“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应先论述“门”后论述“窗”,所以在内容上和句意关系上,先⑤后③;①是从整体来论述“门”和“窗”的区别,④是从比喻的角度来形象地论述①,所以先①后④。所以选D。
5.填入下面文字空白处的6句话组成的语段,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从性质上看,“绣”不是丝绸,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丝和丝绸作为刺绣的材料,因而“绣”与丝绸就有了密切的关系。 但是,
锦与绣有相同点,即两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是最具有观赏性的丝绸。因此,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①前者是丝绸,后者只是丝绸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品。
②前者是“织”成花纹图案,后者则是“绣”成花纹图案。
③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锦、绣)或者合称(锦绣)。
④但是,“锦”与“绣”两者的工艺技术不同,
⑤所以,“锦”是锦,“绣”是绣。
⑥由于所用材料相同(如彩丝),表现对象相同(如花纹图案),
A.④②①⑤⑥③ B.⑥③④②⑤①
C.④⑤①②⑥③ D.⑥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先观察横线前后的上下文,上文“……密切的关系”可能连接相同点或不同点,下文“但是,……有相同点”则表明横线里内容的最后必定是说明两者的不同点,故可以排除以③(“以……并称或者合称”——这不是不同点)为结尾的A项、C项。B、D选项都用⑥③开始,后面用“但是”连接是最恰当的(③说“同”,下文理应用“但是”引导“异”),故选B。本题难度不算小,做题关键在于理解上下文关系,在此基础上看清各分句表示关系的指代性的关键词。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答案】C
【解析】采用排除法解答,同时要注意隐藏信息。首先注意第四个横线后是句号,此处应该放的是总结性的话,而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另外,②⑤句又明显被镶嵌在⑥句之中,先说文化,后说历史,也就是⑤必在②前面,而只有C项选项符合推测。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吸烟有害健康,妇孺皆知。 。大量研究显示,相对男性烟民, ; ; 。 。 。
①女性出现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危险更大,肺功能下降风险更高
②发生肺癌的危险也高于男性烟民,比终生不吸烟的人高出13倍
③由于男女在功能代谢、神经功能、激素作用等多方面的不同,吸烟对女性的危害综合来看可能比对男性的危害更大
④更年期之后,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吸烟的女性发生冠心病风险更大
⑤吸烟对女性呼吸循环系统的危害高于男性
⑥包括中风、主动脉瘤破裂等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在女性烟民中也更高,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约为男性的2倍。
A.⑤①④③⑥②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答案】C
【解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肯定是挨着的句子,据此排除其他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此题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⑤①②陈述的都是“呼吸系统”,再结合“也”和“更”可以判断出顺序是⑤①②,由此可以得到答案。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 , 。 , , ,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③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②⑥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③④⑥ D.②④⑥①⑤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标点符号我们可以判断出来,有两句是一组,另外四句是一组。其中两句一组的跟前面的句子衔接比较紧密。在这六个句子中,①⑤衔接很好,一个说“没有肆意的宣泄”,另一个紧接着说“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很恰当,所以放在一起。而剩下四句都是说琴和诗歌和国画的协调统一,应放一起,故选A项。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但它一直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⑤句点出对象:种子,突出所处环境对它的敌意;③句紧接⑤句,说明种子勇敢面对压力,突出其努力: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④句承接③句,再度强调其努力;②句承接④句,自然地道出种子努力的结果:变成了嫩芽;①句承接②句,坚定信念,升华主题。
10.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②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③这绝非危言耸听。
④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⑤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A.④①③⑤② B.④①⑤③②
C.①③④⑤② D.①②④⑤③
【答案】A
【解析】本组句子属于说明性文字,根据逻辑顺序,④句摆出现象,提出说明对象,应在首位,而①句“种种迹象”一词是紧承其后的,说明严重后果,③句“这绝非危言耸听”即指①句所说的严重后果,据此判断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