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2.1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2.1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4 17: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形成对微生物的基本认知,理解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构建生命多样性的观念。 2.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特征,认识不同类群微生物的结构与3.功能适应性,体会生命系统的层次性与统一性。 明确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感悟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特征及分布,培养归纳与概括能力,从现象中提炼本质特征。 2.在探究微生物相关问题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基于证据对微生物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合理推断。 探究实践:1.参与“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实验设计与操作,锻炼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和分析结果的科学探究能力。 2.借助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技能,提升观察和记录生物结构的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共同完成对微生物的探究。 态度责任:1.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3.强化实验安全与卫生意识,养成规范操作、注重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和实验后及时洗手等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1.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对比,掌握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和图表梳理,明确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学习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模型与显微图片,理解细菌、真菌细胞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 2.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与资料研读,领会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一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验设计活动,完成“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实验方案并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结构示意图等)、显微镜、酵母菌培养液、霉菌标本、无菌培养基、烧杯、标记笔、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液、吸管、吸水纸、蔗糖溶液等实验材料和器具,实验安全注意事项说明。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中关于微生物的章节内容,标记出疑惑点。携带科学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重点知识和实验观察结果。完成教师发放的《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预习学案,梳理微生物分类、结构等基础知识。准备好实验服、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实验安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有没有见过雨后树林里长出的蘑菇?患过流感吗?为什么自然界中的枯枝落叶会慢慢消失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生物。并说明这些现象都与微生物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30分钟)
微生物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其大小和结构。讲解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大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是多细胞生物,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强调微生物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的主要类型
细菌:展示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图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讲解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特定区域。介绍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
真菌:分别介绍酵母菌、霉菌和蘑菇。展示酵母菌的图片,说明其是单细胞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能进行出芽生殖,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代谢产物。通过实验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芽体(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展示霉菌的图片和标本,讲解霉菌是多细胞真菌,由菌丝构成,通过孢子生殖。介绍蘑菇是大型真菌,由菌丝组成,也进行孢子生殖,同时说明有些蘑菇可食用、药用,有些有毒。
病毒: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图片,说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介绍病毒的不同形态和分类。
微生物的分布: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例,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动植物体表和体内、岩石、矿山、荒漠、高空、海洋等地方都有微生物的踪迹。
实验活动(20分钟)
1.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各小组根据“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主题,提出问题,如“手上是否存在多种微生物?”“钱币上是否存在微生物?”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进行实验。提醒学生实验时佩戴口罩,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及时洗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菌落的形态和数量。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制备酵母菌培养液、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进一步观察。让学生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芽体,并讨论酵母菌与细菌形态结构的不同以及芽体的意义。
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各小组交流“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讨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在全班范围内总结微生物在身边的分布情况,得出共同结论。
2.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强调细菌、真菌、病毒的区别和重要特征。
3.提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
【板书设计】
第1节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问题。
2.撰写“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完成学案中的【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的问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过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对于微生物结构等抽象知识的讲解,也可更加生动形象,以助学生更好理解。此外,后续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