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12:37:05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从维新呐喊到制度突围
—— 救亡图存路上的理想与顿挫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严复(1854—1921)
谭嗣同(1865—1898)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本课单元定位
明线:近代化探索的层层深入(技术→制度→思想)
暗线: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
本课地位:近代中国首次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探索,标志着从“器物变革”转向“制度变革”为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铺垫历史背景。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变法;分析维新派主张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本质;
2.时空观念:定位1895-1898年变法的国内外背景,绘制1895-1898年维新活动时间轴,标注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时务报》创刊等关键节点;
3.史料实证:通过《明定国是诏》等史料分析变法内容(教学重点)
4.历史解释:多角度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
5.家国情怀:感悟维新志士的爱国精神与改革勇气。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思考:
为什么一场得到皇帝支持的改革会在103天后失败?
慈禧太后训政谕旨
朕躬自冲龄践阼,仰蒙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垂帘听政,钜细躬亲,十余年来,朕日在慈闱,仰承教育,德业日新,允宜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乃自四月以来,朕即感违和,至今犹未痊愈,医药罔效,委顿日增,国事至重,实非朕躬所能支持。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朕惟念宗社至重,皇太后训政,实出于不得已之苦衷。朕自当恪遵慈训,以仰副皇太后保邦致治之盛心。内外臣工,亦当共体时艰,殚忠竭虑,以冀上副朝廷勤求治理之意。朕实有厚望焉。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钦此。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问题链导学:
Q1.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什么新危机?
任务1、变法的呐喊——民族危机下的觉醒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屈辱的条约之一。它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空前践踏,更引发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些新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将中国的重要战略要地(如台湾、辽东)割让给列强,领土主权的进一步瓦解,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命脉被进一步控制。
3.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 《马关条约》新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从沿海(如上海、广州)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内陆腹地。
4.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沦为列强眼中的“待宰羔羊”。
5.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军事失败的结果,更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领土被瓜分、经济被控制、主权被践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这些“新危机”相互交织,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生存危机,也成为后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的重要历史背景。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原因: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1.公车上书的背景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知识拓展
·
·
·
·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
1858年
·
1863年
(5岁)
背唐诗,
学《四书》
1880年
(20岁)
开始接触西学
·
1891年
(34岁)
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遭阻挠
1888年
(30岁)
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1895年
(38岁)
进京参加会试
·
1898年
(41岁)
辗转
海外
·
1927年
病逝
北京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来接触西方文化,倡导变法图强,创办了万木草堂,曾8次向光绪帝上书变法。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康有为
【人物扫描】康有为
点击播放视频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提出“变亦变,不变亦变”,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知识拓展
【人物扫描】梁启超
3、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材料一:“甲午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梁启超
知变的趋势
求变的开始
材料二:当时任刑部候补主事的张元济说:因为朝鲜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邢超《戊戌变法真相》
问题探究
4、公车上书
①时间:
②背景:
③领导人:
④核心内容:
⑤在位皇帝:
⑥意义: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
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和梁启超。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及影响。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一事件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4、公车上书
点击播放视频
问题链导学: Q2. 比较“公车上书”与洋务派奏折,主张的本质不同?
4、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发起)与洋务派奏折(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提出)虽均为应对民族危机的改革主张,但本质区别在于改革的“深度”与“目标”,具体如下:
维度 公车上书(维新派) 洋务派奏折
改革核心 变革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具体主张 拒和(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迁都(暂避日军锋芒)、变法(核心);
变法内容包括: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允许民间参政;改革科举、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等。 “自强”(办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求富”(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
主张“中体西用”:以儒家伦理、封建皇权为“体”,西方技术为“用”,拒绝触动政治制度。
目标本质 通过制度变革实现“制度救国”,使中国从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地位。 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器物救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仅希望在封建框架内实现“富国强兵”,避免王朝覆灭。
对“西学”的态度 全面学习西方(包括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认为“西强中弱” 的根源是制度落后。 仅学习西方技术,排斥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认为中国“伦理纲常”(如三纲五常)优于西方,落后仅在 “器物”。
洋务派是“补漏式改革”—— 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模仿维持旧有统治秩序,属于“量变”;而“公车上书”是“根本性变革”——主张打破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属于“质变”。前者是“维护旧体系”,后者是“重建新体系”,反映了中国近代改革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深化。
掌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创办学堂
问题探究
任务2、变法的蓝图——制度变革的尝试
维新运动的开展
翻译著作
严复
(1854—1921)
1、组织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强学会旧址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强学会
——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成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问题探究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1898年8月8日停刊。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严复
《天演论》
2、创办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问题探究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力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图报报纸。
严复像
上述学会、报刊、译作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宣传变法图强,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
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激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为维
新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3、翻译著作
问题探究
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知识拓展
【人物扫描】严复
新知讲解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在能“自强保种”。
——严复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李鸿章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
都主张创办新式的学堂以培养人才。
不同:
1.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
2. 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3.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重点突破
问题探究
说说图文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
外:列强瓜分;内: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1.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
2.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7年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任务3、变法的悲歌——改革为何夭折?
(1)时间:
1898.6-9月年
(2)开始标志: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
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1、戊戌变法的高潮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点击播放视频
请同学们扮演以下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请
判断出他们对变法最基本的态度?你从中获得什么认识?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政府守旧官员
反对
支持
反对
反对
反对变法的较多,变法缺乏基础,变法很难成功。
材料1: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2: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3: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重点突破
1898年9月21日凌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政变”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慈禧太后
PK
2、戊戌政变
点击播放视频
问题探究
康有为已于政变前一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离香港,梁启超则在日本人的掩护下化妆出京,由天津逃往日本。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斩于京师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结果: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2、戊戌政变
问题探究
戊戌六君子的精神丰碑
问题探究
活动设计:【史料实证】
通过光绪密诏、袁世凯日记等史料,还原1898年9月21日政变时间线
背景铺垫
1898年9月,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激化:光绪帝试图提拔袁世凯牵制荣禄,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其“围园劫后”(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而袁世凯于9月20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乘火车赴颐和园向慈禧告变。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以下为当天三个关键时辰的核心事件还原:
第一个关键时辰:寅时(凌晨 3-5 点)—— 慈禧回宫,控制光绪
史料依据:袁世凯《戊戌纪略》载:“(9月20日)抵津,即诣荣相(荣禄)宅…… 漏三下,荣相折简邀余,扣门入,备述(谭嗣同)所嘱…… 荣相大惊失色,遂传巡捕,速备车入都。”
事件还原:
荣禄获袁世凯密报后,于9月20日夜从天津紧急赶往颐和园,向慈禧哭诉“维新派欲劫持太后”。慈禧震怒,当即决定终止“归政”,重掌大权。
寅时三刻,慈禧乘坐的銮舆从颐和园秘密返回紫禁城,直抵养心殿。此时光绪帝正准备早朝,忽见慈禧带着荣禄、刚毅等顽固派冲入,怒斥:“汝变法维新,本欲富国强兵,然为何勾结乱党,谋逆逼宫?” 光绪帝猝不及防,被慈禧软禁于瀛台,玉玺、奏折批阅权尽被收回。
第二个关键时辰:辰时(上午7-9 点)—— 宣布训政,搜捕维新派
史料依据:《清德宗实录》载:“(9月21日)谕内阁:现在国事艰难,庶政待理,朕勤劳宵旰,日综万几,竟致违和…… 恭请慈禧皇太后训政,朕躬稍痊,再行亲政。”
事件还原:
辰时初,慈禧以光绪帝“病重”为由,召集王公大臣于乾清宫,颁布训政谕旨,宣布“临朝听政”,恢复垂帘听政旧制。
同时,慈禧下令步军统领衙门、神机营:“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着即革职,查抄家产,捕拿治罪。其弟康广仁,同党梁启超、谭嗣同、林旭等,一并缉拿。” 此时康有为已因光绪密诏(9月17日密诏:“汝可迅速外出,不可迟延”)提前离京,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而谭嗣同、林旭等仍在京城,尚未察觉危机。
第三个关键时辰:酉时(下 5-7点)—— 新政废除,大局已定
史料依据:光绪帝9月15日密诏(杨锐带出):“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汝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设法相救。”
事件还原:
酉时,慈禧下旨废除戊戌新政中所有“未经朕及皇太后允准”的措施:裁撤的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恢复原状,废除的八股取士重新启用,京师大学堂(唯一保留的新政)被纳入顽固派控制。
此时,谭嗣同得知政变消息,拒绝日本使馆的避难邀请,叹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当晚,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捕,关押于刑部大牢。
史料印证与矛盾点
袁世凯《戊戌纪略》自称“告密出于无奈”,试图淡化自身责任;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则强调袁世凯“卖主求荣”,二者对“告密动机”的记载存在对立,反映当事人的立场差异。
光绪密诏(两份)显示其对慈禧的警惕与对维新派的依赖,但因缺乏实权,最终沦为政变的牺牲品,印证了“改良依赖皇权却受制于皇权”的致命缺陷。
9 月21日的三个时辰,从权力颠覆到新政废除,仅一日之间,戊戌变法的“制度梦想”彻底破碎,中国错失了一次通过改良走向近代化的机会。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学史崇德】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等人被捕后,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正气凛然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之下。谭嗣同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材料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无力回天?材料表达了谭嗣同怎样的感情?
贼:反对变法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变法得不到支持,最终失败。
感情:为天下百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自己信
仰而死,死得其所,表达了他不畏牺牲的伟大爱国
情感。
重点突破
问题探究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3、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挽救民族危亡,企图不触动封建根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问题探究
多维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权力维度:光绪帝没有实权的证据(军机处档案)
社会维度:地方督抚为何消极应对?(张之洞《劝学篇》节选)
国际视角:列强对变法的态度(英国外交档案摘录)
一、权力维度:光绪帝“虚君”本质的实证 —— 基于军机处档案的分析
人事权受制于慈禧
军机处《光绪朝朱批奏折》显示,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发布184道变法诏令,涉及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等,但关键人事任免需“请懿旨(慈禧旨意)。例如:光绪帝拟提拔谭嗣同、刘光第等为军机章京(参与决策),军机处档案记载“奏请太后圣裁,三日后朱批‘暂准’,然实权仍掌于刚毅、荣禄之手”;
9月4日,光绪帝罢免礼部六堂官(顽固派),次日慈禧即迫使光绪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控京畿兵权,军机处拟旨完全按慈禧意图行文。
军政实权被慈禧牢牢把控
军机处《随手登记档》(记录每日奏折流转)显示,光绪帝发布的军事改革诏令(如编练新军、整顿海防)需“抄送颐和园(慈禧居所)备案”,而荣禄、袁世凯等军政要员的奏折多“径呈太后”,绕过光绪。例如,9月16日光绪召见袁世凯时,袁世凯的谢恩折在军机处登记为“先呈太后,后转皇上”,可见光绪对军队的指挥权被架空。
结论:军机处档案印证了“光绪帝仅为象征性君主”——变法依赖的权力核心本身缺乏实权,诏令的推行完全受制于慈禧掌控的旧官僚体系。
二、社会维度:地方督抚的“消极应对”—— 以张之洞《劝学篇》为透视
地方督抚是变法诏令落地的关键力量,但多数督抚对变法持“阳奉阴违”态度,张之洞《劝学篇》(1898 年刊行)的立场颇具代表性:
督抚对变法“激进性”的抵触
《劝学篇 变法》称:“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变…… 伦纪者,道之经也,不可变也”,明确反对维新派 “废科举、改官制”的激进主张。地方督抚多为科举出身或洋务派,变法裁撤冗官(如詹事府、通政司)直接冲击地方官僚网络,例如:
光绪帝令各省“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湖广总督张之洞拖延数月,复奏称“绿营裁撤易致兵变,宜缓图”;
湖南巡抚陈宝箴虽支持变法,但对“民权”“议院”等主张亦表反对,其奏折称“民智未开,议院难行”,反映督抚对制度变革的保守心态。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督抚权力源于“军政财一体”的地方势力(如曾国藩、李鸿章留下的湘淮系遗产),维新派主张“中央集权”(如设制度局统筹全国),触动地方利益。张之洞在《劝学篇 省刑》中强调 “地方利权不可轻夺”,实质是维护督抚对地方财政、军事的掌控。多数督抚选择 “观望”:既不公开反对(避免触怒光绪),也不积极推行(避免得罪慈禧与自身利益受损)。
结论:地方督抚的消极应对,使变法诏令在省级层面“悬空”,形成“中央激进改革 — 地方消极抵制”的断裂,暴露了改良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的弱点。
三、国际视角:列强“观望而非支持”的态度 ——基于英国外交档案的解读
英国作为在华利益最大的列强,其外交档案(如《英国外交部档案 FO17/1620》)记录了对变法的态度演变:
初期“有限同情的本质
1898年7月,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给伦敦的报告中称:“光绪的改革若成功,或可稳定中国秩序,利于贸易”,但强调 “需以不触动列强既得利益为前提”。列强支持的是“有利于扩大通商、维持现有条约体系”的改革,而非维新派“制度革新、收回利权”的目标(如康有为提出 “废除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动列强利益)。
后期“转向观望”的关键
9月,当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激化时,窦纳乐的报告转为谨慎:“光绪缺乏实权,慈禧与荣禄掌控大局,支持光绪风险过高”。英国外交部回复:“不介入中国内争,优先与掌权者(慈禧)保持合作”。其他列强态度类似:
日本虽同情维新派(如伊藤博文访华与康有为会面),但未提供实质支持(担心得罪俄国);
俄国明确支持慈禧,认为“稳定的保守政权更利于维护东北利益”。
结论:列强的 “利益优先”原则决定了其不会为变法冒险 —— 他们需要的是“可控的改革” 而非“颠覆性变革”,当变法面临权力危机时,列强的“中立”实质是对顽固派的默许,使维新派失去了潜在的外部支撑。
总结:多重困境的叠加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权力结构(光绪“虚君”与慈禧专权的冲突)、社会基础(地方督抚与士绅阶层的保守)、国际环境(列强“利益至上”的观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暴露了“自上而下的改良”在专制体系、利益固化、外部压迫下的脆弱性 —— 既缺乏突破权力枷锁的力量,又未动员底层社会,最终在多重困境中走向覆灭。
①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②历史影响:
(1)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戊戌变法?有何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革命
换我了
4、变法的影响: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为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复校,增 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后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同年,京师大学堂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
维新时期的遗产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1898)
↗ ↖
甲午战败(刺激) 慈禧政变(镇压)
|____________|
制度探索:政治(军机处)→经济(实业)→文教(京师大学堂)
历史启示:改革需社会基础+策略得当+权力保障
第6课 戊戌变法
1、(2025·山东临沂·三模)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A.小王
B.小李
C.小张
D.小孙
2.(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史料记载:“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创设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B
B
课堂反馈
3、(24-25八年级下·北京朝阳·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等具有资产阶级思想观点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以下符合这一探索的是( )
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 C.变法维新 D.扶清灭洋
4.(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据学者研究:“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表明其历史地位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B.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
C.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开端 D.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起源
C
B
课堂反馈
作业布置
5.仿写《少年中国说》段落,融入当代强国元素(如“少年智则5G兴”)
示例:
少年强国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北斗凌空,寰宇通联。
少年智则5G兴,少年创则AI明;
少年强则蛟龙潜,少年勇则天问翔。
量子纠缠,探微观之玄妙;
超算破壁,解寰球之方程。
高铁纵横,缩千里为咫尺;
绿电奔流,赋山河以新章。
天眼巡空,望星河之浩渺;
东风列阵,卫疆土以金汤。
美哉!我数字少年,代码织梦,云端展翅;
壮哉!我创新中国,万物智联,星海启航!
作业布置
6.【历史小短文】:撰写"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历史小论文
示例:
若戊戌变法成功,近代中国或将另辟路径。政治上,清廷可能走上君主立宪之路,设议院、建责任内阁,形成“君民共治”体制,为政治现代化奠基。
经济上,“设厂兴商”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崛起,铁路、金融改革或避利权丧失,配合关税自主争取,有望形成独立经济体系。
思想文化方面,新式学堂普及,西学传播催生现代知识分子,报刊打破信息垄断,民权与宪政理念渐入人心。
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重建海军,或增强国防能力。
但转型仍存挑战,满汉矛盾、列强干涉等问题难解。不过,变法成功将提供稳定改革窗口,为民族复兴埋下伏笔,其经验亦为后世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