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4 17: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基于对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理解生命的相互依存性,认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体会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2.通过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原理的学习,感悟生命科学原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价值,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科学思维:1.分析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实例,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方法,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2.在探究微生物发酵原理时,能够基于证据和逻辑,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理假设,尝试构建模型解释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发展创造性思维。 探究实践:1.参与制作酸奶、米酒等发酵食品的实践活动,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等科学探究全过程,提升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2.开展发酵产品在生活中应用的调查,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在团队协作中交流探究成果,锻炼科学探究与实践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1.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激发对生物学科的探索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抗生素等微生物制品的合理使用,关注微生物相关的社会议题,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具体实例,掌握微生物对人类的有益和有害作用。 2.学生通过探究食品生产和医药工业的案例,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原理。 3.学生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掌握制作发酵食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难点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理解不同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发酵条件的控制。 2.学生通过资料研究与讨论,学会分析微生物在有机肥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微生物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发酵食品、抗生素的相关信息。准备制作酸奶、米酒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如鲜牛奶、酸奶、酒药、糯米、玻璃杯、蒸笼等。设计调查表格,供学生进行发酵产品应用的调查。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中关于微生物的章节内容,标记出疑惑点。携带科学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重点知识和实验观察结果。分组进行发酵产品应用的调查,记录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发霉的食物、腐烂的水果图片,提问学生:“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引导学生思考是微生物的作用。再展示酸奶、米酒、面包等发酵食品,提问:“这些美味的食物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10分钟)
教师讲解:有些微生物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会使人患病,如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同时展示相关病毒和细菌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介绍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以及食用腐败食物可能患病的知识,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如何预防这些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15分钟)
讲解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以酸奶、米酒、发酵酱为例。
演示制作酸奶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原理。提问:“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引导学生理解高温灭菌和适宜温度对乳酸菌发酵的重要性。
介绍制作米酒的方法步骤,重点讲解酒药中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发酵过程中淀粉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过程。
简要介绍制作面酱、黄酱和豆豉等发酵酱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不同发酵酱的制作原理和微生物种类的差异。
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应用广泛(5分钟)
讲解微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如酵母菌可提取维生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是由真菌或放线菌产生的。
介绍抗生素的发现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艰辛和重要意义。强调使用抗生素必须遵照医嘱,避免滥用。
实验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酸奶或米酒的实验(根据课堂时间和条件选择其一),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规范。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与交流(15分钟)
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
围绕实验中的讨论题进行交流,如酸奶口味与鲜牛奶不同的原因,制作米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各小组汇报发酵产品应用的调查结果,讨论发酵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以及没有微生物发酵技术会带来的不便。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进一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第2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中的“思考与练习”。
2.调查自己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了解该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3.完成学案中的【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得还挺全面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这俩目标,基本算是达成了。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微生物有益、有害的例子,能辩证地看待二者关系。比如说分析抗生素使用的时候,他们能指出滥用的危害,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探究实践目标,完成得也不错。学生们做酸奶、米酒实验的时候,都挺积极的。大多数小组操作也规范,还能记录实验现象。不过呢,有些学生对发酵原理理解得不太深。像解释“牛奶冷却后加酸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得比较浅,没有联系到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还得加强培养。
在态度责任目标上,通过讲抗生素的发现历程,强调食品安全知识,学生们对微生物研究的意义,体会得更深了。课堂上,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健康生活的话题讨论。但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还得通过后续活动,再强化强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