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3.1 预防传染病--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3.1 预防传染病--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09: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3.1 预防传染病
制作者:雨中喵喵
目 录
01
学习目标
02
传染病
03
切断传播途径
04
常见的传染病
05
公共卫生事件
06
思考与练习
学习
目标
1.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知道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2.概述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环节,说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收集和交流某些传染病的资料,举例说明传染病的危害,多角度、辩证地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还可能造成大批患者死亡。传染病的大流行还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防治传染病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部分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凡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是病原体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蛔虫卵是蛔虫病的病原体。
传染病具有
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家人和朋友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及出现的症状,讨论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二部分
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都可以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要素。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预防传染病要控制传染源:
→要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对急性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防止病原体扩散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方式。
当流行性感冒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等部位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黏液飞沫,它们悬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即可造成传染。
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要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八群。
发现传染病后,要注意保护易感者,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必要时,可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保护易感者。
第三部分
认识常见的传染病有利于采取预防措施
蛔虫病: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病
症状:
患蛔虫病的人常常厌食,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蛔虫病严重时可造成腹痛。
蛔虫病
蛔虫病的传染源是粪便内含蛔虫受精卵的人。蛔虫卵有的藏在泥土里,有的附着在蔬菜或瓜果上,如果吃东西前不洗手或生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蛔虫卵就有可能进入消化道。虫卵进入人体后,很快发育成幼虫。幼虫在人体的许多器官内“游走”,最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靠吸取人体的营养生活,同时放出一些有毒的物质损害人体健康。
蛔虫病
蛔虫感染率一般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蛔虫感染率较高。
蛔虫病的预防方法:
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具体措施:不随意大便;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
肺结核: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因肺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
症状:
患肺结核后,人会感到全身嗜睡倦怠,咳嗽、有时痰中带血或咯血,午后常有低热、面颊潮红。
肺结核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患者的痰中含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年龄越小,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越弱。精神紧张、负担过重、营养不足等,也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因此,青少年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结核的发生。
肺结核
肺结核的预防方法:
接种卡介苗;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和治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室内经常通风,湿式清扫;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流感患者表现出发热、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症状。流感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一旦发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全国性或世界性的流感大流行。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会从鼻、咽部喷出,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这种飞沫后可能引起流感症状;接触流感患者也可能感染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的预防方法:
在流感流行期间,要注意室内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和室内进行消毒;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出入公共场所时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并及时洗手;加强锻炼,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患者应自觉将自己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肘遮掩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干咳和乏力,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患病严重时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伴有其他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与流感类似。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
患者会感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疼痛,有的患者可有黄疸或发热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中,一般通过食物传播,也可因注射带病毒的血制品或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而感染。人体对肝炎病毒易感,世界上曾发生过多次肝炎大规模流行。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住“口”这一关和“手”这一媒介,做好饮食、饮水卫生,做好食具的消毒工作;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严格控制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及时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眼病
症状:
患者表现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眼部刺痛、有异物感、眼屎多、怕光、流泪等症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接触性传染病,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而感染病原体引起疾病,如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与患者在同一个泳池中游泳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方法:
注意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不共用手帕、毛巾等;疾病流行期不到公共泳池游泳。
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
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确定调查病种、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该病历史、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
第四部分
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急准备意识和防护能力
21世纪初,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暴发并在全球扩散成为本世纪第一次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对SARS的处理过程中,我国政府和卫生系统形成共识——当今世界人员流动速度快、数量大,公共卫生安全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球协作解决问题。
为了使各国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相似事件,世界卫生大会(WHA)在2007年宣布执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此条例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的事件”。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该条例的实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思考与练习
1.传染病的特征是( )。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
D.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要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个环节
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当人被病犬咬伤或抓伤时,病毒可能进入人体而使人患病,人得此病后惧怕水,故又称“恐水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材料可知,狂犬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传染源是__________。
(2)注射狂犬疫苗,目的是预防狂犬病,该措施属于____________。
狂犬病毒
狂犬病患者
保护易感人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