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生命的脆弱性,认识到传染病对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从而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健康。 2.树立稳态与平衡的观念,明白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打破平衡后疾病的发生机制。 3.形成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认识到病原体的不断进化促使人类不断调整预防与治疗手段,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科学思维:1.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从多种传染病案例中总结出传染病的共同特征、流行环节及预防的一般原则。 2.能够基于传染病的传播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分析不同预防措施的作用机制,如戴口罩为何能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3.面对传染病相关的复杂问题,如新型传染病的防控策略,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预防措施进行评估与优化。 探究实践:1.能够自主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调查活动,如调查学校或社区内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发病情况,提升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2.通过模拟传染病传播的实验,如利用颜料模拟病菌在人群中的传播路径,理解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增强实验操作与观察分析能力。 3.针对某一具体传染病,制定并执行预防方案,如在班级内开展预防流感的宣传活动,锻炼实践策划与执行能力。 态度责任:1.深刻认识到传染病对个人健康、社会经济及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影响,树立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的社会责任感。 2.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规定,如疫情期间主动配合隔离、如实报告行程等,培养规则意识。 3.积极向家人、朋友及社区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构建健康社区贡献力量。
学习重点 1.通过案例分析与对比,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通过典型案例讲解与讨论,明确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学习难点 1.通过情景模拟与数据分析,理解切断传播途径在控制传染病流行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常见传染病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梳理。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传染病爆发和预防的实际案例。
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大流行的新闻视频(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传染病有什么认识?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传染病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还可能造成大批患者死亡,对社会生活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预防传染病。
新课讲授(30分钟)
传染病的特征
教师提问:“什么是传染病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传染病的定义。
讲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并举例说明,如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蛔虫卵是蛔虫病的病原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家人和朋友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及出现的症状,讨论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传染病流行的示意图,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
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如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模拟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加深对三个环节的理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提问:“既然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呢?”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都可以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并分别举例说明。
控制传染源:对急性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
保护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必要时进行疫苗接种。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分别介绍蛔虫病、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传染病。
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些常见的传染病?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传染病的特征、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
拓展延伸(5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按照教材中课外科学实践的要求,确定调查病种、方法、对象和内容,撰写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急准备意识和防护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中的“思考与练习”。
2.完成学案中的【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案例分析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来。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们对传染病的典型特征、其流行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有了较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然而,在涉及到讲解如何切断传播途径这一教学难点时,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关键要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一步加强详细的讲解和针对性的练习,以确保学生能够彻底理解和掌握。此外,在组织小组讨论和各类活动环节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工作,优化讨论流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