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3.2 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3.2 人体免疫-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09: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人体免疫系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等机制,维持内环境稳态,增强对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以维持稳态的认识。 2.从分子与细胞水平,阐述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机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1.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实例,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总结两者的特点与区别。 2.基于抗原抗体的相关知识,通过演绎推理,解释免疫反应在生活中的现象。 探究实践: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免疫现象,如伤口感染后愈合过程等,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2.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中,锻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1.认识到免疫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主动维护自身免疫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了解我国在免疫规划及免疫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关注公共卫生安全,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 1.通过对比分析,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案例讲解和过程剖析,掌握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学习难点 1.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理解特异性免疫中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2.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并引导分析,准确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其中的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免疫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如皮肤屏障作用的示意图、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动画、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过程演示等。
案例材料:收集生活中与免疫相关的案例,如患过水痘后不再患病、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等。
实验器材:准备模拟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实验器材(如透明容器、彩色小球模拟病原体、棉花球模拟白细胞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不小心划破手指后,伤口会又红又肿?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伤口感染与人体防御机制的关系,从而引出“人体免疫”的主题。
展示图片:生活中存在大量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说明人体需要免疫来抵御这些病原体的侵害。
新课讲授(30分钟)
非特异性免疫
展示皮肤和黏膜的结构图,讲解皮肤和黏膜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的侵入。举例:完好的皮肤可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口腔、鼻等器官的黏膜能分泌黏液,黏附病原体。
演示实验:模拟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在透明容器中放入彩色小球(模拟病原体),然后放入棉花球(模拟白细胞),观察棉花球包裹彩色小球的过程。讲解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种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没有特异性,且是先天就有的。
引导学生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有效。
特异性免疫
案例分析:为什么患过水痘的人以后一般不会再患水痘?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引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讲解抗原是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殊蛋白质,能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播放动画:展示抗体产生和作用的过程。当抗原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能保持产生该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时,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结合案例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对诱发的抗原有针对性,有的可持久免疫,有的则不能。例如,患过麻疹的人只对麻疹病毒有免疫力,对天花病毒无免疫力;人类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一般只维持1-2年。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共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保护人体健康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两者都能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同时,人体免疫还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
免疫规划
展示“四苗”常规预防接种表,介绍每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
讲解疫苗是用人工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接种疫苗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预防特定的传染病。
介绍我国在免疫规划方面的成就,如顾方舟致力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使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讨论(10分钟)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免疫相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还是特异性免疫?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讨论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如过敏反应,简单介绍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使学生了解免疫功能既不能过弱也不能过强。
课堂小结(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作用,抗原和抗体的关系,免疫规划的意义等。
强调免疫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预防接种,维护自身健康。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问题。
2.完成学案中的【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案例导入(如感冒恢复过程)和动画演示,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理解较为直观,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能主动举例说明免疫现象,达到了预期的知识传递效果。
在讲解“抗原-抗体”反应机制时,部分抽象概念(如记忆细胞的作用)学生表现出困惑,课堂练习中关于免疫功能异常的分析题正确率仅65%,说明深度讲解和实例拓展不足。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总结环节仓促。后续教学可增加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免疫细胞“作战”过程),通过具象化方式突破难点;设计分层练习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优化课堂时间分配,预留10分钟进行深度答疑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