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明确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存在的特点,认识到基因通过配子在亲子代间传递,从而形成生命延续和遗传的基本观念。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基因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关系,通过推理判断双亲基因型及配子类型,进而预测子女的性状表现,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断双亲基因型、确定配子类型,完成表格填写并进行讨论,提升探究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态度责任:了解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的历程,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激发对遗传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基因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对应关系,理解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通过探究基因随配子传递的过程,掌握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有耳垂夫妇生出无耳垂孩子等具体案例,理解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现象;通过完成预测子女性状表现的活动,学会运用遗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制作包含孟德尔画像、染色体与基因关系图、耳垂基因组成与性状表现对应关系图等内容的PPT课件。
准备“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所需的表格(表16-2)。
收集与性状遗传相关的实例,如不同性状的亲子代表现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一对有耳垂的夫妇,为什么会生一个无耳垂的孩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并简单介绍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实验,强调其在遗传学上的重要贡献。
讲解性状表现与基因组成的关系(15分钟)
阐述遗传学中基因控制性状的观点,以有耳垂和无耳垂为例,介绍用大写字母A表示有耳垂基因,小写字母a表示无耳垂基因。
讲解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说明在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掩盖作用。
详细分析耳垂基因组成(AA、Aa、aa)与性状表现(有耳垂、有耳垂、无耳垂)的对应关系,引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巩固这两个概念。
讲解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15分钟)
说明人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解释在生殖过程中,成对的基因随成对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
结合“一对有耳垂夫妇生无耳垂孩子”的案例,分析当夫妇基因型均为Aa时,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类型,以及a基因的精子和a基因的卵细胞结合形成aa基因型子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传递的规律。
开展探究活动(20分钟)
介绍“左利手与右利手”的相对性状,提出活动任务:预测一对右利手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型和性状表现(该夫妇已生左利手孩子)。
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进行思考:判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推断双亲的基因型;确定双方产生的配子种类。
让学生分组填写表16-2,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活动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预测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需先知道双亲配子类型的原因;双亲不能将成对基因通过同一个配子传递给子女的原因。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规律等,强调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以及在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分离和传递特点。
布置作业(5分钟)
明确课后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中本节的练习题,巩固对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及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
2.观察自己家庭中某一相对性状(如单双眼皮、能否卷舌等)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尝试分析其中的基因传递情况,写出简单的分析报告。
3.查阅资料,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其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导入和问题驱动,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讲解抽象概念时,结合具体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配子类型的确定和表格填写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可在活动前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和示范。课堂时间的分配还需进一步优化,在讲解基因传递规律时,可适当精简案例分析的时间,为探究活动留出更充足的空间。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更具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分析报告的要求,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