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明确可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区别,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案例等,培养归纳、推理、判断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区分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异同。 探究实践:参与“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实验的设计、实施、分析等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规范操作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认识到遗传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小麦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性状表现实验、水毛莨和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性状差异案例,理解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杂交育种实例和转基因技术的操作过程,掌握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性状改变,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通过深入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理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与其他育种技术的区别。
【课前预习】
生物的性状由______组成(基因型)和______共同决定,表现型是______型与______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_________的变异:由于____________的改变产生,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变异。
_________的变异:仅由外界______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不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______育种:通过不同纯系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择、纯化优良品种的方法。如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
_________技术:把一个生物体的特定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如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______领域:培育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储藏、高品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等。
医药领域: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生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于_________的诊断与治疗。
环境保护领域:减少______使用,生产清洁氢能源,创造能分解石油、吸附_________离子的“超级菌”等。
【课中研学】
1.实验中所使用的小麦种子的基因并未发生变化,但性状表现却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环境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吗 需要什么条件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是什么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举例说出某人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遗传的。
2.假如某人的手臂经常受X射线照射,其皮肤细胞中的其因可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能遗传给后代吗 为什么
3.华北地区培育的甘蓝品种,叶球有3.5 kg;但引种种植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叶球可达6.0 kg;重新引种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了。上述变化是甘蓝种子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吗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引起的 为什么
4.自拟题目,写科幻短文,或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展望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基因;环境;基因;环境。
2.可遗传;遗传物质。
3.不遗传;环境。
4.杂交。
5.转基因。
6.农业;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遗传病;农药;重金属。
【课堂练习】
1.某人因长期锻炼肌肉发达、因意外失去手臂等后天获得的性状,由于遗传物质未改变,都是不遗传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假如某人手臂经常受X射线照射,皮肤细胞基因改变,这种改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因为皮肤细胞属于体细胞,体细胞中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基因改变,不会影响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只有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所以仅皮肤细胞基因改变,不涉及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变化,通常无法遗传给后代。
3.上述变化不是甘蓝种子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影响了甘蓝的生长发育,遗传物质未变。
4.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