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乳酸菌的代谢特点,认识其在泡菜制作中的无氧发酵原理,构建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之间的联系观念。 2.明确亚硝酸盐在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产生和变化机制,知晓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形成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1.通过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如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泡菜口味的改变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2.运用数学学科概念,将自变量(发酵时间)和因变量(亚硝酸盐含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变化曲线,学会用数学模型来直观呈现和分析生物学现象,提升科学思维的定量化和模型化能力。 探究实践: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身参与泡菜制作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或制作发酵装置、挑选蔬菜和调料、控制发酵条件等,在实践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并实施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案,学会正确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连续取样检测,并准确记录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态度责任:1.通过对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了解,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树立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积极承担自己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尊重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观点,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反思。
学习重点 1.通过对乳酸菌代谢特点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泡菜制作的发酵原理。 2.指导学生成功制作泡菜,掌握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材料选择、发酵装置的使用、调料的配比等。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检测泡菜发酵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能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学习难点 1.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各类细菌数量、氧气含量、亚硝酸盐和乳酸含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解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复杂变化机制。 2.根据检测数据,结合泡菜的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泡菜的安全食用时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课前预习】
以下材料器具供选择:带龙头的食品级密封泡菜坛(可购买或自制),甘蓝、胡萝卜、黄瓜等蔬菜,白砂糖、食盐、干辣椒等调料,清水,亚硝酸盐检测试纸或试剂盒、亚硝酸盐含量记录表等。
【课中研学】
时间/d 1 2 3 4 5 6 7
亚硝酸盐含量/(mg/kg)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发酵装置 ·发酵装置密闭性好,取样方便 ·发酵装置密闭性较好,取样较方便 ·发酵装置密闭性较差,取样不方便
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 ·检测时间节点设置合理,统计图清晰、直观,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 ·检测时间节点设置较合理,基本能得出结论 ·检测时间节点设置不合理,未能按计划检测或检测后不能依据数据得出结论
泡菜制作 ·泡菜色泽鲜亮,口感爽脆,安全、可食用 ·泡菜色泽一般,口味平淡,安全、可食用 ·泡菜闻起来有异味,不可食用
团队合作 ·分工明确合理,能阐述每位成员的具体贡献·成员积极协同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及时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根据项目情况调整任务分工 ·分工较为明确,能阐述每位成员的具体贡献·小组成员能够较顺利地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小组成员有简单的任务分工·成员仅合作完务部分任成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借鉴其他小组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