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浙教版 八上科学 第一章 对环境的感觉
阶段训练(一)感觉与声
一 、知识总览
二、 重难点突破
考点一 感觉的形成
例1 当我们在电脑键盘上输入一系列指令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对所输入的指令进行运算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在屏幕上显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PU相当于人的手,都能处理信息 B.键盘相当于感觉器官,都能接收信息
C.屏幕相当于人的眼,都能传导信息 D.指令相当于人的神经,都能接收信息
【解答】解: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对所输入的指令进行运算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在屏幕上显示。在人体内 CPU比作人的大脑内层,负责各种数据的运算和处理,发布命令,接受感知。键盘相当于感受器,是接收信息的器官。
故选:B。
考点二 声音的产生
例2 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由于缶停止振动,所以响声马上消失了。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考点三 声音的传播
例3 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大脑,可见A正确。
故选:A。
例4 飞机在空中水平匀速飞行徐冰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学习过的光学知识,测量飞机的飞行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当他听到飞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37°角的方向,如图所示,已知h=2052m,飞机从头顶正上方到达他前上方与地面成37°角的位置时用时6s.则飞机的速度为_ 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37°角时,三个边的长度之比为3:4:5)
【解答】解: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比为3:4:5,h=2052m,
则飞机飞行的距离s=×4=2736m,
所以飞机速度v===456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2m/s。
故答案为:456;342。
考点四 声音的特性
例题5 小宁在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观察到琴芯的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侧面长方孔处分布着很多长短、厚薄不同、下端固定的铜片,当气流从发音孔出入时铜片发生振动,从而吹出不同的声音。
(1)在图中,C区是 __________ 音区(选填“高”、“中”或“低”)。
(2)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小宁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大小和厚度的耳罩,以及相同的口琴声音进行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由此可知,隔声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____________ 。
【解答】解:(1)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图知A区的铜片较厚较长,振动较慢,B区次之,振动较快;C区较的铜片薄较短,振动最快,故A区发出的音调最低,C区发出的音调最高。
(2)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铜片在继续振动。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用羽绒服做隔音材料时,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因此,羽绒服的隔音性能最好。
故答案为:(1)高;(2)铜片在继续振动;(3)羽绒服。
考点五 噪声与乐音
例6 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的影响,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C.市区交通繁忙的路段安装隔音屏 D.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解答】解: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市区交通繁忙的路段安装隔音屏,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戴上防噪声的耳塞,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三、素养提升综合练
一、选择题
1. 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人体内结石发射超声波击碎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4. 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无法感知地震的次声波,以下动物能感知到地震次声波的是( )
动物 听觉频率(赫) 动物 听觉频率(赫)
蝙蝠 1000﹣120000 猫 60﹣65000
海豚 150﹣150000 大象 1﹣20000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5.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带我们梦回大唐,这个节目是以河南博物馆中一组唐代乐俑为题材创作的。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于这些乐器产生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6. 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请轻声慢步”的提示性标志,提示中的“轻声”主要是强调读者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噪声
7. 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二胡的声音
8. 如图所示,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在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B.图中用鼓槌敲击鼓面,发出声音,同时还能看到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力度,可将声音的响度变大
C.图中用嘴对着瓶子(里面装有水)吹和用小棒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D.图中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9. (2025春 泰州月考)如图所示,将蘸有水的食指沿酒杯边缘绕圈摩擦杯口,会听到清脆的声音。如果在杯中倒入更多的水,用同样的方法摩擦后,听到的声音( )
A.音调变化最大 B.响度变化最大 C.音色变化最大 D.没有任何变化
10.小明去眼镜店用如图所示的超声波清洗机洗眼镜.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低
C.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 D.超声波能对眼镜进行清洗是因为其能传递能量
11.(2025 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调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2.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16s、0.30s、0.14s、0.30s、0.16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D.
13.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14.如图所示是声波的四种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琴声和歌声能在空气中传播
15.即将进站的列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t.若列车的速度为v1,空气中的声速为 v2,则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为( )
A. B. C. D.t
二、填空题
16.现代化的住宅,已经开始应用声纹锁,即只有特定人的声音,才能把锁打开,这种声纹锁是通过识别声音的 来决定是否开锁的。音乐老师在弹奏钢琴时,用大小相同的力,按下不同的琴键,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为了不忘国耻,在南京大屠杀50年之际,爱国人士捐资铸造了警世钟,警世钟高3m,口径约2m,当撞击大钟时,钟声是由大钟 产生的,而振动的频率 (选填“很低”或“很高”),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
18.学校教学楼的楼道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课间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同学们的讲话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不要大声喧哗”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9.如图所示,小明和伙伴们在做小游戏。即使小明被蒙住了双眼,他也能辨别出周围不同伙伴的声音,这是因为每个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小明还能通过声音确定小伙伴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 。
20.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三、探究题
2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此实验说明了 。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a,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b,乒乓球在实验中的起到什么作用? 。
c,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
d,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两个同学的操作合理的是 。说明理由 。
22.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23.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3)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一枪,在0.3s和0.7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
A.165m B.198m C.231m D.330m
(4)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高温下/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第一章 阶段训练(一) 声与感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考点】人体感觉的形成.
【分析】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解答】解: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用到了视觉和嗅觉;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满嘴咸香用到了味觉;
故选:B。
2. 【答案】B
【解析】【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解答】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所以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3. 【答案】A
【解析】【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液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解答】解:A、向人体内结石发射超声波击碎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因为太空中是没有空气的,宇航员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故C错误;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故选:A。
4. 【答案】D
【解析】【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次声波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解答】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大象能听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故大象能听到次声波。
故选:D。
5. 【答案】C
【解析】【考点】音色.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于这些乐器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答案】B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解答】解: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请轻声慢步”的提示性标志,提示中的“轻声”主要是强调读者声音要小,不能打扰的其他读者,所以这里的“轻声”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B。
7. 【答案】A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3)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4)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有关,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高,故C错误;
D、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根据音色辨别二胡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8. 【答案】C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振动的主体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
(4)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在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A正确;
B、敲鼓时,可观察到鼓面上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加大敲击力度,鼓面振幅加大,声音的响度变大,故B正确;
C、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包括瓶内的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用嘴贴着管口吹气,声音主要是由瓶内水上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用嘴对着瓶子(里面装有水)吹和用小棒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一样高,故C错误;
D、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在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C。
9. 【答案】A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如图所示,将蘸有水的食指沿酒杯边缘绕圈摩擦杯口,会听到清脆的声音。如果在杯中倒入更多的水,用同样的方法摩擦后,此时,杯振动的频率降低,则听到的声音音调变化最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1)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3)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4)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音调很高,超出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故不能听到,故B错误;
C、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对眼镜进行清洗是因为其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考点】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音色.
【分析】(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4)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的频率高于20Hz,低于20000Hz,故A错误;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因为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C错误;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知道回收信号的时间,利用s=vt比较海底的深度,进而得出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
【解答】解:根据v=变形公式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大,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B=sD>sA=sE>sC,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A、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两旁建隔音墙,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乙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丙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丁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
D、琴声和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听到的时长=t2-t1(t1为第一次听到的时刻,t2为第二次听到的时刻),如果设第一次鸣笛处A距人距离为s,初始的时刻为t0,。那么t1=t0+s/v2;由于汽车继续前行,设第二次鸣笛处为B,则t2=t0+t+(s-v1t)/v2;所以听到的时长=t2-t1=t0+t+(s-v1t)/v2-t0+s/v2=(v2t-v1t)/v2
【分析】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则鸣号开始发出的声音传到站台上人在的位置用的时间t0=,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等于持续鸣号时间t、鸣号结束声音传播剩余距离用的时间,则人听到声音的时间等于总时间减去开始声音传播的时间t0,据此求解。
【解答】解:
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鸣号期间车走的路程为s1,
则鸣号结束时车到人的距离为:
s2=s﹣s1=s﹣v1t,﹣﹣﹣﹣﹣﹣﹣﹣﹣﹣①
由v=可得,最初发出声音的传播时间:
t0=,﹣﹣﹣﹣﹣﹣﹣﹣﹣﹣﹣②
最后发出声音的传播时间:
t1==,﹣﹣﹣﹣﹣﹣﹣﹣﹣﹣﹣③
则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
t总=t+t1=t+,﹣﹣﹣﹣﹣﹣﹣﹣④
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
t′=t总﹣t0=t+﹣=。
故选:A。
二、填空题
16.【答案】故答案为:音色;音调。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1)响度是指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生活中说是音量,由振幅、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生活中说的声音粗细,由振动频率决定;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解答】解:(1)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
(2)弹奏钢琴时,用大小相同的力,按下不同的琴键,琴弦的振动频率不同,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
17.【答案】故答案为:振动;很低。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撞击大钟时,大钟振动产生声音;大钟振动的振幅很大,所以响度很大,而振动的频率很低,所以音调低,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很低。
18.【答案】故答案为:振动;声源处。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学们的讲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处。
19.【答案】故答案为:音色;信息。
【解析】【考点】音色;声与信息.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即使小明被蒙住了双眼,他也能辨别出周围不同伙伴的声音,这是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小明还能通过声音确定小伙伴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音色;信息。
20.【答案】故答案为:(1)瓶和水; 低;(2)空气柱; 高;(3)A。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首先应该判断出是瓶子和水在振动还是瓶内的空气柱在振动,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来进行解答。
(2)吹瓶口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3)往保温瓶内倒水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解答】解:(1)敲击它们时,振动的物体是水和瓶子,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音调最高的是水少的,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选A。
故答案为:(1)瓶和水; 低;(2)空气柱; 高;(3)A。
三、探究题
21.【答案】故答案为:(1)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a.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
c.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
d.小丽;因为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
(2)①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③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④“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解:
(1)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把空气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时,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增大;
(2)a.当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
b.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时音叉振动的幅度变大,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
d.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故小丽的做法较好。
故答案为:(1)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a.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
c.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
d.小丽;因为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
22.【答案】故答案为:(1)发声体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空气能传声;乙;(3)一;高;频率。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真空不能传声;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把不容易看到的现象转换成便于观察的现象;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若把乙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3)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边短时,振动物体的体积小,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伸出桌边长时,振动物体的体积大,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实验结论:音调与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1)发声体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空气能传声;乙;(3)一;高;频率。
23.【答案】故答案为:(1)见上图;(2)339;(3)A;(4)低温下。
【解析】【考点】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采用描点法把给出的数据在图象上描出来,再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即可;
(2)分析表格数据,找出声音的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3)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题意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是声波碰到一边反射回来的时间,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是声波碰到另一边反射回来的时间,相当于声音从一个峭壁处传到另一个峭壁又反射回来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声音来回传播的路程,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声音来回传播的路程的一半。
(4)从表格的数据可知:温度越低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慢;据此来分析即可。
【解答】解:(1)采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如下:
(2)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速度升高6m/s,因此当空气温度每升高5℃,声音的速度升高3m/s.现在空气的温度为10℃,声音的速度为336m/s.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15℃,声音的速度变为339m/s。
(3)根据题意听到两次回声的和为声音从一个峭壁处传到另一个峭壁又反射回来的时间,
那么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回声的和的一半,即为t=(0.3s+0.7s)=0.5s,
根据速度公式峡谷之间的宽度为s=vt=330m/s×0.5s=165m。
故选A;
(4)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
故答案为:(1)见上图;(2)339;(3)A;(4)低温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