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4 11:21:48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科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5四下·英德期末)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玻璃泡要完全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②不能接触容器: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或壁;③读数时视线要平: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A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入液体,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且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壁,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容器底温度影响液体温度的测量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为所有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是宇宙奇迹
B.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非常独特的恒星
C.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解析】【分析】A选项,地球存在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大气层等,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生存条件,这是地球的独特之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选项,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属于行星(自身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转),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选项,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得地表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这是地球的重要特征,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3.(2025四下·英德期末)如图所示,空烧瓶安上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墨水。当我们搓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时,玻璃管中间的水滴会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没有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物体受热时,微粒间的距离会增大,物体会膨胀;遇冷时,微粒间的距离会缩小,物体会收缩,空气、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中,当搓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时,烧瓶内的空气受热。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空气微粒运动加剧,微粒间距离增大,导致空气体积膨胀。膨胀的空气会对玻璃管中的墨水水滴产生推力迫使水滴向玻璃管的一端移动。玻璃管是弯管,空气在烧瓶内受热膨胀时,会推动水滴向右侧移动(因为左侧空气膨胀,空间不够,只能挤着水滴往右)。综上所述,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4.(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工人铺设水泥路时,每隔一段距离就会锯开一道缝隙,原因是 (  )
A.防止热胀冷缩 B.为了美观好看 C.为了经济实惠
【答案】A
【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泥路面也不例外。夏天温度升高时,水泥会受热膨胀;冬天温度降低时,水泥会遇冷收缩。如果路面没有缝隙,膨胀或收缩时产生的力会使路面开裂、变形。而预留缝隙可以给水泥的膨胀和收缩提供空间,避免路面损坏。因此,工人铺设水泥路时留缝隙的原因是防止热胀冷缩,应选A选项。
5.(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哪个时间可以观察到月相 (  )
A.只有在白天 B.只有在夜晚 C.白天或夜晚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其形成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有关。
白天,当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足够强且未被太阳强光完全掩盖时(如清晨或傍晚),可以观察到月相(例如白天的残月);夜晚,没有太阳强光的干扰,更容易清晰地观察到各种月相。因此,白天或夜晚都可能观察到月相,应选C选项。
6.(2025四下·英德期末)科学小组把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同时放入不同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内,一段时间后,观察冰块的融化程度,这是为了探究材料的 (  )
A.硬度 B.透明度 C.保温性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实验中,冰块的形状大小相同、放入时间相同,唯一变量是容器的材料。冰块融化程度与容器能否减少热量传递有关:保温性好的材料能减缓热量进入,冰块融化慢;保温性差的材料则相反。
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材料的保温性,应选C选项。
7.(2025四下·英德期末)周六晚上,小英和小德朝着路灯走过去时,她们的影子 (  )
A.会越来越长 B.会越来越短 C.不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与光源(这里是路灯)、物体(小英和小德)和遮挡物有关,影子的长短会随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朝着路灯走时,人离光源(路灯)越来越近。光源照射物体时,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短;离光源越远,影子越长。因此,小英和小德朝着路灯走过去时,她们的影子会越来越短,应选B选项。
8.(2025四下·英德期末)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
A.用小木棒拨动观察
B.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C.直接用手拿着看
【答案】B
【知识点】观察蚕卵
【解析】【分析】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9.(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
A.蜜蜂 B.蜘蛛 C.蚂蚁
【答案】B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3对足和2对翅膀。
A选项的蜜蜂和B选项的蚂蚁都符合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三部分,有3对足,属于昆虫,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4对足,不符合昆虫特征,属于蛛形纲,符合题意。
因此,不属于昆虫的是蜘蛛,应选B选项。
10.(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我国北方早春播种以后,往往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这样做可以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
A.充足空气 B.充足水分 C.适宜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我国北方早春气温较低,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虽然薄膜也可能减少水分蒸发,但北方早春的核心问题是温度偏低,这是覆盖薄膜的主要目的。因此,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适宜温度,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11.(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表面上存在大量环形山和“月海”,这表明月球 (  )
A.表面完全光滑 B.表面凹凸不平 C.与地球大小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月球表面的概况
【解析】【分析】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月球表面有大量环形山(环形山是圆形低洼地形)和 “月海”(“月海”事相对平坦的暗色区域)。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突出的凹凸结构,而 “月海” 虽相对平坦,但并非完全光滑,且与环形山共同构成了月球表面的起伏形态。这一观察直接说明月球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即凹凸不平。月球直径约为地球的,体积仅为地球的,显然与地球大小差异显著。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12.(2025四下·英德期末)小英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学会了消除影子的干扰。晚上做作业时,应将台灯正确放置在哪个位置 (如题12图,小英用右手写字)(  )
A.左前方 B.右前方 C.任意位置
【答案】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在本题中作业本是“屏”,手是“遮挡物”。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的方向相反,且光源位置会直接影响影子的位置和大小。
A选项,小英用右手写字,光线从左侧照来,右手的影子会投向右侧,远离写字区域,不会遮挡作业本上的书写位置,能保证光线充足、无明显影子干扰,符合题意;
B选项,小英用右手写字,若台灯放在右前方,光线从右侧照来,右手会在作业本上投下向左的影子,恰好遮挡写字区域,影响视线和书写,不符合题意;
C选项,若台灯放在正前方或后方,影子会遮挡书写区域;放在右侧更会直接挡手,不能放任意位置,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3.(2025四下·英德期末)小英将绿萝插在水中,几周后绿萝长出新叶,这表明 (  )
A.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
B.有的植物可以通过茎来繁殖后代
C.植物一定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因为绿萝在水中也能生长,说明土壤并不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B选项正确,小英将绿萝插在水中,这里的绿萝插条主要是茎,几周后长出新叶,说明这段茎能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即通过茎实现了繁殖后代的目的,符合题意;
C选项错误,绿萝的这个过程没有用到种子,证明植物繁殖方式不止种子一种,不符合题意。
因此,这一现象表明有的植物可以通过茎来繁殖后代,应选B选项。
14.(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动物中,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是 (  )。
A.鱼 B.牛 C.猫
【答案】A
【知识点】卵生;胎生
【解析】【分析】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后代,胚胎发育主要在卵内完成,依靠卵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生长,母体不直接孕育幼体。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等结构从母体获取营养,发育成熟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
A选项,绝大多数鱼类属于卵生动物,雌鱼会将卵产在水中,雄鱼排出精子使卵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幼鱼。例如常见的鲫鱼、鲤鱼等,均通过产卵繁殖,符合题意;
B选项,牛是典型的胎生哺乳动物,母牛怀孕后,小牛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熟后通过分娩出生,不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不符合题意;
C选项,猫同样是胎生哺乳动物,幼猫在母猫体内发育,出生后由母猫哺乳喂养,也不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5.(2025四下·英德期末)沙蜥是生活在高温干燥地区的蜥蜴,会在极端炎热时进入夏眠。夏眠不是由以下环境因素引起的。 (  )
A.水分的多少 B.温度的变化 C.空气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A选项,沙漠地区水分稀缺,夏季高温会进一步加剧水分蒸发。沙蜥虽然具有防水皮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散失,但在极端炎热的夏季,水分依然是限制其生存的重要因素。夏眠可以减少沙蜥的活动,从而降低水分消耗,帮助它们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符合题意;
B选项,沙漠地区夏季气温极高,对于沙蜥这样的变温动物来说,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体内的生理活动,增加能量消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通过夏眠,沙蜥可以降低身体代谢速率,减少能量消耗,使身体机能处于较低水平,以适应高温环境,不符合题意;
C选项,在自然状态下,沙漠地区空气相对较为洁净,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不会对沙蜥的生存和活动造成明显阻碍,因此不是引发沙蜥夏眠的因素,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16.(2025四下·英德期末)茎多汁且厚实,叶退化成刺,根系发达的植物适应特定环境是(  )
A.热带雨林 B.沼泽 C.沙漠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题干中的茎多汁且厚实:说明能储存大量水分,这是植物在缺水环境中维持生存的重要策略;叶退化成刺: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退化成刺能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消耗,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更深处,或向更广范围延伸,从而更高效地吸收土壤中稀少的水分,这是应对缺水环境的关键适应方式,因此这种植物生活在缺水、干旱的环境中。
A选项,热带雨林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植物更需要宽大的叶片(便于蒸腾散热和光合作用)、浅而广的根系(无需深入找水),与题干特征完全不符,不符合题意;
B选项,沼泽环境水分充足,甚至土壤积水,植物通常具有通气组织(如芦苇的中空茎)以适应缺氧环境,无需储水或发达根系找水,与题干特征不符,不符合题意;
C选项,沙漠环境的核心特点是极度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题干中植物的储水茎、刺状叶(减少蒸发)、发达根系(高效吸水),都是适应沙漠的干旱缺水环境,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7.(2025四下·英德期末)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如图,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水结冰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分子间的空隙变大,导致体积增大,例如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瓶子会被胀破;冬天室外的水管容易被冻裂等现象,都是因为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的。水缸中的水结冰后,由于体积变大,对水缸产生向外的压力增大。当这种压力超过水缸本身的承受能力时,水缸就会被撑裂。综上所述,应选A选项。
18.(2025四下·英德期末)关于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撞击说”。小英利用沙盘、小球等实验工具对“撞击说”进行了模拟,并记录了以下实验数据。从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坑的深度出现差异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  ) 。
实验序号 重力/牛 体积/立方厘米 下落高度/厘米 实验现象:坑的深度/厘米
1 2 20 30 1
2 2 20 60 2
3 2 20 90 3
A.体积 B.下落高度 C.坑的深度
【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英模拟环形山 “撞击说” 的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①保持不变的量是重力(都是2牛)、体积(都是20立方厘米),这两个因素在三组实验中完全一致;
②唯一改变的量是下落高度(从30厘米到60厘米到90厘米);
③观测的现象是坑的深度(从1厘米到2厘米到3厘米)。
由于重力、体积始终不变,只有下落高度在改变,且坑的深度随下落高度增加而加深(30厘米对应1厘米,60厘米对应2厘米,90厘米对应3厘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落高度不同导致了坑的深度差异。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9.(2025四下·英德期末)科学小组通过观察水、醋、果汁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发现液体普遍具有这一性质。这主要体现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哪种科学探究能力 (  )
A.描述现象 B.归纳推理 C.设计实验
【答案】B
【知识点】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A选项,描述现象指对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客观记录、陈述,仅停留在现象的表层呈现,不涉及规律的总结,不符合题意;
B选项,归纳推理是从多个具体的、特殊的事例或现象出发,概括出普遍规律的思维过程。题干中科学小组先观察了“水、醋、果汁等”具体的、个别的液体,发现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随后基于这些个别现象,得出液体普遍具有这一性质的结论,符合归纳推理的特征;
C选项,设计实验侧重于规划和制定探究方案,包括确定变量、选择器材、设计步骤等,题干中并未体现实验设计的过程,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0.(2025四下·英德期末)如图,利用两个质量相等的单摆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
A.摆绳长短影响摆的快慢吗
B.摆锤重量影响摆的快慢吗
C.摆动幅度大小影响摆的快慢吗
【答案】A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探究单摆的摆动快慢实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摆动快慢的影响。题干中两个单摆的质量相等,说明摆锤重量相等,摆锤重量并不是变量。从图中可观察到,两个单摆的摆绳长短不同(甲短、乙长),而摆动幅度未体现明显差异。因此,B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A选项。
二、探究实践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2025四下·英德期末)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把竹竿竖直插在平地上,每隔30分钟去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下表是他们在4 小时内记录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影长(厘米) 122 101 83 61 49 25 51 62 84
(1)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推测出该小组开始测量的时间是____。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2)推测一下,如果第9次测量半小时后进行第10次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最有可能是____。
A.60厘米 B.80厘米 C.100厘米
(3)我们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的规律是____。
A.长——短——短 B.短——长——短 C.长——短——长
(4)在我们英德市某小学校园内,将小木棒竖直立在地面上,下列对阳光下木棒影子的记录错误的是____。
A.
B.
C.
(5)阴雨天,我们可以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作____。
A.模拟实验 B.观察实验 C.对比实验
【答案】(1)A
(2)C
(3)C
(4)B
(5)A
【知识点】影子;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 。一天中,太阳从东方升起(上午)到头顶(正午)再到西方落下(下午),影子则“由长变短到最短再到由短变长”。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表格中,第1次影长122厘米(最长),之后逐渐缩短到第6次的影长25厘米(最短,对应正午),再逐渐变长。这说明第1次测量处于影子由长变短的阶段,符合上午影子的变化规律,因此开始测量的时间是上午,应选A选项。
(2)通过模拟实验可知,正午过后,太阳逐渐西移,影子会从最短开始由短变长。第6次测量对应正午(影长最短),第6次测量到第9次测量的影长:25厘米→51厘米→62厘米→84厘米,发现影子长度持续变长,符合下午影子变化规律。第9次影长是84厘米,半小时后的第10次测量,太阳继续西移,影子会继续变长,因此影子长度会大于第9次的84厘米,只能选C选项。
(3)通过阳光下影子的观察实验的表格数据记录,可总结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上午长,正午最短,下午长),应选C选项。
(4)影子方向与太阳位置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
A选项,8点和9点是上午(太阳在东),影子指向西,符合规律,记录正确;
B选项,16点和17点是下午(太阳在西),影子应指向东,但图中影子指向南,记录错误;
C选项,8点(上午,影子西)、16点(下午,影子东),符合规律,记录正确。因此,应选B选项。
(5)A选项,模拟实验指用替代物模拟真实场景,重现自然现象,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研究影子变化等。阴雨天无太阳光,手电筒代替太阳,模拟太阳照射产生影子的过程,属于模拟实验,符合题意;
B选项,观察实验侧重直接观察自然发生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选项,对比实验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22.(2025四下·英德期末)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将装满水烧瓶 (图甲)浸入热水烧杯,一段时间后如图乙。接着,将烧瓶移至冷水烧杯中,结果如图丙。
(1)图乙所示实验可看到的现象是:   。图丙所示实验所看到的现象是:   。(以上两空均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液柱面上升 B.液柱面下降 C.液体柱面操持不变
(2)实验显示,水会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即热胀冷缩现象。小英通过多次实验,研究了水、酱油、酒精的热胀冷缩特性,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液体名称 水 酱油 酒精
受热30秒液柱上升高度 1.0cm 1.8cm 5.5cm
受冷30秒液柱下降程度 0.9cm 1.4cm 4.5cm
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不同体积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B.不同质量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C.不同种类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3)实验中改变的条件____。 (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液体的体积 B.液体的种类 C.液体的颜色
(4)实验中应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
(5)该实验得出的结是:   。
【答案】(1)A;B
(2)C
(3)B
(4)(烧杯中)水的温度;液体体积 或 容器大小等
(5)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 或 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
【知识点】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1)图乙是热水环境,液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间距增大,体积膨胀。装满水的烧瓶浸入热水,水受热膨胀,液柱会上升,对应A选项;图丙是冷水环境,液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间距缩小,体积收缩。烧瓶移至冷水,水受冷收缩,液柱会下降,对应B选项。因此,第1空填“A”;第2空填“B”。
(2)控制变量法是指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小英选择了“水、酱油、酒精”三种不同种类的液体,同时控制了“受热时间(都是30 秒)、受冷时间(都是30 秒)、观测现象(液柱上升/下降高度)”等条件相同。因此,实验研究的是不同种类液体对热胀冷缩效果的影响,即不同种类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3)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就是实验要研究的那个变量。此实验中,唯一被主动更换的是液体的种类(从水换成酱油、酒精 ),所以改变的条件是液体的种类,应选B选项。
(4)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让实验结果准确反映不同种类的液体对热胀冷缩的影响,必须保证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条件一致。
首先,(烧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热水、冷水的温度不统一,比如加热水的温度有时高、有时低,那么液体受热或者受冷的程度就不同,液柱变化可能是温度差异导致的,而非液体种类的影响。所以要保持热水、冷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其次,液体体积(或容器大小等):若液体体积不同,比如水装得多、酒精装得少,那么即使热胀冷缩的程度一样,液柱变化的高度也会不同;容器粗细不同也会影响液柱显示,比如细容器液柱变化更明显。因此,要保持液体体积、容器大小等一致。
综上所述,第1空填“(烧杯中)水的温度”;第2空填“液体体积(或容器大小等)”。
(5)观察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①受热时,酒精液柱上升高度(5.5cm)大于酱油(1.8cm)大于水(1.0cm);
②受冷时,酒精液柱下降高度(4.5cm)大于酱油(1.4cm)大于水(0.9cm)。
③这说明,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受热、受冷条件下,液柱变化高度不同,反映出它们热胀冷缩的程度有差异。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可得,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或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因此,此空可填“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或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
三、综合实践题 (共1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3.(2025四下·英德期末)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人类活动如建水电站可能阻断洄游,影响鱼类生存。为缓解此问题,人们建设鱼道,即人工水槽,让鱼通过。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够通过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和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的鱼类。原生态式鱼道结合自然与人工,提供更自然的水流,提高过鱼效率。观察甲乙两种鱼道的设计,并回答下列问题
1.鱼道入口2.鱼道池室3.休息室4.出口拦污棚5.高水位时诱鱼水流6.鱼道入口诱鱼水流 1.鱼道入口2.水流控制断面3.近自然型弯道 4.鱼道出口5.鱼道入口诱鱼水流
(1)建设鱼道是为了鱼类____。
A.觅食 B.洄游 C.运动
(2)鱼道入口处设置诱鱼水流,主要是为了____。
A.让鱼类在鱼道里休息
B.控制鱼道内的水流速度
C.引导鱼类进入鱼道
(3)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的特点是____。
A.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
B.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
C.更加贴近自然条件
(4)假设某鱼道建成后,发现使用鱼道的鱼类数量逐年增加,最可能的是____。
A.鱼道设计完全合理
B.鱼类逐渐适应鱼道
C.河流生态系统完全恢复
(5)若某些大型鱼类无法通过现有横隔板竖缝式鱼道,可以如何改进____。
A.增加鱼道长度
B.提高水流速度
C.扩大鱼道宽度和高度
(6)监测发现某鱼道入口鱼类聚集但不愿进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出口拦污栅太干净
B.入口水流过急或位置错误
C.休息室数量过多
(7)某山区河流水流湍急,两岸陡峭(空间狭窄),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鱼道.
(8)请写出1个可验证鱼道是否有效的观察方法:   。
【答案】(1)B
(2)C
(3)A
(4)B
(5)C
(6)B
(7)甲
(8)在鱼道入口和出口处设置观察点,统计通过鱼道的鱼类数量和种类,如果通过的鱼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有效。或:使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在鱼道内的行为,看它们是否能够顺利通过鱼道,鱼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1)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且许多生物有适应环境的特殊行为。题目中可知“有些鱼类需要周期性迁徙(洄游)以繁殖、越冬,水电站可能阻断洄游,影响鱼类生存” ,鱼道是人工水槽,核心作用是让鱼类能绕过水电站等障碍,继续完成洄游。因此建设鱼道是为了鱼类洄游,而非单纯觅食或运动。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2)生物的行为会受环境刺激引导,鱼类具有感知水流的本能,水流可作为信号引导它们行动。诱鱼水流模拟自然水流方向,吸引鱼类朝着鱼道入口游动,核心作用是引导鱼类进入鱼道。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题中提到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够通过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和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的鱼类。
A选项,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符合题目描述;
B选项,“自然与人工结合” 是原生态鱼道特点,不符合题意;
C选项,“贴近自然” 也不符合横隔板竖缝式的描述,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过程。鱼类最初可能不熟悉鱼道,随时间推移逐渐适应其结构、水流,才会更多地使用鱼道。
A选项,“鱼道设计完全合理”太绝对了,那使用鱼道的鱼类数量应该一直很多,不符合题意;
B选项,“鱼类逐渐适应鱼道”鱼道设计可能有不足,鱼类仍能逐渐适应,符合题意;
C选项,“生态系统完全恢复”超出鱼道这一个单一因素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因此,最可能是鱼类逐渐适应鱼道,应选B选项。
(5)根据需求改进设计,大型鱼类体型大,现有鱼道宽度、高度可能限制通过,需从空间角度改进。
A选项,增加长度不解决空间狭窄无法通过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B选项,提高水流速度可能让鱼类更难通过,不能解决问题,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扩大鱼道宽度和高度,能为大型鱼类提供足够空间,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6)生物行为受环境因素(如水流、空间)影响。若入口水流过急,鱼类难以逆流进入;位置错误也会导致鱼类找不到正确路径。出口拦污栅太干净和休息室数量过多不影响鱼类进入意愿,因此最可能是入口水流过急或位置错误,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7)设计要适应环境特点。山区河流水流急、空间狭窄,需要紧凑、节省空间的鱼道。
甲(横隔板竖缝式)结构相对规整、空间利用高效,适合狭窄环境,适合题干的条件;乙(原生态鱼道)需要弯曲、自然的空间,不适合两岸陡峭、空间狭窄的条件。因此,此空应填“甲”。
(8)验证鱼道是否有效,需观察鱼类是否使用鱼道及使用的数量、种类变化。
①在鱼道入口和出口设观察点,统计通过的鱼类数量、种类:若数量、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帮助鱼类成功洄游,是有效的。
②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行为:若鱼类能顺利通过,也可证明鱼道有效。
综上所述,此空可填“在鱼道入口和出口处设置观察点,统计通过鱼道的鱼类数量和种类,如果通过的鱼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有效。(或使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在鱼道内的行为,看它们是否能够顺利通过鱼道,鱼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1 / 1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科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5四下·英德期末)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B. C.
2.(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为所有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是宇宙奇迹
B.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非常独特的恒星
C.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3.(2025四下·英德期末)如图所示,空烧瓶安上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墨水。当我们搓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时,玻璃管中间的水滴会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没有变化
4.(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工人铺设水泥路时,每隔一段距离就会锯开一道缝隙,原因是 (  )
A.防止热胀冷缩 B.为了美观好看 C.为了经济实惠
5.(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哪个时间可以观察到月相 (  )
A.只有在白天 B.只有在夜晚 C.白天或夜晚
6.(2025四下·英德期末)科学小组把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同时放入不同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内,一段时间后,观察冰块的融化程度,这是为了探究材料的 (  )
A.硬度 B.透明度 C.保温性
7.(2025四下·英德期末)周六晚上,小英和小德朝着路灯走过去时,她们的影子 (  )
A.会越来越长 B.会越来越短 C.不会变化
8.(2025四下·英德期末)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
A.用小木棒拨动观察
B.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C.直接用手拿着看
9.(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
A.蜜蜂 B.蜘蛛 C.蚂蚁
10.(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我国北方早春播种以后,往往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这样做可以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
A.充足空气 B.充足水分 C.适宜温度
11.(2025四下·英德期末)在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表面上存在大量环形山和“月海”,这表明月球 (  )
A.表面完全光滑 B.表面凹凸不平 C.与地球大小相同
12.(2025四下·英德期末)小英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学会了消除影子的干扰。晚上做作业时,应将台灯正确放置在哪个位置 (如题12图,小英用右手写字)(  )
A.左前方 B.右前方 C.任意位置
13.(2025四下·英德期末)小英将绿萝插在水中,几周后绿萝长出新叶,这表明 (  )
A.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
B.有的植物可以通过茎来繁殖后代
C.植物一定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
14.(2025四下·英德期末)下列动物中,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是 (  )。
A.鱼 B.牛 C.猫
15.(2025四下·英德期末)沙蜥是生活在高温干燥地区的蜥蜴,会在极端炎热时进入夏眠。夏眠不是由以下环境因素引起的。 (  )
A.水分的多少 B.温度的变化 C.空气的质量
16.(2025四下·英德期末)茎多汁且厚实,叶退化成刺,根系发达的植物适应特定环境是(  )
A.热带雨林 B.沼泽 C.沙漠
17.(2025四下·英德期末)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如图,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18.(2025四下·英德期末)关于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撞击说”。小英利用沙盘、小球等实验工具对“撞击说”进行了模拟,并记录了以下实验数据。从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坑的深度出现差异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  ) 。
实验序号 重力/牛 体积/立方厘米 下落高度/厘米 实验现象:坑的深度/厘米
1 2 20 30 1
2 2 20 60 2
3 2 20 90 3
A.体积 B.下落高度 C.坑的深度
19.(2025四下·英德期末)科学小组通过观察水、醋、果汁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发现液体普遍具有这一性质。这主要体现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哪种科学探究能力 (  )
A.描述现象 B.归纳推理 C.设计实验
20.(2025四下·英德期末)如图,利用两个质量相等的单摆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
A.摆绳长短影响摆的快慢吗
B.摆锤重量影响摆的快慢吗
C.摆动幅度大小影响摆的快慢吗
二、探究实践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2025四下·英德期末)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把竹竿竖直插在平地上,每隔30分钟去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下表是他们在4 小时内记录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影长(厘米) 122 101 83 61 49 25 51 62 84
(1)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推测出该小组开始测量的时间是____。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2)推测一下,如果第9次测量半小时后进行第10次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最有可能是____。
A.60厘米 B.80厘米 C.100厘米
(3)我们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的规律是____。
A.长——短——短 B.短——长——短 C.长——短——长
(4)在我们英德市某小学校园内,将小木棒竖直立在地面上,下列对阳光下木棒影子的记录错误的是____。
A.
B.
C.
(5)阴雨天,我们可以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作____。
A.模拟实验 B.观察实验 C.对比实验
22.(2025四下·英德期末)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将装满水烧瓶 (图甲)浸入热水烧杯,一段时间后如图乙。接着,将烧瓶移至冷水烧杯中,结果如图丙。
(1)图乙所示实验可看到的现象是:   。图丙所示实验所看到的现象是:   。(以上两空均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液柱面上升 B.液柱面下降 C.液体柱面操持不变
(2)实验显示,水会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即热胀冷缩现象。小英通过多次实验,研究了水、酱油、酒精的热胀冷缩特性,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液体名称 水 酱油 酒精
受热30秒液柱上升高度 1.0cm 1.8cm 5.5cm
受冷30秒液柱下降程度 0.9cm 1.4cm 4.5cm
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不同体积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B.不同质量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C.不同种类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
(3)实验中改变的条件____。 (选填对应选项字母)
A.液体的体积 B.液体的种类 C.液体的颜色
(4)实验中应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
(5)该实验得出的结是:   。
三、综合实践题 (共1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3.(2025四下·英德期末)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人类活动如建水电站可能阻断洄游,影响鱼类生存。为缓解此问题,人们建设鱼道,即人工水槽,让鱼通过。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够通过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和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的鱼类。原生态式鱼道结合自然与人工,提供更自然的水流,提高过鱼效率。观察甲乙两种鱼道的设计,并回答下列问题
1.鱼道入口2.鱼道池室3.休息室4.出口拦污棚5.高水位时诱鱼水流6.鱼道入口诱鱼水流 1.鱼道入口2.水流控制断面3.近自然型弯道 4.鱼道出口5.鱼道入口诱鱼水流
(1)建设鱼道是为了鱼类____。
A.觅食 B.洄游 C.运动
(2)鱼道入口处设置诱鱼水流,主要是为了____。
A.让鱼类在鱼道里休息
B.控制鱼道内的水流速度
C.引导鱼类进入鱼道
(3)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的特点是____。
A.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
B.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
C.更加贴近自然条件
(4)假设某鱼道建成后,发现使用鱼道的鱼类数量逐年增加,最可能的是____。
A.鱼道设计完全合理
B.鱼类逐渐适应鱼道
C.河流生态系统完全恢复
(5)若某些大型鱼类无法通过现有横隔板竖缝式鱼道,可以如何改进____。
A.增加鱼道长度
B.提高水流速度
C.扩大鱼道宽度和高度
(6)监测发现某鱼道入口鱼类聚集但不愿进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出口拦污栅太干净
B.入口水流过急或位置错误
C.休息室数量过多
(7)某山区河流水流湍急,两岸陡峭(空间狭窄),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鱼道.
(8)请写出1个可验证鱼道是否有效的观察方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玻璃泡要完全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②不能接触容器: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或壁;③读数时视线要平: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A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入液体,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且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壁,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选项,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容器底温度影响液体温度的测量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解析】【分析】A选项,地球存在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大气层等,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生存条件,这是地球的独特之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选项,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属于行星(自身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转),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选项,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得地表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这是地球的重要特征,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物体受热时,微粒间的距离会增大,物体会膨胀;遇冷时,微粒间的距离会缩小,物体会收缩,空气、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中,当搓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时,烧瓶内的空气受热。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空气微粒运动加剧,微粒间距离增大,导致空气体积膨胀。膨胀的空气会对玻璃管中的墨水水滴产生推力迫使水滴向玻璃管的一端移动。玻璃管是弯管,空气在烧瓶内受热膨胀时,会推动水滴向右侧移动(因为左侧空气膨胀,空间不够,只能挤着水滴往右)。综上所述,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4.【答案】A
【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泥路面也不例外。夏天温度升高时,水泥会受热膨胀;冬天温度降低时,水泥会遇冷收缩。如果路面没有缝隙,膨胀或收缩时产生的力会使路面开裂、变形。而预留缝隙可以给水泥的膨胀和收缩提供空间,避免路面损坏。因此,工人铺设水泥路时留缝隙的原因是防止热胀冷缩,应选A选项。
5.【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其形成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有关。
白天,当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足够强且未被太阳强光完全掩盖时(如清晨或傍晚),可以观察到月相(例如白天的残月);夜晚,没有太阳强光的干扰,更容易清晰地观察到各种月相。因此,白天或夜晚都可能观察到月相,应选C选项。
6.【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实验中,冰块的形状大小相同、放入时间相同,唯一变量是容器的材料。冰块融化程度与容器能否减少热量传递有关:保温性好的材料能减缓热量进入,冰块融化慢;保温性差的材料则相反。
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材料的保温性,应选C选项。
7.【答案】B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与光源(这里是路灯)、物体(小英和小德)和遮挡物有关,影子的长短会随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朝着路灯走时,人离光源(路灯)越来越近。光源照射物体时,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短;离光源越远,影子越长。因此,小英和小德朝着路灯走过去时,她们的影子会越来越短,应选B选项。
8.【答案】B
【知识点】观察蚕卵
【解析】【分析】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9.【答案】B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3对足和2对翅膀。
A选项的蜜蜂和B选项的蚂蚁都符合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三部分,有3对足,属于昆虫,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4对足,不符合昆虫特征,属于蛛形纲,符合题意。
因此,不属于昆虫的是蜘蛛,应选B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我国北方早春气温较低,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虽然薄膜也可能减少水分蒸发,但北方早春的核心问题是温度偏低,这是覆盖薄膜的主要目的。因此,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适宜温度,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11.【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月球表面的概况
【解析】【分析】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月球表面有大量环形山(环形山是圆形低洼地形)和 “月海”(“月海”事相对平坦的暗色区域)。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突出的凹凸结构,而 “月海” 虽相对平坦,但并非完全光滑,且与环形山共同构成了月球表面的起伏形态。这一观察直接说明月球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即凹凸不平。月球直径约为地球的,体积仅为地球的,显然与地球大小差异显著。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12.【答案】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在本题中作业本是“屏”,手是“遮挡物”。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的方向相反,且光源位置会直接影响影子的位置和大小。
A选项,小英用右手写字,光线从左侧照来,右手的影子会投向右侧,远离写字区域,不会遮挡作业本上的书写位置,能保证光线充足、无明显影子干扰,符合题意;
B选项,小英用右手写字,若台灯放在右前方,光线从右侧照来,右手会在作业本上投下向左的影子,恰好遮挡写字区域,影响视线和书写,不符合题意;
C选项,若台灯放在正前方或后方,影子会遮挡书写区域;放在右侧更会直接挡手,不能放任意位置,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3.【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A选项错误,因为绿萝在水中也能生长,说明土壤并不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B选项正确,小英将绿萝插在水中,这里的绿萝插条主要是茎,几周后长出新叶,说明这段茎能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即通过茎实现了繁殖后代的目的,符合题意;
C选项错误,绿萝的这个过程没有用到种子,证明植物繁殖方式不止种子一种,不符合题意。
因此,这一现象表明有的植物可以通过茎来繁殖后代,应选B选项。
14.【答案】A
【知识点】卵生;胎生
【解析】【分析】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后代,胚胎发育主要在卵内完成,依靠卵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生长,母体不直接孕育幼体。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等结构从母体获取营养,发育成熟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
A选项,绝大多数鱼类属于卵生动物,雌鱼会将卵产在水中,雄鱼排出精子使卵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幼鱼。例如常见的鲫鱼、鲤鱼等,均通过产卵繁殖,符合题意;
B选项,牛是典型的胎生哺乳动物,母牛怀孕后,小牛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熟后通过分娩出生,不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不符合题意;
C选项,猫同样是胎生哺乳动物,幼猫在母猫体内发育,出生后由母猫哺乳喂养,也不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5.【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A选项,沙漠地区水分稀缺,夏季高温会进一步加剧水分蒸发。沙蜥虽然具有防水皮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散失,但在极端炎热的夏季,水分依然是限制其生存的重要因素。夏眠可以减少沙蜥的活动,从而降低水分消耗,帮助它们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符合题意;
B选项,沙漠地区夏季气温极高,对于沙蜥这样的变温动物来说,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体内的生理活动,增加能量消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通过夏眠,沙蜥可以降低身体代谢速率,减少能量消耗,使身体机能处于较低水平,以适应高温环境,不符合题意;
C选项,在自然状态下,沙漠地区空气相对较为洁净,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不会对沙蜥的生存和活动造成明显阻碍,因此不是引发沙蜥夏眠的因素,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题干中的茎多汁且厚实:说明能储存大量水分,这是植物在缺水环境中维持生存的重要策略;叶退化成刺: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退化成刺能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消耗,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更深处,或向更广范围延伸,从而更高效地吸收土壤中稀少的水分,这是应对缺水环境的关键适应方式,因此这种植物生活在缺水、干旱的环境中。
A选项,热带雨林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植物更需要宽大的叶片(便于蒸腾散热和光合作用)、浅而广的根系(无需深入找水),与题干特征完全不符,不符合题意;
B选项,沼泽环境水分充足,甚至土壤积水,植物通常具有通气组织(如芦苇的中空茎)以适应缺氧环境,无需储水或发达根系找水,与题干特征不符,不符合题意;
C选项,沙漠环境的核心特点是极度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题干中植物的储水茎、刺状叶(减少蒸发)、发达根系(高效吸水),都是适应沙漠的干旱缺水环境,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7.【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水结冰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分子间的空隙变大,导致体积增大,例如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瓶子会被胀破;冬天室外的水管容易被冻裂等现象,都是因为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的。水缸中的水结冰后,由于体积变大,对水缸产生向外的压力增大。当这种压力超过水缸本身的承受能力时,水缸就会被撑裂。综上所述,应选A选项。
18.【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英模拟环形山 “撞击说” 的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①保持不变的量是重力(都是2牛)、体积(都是20立方厘米),这两个因素在三组实验中完全一致;
②唯一改变的量是下落高度(从30厘米到60厘米到90厘米);
③观测的现象是坑的深度(从1厘米到2厘米到3厘米)。
由于重力、体积始终不变,只有下落高度在改变,且坑的深度随下落高度增加而加深(30厘米对应1厘米,60厘米对应2厘米,90厘米对应3厘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落高度不同导致了坑的深度差异。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19.【答案】B
【知识点】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A选项,描述现象指对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客观记录、陈述,仅停留在现象的表层呈现,不涉及规律的总结,不符合题意;
B选项,归纳推理是从多个具体的、特殊的事例或现象出发,概括出普遍规律的思维过程。题干中科学小组先观察了“水、醋、果汁等”具体的、个别的液体,发现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随后基于这些个别现象,得出液体普遍具有这一性质的结论,符合归纳推理的特征;
C选项,设计实验侧重于规划和制定探究方案,包括确定变量、选择器材、设计步骤等,题干中并未体现实验设计的过程,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
20.【答案】A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探究单摆的摆动快慢实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摆动快慢的影响。题干中两个单摆的质量相等,说明摆锤重量相等,摆锤重量并不是变量。从图中可观察到,两个单摆的摆绳长短不同(甲短、乙长),而摆动幅度未体现明显差异。因此,B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A选项。
21.【答案】(1)A
(2)C
(3)C
(4)B
(5)A
【知识点】影子;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 。一天中,太阳从东方升起(上午)到头顶(正午)再到西方落下(下午),影子则“由长变短到最短再到由短变长”。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表格中,第1次影长122厘米(最长),之后逐渐缩短到第6次的影长25厘米(最短,对应正午),再逐渐变长。这说明第1次测量处于影子由长变短的阶段,符合上午影子的变化规律,因此开始测量的时间是上午,应选A选项。
(2)通过模拟实验可知,正午过后,太阳逐渐西移,影子会从最短开始由短变长。第6次测量对应正午(影长最短),第6次测量到第9次测量的影长:25厘米→51厘米→62厘米→84厘米,发现影子长度持续变长,符合下午影子变化规律。第9次影长是84厘米,半小时后的第10次测量,太阳继续西移,影子会继续变长,因此影子长度会大于第9次的84厘米,只能选C选项。
(3)通过阳光下影子的观察实验的表格数据记录,可总结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上午长,正午最短,下午长),应选C选项。
(4)影子方向与太阳位置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
A选项,8点和9点是上午(太阳在东),影子指向西,符合规律,记录正确;
B选项,16点和17点是下午(太阳在西),影子应指向东,但图中影子指向南,记录错误;
C选项,8点(上午,影子西)、16点(下午,影子东),符合规律,记录正确。因此,应选B选项。
(5)A选项,模拟实验指用替代物模拟真实场景,重现自然现象,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研究影子变化等。阴雨天无太阳光,手电筒代替太阳,模拟太阳照射产生影子的过程,属于模拟实验,符合题意;
B选项,观察实验侧重直接观察自然发生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选项,对比实验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22.【答案】(1)A;B
(2)C
(3)B
(4)(烧杯中)水的温度;液体体积 或 容器大小等
(5)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 或 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
【知识点】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1)图乙是热水环境,液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间距增大,体积膨胀。装满水的烧瓶浸入热水,水受热膨胀,液柱会上升,对应A选项;图丙是冷水环境,液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间距缩小,体积收缩。烧瓶移至冷水,水受冷收缩,液柱会下降,对应B选项。因此,第1空填“A”;第2空填“B”。
(2)控制变量法是指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小英选择了“水、酱油、酒精”三种不同种类的液体,同时控制了“受热时间(都是30 秒)、受冷时间(都是30 秒)、观测现象(液柱上升/下降高度)”等条件相同。因此,实验研究的是不同种类液体对热胀冷缩效果的影响,即不同种类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是否相同。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3)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就是实验要研究的那个变量。此实验中,唯一被主动更换的是液体的种类(从水换成酱油、酒精 ),所以改变的条件是液体的种类,应选B选项。
(4)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让实验结果准确反映不同种类的液体对热胀冷缩的影响,必须保证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条件一致。
首先,(烧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热水、冷水的温度不统一,比如加热水的温度有时高、有时低,那么液体受热或者受冷的程度就不同,液柱变化可能是温度差异导致的,而非液体种类的影响。所以要保持热水、冷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其次,液体体积(或容器大小等):若液体体积不同,比如水装得多、酒精装得少,那么即使热胀冷缩的程度一样,液柱变化的高度也会不同;容器粗细不同也会影响液柱显示,比如细容器液柱变化更明显。因此,要保持液体体积、容器大小等一致。
综上所述,第1空填“(烧杯中)水的温度”;第2空填“液体体积(或容器大小等)”。
(5)观察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①受热时,酒精液柱上升高度(5.5cm)大于酱油(1.8cm)大于水(1.0cm);
②受冷时,酒精液柱下降高度(4.5cm)大于酱油(1.4cm)大于水(0.9cm)。
③这说明,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受热、受冷条件下,液柱变化高度不同,反映出它们热胀冷缩的程度有差异。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可得,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或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因此,此空可填“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程度)是不一样的(或不同液体的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同)”。
23.【答案】(1)B
(2)C
(3)A
(4)B
(5)C
(6)B
(7)甲
(8)在鱼道入口和出口处设置观察点,统计通过鱼道的鱼类数量和种类,如果通过的鱼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有效。或:使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在鱼道内的行为,看它们是否能够顺利通过鱼道,鱼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1)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且许多生物有适应环境的特殊行为。题目中可知“有些鱼类需要周期性迁徙(洄游)以繁殖、越冬,水电站可能阻断洄游,影响鱼类生存” ,鱼道是人工水槽,核心作用是让鱼类能绕过水电站等障碍,继续完成洄游。因此建设鱼道是为了鱼类洄游,而非单纯觅食或运动。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2)生物的行为会受环境刺激引导,鱼类具有感知水流的本能,水流可作为信号引导它们行动。诱鱼水流模拟自然水流方向,吸引鱼类朝着鱼道入口游动,核心作用是引导鱼类进入鱼道。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题中提到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够通过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和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的鱼类。
A选项,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符合题目描述;
B选项,“自然与人工结合” 是原生态鱼道特点,不符合题意;
C选项,“贴近自然” 也不符合横隔板竖缝式的描述,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过程。鱼类最初可能不熟悉鱼道,随时间推移逐渐适应其结构、水流,才会更多地使用鱼道。
A选项,“鱼道设计完全合理”太绝对了,那使用鱼道的鱼类数量应该一直很多,不符合题意;
B选项,“鱼类逐渐适应鱼道”鱼道设计可能有不足,鱼类仍能逐渐适应,符合题意;
C选项,“生态系统完全恢复”超出鱼道这一个单一因素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因此,最可能是鱼类逐渐适应鱼道,应选B选项。
(5)根据需求改进设计,大型鱼类体型大,现有鱼道宽度、高度可能限制通过,需从空间角度改进。
A选项,增加长度不解决空间狭窄无法通过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B选项,提高水流速度可能让鱼类更难通过,不能解决问题,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扩大鱼道宽度和高度,能为大型鱼类提供足够空间,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6)生物行为受环境因素(如水流、空间)影响。若入口水流过急,鱼类难以逆流进入;位置错误也会导致鱼类找不到正确路径。出口拦污栅太干净和休息室数量过多不影响鱼类进入意愿,因此最可能是入口水流过急或位置错误,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7)设计要适应环境特点。山区河流水流急、空间狭窄,需要紧凑、节省空间的鱼道。
甲(横隔板竖缝式)结构相对规整、空间利用高效,适合狭窄环境,适合题干的条件;乙(原生态鱼道)需要弯曲、自然的空间,不适合两岸陡峭、空间狭窄的条件。因此,此空应填“甲”。
(8)验证鱼道是否有效,需观察鱼类是否使用鱼道及使用的数量、种类变化。
①在鱼道入口和出口设观察点,统计通过的鱼类数量、种类:若数量、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帮助鱼类成功洄游,是有效的。
②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行为:若鱼类能顺利通过,也可证明鱼道有效。
综上所述,此空可填“在鱼道入口和出口处设置观察点,统计通过鱼道的鱼类数量和种类,如果通过的鱼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说明鱼道有效。(或使用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类在鱼道内的行为,看它们是否能够顺利通过鱼道,鱼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