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一、选择题
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视频《两狗打架》,其中有一条非常显现——机器狗。下列关于机器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
B.它不是生物,因为它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它是生物,因为它会运动,帮助搬运铁饼
D.它是生物,因为它能够根据指令作出反应
2.下列关于生物的结构层次判断正确的是( )
A.热水烫过的番茄表面撕下的一层“皮”属于上皮组织
B.猕猴桃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猕猴桃果实属于营养器官
C.被子植物的根与哺乳动物的心脏属于同一结构层次
D.人的肺与血液同属于结缔组织
3.犹如硅胶玩具的水滴鱼属于生物,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能呼吸 B.能进化 C.能游动 D.能生长
4.据报道,已经有AI教师在学校“正式上岗”。AI教师是一款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会说三种语言,能与学生互动。下列依据中,可用于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的是( )
A.能否自由行走 B.能否生长和繁殖
C.能否进行语言交流 D.能否进行互动
5. 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趁机逃跑,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 )
A.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生活需要营养 D.能生长和繁殖
6.如图是兰花螳螂,其经历第一次蜕皮后,外形仿佛是一朵兰花。下列有关其生命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生长发育 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适应环境
7. 在“制作并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时,下列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A.在载玻片上滴清水 B.先盖盖玻片再染色
C.画细胞核时直接涂黑 D.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物像
8.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的
D.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9.“胜哥”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成一个简易显微镜,但看不清物体图像,接下来需要( )
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B.换一个更低倍的放大镜
C.换成面积更大的放大镜 D.以上方法任选一种
10.如图是小红在实验室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过程出现的一些情形,其中操作和描述都正确的是( )
A.利用图甲的方式盖盖玻片,可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B.乙图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一般①比②多
C.利用图丙的方式对光,直至视野中出现明亮的视野
D.丁图中黑色的圆圈是口腔上皮细胞
1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会了显微镜的基本操作。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装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甲中所观察到的实际范围比乙中的小
D.若在甲视野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12.如图是“胜哥”进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图示。分析甲﹑乙两图,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更换物镜头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来实现
B.甲图显微镜镜头由M转换成N后再次观察,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C.乙图是小科同学观察并绘制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模型
D.乙图中结构①和②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13.“胜哥”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胜”字如图甲所示,怎样使图像变成图乙?(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 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14.如图所示为“胜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所处位置及运动路径,则此动物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径应为 ( )
A. B. C. D.
15.如图是“胜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视野由模糊变清晰,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
B.图二:细胞周边的污点有可能出现在反光镜上
C.图三:洋葱表皮细胞周围出现气泡,最可能的原因是一开始滴加的清水过多
D.图四:草履虫向右上方移动时,为避免草履虫离开视野,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二、填空题
16.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科学小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阅读书本中相关的资料。根据科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选填“适应”或“影响”)
(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受到阳光这一因素的影响;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种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 。
(3)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
17.“胜哥”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观察和探究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个学习小组结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分开行动,甲组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组向向阳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组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组捉到的蜗牛特别多。通过观察蜗牛(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一小组应该是 。
(2)在放大镜下观察蜗牛,可看到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大触角的顶端有 。
(3)用灯光照射,发现蜗牛向灯光处爬行。说明蜗牛有 (填“视觉”或“触觉”)。探究结束后,三个学习小组将蜗牛放回了它原来生活的地方。
18.早在300多年前,一位名叫 (R. Hooke)的英国科学家,用自己精心改良的显微镜观察瓶塞的软木,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这些小室称之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植物基本构造的开端。事实上,他当时所看到的只是植物细胞的外壳——— ,而对细胞里面的显微结构却一无所知。到了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 发现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但与植物细胞一样有细胞核,于是提出了细胞学说: 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的(填细胞学说的内容)。
19.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 ](填序号)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含有较多的糖分。
(2)水煮菠菜时水变绿,是因为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因为其作用是 。
(3)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③] 。
20.小科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植物细胞模型。
(1)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 ,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小科想改进此模型,使制作模型的材料与其功能相匹配,则细胞膜应选择 (选填“透明塑料薄膜”或“网眼很小的细纱网”),理由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
21.同学们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到了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请你完成以下实验: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正确的是 ;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刮取上皮细胞;③把上皮细胞均匀涂抹在水滴中;④盖上盖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有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3)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4)使用图2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装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
A.1、 3、 5 B.2、 4、 6 C.2、 3、 5 D.2、 4、 5
(5)如图3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22.“胜哥”利用多枚放大镜、光盘、平面镜和升降支架等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和放大镜A、B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针对“简易显微镜”的评价表如下。
“简易显微镜”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有创意,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一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通过该设备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效果明显 能通过该设备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通过该设备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
(1)放大镜B 相当于图乙中的 (填结构序号)。
(2)利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光线太暗,“胜哥”应将平面镜换成 。
(3)以上是“胜哥”观察到的4张临时装片的物像图片,发现甲装片的观察效果不好,是制作装片的 环节出现了问题。
(4)根据评价表,该简易显微镜“指标一”被评为“待改进”。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一”达到合格水平,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一点即可)
四、综合题
23.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会了操作显微镜。如图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甲中A对应结构的名称: 。
(2)小科按照图甲中所示方向调节A结构,则镜筒移动的方向为 。
(3)小科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叶绿体绕液泡按图乙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装片中叶绿体移动的方向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4.图甲是小科同学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三瓶试剂:a。清水;b。0.9%生理盐水;c。碘液。图甲步骤①中,小科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填字母)
(2)图甲步骤④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体,然后缓缓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3)小科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图乙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小科在观察过程中,无论怎么调节显微镜,都发现细胞结构不清楚,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⑦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BCD、会运动、根据指令作出反应、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不能作为机器狗是否属于生物的判断标准,BCD错误。
A、机器狗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够生长和繁殖、不能遗传和变异等,即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不属于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A、热水烫过的番茄表面撕下的一层“皮”属于保护组织。A错误。
B、猕猴桃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猕猴桃果实属于生殖器官。B错误。
C、被子植物的根与哺乳动物的心脏都是器官,所以属于同一结构层次。C正确。
D、人的肺属于器官,血液同属于结缔组织。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水滴鱼是一种生物,这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呼吸,能进化,能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因为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能游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适应性等。在给出的选项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或多个特征,这些特征是生物所特有的,而非生物所不具备的。
【解答】A、能否自由行走。虽然许多生物能够自由行走,但自由行走并不是生物的特有属性,例如,许多机器人也能自由行走,不符合题意。
B、能否生长和繁殖。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非生物不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能否生长和繁殖可以作为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符合题意。
C、能否进行语言交流。虽然语言交流是人类等生物的特征,但语言交流能力并非生物的特有属性,许多非生物如AI教师也能进行语言交流,不符合题意。
D、能否进行互动。互动能力虽然在生物中普遍存在,但非生物如AI教师也能与人进行互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离。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CD、兰花螳螂属于节肢动物,能进行生长发育,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适应一定的环境,ACD正确。
B、植物体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兰花螳螂属于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A. 在载玻片上滴清水,A正确;
B. 先盖盖玻片再染色,B正确;
C.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图阴影表示暗处,C错误;
D. 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物像,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解答】A、病毒也属于生物,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A错误;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故B正确;
C、细胞是胡克发现的,故C错误;
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自制简易显微镜原理:通常由两个放大镜组合而成,其成像效果与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距离,可改变物镜所成实像在目镜焦点附近的位置,从而使目镜能更好地对实像进行放大,呈现清晰图像。
(2)放大镜倍数对成像的影响:低倍放大镜放大倍数小,在看不清物体图像时,换更低倍放大镜会使物体放大程度更低,更难以看清细节,不利于观察。
(3)放大镜面积与成像关系:放大镜面积大小主要影响进光量等,对成像清晰度并无直接的关键影响,不是解决看不清图像问题的关键因素。
【解答】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是直接解决成像模糊的方法,通过微调间距可以优化光线路径,使图像清晰,A正确。
B、换更低倍的放大镜会降低放大倍数,但无法直接解决当前模糊问题,B错误。
C、面积更大的放大镜可能增加通光量,但不会直接影响成像清晰度,C错误。
D、并非所有方法都等效,调整间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操作,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解答】A、利用图甲方式盖盖玻片,容易产生气泡,应使它一边先接触液滴,然后轻轻盖上,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①物镜放大倍数比②小,故细胞数目①比②多,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对光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图中注视位置错误,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黑色圈圈是气泡,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细胞体积就越大;反之,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细胞体积就越小.因此,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个数越少,细胞越大。
【解答】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B符合题意;
C、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甲视野能看到的细胞数目就比乙多,故甲中所观察到的实际范围比乙中的大,C不符合题意;
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不一定清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进行更换,此过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等结构,绿色部位的植物细胞还具有叶绿体,可知洋葱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解答】A、在显微镜中,物镜转换器是用于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的。通过旋转转换器,可以选择不同的物镜来观察样本,故A正确;
B、更换物镜后,通常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来重新聚焦,而不是粗准焦螺旋,故B错误;
C、乙图具有叶绿体,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乙图不是小科同学观察并绘制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模型,故C错误;
D、①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中所成的像是倒像,倒像主要是指像与物的关系是上下相反,左右互换,据此分析判断,且在显微镜中物像的转动方向与物体的转动方向是一致的,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显微镜中所成的像为倒像,可判断出甲图对应的像为,要将此像变动到图乙的样子,可以逆时针转动90°或顺时针转动270°。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解答】显微镜视野内草履虫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显微镜成倒像,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2、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使焦距更准确。
【解答】A、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用于快速对焦,而细准焦螺旋用于细微调整焦距,因此视野由模糊变清晰时需要使用细准焦螺旋,A正确。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不可能出现在反光镜上,B错误。
C、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因此,洋葱表皮细胞周围出现气泡,最可能的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C错误。
D、图四中草履虫向右上移动,为避免它离开视野,应该向它同方向移动装片,即向右上方,因为显微镜呈倒像,D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1)适应
(2)非生物因素
(3)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要影响环境。
【解答】(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是通过遗传、变异和长期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2) 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因为苔藓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背阴面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而阳光作为影响苔藓分布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在向阳的一面由于光照强烈且环境相对干燥,不适合苔藓的生长 。同样地,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青蛙的生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会选择冬眠以适应这种环境变化 。因此,无论是阳光还是温度,它们都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确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有利的一面:例如,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会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从而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这不仅对植物有益,也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益,因为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产者,它们的繁荣会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有害的一面:然而,生物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比如,蝗虫是一种害虫,它们会大量啃食农作物的叶子,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17.【答案】(1)甲
(2)眼睛
(3)视觉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蜗牛,是柄眼目蜗牛科的软体动物,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蜗牛25000多种。蜗牛的身体柔软,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躯体分头部和足部;头部有2对触角、后1对较长,后触角的顶端有1对眼,口腔内有颚及形似锉刀的齿舌,用来咀嚼及切碎食物;腹足扁平,底部分泌黏液,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缩,在不同表面上滑行,呼吸在类似肺的组织进行,空气由吸气孔进入。蜗牛因其爬行时头部有两个像牛角那样的触角,故名。蜗牛种类繁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眼睛的视力很差,在微弱光线下只能看6厘米远;触角嗅觉灵敏,靠触角、嗅觉寻找食物和配偶。蜗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其喜食蔬菜、果树的叶芽和作物的根叶。蜗牛为雌雄同体动物,但不能自体受精,交配一般都是在春秋季节,1-2个月后产卵。
【解答】(1) 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一小组应该是甲,因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 在放大镜下观察蜗牛,可看到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大触角的顶端有眼睛;
(3)用灯光照射,发现蜗牛向灯光处爬行。说明蜗牛有视觉。探究结束后,三个学习小组将蜗牛放回了它原来生活的地方。
故答案为:(1) 甲 (2) 眼睛 (3) 视觉
18.【答案】胡克;细胞壁;施旺和施莱登;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解答】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于1665年发现了植物细胞(实际上看到的是细胞壁),并命名为“cell”,至今仍被使用。细胞学说的最初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后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以下要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9.【答案】(1)⑤
(2)控制物质进出
(3)叶绿体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1)由图可知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细胞类型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 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解答】(1)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因此,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⑤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含有较多的糖分。
(2)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所以水煮菠菜时水变绿,是由于细胞膜遭到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故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③叶绿体。
20.【答案】(1)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
(2)网眼很小的细纱网;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
【解答】(1)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该模型缺少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因此,细胞膜应选择网眼很小的细纱网,理由是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
21.【答案】(1)A
(2)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3)B
(4)C
(5)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盖盖玻片需要注意方式的目的是防止产生气泡。
(2)若滴清水,细胞会因为吸水而涨破,影响观察。
(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防止将装片压坏。
(4)上端有螺纹的是物镜,没有螺纹的是目镜。
(5)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将不能观察到像。
【解答】(1)盖盖玻片时,应先让盖玻片呈45°角,一侧先接触水滴,再慢慢将玻片放下。
故答案为:A。
(2)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应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3)操作步骤为: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故答案为:B。
(4)1和2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选2;3和4是目镜,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选3;物镜长,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近,所以选5.
故答案为:C。
(5)从甲到乙,低倍镜换高倍镜先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间;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视野变暗,提解光圈,使视野变亮;最后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故答案为:B。
22.【答案】(1)④
(2)凹面镜
(3)盖玻片时
(4)增加镜筒、物镜转换器、压片夹等结构(写出一种即给分)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图乙中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是物镜,⑤是反光镜
【解答】(1)放大镜A远离放置玻片的位置,相当于目镜,放大B离放置玻片的位置较近,相当于④物镜。
(2)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因此,利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光线太暗,他应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会使视野变亮。
(3)图甲中有边缘较深的透明圆圈,是有气泡,观察效果不好,是由于盖盖玻片不当引起的,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4)简易显微镜中缺少镜筒,转换器,压片夹等结构,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聚光,应换成反光镜。
23.【答案】(1)粗准焦螺旋
(2)下移
(3)顺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结构由光学部分、支持部分及调节部分三部分组成。光学部分由镜头(目镜和物镜)和反光镜组成。支持部分包括镜筒、镜臂、载物台、镜柱及镜座等。调节部分由转换器、遮光器和准焦螺旋(A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解答】(1)观图可知:A是粗准焦螺旋。
(2)按箭头方向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会向下移动。
(3)显微镜成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小科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叶绿体绕液泡按图乙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装片中叶绿体移动的方向是顺时针。
(1)观图可知:A是粗准焦螺旋。
(2)按箭头方向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会向下移动。
(3)显微镜成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小科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叶绿体绕液泡按图乙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装片中叶绿体移动的方向是顺时针。
24.【答案】(1)b
(2)防止产生气泡
(3)④①③②
(4)装片未涂均匀(染色问题、镜头脏污或损坏、光源亮度不合适等)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生理盐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滴的是清水,作用都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图甲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涂,④是盖,⑤是染和吸。若该盖玻片时没有按要求操作,很可能会有气泡产生,视野中周围黑色、中间透明、按动会跑的就是气泡。
(3)调焦时,镜筒先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约1至2cm,此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压坏玻片,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寻找清晰的像。
(4)细胞结构不完整,可能是因为细胞染色不均匀等原因导致的。
【解答】(1)图甲步骤①滴加的是0.9%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故小科需要用到的试剂是b。
(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需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3)图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镜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镜筒下降、④是对光。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眼观察目镜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4)小科在观察过程中,无论怎么调节显微镜,都发现细胞结构不清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多种:①装片未涂均匀、②染色问题、③镜头脏污或损坏、④光源亮度不合适等。
(1)图甲步骤①滴加的是0.9%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故小科需要用到的试剂是b。
(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需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3)图乙中①是放片、②是上升镜筒是找到物像、③是镜筒下降、④是对光。使用显微镜的正确顺序:对光→放玻片标本→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用眼观察目镜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所以正确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4)小科在观察过程中,无论怎么调节显微镜,都发现细胞结构不清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多种:①装片未涂均匀、②染色问题、③镜头脏污或损坏、④光源亮度不合适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