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论点与论据关系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实则不然。
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出现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用韵。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采用了这种用韵方式,“鸠”“洲”“逑”属于相同的韵部。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第二种是诗歌隔一句押一个韵,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采用了这种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的“筐”字和第四句末尾的“行”字属于相同的韵部。第三种是诗歌自始至终都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用韵,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工整,句与句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
《诗经》的《颂》这一部分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前几句采用的就是虚词押韵的方式。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吟唱用韵的诗歌时,还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使诗歌的声韵和谐。《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用韵,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解释是,虚词用韵深刻隽永,虽然说话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
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诗经》中的转韵分为几种形式,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第一章的第一、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韵部,而该章的韵脚用在第二、第四两句中,也就是“作”和“莫”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诗句为同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称为“抱韵”(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车攻》的第五章就采用了这种转韵方式。《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方式,即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诗中的三个部分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转韵。这一转韵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转韵方式,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更朗朗上口,仿佛在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
(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
在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蜕变的今天,如何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原生形态?又如何不断从“人民的资料库”——民间文化遗产中汲取资源,更好地传承、保护乡土文化,并在与时偕行的活态传播中使之“新生”?
与主要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而传续的文人文化不同,乡土文化主要表现为“活态”生活方式的代代相传,因此在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基于此,保护原住民,也就是保护乡土民间文化。最直观的就是,传统村落不能“空心化”,一旦村民都迁出去了,长期存在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便可能很快消亡。
乡土文化往往有其本土适应性,通常还有一整套礼俗规约机制(如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来维系其机能,所以今天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固有的“乡风民俗”,而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来改变这种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秩序”。就乡土文化而言,它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本土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礼俗互动”原则来改良优化,但不可以推倒重来。所以对于乡土文化保护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乡土民俗文化,其根本价值在于它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例如,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梳理当地文脉,保护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农耕生活习俗、传统节庆和故事传说,展现原生态的百姓日常生活;而不能单纯看重它的“外价值”,仅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音、古色。
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当然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为原住民也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所以要处理好保留民俗传统与原住民生活方式更新的矛盾。民俗文化学者在参与“乡村改造”时,不能仅凭“拯救乡村”的热情,或借“文化精英”的权力去粗暴“重构”,而应在读懂“乡土美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住原生态文化的机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包括:依照历史的旧痕和人们的记忆,恢复村落的地脉、标识和故貌;为当地整理和挖掘佚失的历史知识、故事及历史口碑文化等。反之,过于大胆的现代化改造,可能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破坏。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纵向传播,即代际之间的传承。因此,我们要重视借助传媒教育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植入乡土文化的“种子”。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重视“人”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作用。近几年,笔者带着所在高校的大学生长期深入乡村展开田野调查,本意是想通过这些年轻人对乡土民俗传统的体验、感知和品味,进行一项“都市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的社会实验。有位学生在观看了传统民歌演唱后写道:“歌手们尽情演唱的原汁原味的老歌,似乎把我们带到了久远的年代。它们是历史与传统的回声,带着泥土的质朴,野草的芬芳,没有功利,没有表演,只有自说自唱,透着劳动人民的率真和情趣。民歌是文学艺术的根系,也给我们这些现代人以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奇异感!”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年轻一代对于乡土文化既是隔膜的,也是可亲近的,关键是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同时,对于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问题,还特别提醒人们要具备“沙里淘金、慧眼识宝”的鉴别力,把真正优秀的乡土民间文化发掘出来,传承下去。
(摘编自徐国源《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
下列做法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某村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器物,并设立村志馆、农耕文化馆,通过生活实物记录下历代村民生活的轨迹,用地方文物打造文化地标。
B.某地古村居民统一乔迁新居,过上梦寐以求的现代生活;同时,政府在梳理当地文脉的基础上斥巨资翻新复兴古迹,重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C.某度假村依托当地稻作文化,发展稻田艺术,以“原生态+美学”的思路种植彩稻,在田间“绘”出大闸蟹、大黄鸭等图案,发掘观赏价值。
D.某革命老区利用VR、AR等技术,让红色景点活态再现当年血与火的斗争,让游客“穿越”到遗址、战场等历史场景中,充分体验沉浸式旅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方面,老子提出了一个与崇尚自然相关联的具有隐喻性的观点,即“上善若水”。
从字面上来看,“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就如同水。水之所以代表善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从日常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水滋润万物,抚育生命;离开水,生命就无法生存。在这个意义上,水是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水的另一特点是“甘居下流”,这里的“下流”不含贬义。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下”常常被看作是不利的,人总是避免往下。然而,水却不避“下流”。水利物而“不争”,又甘居于下,由此体现出老子所推崇的正面品格。
老子以“不争”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基于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理解。人与人的纷争,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化。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进入比较有序的社会状态,便需要引入“不争”。从社会生活层面来说,“不争”的主张所体现的是对秩序的追求。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不同的学派都对如何形成有序的社会状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儒家把礼提到重要地位。按照荀子的说法,礼的重要功能在于确立“度量分界”,也就是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把不同的人安排在相应的等级秩序之上,让每个处于等级秩序中的人各有自身的权利,各有自身的义务,大家相互之间不越界。在荀子看来,如果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互不越界,整个社会就可以避免陷入纷乱。
对于如何形成有序的社会状态,道家和儒家的看法似乎有所不同。对老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把人划分成不同等级,而是借水隐喻人。老子用水的品格来表述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把“不争”提到一个重要的层面。
(摘编自杨国荣《道家智慧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精神文明导刊》2022年第1期)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道”大致的含义:既是存在之本,又是存在的方式。
B.人要像水一样,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C.人与人乃至国家、政权之间的竞争,都遵循丛林法则。
D.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双重性。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劳动力老化且供给规模缩减、经济运行成本升高,等等,这些都会制约经济发展的活力、速度和效率;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倒逼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结构和方式转型,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社会领域,人口老龄化势必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加重社会与家庭的养老负担,导致维持代际公平、社会和谐难度加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面临挑战;同时,也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和运行模式创新,促进老年人参与和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在政治领域,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课题,对坚持和完善城乡居民自治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会促进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发挥老年人特别是老干部等在执政兴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人口老龄化的复杂背景使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难题;同时,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也对强化家庭养老责任提出新要求,促进全社会弘扬和创新养老尊老敬老文化。
(摘编自王建军《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人口老龄化能“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企业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家居系统,普及智能养老设备。
B.法院退休老干部放弃休闲时间,到学校开展普法教育公益讲座。
C.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D.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让他们老有所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网络文明是新时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网络素养是适应智能传播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青年网民群体掌握各项数字技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青年学生作为青年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媒时代,智能媒介信息影响着人们对所处社会、时代的认知,建构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能媒介信息深深嵌入并形塑着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青年学生在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社会交往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其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深刻变化。
然而,一些网络媒介平台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算法推荐和受众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向青年学生精准推送“佛系”“躺平”等不良信息,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接受的传播内容不断被圈层化和同质化,其中不乏暗含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对加强青年学生个体发展的主体性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面对海量信息云集、观点市场繁杂、个性化内容推送,青年学生能否在算法驱动下的网络信息洪流中有效地接触、选择、使用、传播媒介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在培育青年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立足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掌握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利用贴近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体平台设置主流议题,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正面信息的传播和推送,运用智能数字化场景、传播符号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同时,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在智媒时代的话语体系和话语符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和思想认知水平,建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协同呈现的智能叙事格局,引导青年学生有效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有效实现网络空间的共识凝聚和价值引领。
(摘编自席海莎《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构建“一核心、两结合、三载体、四能力”的融媒体育人工作模式。
B.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开展了参观非遗美术展、寻访吴越文化等活动,并让学生参与了新闻采写实践活动。
C.上海实验学校举办媒体素养公开课观摩活动,朱老师在语文课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新闻评论写作的任务。
D.洛阳实验学校举办“小小媒体人”研学活动,学生变身节目“小主播”,在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体验主持人角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二:
中国的神话资源包罗万象,体系繁杂,有基于《山海经》和大禹治水故事的上古神话、以商周为背景的封神宇宙,以及唐传奇、话本,明清长篇小说演绎的志怪故事等。众多的神话传奇成为“新神话”动画电影选材和改编的对象,“封神宇宙”“西游系列”“白蛇系列”“《山海经》题材”等经典IP成为重述热门。
“新神话”动画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对神话故事进行完全的影像再现,而是通过互文性重构的策略,在与既有的文学文本、影像文本之间保持着显在的互文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架构或情节上的调整、人物的重设以及主题上的重新阐释。如《姜子牙》解构了“武王伐纣”的叙事脉络,将视角放置在封神大战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将灵珠子哪吒改为魔丸,最终对抗天劫,拯救陈塘关。这些不断被演绎的故事,在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富有民族精神内核的影像表达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同时,“新神话”动画电影还采取了美国类型电影中常用的“萌宠”配角设定,在新的故事中融入“萌”元素,通过角色造型的“萌”化,展现其天真、稚气、率直等特质,令观众产生亲近、怜爱的情感和保护欲。这类配角承担着陪伴主角成长、承包影片笑点、增加叙事看点等多重功能。影像中的“萌感”,也成为新时代神话叙事中吸引观众的新卖点。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对青铜造型的结界兽,其形象设计的灵感来自三星堆文化的金面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鸟兽面具,性格蠢萌、笨拙可爱,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白蛇:缘起》新增了名为“肚兜”的小狗角色,性格胆小又忠诚,既推动了小白和许宣情感的发展,又负责演绎喜剧性桥段,为影片叙事增添了暖意与趣味性。这些吸睛的萌宠形象是“二次元”文化的标签性符号,其滑稽、逗趣、单纯、可爱等特质迎合了大众喜爱新奇、轻松、有趣事物的心理,也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亲近与认同感。
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
(摘编自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神榜:哪吒重生》并未聚焦于哪吒与龙王的宿命恩怨,叙述的是重生哪吒李云祥的人生经历。
B.《姜子牙》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忠诚可爱、贪吃机敏,与沉稳、严肃的姜子牙形成对照,丰满了人物设定。
C.《白蛇:缘起》片尾《前世今生》的音乐、西湖断桥相会等诸多细节均与经典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相类似。
D.《新神榜:杨戬》中,杨戬头巾和外袍的扎染工艺、婉罗的服装和金步摇发饰等都借鉴了魏晋时期的典型妆造。
参考答案
1.C
【导语】这篇材料系统剖析了《诗经》韵律艺术的三大特征:实词句尾用韵、虚词声韵和谐、转韵形式多样。作者以顾炎武《日知录》为理论框架,结合《关雎》《卷耳》等典型篇目,揭示《诗经》“对称之美”与“音乐性”的生成机制。尤其关注虚词用韵“绕梁三日”的审美效果,以及转韵技术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论证层次分明,既呈现古典诗学理论的深度,又通过《小白菜》等民歌案例展现韵律传统的延续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论述的是《诗经》中《颂》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以及虚词用韵能使诗歌声韵和谐,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等内容。
A.此诗虽有一定韵律,但主要是实词用韵,没有体现出《诗经》中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B.这是曹操的诗,没有体现出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C.出自《南风歌》,“兮”字作为虚词,在每句中都出现并用于押韵,这与材料二第三段虚词用韵的论述相符,可作为论据。
D.这是苏轼的词,没有体现出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故选C。
2.B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乡土文化保护展开,从文化价值、传承困境到实践路径层层递进。核心观点强调乡土文化的“活态性”与“人本导向”,反对粗暴现代化改造,主张通过原生态保护、代际传承与适度创新实现文化延续。文章以“乡愁”为情感纽带,将学术思考与田野调查结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某村收集器物设馆,以实物记录生活轨迹、打造文化地标,契合材料一“梳理文脉、保护农耕习俗”理念,通过保存生活实物展现乡土文化内价值,未破坏原生态,适合作为论据。
B.古村居民迁新居,政府斥资翻新古迹,违背材料一“保护原住民、避免空心化”原则,且外力干预破坏原生秩序,不符合“原生态”保护观,不适合作为论据。
C.度假村依托稻作文化发展稻田艺术,以“原生态+美学”思路挖掘观赏价值,基于本土文化改良,兼顾传统与现代,符合“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的优化原则,适合作为论据。
D.革命老区用VR技术再现红色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借助现代技术实现乡土文化活态传播,契合材料一“代际传承、古今对话”的理念,适合作为论据。
故选B。
3.B
【导语】这篇文本围绕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命题展开,通过水的自然属性阐释道家处世智慧。核心论点在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特质隐喻了理想的社会关系模式——不争、守下、包容。文章巧妙地将水的物理特性转化为道德哲学,并与儒家礼制思想形成对比:道家主张通过自然无为达成秩序,儒家则强调等级规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的观点是:人要有像水一样的品质,“上善若水”,人在社会中应和谐共处。
A.解释“道”大致的含义,没有体现出观点。
B.强调人应学习水的涵养、包容等品格,符合材料观点。
C.强调遵循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符合人在社会中应和谐共处的观点。
D.大意是“道”超越万物,又适用于万物,人如果掌握了“道”的规律,既可以驾驭现实,也可推知远古,与材料观点无关。
故选B。
4.D
【导语】这篇材料二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个维度辩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既指出其带来的挑战,更强调其蕴含的发展机遇。文本结构清晰,采用“制约…同时促进…”的对称句式,突出矛盾统一性。论证严谨,事例典型,既体现问题意识,又展现积极老龄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也会倒逼科学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家居系统”,属于经济领域的新消费需求和科技创新,属于“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
B.材料二明确指出“也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和运行模式创新,促进老年人参与和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法院退休老干部开展普法讲座”,属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属于“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
C.材料二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也会倒逼科学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属于经济领域中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的体现,属于“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
D.“在法律法规层面保障老年人群体利益,让他们老有所养”说的是保护老年人群体的利益,与材料中“增添新动力”的积极推动作用无关,不属于“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
故选D。
5.A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展开论述,强调智媒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青年学生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算法推送带来的价值偏差风险,并强调学校应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智能叙事和主流议题设置引导青年价值观。全文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学校在培育青年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立足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培育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其抵御不良网络文化,实现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
A.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构建融媒体育人工作模式,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体现了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技术进行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和价值引领,与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相符。
B.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地方文化和新闻采写实践,侧重线下实践活动,没有突出利用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来培育学生媒介素养,与材料二第四段观点契合度不高。
C.上海实验学校举办的媒体素养公开课观摩活动,主要是在语文课上通过新闻评论写作任务来培养学生能力,侧重线下实践活动,没有体现出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等对青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育和价值引领,与材料二第四段观点联系不紧密。
D.洛阳实验学校举办的“小小媒体人”研学活动,学生体验主持人角色,侧重线下实践活动,也没有突出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以及数字技术在培育青年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作用,不能很好地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
故选A。
6.D
【导语】这篇材料系统分析了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三大创新策略:一是通过互文性重构对传统神话进行现代化改编,如《姜子牙》《哪吒》对叙事和人物的颠覆;二是引入“萌宠”元素增强亲和力,如结界兽、肚兜等角色设计;三是打破传统二元对立叙事,聚焦个体成长与命运抗争。文章以典型案例佐证观点,展现了新时代动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探索,既保留神话内核又赋予现代精神,形成独特的民族美学表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在神话故事基础框架上的重构。
B.体现了《姜子牙》中“四不像”的作用,能作为论据支撑“‘新神话’动画电影还采取了美国类型电影中常用的‘萌宠’配角设定……这类配角承担着陪伴主角成长、承包影片笑点、增加叙事看点等多重功能”的观点。
C.体现了和既有影像文本的互文关系,A项和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新神话’动画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对神话故事进行完全的影像再现,而是通过互文性重构的策略,在与既有的文学文本、影像文本之间保持着显在的互文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架构或情节上的调整、人物的重设以及主题上的重新阐释”的观点。
D.体现的是《新神榜:杨戬》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鉴和融合,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