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实则不然。
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出现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用韵。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采用了这种用韵方式,“鸠”“洲”“逑”属于相同的韵部。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第二种是诗歌隔一句押一个韵,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采用了这种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的“筐”字和第四句末尾的“行”字属于相同的韵部。第三种是诗歌自始至终都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用韵,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工整,句与句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
《诗经》的《颂》这一部分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前几句采用的就是虚词押韵的方式。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吟唱用韵的诗歌时,还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使诗歌的声韵和谐。《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用韵,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解释是,虚词用韵深刻隽永,虽然说话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
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诗经》中的转韵分为几种形式,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第一章的第一、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韵部,而该章的韵脚用在第二、第四两句中,也就是“作”和“莫”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诗句为同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称为“抱韵”(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车攻》的第五章就采用了这种转韵方式。《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方式,即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诗中的三个部分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转韵。这一转韵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转韵方式,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更朗朗上口,仿佛在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
(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也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向营养、健康拓展。吃得更放心、更营养、更安全,成为大家的新诉求。
食物是每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是人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能量基础。①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健康”界定为“完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状态”,而食品健康、安全恰恰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紧密相关,健康、安全的食品将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在“吃”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大食物观正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观的拓展和延伸,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观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多途径开发丰富食物品种,其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生产方式由“生产什么吃什么”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食物品种和品质,建立供需适配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适应人们对于更加健康、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随着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不断改变,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在变化。过去,我国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但谷类食物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偏少,奶类和水果较为缺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逐渐转变为畜肉类和油脂消费过多,而粗杂粮、薯类食物减少,这样又容易导致营养摄入失衡,引发新的营养问题。当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同时存在。例如,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凸显。
可见,吃与会吃是有本质区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每日需要均衡摄取的7种营养素。②现代营养学认为,人的营养状况就像由7块木板围成的木桶,木桶容量相当于健康状态,饮食提供的营养素决定了木板的高度,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这些提醒我们,膳食结构的变化需要与之匹配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
食品多元化是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已成当下趋势。而未来食品正是风味和健康双导向的。风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对食品工业企业来说,在食品制造向食品智造的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符合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构建出食品工业产业设计健康功能产品、打造健康生产工厂,做好健康食品供应链,形成高品质、高价值、优服务的现代化可持续未来食品产业体系。
食品创新是全方位的,这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形成共识,进一步制定完善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包括支持性和监管性政策等,引导全社会、全行业朝着健康食品方向发展,同时,着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与健康食品体系相协调的食品监管体系,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还应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景日泽《大食物观,管“饱”更管“好”》)
材料一有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横线句的论证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中英先生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中曾经写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会走哲学的探索之道。一种人是想追求宇宙的真实,想从知识上去掌握存在的真理;这种人探索哲学的动机是理性知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知识惊诧’,也许就是指这种哲学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亦即基于某种存在境遇而引发对哲学的兴趣。这种探索哲学的动机是实践的、生活的。《易·系辞》中所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可说是第二种探索哲学的因缘。”
成先生认为,这两种因缘的差别在哲学的源头之处,决定并且显示了中西哲学品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身外的宇宙,是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之后,进而确立的认识对象——世界。西方哲学的第一次发问和回答都是这个世界的本源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的关注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中国哲学的探求之情乃是激发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中国哲学回答的是:人,单就成为一个人的角度,应当如何去做的问题。他写道:“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在这里冯友兰先生又引用金岳霖的话来突出中国哲学家的人生追求:“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地纯粹体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
整个中国哲学一方面在学理角度追求个人内心的圣洁,追求个体行为的高尚;同时便注重在自己个人身上,在生活现实当中实现这种哲学追求,在中国哲学的探求道路上,生命的全面彻底投入,是它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中,又养成了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在自由山水中作生命的怡养和享受。在这样的文化基础和逻辑道路上发展,它的当然结果就是: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场景里,文人墨客可以挥洒他们的才情,舒展他们的生命。所以,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济世情怀的孔子也有纵情山水的审美梦想,当听说曾点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也不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展开了中国传统文人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热情四溢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生存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我们也常常见到“无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隐逸闲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在洒脱;“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志士情怀;“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优雅诗意。中国传统文人就是这样自觉地在这天然的美妙与绚丽中间怡养自己自由超脱的人生,抒发主体的情怀,将自我的浪漫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与自然在本质的合一中同欢共乐。
总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美学,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美学。
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一种真挚与鲜活,它没有庞杂严密的理论体系,较少西方式的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但却有精妙审美体验的点滴总结和直接表述。魏晋时期美学理论推崇“神与物游”“气韵生动”,唐代提倡“离形得似”“境生于象外”“以心性为本”,在明之后则主张“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在感性化地倡导和追求“境外之象、言外之意”,追求“飞鸿泥爪之痕、羚羊挂角之迹”,追求“物我两忘之境、心斋坐忘之怀”,追求“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之本源,追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刘长庚《生命的投入与怡养——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材料一多次进行中西哲学对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短视频极大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古代社会,人们的信息与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文字转述。简陋的交通工具限制了生活半径,亲眼所见的范围十分狭小。譬如,又有多少古人真正见识过浩瀚的大海或者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照相机或者电影放映开启了视觉经验的另一个窗口。相对于电视节目,短视频叙事更多注视人间百态。如果说,电视摄像机倾向于捕捉相对宏大、壮观、带有公共性质的景象,那么,录制短视频的手机则深入生活的各个平凡角落,收集种种人间的烟火气息。
或许人们可以察觉一个微妙的区别:相对于古人遗留的优美文辞,众多短视频之中农业文明意象急剧缩减。唐诗宋词的明月清风、古渡扁舟、星垂平野、细草微风逐渐隐没,短视频之中的“社会”推开自然景象挤到前台,占据了视野的中心:街道、社区、商铺、车水马龙、城市楼房、家居餐桌、校园一隅;露面于手机屏幕的狗多半是家庭宠物,野鸭或者天鹅游弋于公园的人工湖。短视频诞生于现代社会,农业文明正在擦肩而过,手持手机录制短视频的这一代人对于农业文明意象关注相对较少。当然,人文知识分子往往在另一个意义上评估这个文化交接。他们心目中,短视频与文字符号的差距并非农业文明意象,而是思想的深度。人文知识分子的告诫是,不要因为影像符号的直观而疏远甚至放弃文字符号。迄今为止,文字符号仍然是人类社会文化典籍的大本营。影像的拍摄,既无法表现形而上的“道”,也无法记录内心细腻的情绪波纹。
(摘编自南帆《短视频与大众文化生产》)
材料在论述时多次运用了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特别是火和工具的使用在促进人类进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渔猎、畜牧和种植造就了多种文明。小麦和稻谷紧随人类迁徙的脚步,把更高的文明传到世界每个角落。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通过饮食、食具和生产工具加以判断。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作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是中国农耕文化村落的源头之一。在此发现了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重新修订了对世界农业起源时间的认识。同时发现的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彩陶,也是人类最早的饪食具。
北方的粟黍文明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大地湾遗址人类骨骼稳定同位素证据表明,约在距今五千九百年时,黄土高原的粟作生产逐渐替代黍作,成为主要农作物形态,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和文明发展进步。
华夏祖先对获取食物抱有宽广的胸怀和精准的拿来主义。除本土农畜品种外,还从世界各地引进新品种,如小麦、土豆、玉米、番薯、番茄、大蒜、辣椒、芝麻等。华夏文明是在立足本国又吸收外来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最早饪食具——陶器的发明,被看作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除上山遗址发现的万年彩陶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鼎。距今四千年前的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了青铜爵。从先秦到两汉,各类饪食具名目多达百种,铁质、漆质饪食具逐渐得到普及。唐宋以后,瓷器成为普遍应用的饪食具。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
“灶者,生养之本”。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灶。春秋虎形青铜灶带有烟囱。汉代青铜“龙首灶”有三个灶眼,上置甑釜。汉陶灶模型带有山墙。北宋后,河东、开封将煤用于烹饪燃料,出现了“入羊炉”、镣炉、“铫”(火锅)等。清代出现了焖炉、明炉。炉灶改进提高了烹饪效率,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汉魏以前,人们在席上跪坐吃饭,称为“飨”。南北朝时出现高足坐具,方凳、胡床逐渐取代座席,唐人垂足而食。桌椅出现后,改分餐制为合餐制。一日三餐(一朝食、两燕食)最早是帝王专利,普通人一日两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飧)。到唐代,普通人也变一日两餐为三餐。随着南北朝唐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大批北人南下,南北方烹饪方式和观念汇流,中国烹饪文化发生巨大转变。
宋代都市集镇食肆大兴,酒楼、食店、茶坊遍布。《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描述东京汴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尽在庖厨”的盛况。南宋临安素食、北食、南食、川食等专业风味餐馆问世,出现上门服务、分工合作的“四司六局”和专供富家雇佣的“厨娘”。磨、油、酒、酱、糖等作坊日益品牌化。元代饮食业出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菜肴,烹饪各环节基本定型,调味品多达数十种,出产于希腊的南乳香“马思荟吉”在元朝宫廷里也得到应用。明清食品种类、加工水平、烹调技术达到很高程度,用料珍贵,注意造型,重视“祖制”,原料、配伍、烹制程式化。清代出现爆炒,对菜肴创新影响很大,勾芡、吊汤技术成熟,还出现了堪称绝技的扬州瓜雕,南北风味各流派菜系发展定型。
(摘编自《从央视饮食文化节目<一馔千年>说起,探索中华古代饮食文明的足迹》)
材料二最后一段有怎样的论证特点?
参考答案
1.C
【导语】这篇材料系统剖析了《诗经》韵律艺术的三大特征:实词句尾用韵、虚词声韵和谐、转韵形式多样。作者以顾炎武《日知录》为理论框架,结合《关雎》《卷耳》等典型篇目,揭示《诗经》“对称之美”与“音乐性”的生成机制。尤其关注虚词用韵“绕梁三日”的审美效果,以及转韵技术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论证层次分明,既呈现古典诗学理论的深度,又通过《小白菜》等民歌案例展现韵律传统的延续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论述的是《诗经》中《颂》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以及虚词用韵能使诗歌声韵和谐,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等内容。
A.此诗虽有一定韵律,但主要是实词用韵,没有体现出《诗经》中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B.这是曹操的诗,没有体现出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C.出自《南风歌》,“兮”字作为虚词,在每句中都出现并用于押韵,这与材料二第三段虚词用韵的论述相符,可作为论据。
D.这是苏轼的词,没有体现出虚词用韵的特点,不可作为论据。
故选C。
2.第①处,引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界定标准,由此引出对食品健康,安全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紧密相关的推论,并展开证明,逻辑严谨,简洁有力。
第②处,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将人的营养状况比成由7块木板围成的木桶,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注意七种营养素的平衡。
【导语】这篇文本从“大食物观”视角切入,通过三个递进层次展开论述:首先阐明食品需求从数量安全向营养健康的转变趋势;其次分析我国膳食结构变迁带来的营养失衡问题,运用“木桶理论”形象论证均衡营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食品工业转型路径和政策建议。整体呈现“现状分析-问题揭示-解决方案”的严密逻辑,体现了对新时代食品安全的深度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①处,材料一中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健康’界定为‘完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状态’”。这一引用属于权威观点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作者随后解释了食品健康、安全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健康、安全的食品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的引用和解释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同时也为后文阐述大食物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②处,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将人的营养状况巧妙地比成由7块木板围成的木桶,把木桶容量比作健康状态,说明健康状况如同木桶容量一样,并非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这就形象地表明,人的健康不是由摄入最多的某种营养素决定,而是由摄入最少的那种营养素来决定整体水平。七种营养素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如同木桶最短木板限制了木桶的容量。通过这个比喻,将抽象的营养概念转化为人们熟悉的木桶形象,读者可以凭借生活中对木桶的认知,直观地理解到营养均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让论证更加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①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引用鲁迅这位文学巨匠的名句,对敌人“横眉冷对”与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鲁迅甘于奉献人民的态度,为“文艺要热爱人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使论证更形象生动。鲁迅以“孺子牛”自喻,形象地展现出文艺工作者的奉献姿态,使“文艺要热爱人民”的观点更具体可感。
③增强了论证的文学性。所引诗句使用了工整的句式与生动的意象,既展现汉语的韵律美感,又使严肃的文艺理论阐述浸润文学色彩,在提升说理深度的同时彰显文本的文学品格。
【导语】这篇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提出“文艺要热爱人民”的核心命题。论证层次分明:首先以鲁迅、贾大山为例强调作家需与人民共情;其次指出深入生活需“心入”“情入”的实践路径;再以曹雪芹、鲁迅创作为证,说明文艺创新的源泉在人民;最后辩证处理反映现实与引领理想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全文运用例证、引证等多种手法,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增强说服力:经典名言的权威性支撑。引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鲁迅作为“热爱人民的作家”典型案例,通过其对敌人的“冷对”与对人民的“甘为孺子牛”的鲜明对比,论证了“文艺要热爱人民”的核心观点。由“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可知,诗句是鲁迅人民情怀的直接印证,名人名言的权威性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②形象生动:比喻修辞的具象化表达。“孺子牛”以牛的勤劳、奉献为喻,将抽象的“热爱人民”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使文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具体化。读者通过“俯首”“甘为”等动作描写,能直观想象出服务人民的姿态,相较于抽象说理,更易引发情感共鸣,让“与人民心连心”的要求更具画面感。
③文学性提升:诗句的艺术性加持。诗句采用对偶句式,“横眉”对“俯首”、“千夫指”对“孺子牛”,平仄相间,韵律和谐,兼具形式美与意象美。在论述中融入文学元素,避免理论说教的枯燥,使严肃的文艺理论阐述富有诗意,体现材料二“用文艺手法谈文艺”的表达特色,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4.①突显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使中国哲学的特征更鲜明。例如通过与西方哲学关注身外的宇宙对比,鲜明地展现出中国哲学的关注对象在于生命本身这一特征。
②中西哲学对比能加深读者对中国哲学特点的印象,从而更易于理解作者的观点。例如通过与西方美学注重逻辑推理对比,使读者易于理解中国美学重审美体验点滴总结这个观点。
【导语】这篇材料通过中西哲学对比,展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人生美学”特质。文章以成中英的哲学二分法为框架,指出西方哲学追求宇宙真理的理性传统,而中国哲学则立足于人生实践,形成“内圣外王”的修养体系。通过大量典籍引证和美学概念梳理,构建出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审美化生存范式。论证中,对比手法强化了中国哲学“生命投入”的实践品格与感性表达,凸显其不同于西方形而上思辨的独特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文中“西方哲学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身外的宇宙,是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之后,进而确立的认识对象——世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的关注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可以看出,通过对比,突出了中西哲学在关注对象上的本质差异,让中国哲学关注生命本身的特征更醒目。
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研究……较少西方式的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但却有精妙审美体验的点滴总结和直接表述”,这种对比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美学的特点,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5.①对比古今信息获取途径,指出古代信息多靠文字转述,如今短视频极大增添视觉经验,凸显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论证说服力。
②对比录制内容的宏大与平凡,点明电视倾向宏大景象,短视频聚焦生活烟火,展现其呈现人间百态的优势,强化论证感染力。
③对比短视频中农业意象减少与城市景象增多,揭示农业文明向现代社会变迁趋势,加深论证深度,引人思考社会文化变化。
④对比短视频与文字符号评价,强调文字符号在表现“道”与记录内心情绪上的不可替代,提升论证文化内涵,增强了论证的教育价值。
【导语】这篇评论文章通过古今视觉经验对比,敏锐指出短视频带来的文化转向:从农业文明的“明月清风”转向现代社会的“车水马龙”。作者采用层递式结构,先铺陈技术变革背景,再揭示意象更迭现象,最后引入知识分子批判视角,形成“现象-特征-反思”的完整论述链条。其论证特色在于将技术载体、文化意象与思想深度三个维度有机统一,在对比中展现媒介变迁对文化记忆的重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运用对比论证的内容,再分析其论证了什么观点,同时明确其艺术效果。
①由原文“古代社会,人们的信息与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文字转述。简陋的交通工具限制了生活半径,亲眼所见的范围十分狭小”“短视频极大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可知,古代因交通工具简陋,生活半径小,信息大多依靠文字转述,亲眼所见范围有限。而现代社会,短视频极大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通过对比,凸显出短视频在现代社会丰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上的重要作用,形成鲜明的古今差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影响。
②由原文“电视摄像机倾向于捕捉相对宏大、壮观、带有公共性质的景象,那么,录制短视频的手机则深入生活的各个平凡角落,收集种种人间的烟火气息”“短视频叙事更多注视人间百态”可知,这一对比展现了短视频在呈现生活细节、反映人间百态方面的独特优势,使论证更加生动具体,感染力更强,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短视频在内容表现上与传统电视的不同。
③由原文“相对于古人遗留的优美文辞,众多短视频之中农业文明意象急剧缩减”“短视频之中的‘社会’推开自然景象挤到前台,占据了视野的中心:街道、社区、商铺、车水马龙、城市楼房、家居餐桌、校园一隅……”可知,唐诗宋词中常见的农业文明意象在短视频中逐渐隐没,取而代之的是街道、社区、商铺等现代社会景象。这种对比揭示了随着时代发展,农业文明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加深了论证的深度,促使读者思考社会文化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④由原文“当然,人文知识分子往往在另一个意义上评估这个文化交接。他们心目中,短视频与文字符号的差距并非农业文明意象,而是思想的深度。……迄今为止,文字符号仍然是人类社会文化典籍的大本营。影像的拍摄,既无法表现形而上的‘道’,也无法记录内心细腻的情绪波纹”可知,人文知识分子认为短视频与文字符号的差距在于思想深度,文字符号至今仍是文化典籍大本营,能表现形而上的“道”以及记录内心细腻情绪,而影像拍摄在这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对比,提升了论证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教育价值,引导读者重视文字阅读,不轻易因短视频的直观性而忽视文字符号的重要性。
6.①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以并列结构行文,阐述了从宋至清中国古代饮食文明与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联,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②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列举专业风味餐馆、希腊南乳香、扬州瓜雕等例子,引用描述东京汴梁的文句,论证了中华饮食文化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导语】这段材料以考古发现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农耕起源、饪食具演变、烹饪燃料革新到餐饮制度变革的完整链条,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从生存需求到艺术创造的升华。论证特点上,以时间轴为经、器物考据为纬,将文化传播、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呈现出华夏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特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材料二最后一段依次阐述了宋代都市集镇食肆大兴,酒楼、食店、茶坊遍布的情况;南宋临安专业风味餐馆问世,“四司六局”“厨娘”出现,作坊品牌化;元代饮食业出现世界各地风味菜肴,调味品增多;明清食品种类、加工水平、烹调技术达到很高程度等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呈现并列结构,清晰地展现了从宋至清中国古代饮食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②从论证方法上看,“南宋临安素食、北食、南食、川食等专业风味餐馆问世,出现上门服务、分工合作的‘四司六局’和专供富家雇佣的‘厨娘’”“元代饮食业出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菜肴,烹饪各环节基本定型,调味品多达数十种,出产于希腊的南乳香‘马思荟吉’在元朝宫廷里也得到应用”“清代出现爆炒,对菜肴创新影响很大,勾芡、吊汤技术成熟,还出现了堪称绝技的扬州瓜雕”等运用了举例论证;“《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描述东京汴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尽在庖厨’的盛况”运用了引用论证,通过这些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华饮食文化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