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皇帝的新装》自学导学单
课题:《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讽刺童话)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夸张性词语(如“显耀”“不可救药”“骇人听闻”),体会反复、对比手法的讽刺效果。
2. 思维能力:梳理“骗局编织—群体盲从—童言揭穿”的情节链,分析荒诞情节背后的逻辑漏洞。
3. 审美创造:感受童话的寓言之美与反讽的艺术张力,尝试改编结局或设计人物漫画。
4. 文化自信:理解“求真务实”的中华智慧与批判盲从的民族反思。
学习建议: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查阅“安徒生创作背景”“童话寓言特点”。
【开头语:点燃兴趣,明确方向】
亲爱的同学:
欢迎走进《皇帝的新装》的魔镜世界!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愚蠢的皇帝,更是人性的真实褶皱。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启探索:为何所有人假装看见新衣?小孩为何敢说真话?这个故事离我们遥远吗?相信导学单会助你照见文字背后的智慧光芒!
【导学主体: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一、预学·初探
1. 扫清障碍
(1)生字词注音、释义。
称职(chèn zhí):能力与职位匹配
滑稽(huá jī):言行荒唐可笑
不可救药:比喻坏到无法挽救
(2)精彩/难懂词句:
①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如何利用人性?)
②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啊!”(小孩的话为何有力量?)
③“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④“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反讽)
2.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两个骗子利用皇帝爱虚荣的心理编织“看不见的新装”骗局,最终被孩子揭穿真相。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开端):皇帝癖好(爱新装成痴,不理朝政)。
第二部分(发展):骗局进行(骗子织布,大臣、皇帝“看”新装)。
第三部分(高潮结局):游行揭穿(百姓欢呼,小孩戳破谎言)。
3.初感疑惑
(1)问题示例:为什么皇帝和大臣明明没看见布料,却要假装看见?
文化贴士:安徒生时代的丹麦社会(封建等级森严)、童话的讽刺传统(如《格林童话》)。
(2)问题示例:为什么大人都不敢说真话?
文化贴士:19世纪欧洲贵族虚荣风气是创作背景。
二、共学·深究
1. 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例句一: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扭了扭腰肢。
赏析:“所有”“都” 的夸张强调皇帝的虚荣愚蠢;“扭了扭腰肢”的动作描写像小丑,体现作者对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例句二:“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赏析:重复惊叹强化虚伪,动作“从眼镜里看”暴露明知无物却硬要表演的心理,讽刺感刺骨。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1)核心问题:通过荒诞故事,揭露权威崇拜与集体盲从的危害,歌颂纯真无畏的求真精神。
深入思考:文中群众最后喊出“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真相需要勇气唤醒,但多数人只敢在安全时附和真理。
(2)核心主题:批判虚荣盲从,歌颂纯真无畏。
细节思考:皇帝坚持游行→启示:维护面子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1)想象画面
场景:街道两旁人群鞠躬欢呼,皇帝赤裸昂首前行,角落小孩手指皇帝大笑。
色彩:金色(皇帝华盖) → 灰白(赤裸身体) →亮红(小孩衣服)。
氛围:荒诞与真实交织。
(2)小小创作(二选一)
①仿写:模仿“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用夸张手法描写某人爱好。
示例:她每分钟都要照一次镜子。
②改写创作(二选一)
结局改写:假如皇帝听到真话后没有继续游行,他会怎么做?
示例:皇帝突然扑向骗子,却抓到了一把空气……
续写:游行结束后皇帝回到皇宫,他会如何处置骗子?
示例:他偷偷召见孩子问:“你......真的什么也没看见?”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指鹿为马”(秦代赵高故事)、“童言无忌”(传统文化对纯真的珍视)。
我的看法:这些智慧启示:独立思考比服从权威更重要,守护真诚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三、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
思维导图核心分支:①骗局设计 ②众生百态 ③真理价值
好词佳句:不可救药、骇人听闻、随声附和、举世无双
2.拓展阅读
推荐:《狂人日记》(鲁迅)或 《国王的驴耳朵》(希腊寓言)
思考异同:
同:均批判虚伪,歌颂说真话者;
异:本文用童话荒诞手法,狂人日记是现实魔幻。
3.联系生活
启发:班级投票时跟随多数人选错答案→反思“从众心理”,培养质疑精神。
4.跨学科联结(选做)
心理学(从众实验)、戏剧(角色扮演)、道德与法治(诚信教育)。
【结束语:鼓励反思,展望未来】
完成探索后请自问:
是否破解了“新装”的隐喻?是否发现故事与自己有关?
荒诞情节分析与现实生活联结,哪个环节更启发你?
此刻是否更懂“皇帝”也可能住在我们心里?
童话是童年的哲学课。愿这堂《皇帝的新装》助你在未来勇敢说“我看不见!”——下节课,期待你的真知灼见!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