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诫子书》自学导学单
课题:《诫子书》(诸葛亮)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澹泊”“淫慢”“险躁”等文言雅词,体会双重否定句的劝诫力度。
2.思维能力:梳理“静-学-才”的逻辑链,分析对比论证的说理艺术。
3.审美创造:感受骈散结合的节奏美,尝试用文言句式写家训格言。
4.文化自信:理解“修身明志”的中华家教传统与“淡泊宁静”的东方智慧。
学习建议:
用“/”划分句中停顿;查阅“君子之行”的儒家内涵。
【开头语】
亲爱的同学:
这篇86字的千年家书,是通往诸葛家风的密码锁!今天,你将化身“家训破译员”——从“静以修身”里解码成才之道,在“年与时驰”的警示中触摸古人的时间哲学。请带上思考与敬畏,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导学主体】
一、预学·初探
1.扫清障碍
(1)生字词注音释义:
澹泊(dàn bó):________(恬淡寡欲)
淫慢(yín màn):________(放纵懈怠)
险躁(xiǎn zào):________(轻薄浮躁)
(2)精彩/难懂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无以”如何理解?)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为何用感叹号?)
2.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以宁静专一修身治学,避免虚度年华。)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句):________(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部分 (2-4句):________(论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须静才)
第三部分 (5-6句):________(警示:淫慢险躁的后果)
3.初感疑惑
核心问题:________(“静”与“学”有何内在联系?)
文化小贴士:________(古代“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共学·深究
1.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赏析句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的赏析:
运用________(双重否定)强化________(必要条件),________(“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形成________(因果对仗)。“________”(非……无以……)的句式如________(重锤敲击),凸显________(修身的高度自律性)。
解析:化用《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凝练为千古名句。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思想:通过正反论证,强调________(静心专注是成才根基)与________(珍惜光阴的紧迫性)。
深入思考:“________”(淫慢则不能励精)与“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的对比,反映古人________(对心性修炼的重视),启示当代________(抵制碎片化信息干扰)。
解析:“励精”关乎学业成就,“治性”关乎人格完善,体现全面育人观。
3. 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1)想象场景:
选择文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画面设计:________(沙漏倾泻如金,少年对镜见鬓霜,案头书卷蒙尘)
色彩隐喻:________(朱红朝阳渐变为暮紫,喻指生命流逝)
(2)小小创作(二选一):
①仿写:用文言句式写勤学:
“非________(晨诵)无以________(积识),非________(夜思)无以________(悟道)。”
②改写:若你是诸葛瞻(其子),会如何回应父亲?
“________”(儿当效仿庭前竹,未出土时先有节!)
4. 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体现________(“修身齐家”的儒家传统)和________(“以俭养德”的道家智慧)。
我的看法:这种“静俭哲学”启示我们________(在浮躁中守护心灵净土)。
解析:关联《道德经》“静为躁君”,理解“静”对生命的主宰意义。
三、延学·拓展
1. 梳理巩固
好词佳句:________(澹泊、明志、致远、淫慢)
思维导图核心分支:
修身(静俭)→ 治学(淡泊/专注)→ 警示(纵怠之害)
2.拓展阅读
推荐篇目:________(《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勉学》)
对比思考:________(同属家训,《朱子》重日用伦常,《诫子书》重心性修养)
3. 联系生活
生活启发:________(制定“静心计划”:每日冥想10分钟+远离手机1小时)
4. 跨学科联结(选做)
心理学:________(研究“专注力训练”方法)
书法:________(用小楷抄写《诫子书》体会心静)
【结束语】
家训解码完成!请自问:
1.你如何理解“宁静致远”的现代意义?
2.哪句警示最值得贴在书桌旁?
记住:真正的成长,是让心灵成为自己的导师。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