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1)草原像一块一望无际的lǜ tǎn( ),在草原上,我们行车十分 sǎ tuō( )。欢迎我们的人穿着各色的yī shang(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 cǎi hóng( )向我们飞过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mǎ tí( )声,响成一片。
(2)院子里的丁香树,枝头 zhuì mǎn( )了 huā lěi( )。我扯了扯 yī jīn( )拿起àn tóu( )的相机,走向院子,先前的一丝chóu yuàn( )顿时烟消云散了。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蒙古(méng) 硕大(shuò) 迂回(yū) 苍穹(qióng)
B.琼浆(qióng) 孕育(yùn) 芭蕉(bā) 渲染(xuān)
C.勾勒(lēi) 摇曳(yè) 鸣啭(zhuàn) 妩媚(wǔ)
D.鄂温克(è) 参差(cī) 馥郁(fù) 花苞(bāo)
3.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户户的青瓦房背水而立,一棵棵翠色欲流的柳树伫立于青瓦房旁。
B.他那么出色,我和他比,真是孤芳自赏。
C.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D.黄昏像一块硕大无朋的海绵,将白昼的炎光,慢慢地吮吸干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阵阵晚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牢固的基础必不可少。
C.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中国草原的沙化、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D.我们要正确佩戴口罩,做好防疫,避免疫情不再发生。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结》告诉我们要用豁达的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B.《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表现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D.《花之歌》中“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哲理是我们该去顾影自怜,自我欣赏,不应该积极追求光明。
三、信息匹配
6.先把下列课文中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1)( )飘带舞
(2)心( )神往
(3)平淡无( )
(4)( )色欲流
(5)盛夏的山洼里,到处 ,景色宜人。
(6)神秘而迷人的九寨沟风光令人 。
四、句子训练
7.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用加点的关联词造句)
8.书本中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不然怎会有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说法呢? (改为陈述句)
。
9.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仿写排比句)
五、积累填空题
10.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 绣上了 。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 , ”生动地描绘了乡村月夜下,人们谈论丰收的景象。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 , ”两句把天气由雨到晴的迅速转变描绘得境界大开,令人神清气爽。
(4)诗中有情。“ ,还来就菊花”是诚挚的友情;“移舟泊烟渚, ”是浓浓的羁旅之情;“ ,游子身上衣”是依依不舍的亲情。
六、诗词曲鉴赏
古诗词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这是一首词,“ ”是词牌名。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我还读过他写的词《 》。
12.下面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
13.用“______”画出词中展望丰年的句子。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主要点明了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B.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山村深秋月夜图,充满幽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七、课内精彩阅读
丁香结(节选)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5.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哀怨——( ) 顺利——( )
16.选文中作者由丁香结联想到 ,再联想到人生中有许多 得出“人生中的问题解不完”的结论。这是一种 的写作方法。
17.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八、类文拓展阅读
三峡之秋
①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8.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三峡在 (季节)的景色变化的。请你在文中圈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19.阅读③~⑤自然段,说说文中的加点字分别指代什么。
“它”指: “这”指:
“它们”指:
20.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21.描写三峡的夜时,作者先写 、 、 等景物,再重点写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夜晚的朦胧。
22.“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话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3.读了这篇短文,我联想到李白在《 》中描写三峡的两句诗: ,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书面表达
24.习作乐园
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最想变成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你的变形记。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自附纸页)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答案 D B C D
绿毯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缀满 花蕾 衣襟 案头 愁怨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蒙古(méng)——měng;
B.渲染(xuān)——xuàn;
C.勾勒(lēi)——lè;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翠色欲流:形容颜色鲜绿,像水一样要流出来一般。此处形容一颗颗翠绿的柳树是恰当的,故A正确。
B.孤芳自赏: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此处“他那么出色,我和他比”,后面肯定是要说比不上或者感到惭愧,不可能是自我欣赏,自命清高。可以改为“望尘莫及”,故B错误。
C.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此句“男女老少”都在骑马,衣服定是在随风飞舞,故此处用“襟飘带舞”是恰当的,故C正确。
D.硕大无朋:大得没有比得上的。形容无比巨大。此处将“黄昏”比作巨大的海绵,用“硕大无朋”是恰当的。故D正确。
4.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根据“阵阵晚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可知,此句主谓搭配不当,“月光、树影”不会发出声响,应将“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与“发出沙沙的声响”调换位置;
B.根据“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牢固的基础必不可少。”可知,此句缺少主语,应去掉“从”和“中”;
D.根据“我们要正确佩戴口罩,做好防疫,避免疫情不再发生。”可知,此句语义重复,“避免”和“不再”都是“使……不发生”的意思,结合句意可知应去掉“不”;
故选C。
5.D
【详解】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B《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D《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6. 襟 驰 味 翠 ④ ②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和选词填空。
(1)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2)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3)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4)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5)描述盛夏山洼的景色,“到处…… 景色宜人”,可以想到山洼里应该是充满绿色、生机勃勃的景象,“翠色欲流”正好形容绿色浓郁得好像要流淌出来,符合语境,故选④。
(6)说九寨沟风光神秘迷人,令人非常向往,“心驰神往”表达了一心向往的意思,符合对九寨沟风光的感受,故选②。
7.在美丽的花园中,我们既能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又能体会到园丁的辛勤。
【详解】本题考查造句。
“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因此造句时,“既、又”后面的分句要是并列关系。如:这种文具既美观,又实用,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8.书本中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不然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说法。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如有则去掉;如果没有则在肯定词前加上否定词“不”。 ②删去肯定词或否定词前的“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助词。 ③删去结尾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问号改为句号。故本句中:去掉“怎”和“呢”,在肯定词“会有”前加上“不”,问号改为句号。
故改为:书本中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不然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说法。
9.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中的泉水,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里的灯塔。
【详解】考查学生仿写排比句。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例句用了三个“我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如:我是书,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是医治愚昧的良药。
10. 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待到重阳日 日暮客愁新 慈母手中线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默写。
(1)书写时注意“绿”“毯”“色”“花”的正确写法。
(2)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描绘了乡村月夜下,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气,人们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同时耳边传来阵阵蛙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氛围。
(3)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两句诗描写了天气由雨到晴的迅速转变,狂风席卷大地,瞬间将乌云吹散,雨过天晴后,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澄澈,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4)书写时注意“重”“暮”“愁”“新”“慈”“线”的正确写法。
11. 西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B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4.B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首词的题目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中,“西江月”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辛弃疾的作品有《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一首写出来即可。
1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词句朗读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B项的意思是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因此正确划分是七八个星/天外。
故选B。
13.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这首词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其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根据“丰年”一词可知,这个句子写了展望丰年的景象。
14.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片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星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表达的是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由此可知,B项中的幽静不符合词意。
故选B。
15. 愁怨 顺心 16. 解不开的愁怨 不顺心的事 借物说理 17.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姿多彩。
【解析】15.本题考查近义词。
哀怨:指因悲伤、委屈或不满而心生怨恨的情绪,通常带有深沉的忧愁和无奈。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的意思:丁香结似乎承载着无法解开的忧愁和怨恨。可知,这里的“愁怨”与“哀怨”意思相近,都表达了内心因某事而产生的忧愁、苦闷和不满的情绪。故“哀怨”在文中的近义词是“愁怨”。
顺利:指事物发展或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遇到阻碍,进展得十分顺畅和如意。
结合短文句子“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的意思,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或不顺遂的事情。可知,这里的“顺心”与“顺利”意思相近,都表达了顺心”则代表了事情进展顺利、如愿以偿的状态。故“顺利”在文中的近义词是“顺心”。
16.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和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可知,作者将“丁香结”与古代诗句中常有的愁怨情绪相联系。从丁香结的愁怨意象出发,作者进一步将这种愁怨与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相联系,指出人生中总会有各种挑战和困扰,一件接一件,永无止尽的结论。
短文中,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物象,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慨,使得文章既富有美感又富含哲理。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它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物象来寄托作者的情感、理想或哲理思考,使读者在欣赏物象之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短文句子“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并进一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诗句,这些诗句往往蕴含着愁怨的情绪。可知,“丁香结”在这里不仅指实际的花蕾,还象征着人生中那些难以释怀的忧愁和困扰。接着,文中提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这句话直接关联到人生中的问题和挑战。它告诉我们,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解决了一个之后往往会有新的出现,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正如“丁香结年年都有”一样,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持续不断的。
在此基础上,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这里的“结”既指丁香的花蕾,也象征着人生中的难题和困境。它们都是无法完全消除和避免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问题和挑战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如果生活中没有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那么这样的人生将会变得单调乏味,缺乏色彩和动力。正是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短文的具体语句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就像丁香结一样,是持续存在且难以完全解决的。但正是这些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我们人生的精彩和丰富,让我们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让生命因挑战而更加精彩。
18.时间 秋季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19. 长江 峡谷里早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 岸边的渔火和江心的灯标 20.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 21. 渔火 灯标 驳船 月亮 22.不能。因为这句话承接上文,写的是三峡的月色,同时与文章开头呼应。 23. 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
【分析】18.本题考查短文的描写顺序。
阅读短文,从“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以及“早晨”“中午”“下午”“夜”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秋季的景色变化。
体现这一顺序是“早晨”“中午”“下午”“夜”。
1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
阅读③~⑤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从前文“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可知,“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中的“它”指长江。从前文“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可知,“这”指峡谷里早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从前文“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可知,“它们”指岸边的渔火和江心的灯标。
20.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理解。
从短文第④段可得“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2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填空。
阅读短文第⑤⑥段,可知第⑤段描写了三峡夜时的渔火、灯标、驳船等景物,第⑥段重点写月亮,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夜晚的朦胧。
2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分析。
这样的题目我们一般回答不同意,然后可以从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句话是结尾的句子。突出了时间,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时间,更解释了月儿的圆还因为他,起了点明主题、 照应开头的作用。这一段言有尽意无穷。壮美的三峡让作者赞叹不已。尤其是在中秋之夜,他不禁思念亲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所以不能去掉。
23.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早发白帝城》描写的是作者李白被贬后获赦免,从白帝城返回江陵的愉快心情,猴子叫声、群山环绕景色起到了较好的点缀作用。全诗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4.例文:
成为一朵云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我的房间,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却惊讶地发现自己正飘浮在蔚蓝的天空之中。原来,昨晚那个关于变成云的梦,竟然成真了!
我,一朵轻盈的白云,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广阔的天幕下。风,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它带着我游历山川湖海,见识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飘过繁华的城市,高楼大厦在我脚下如同积木般小巧;我掠过金黄的麦田,感受到农民伯伯辛勤汗水浇灌下的希望;我还飘过无垠的大海,与海鸥嬉戏,听它们讲述海洋的秘密。
作为一朵云,我也有我的使命。当看到干涸的土地上,农作物因缺水而萎靡不振时,我便召集同伴们,凝聚成一朵朵厚重的乌云,用我们的身躯,化作甘霖,滋润大地。雨水淅淅沥沥地落下,我仿佛能听到万物在欢快地歌唱,那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激与颂扬。
夜晚,当月亮挂上枝头,星星点缀夜空,我则化身为夜空中最温柔的守护者。我轻轻地覆盖在月亮之上,为她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也与星星低语,分享着白日的所见所闻,以及那些关于梦想与希望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朵云,我也有我的忧愁。每当夕阳西下,天空被染上了橘红色的余晖,我便开始思念起家的温暖。尽管我拥有了飞行的自由,看遍了世界的美丽,但内心深处,那份对家的眷恋始终未曾改变。
终于,在一次大规模的降雨之后,我化作了无数细小的水珠,融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我知道,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在未来的某一天,当阳光再次照耀,水汽升腾,我或许又会以云的姿态,重新遨游于蓝天之下,继续我的变形记。
【详解】本题考查想象力习作。
本题为自命题作文,通过审题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范围很广,可以变成除了人类之外的任何东西,如小鸟、河流、树木等。写一写变形记,写出想象要变成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变,变成之后想做些什么。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直接开门见山点出我会变成什么,引出下文。
中间:想象把变成这种东西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其中,经过部分要写得详细、具体。
结尾:总结点题或抒发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