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根据语境写词语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这个精巧的jìng kuàng( )里qiàn zhe( )一幅画,画中有一棵guì huā( )树,树下一位老爷爷yōu xián( )地靠在靠椅上hē chá( ),旁边的小孙子拿起zhú luó( )里的gāo bǐng( )递给爷爷,好温馨的画面啊!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嫌弃(xián) 垂蔓(màn)泡茶(chá)嗜好(shì)
B.享受(xiǎnɡ)浸染(jìn)箩筐(luó)白鹭(lù)
C.杭州(hánɡ)石榴(liú)眸子(móu)榨油(zhà)
D.眼睑(jiǎn)咂嘴(zá)镜匣(xiá)音韵(yùn)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 精巧 狐独 B.哨兵 配合 韵味
C.镜匣 恩慧 生硬 D.箩卜 榨油 吩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哪一项?( )
A.冬天的哈尔滨是个美丽的地方。 B.星期天,我打算准备到外婆家去玩。
C.这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杜鹃花。 D.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三、积累填空题
5.补全词语,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美中( ) ( )十里 ( )十足
( )来( )去 ( )红( )绿 不( )色
(1)画线的是一个ABAC式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写两个 、 。
(2)这篇文章大体很好,但 的是结尾太仓促。
当一个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时就会摆出一副 的样子。(填四字词语)
四、句子训练
6.窗前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吊兰。(缩句)
7.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为反问句)
8.花生的外表不好看。花生的用处很多。(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五、诗词曲鉴赏
阅读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①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②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选自《唐人绝句选》,中华书局1982年版)注释:①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②赖:亏得,幸好。
9.这首诗的“ ”与“ ”两句写出了采莲女的辛劳。
10.诗中关于“并著莲舟”的描写反映出 的天气与采莲女 的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②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1.文中标有序号的两个画线句,各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①句:
第②句:
12.这段文字讲的是 ,一个“ ”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 的心情。文中形象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心情的句子是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详细写“摇桂花”不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还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B.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C.作者详细写“摇桂花”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
阅读理解。
比金子还宝贵
①七月底的一天,山洪暴发(fā fà),铁路被冲垮,万名旅客被困在新疆哈密市火车站。
②哈密的老百姓知道后,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我们一家三口也加入了这个行(xíng háng)列。被酷暑和饥饿折磨(zhē mò zhé mó)的旅客,收到人们送来的食物,原本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③忽然,阵阵诱人的香味飘来,只见一位个体户在为旅客炒菜呢!旁边的一块牌子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免费供应”四个大字。只见她动作敏捷,切菜、炒菜、端菜……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不住地往下滴,她也顾不得擦一把。一位旅客感叹地说:“我到过很多地方,像这样的个体户还头一次见到!”
④“哈密瓜,哈密瓜,免费供应,免费供应!”一位维吾尔族老爷爷,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大声喊着。他把满满的一车瓜全部送给了被困的旅客。
⑤送饭的、送糕点的、送瓜果的、送茶水的……哈密人对待旅客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一幕幕热情相助的场景留在了被困旅客的脑海里,也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14.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5.文中的两处省略号表示( )
A.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C.语意未尽
16.为了救助被困旅客,哈密人做了哪些事?
17.“我们一家三口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中的“这个行列”指什么?
18.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比金子还宝贵?
叶落归根
到黄山的第二天,我准备坐索道车上山去。
刚行至索道登客站附近,但见索道车徐徐而下。停稳后,几个人搀扶着一位带氧气瓶的白发老翁走出索道车。才走了几步路,那老翁额上虚汗直冒,步履蹒跚,胸脯在急剧起伏,呼吸异常急促。老翁身边搀扶他的和帮助提氧气瓶的几个中年人,急得手忙脚乱。我和其他游客见状也都上前七手八脚地帮着倒来温开水,送上冷手巾,递去药品……
我急忙高喊:“哪位是医生,快来救人啊!”话音刚落,远处闪过来一个人,说他就是医生。他走到老翁跟前跪下来,俯身做人工呼吸……
“挂着氧气瓶怎么还让他上山呢!”在一旁搀扶老翁的几位中年男女,听了我的埋怨声,含着眼泪向我解释,他们都是老翁的亲生儿女。老人原是安徽黄山人,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恋上了黄山,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十来岁的他带着妻儿去了台湾,后来又辗转到了新加坡。四十余年的乡情离愁,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情肠。前不久,他知道自己已身患绝症,便决定在见上帝之前回到祖国,重游黄山。儿女们不忍心违背他“叶落归根”的意愿,只得替他提着氧气瓶,上了黄山。花五百元让他坐“滑竿”上了光明顶,又坐索道车下来……一席话把我的心震撼了。
此刻,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似乎是想最后再看一眼美丽的黄山。须臾,他渐渐闭上眼,再也没有睁开……
19.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叶落归根(luò là) 倒水(dǎo dào) 违背(bēi bèi) 似乎(shì sì)
20.给“解”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解: A.分开;B.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C.解除;D.解释;E.了解;明白。
(1)不解之缘( ) (2)善解人意( )
21.“见状”:“状”在这里解释为“情形”,文章中具体指“ ”的情形。
22.“叶落归根”的意思是树叶掉落又回归到 ,比喻人长期在外,最终要回到 。文中指 。
23.“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是为了( )
A.看一眼他的儿女。 B.看看谁在救他。 C.最后再看一眼黄山,再看一眼祖国。
24.“我的心震撼了”中“我”的心为什么而震撼?
七、书面表达
25.作文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记住、回忆、想念、感动……的物品,想起你和过去的一幕幕,你的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请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具体事物,以“我永远忘不了 ”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答案 D B A
1. 镜框 嵌着 桂花 悠闲 喝茶 竹箩 糕饼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镜、框、嵌、箩、糕、饼”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D
【解析】略
3.B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狐独——孤独:独自一个;孤单;
B.正确;
C.恩慧——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D.箩卜——萝卜: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是普通蔬菜。
4.A
【详解】考查病句辨析。
B.“打算”和“准备”意思相近,只保留一个。
C.“漫山遍野”和“到处”意思相近,只保留一个。
D.缺少主语,“使”掩盖了主语,应去掉。
5. 不足 香飘 神气 蹦 蹦 鲜 嫩 动声 自由自在 飞来飞去 美中不足 神气十足
【详解】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美中不足,事情虽然很好,但还有不够完善、不够理想的地方。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或香气传得非常远、非常香,一般用于文章描写某个东西的味道香味很浓。
神气十足,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
蹦来蹦去,意思是:精力充沛,蹦跳嬉戏;生气勃勃,喜欢蹦跳,充满活力的样子。
鲜红嫩绿,指各种植物争奇斗艳,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异常镇静沉着。也作不露声色。
(1)蹦来蹦去是ABAC式的词语,abac式的四字词语 :自由自在、毛手毛脚、百发百中、一五一十、再三再四、十全十美、非亲非故、一心一意、冷言冷语、人来人往、多种多样、实话实说、无边无际、探头探脑、
(2)结合语境“大体很好,但是结尾仓促”,可知填“美中不足”。
结合语境“当一个人自以为高人一等”就会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填“神气十足”。
6.窗前有吊兰。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原句中“窗前”是地点状语,“有”是谓语,“一大盆异常茂盛的”修饰“吊兰”。缩句就是要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使句子更简洁明了,基本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如果有宾语的话)这些能表明句子最基本意思的部分。缩句时,把“一大盆异常茂盛的”这些修饰成分去掉,只留下主干“窗前有吊兰”,这样就简洁地表达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例如:窗前有吊兰。
7.难道信赖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详解】本题考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如“难道……吗”“怎么……呢”等。②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加上否定词。③将句号改为问号。
本题可在“信赖”前面加上反问词“难道”,或者在“信赖”后面加上反问词“怎”,在“能”字前加上“不”,句末加上语气词“吗”或者“呢”,将句号改为问号。
示例:
难道信赖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信赖怎能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
8.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是花生的用处很多。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首先分析这两句话的逻辑关系,前一句说花生外表不好看,后一句说花生用处多,二者存在转折关系,“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常用关联词语,用它来连接这两句话,就能清晰地表达出花生在外观和用途上的不同特点,突出了其用处多的一面,尽管外表不占优势。
示例: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用处很多。
9.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10. 风起云涌 团结互助
【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
先理解古诗中难理解的字词的含义,再根据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日正红,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前两句故事的意思是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由句子中的“朝出”“日正红”“晚来”“云起”可以看出采莲女的辛勤。
10.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
赖:亏得,幸好。并著莲舟: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由古诗中的“云起”和“不畏风”可以看出江上风起云涌的天气。“并著莲舟不畏风”写出两位聪明的姑娘凭借水上经验,机智地把两叶小舟并连在一起,增加了在水上的稳定度,充满信心地去战胜那即将到来的风浪。我们从“不畏风”的坚定从容语气中,可以想象到她们正站立船头,团结一致,坚强镇定地向前划行。她们一定会在风浪中勇敢搏斗,最终化险为夷。
11. 表现出作者急切盼望摇桂花的心情。作者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体现了他对摇桂花这件事充满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 表现出作者在桂花纷纷落下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作者把桂花落下的情景形容为“好香的雨”,充满了对这一美景的赞美和陶醉。 12. 作者摇桂花的情景 乐 兴奋喜悦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和“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3.A
【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怎么还”体现出作者对摇桂花这件事满心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渴望早点体验摇桂花的乐趣。故第①句:表现出作者急切、渴望摇桂花的心情。
文中作者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把桂花落下的情景比喻成雨,并且强调是“好香的雨”,生动地展现出作者被眼前桂花飘落的美景所震撼,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对这一美妙的场景无比陶醉。故第②句:表现出作者在桂花纷纷落下时的兴奋、喜悦和陶醉之情。
12.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中作者一开始就“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表现出对摇桂花的急切盼望。当母亲看到要来台风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可乐了”,这里直接点明了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一个“乐”字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了此时的状态。接着作者“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以及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些行为和语言都形象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作者在摇桂花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享受着桂花纷纷飘落的美景和香气,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乐”字和这些具体的描写相互呼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摇桂花时的愉悦心情。
故这段文字讲的是作者摇桂花的情景。一个“乐”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兴奋喜悦的心情。
13.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作者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以及摇桂花时“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描写,可以看出摇桂花确实给作者带来了有趣和快乐,作者对桂花充满喜爱之情。同时,摇桂花是作者儿时的重要回忆,长大后回忆起摇桂花的场景,也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故选A。
14.fā háng zhé mó 15.B 16.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当地个体户给被困旅客准备免费饭菜;维吾尔族爷爷给被困旅客提供哈密瓜。 17.帮助被困旅客。 18.热情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比金子还宝贵。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一次洪灾导致旅客被困在新疆哈密市火车站的事件,展现了当地居民无私援助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文中详细描述了包括为旅客准备食物、饮料、炒菜等各种善行,凸显了哈密人民的善良。当个体商贩免费供应食物时,旅客们露出感激之情,说明小善举带来巨大的温暖。作者通过生动的事例,指出比金子还宝贵的是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
14.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发”读“fā”时有送出、交付,表达、阐述,开展、张大,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等多种意思;读“fà”主要指头发。
在“山洪暴发”中,“暴发”意思是突然发作,“发”是发作的意思,故选“fā”。
“行”读“xíng”时有走、流通、做、办等意思;读“háng”主要用于“行列”“行业”“银行”等词语,指行列、某些营业机构等。
在“行列”这个词中,意思是队伍,故选“háng”。
折磨(zhé mó):使人在精神或肉体上受痛苦。
15.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对于第一个省略号,在第③自然段“只见她动作敏捷,切菜、炒菜、端菜…… 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不住地往下滴”这句话中,“切菜、炒菜、端菜”是对个体户一连串动作的列举,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未列举出来的动作,所以这里是列举的省略。
对于第二个省略号,在第⑤自然段“送饭的、送糕点的、送瓜果的、送茶水的…… 哈密人对待旅客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这句话中,前面列举了“送饭、送糕点、送瓜果、送茶水”等哈密人帮助旅客的不同方式,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帮助旅客的方式没有全部列举出来,也是列举的省略。
故选B。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
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的各个自然段,找出描述哈密人救助被困旅客具体行为的语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按照相应的顺序罗列出来。
在第②自然段中“哈密的老百姓知道后,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这句话表明,哈密老百姓自发地给被困旅客送自家的食物和饮料。
第③自然段“只见一位个体户在为旅客炒菜呢!旁边的一块牌子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免费供应’四个大字”体现出有个体户免费为旅客炒菜。
第④自然段“一位维吾尔族老爷爷,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大声喊着。他把满满的一车瓜全部送给了被困的旅客”,说明维吾尔族老爷爷免费送了满满一车哈密瓜给被困旅客。
示例: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个体户免费为旅客炒菜;维吾尔族老爷爷把满满一车哈密瓜免费送给被困旅客。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问题是在问“这个行列”的指代内容。 然后回到原文寻找相关线索。
在第②自然段提到“哈密的老百姓知道后,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我们一家三口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从这些句子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行列”是指哈密的老百姓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的队伍,帮助被困旅客。
示例:哈密的老百姓自发地把自家的食物和饮料送给被困旅客的队伍,帮助被困旅客。
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主要描述了在山洪暴发导致万名旅客被困火车站的情况下,哈密的老百姓纷纷自发地给被困旅客送去食物、饮料,还有个体户免费炒菜、维吾尔族老爷爷免费送瓜等一系列热情相助的场景。然后分析这些行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的、珍贵的东西,也就是思考这些举动反映出人们什么样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比金子还宝贵的事物。
示例:我觉得哈密老百姓在旅客被困时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帮助他人、热情奉献的爱心比金子还宝贵。
19.luò dào bèi sì 20. A E 21.老翁额上虚汗直冒,步履蹒跚,胸脯在急剧起伏,呼吸异常急促 22. 树根 故乡 带氧气瓶的白发老翁回到祖国,重游黄山 23.C 24.老人身患绝症,在生命垂危之际,背着氧气瓶也要回到祖国,重游黄山,他的这种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分析】19.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辨析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尤其需要注意平舌翘舌、前后鼻音等。学生需要注意“似乎”的读音。
20.这道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不解之缘: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所以“解”的意思是分开。
善解人意:很能体谅人,很能体贴人、学会换位思考。所以“解”的意思是明白、理解。
21.这道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指代义的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要求学生先解释出词语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叶落归根”在文中指带氧气瓶的白发老翁回到祖国,重游黄山。
23.这道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解析句子的能力,结合“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似乎是想最后再看一眼美丽的黄山”可得出答案。
24.这道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回答,学生需要先找到“震撼”所在的位置,再结合上文内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5.范文: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大蒙
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养过一条狗,它叫大蒙。它全身雪白,有着一双黑宝石般的眼睛。它的毛很长,蹲坐在地上就像一只雪白的迷你版的狮子。
每当它看到陌生人进入或走过就会大叫。一到爷爷回家时。就会跑到门前用爪子在抓,用身体蹭,把门弄得非常响。原本我总是嫌他烦,老是在弄门,弄得吵死了。后来才知道,它是想告诉我们,爷爷就在离家不远处,爷爷要回来了,要开门给爷爷进。
还有一次,是在深夜。当我们都睡了后,它变得异常了,在院子里奔跑,狂吠不停,把我们全家都吵醒了,当我们亮起屋里的灯时,它变得安静下来了。可是我们又睡了时,它又狂吠不停,声音没有刚刚大,而且很低沉,好像叫得很痛苦。我只好再起来看看它再叫什么,但是灯亮起时,又变得安静了,我以为它是跟我开玩笑,不过玩笑也太大了,在深夜开这种玩笑。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发现泥地上有很多陌生的脚印,而它却无影无踪。爸爸说它是在深夜被人抓走了。我顿时想起它昨晚的狂吠, 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昨晚有小偷,快起来抓住他们。
我现在一想起这件事就后悔当时没去看它,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它,我的大蒙。
【详解】本题考查写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最后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定选材范围。
拿到题目首先要确定你要写的对象,什么是你永远忘不了的?再进行写作。
首段:可以用开门见山的形式,写写你永远忘不了的物品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中间:为什么你会忘不了它,它和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尾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后悔、歉意、感动等。或者写写你从中懂得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