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4 14: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深入分析文本的关键段落,感悟作者在“沉默与表达”之间所体现的复杂且纠结的情绪。
通过深入探讨,深刻理解刘和珍等烈士牺牲的深远意义,领会从苦难到重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一个问题特别指向作者在“沉默与表达”的矛盾,即作者为什么一边强调“无话可说”,一边又述说良多。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关注课文第五部分的开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句话是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之间的转折。如果第五部分是作者“要说的话”,那么第四部分应该是解释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课堂导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教学过程
提示:联系刘和珍的人物特质。
明确:
刘和珍是一位具有远见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她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勇于斗争,她与同志们的牺牲让作者哀痛欲绝,而社会的极端黑暗又让作者感到无力,因此“无话可说”。
二、文本详析
(一)阅读课文第四部分
1.总结作者“无话可说”的理由。
教学过程
默读第1-2段,思考:这两段各自的核心表达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并加以阐释。
提示:注意文中的关键副词和连词。
明确:
第1段中,“才……便……”表明惨案发生的时间极短;“居然”“传说”“竟”“颇为怀疑”,反复强调这一噩耗出乎作者预料;“不料”“不信”“竟”,显示作者始料未及;“况且”和“更何至于”的递进,揭示了被杀害的是无辜、善良的女性,且发生在代表公正的政府门前,这让作者难以置信。因此,本段的核心是强调噩耗的不可能性,作者无法接受。
2.分析第1-2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2段以“然而”起始,表明转折,随后“便是……还……又”推进叙述:首先是尸体的存在,使人难以置疑;接着指出不止一具尸体,证据在累积;再提供虐杀的证据——身上的棍棒痕迹,铁证如山。本段的核心是残酷的证据使人不得不信。
第1、2段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形成了转折。内容上:第1段极力表达作者的不信;第2段则通过不断累积的证据迫使人们不得不信,揭露了反动政府行径的卑鄙与残忍。
情感上:第1段中作者对噩耗充满怀疑和不安,害怕其为真;第2段中作者在面对确凿证据时,先是震惊,然后是对反动政府的愤怒和对受害学生的哀痛。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参考上述方法,分析第四部分其他段落的关系。
明确:
从第3、4段的起始词“但”可见:第3段与第2段形成转折:第2段描述段祺瑞政府残酷屠杀学生,令人发指;第3段则揭示段政府反咬一口,诬蔑请愿学生为“暴徒”。段政府不仅残忍剥夺爱国青年的生命,还要颠倒黑白、污蔑她们的清白!作者看到了段政府的血腥,但无法理解其无耻。第2、3段的内容让作者的愤怒进一步升级,令作者悲痛难抑。
在第4段中,作者的叙述形成了与前文的鲜明对比:尽管已经意识到政府的残酷和无耻,作者仍未料到,在面对明显的不义行为时,一些本应捍卫正义的“知识分子”竟然散布谣言,成为政府打压青年学生的帮凶。他们不仅污蔑学生,还撰文颠倒是非,诬陷当时的进步派别,以达到他们阴险的目的。面对这些反动文人的无耻、狡诈和恶毒,作者感到愤慨至极,无以言表。
3.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
提示:结合鲁迅其他作品的学习。
明确:
当时社会之所以充满“浓重的悲凉”,是因为残暴的反动政府、失去良知的反动文人,以及大量的平庸之辈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无恶意的闲人”,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药》中的华老栓和旁观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鲁镇的居民。他们的愚昧和麻木维持着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让人绝望地看不到希望。在这样一个残忍的政府、卑鄙的文人和众多平庸之辈的社会中,已经无药可救。这种“悲凉”之深沉,使得即使是像鲁迅这样觉醒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振臂高呼之后也陷入了迷茫,这也是鲁迅作品中常见的“绝望”主题,如《祝福》中的“我”在面对祥林嫂“灵魂存亡”的问题时的沉默和逃避。
(二)进一步探讨,以理解“浓重的悲凉”。
1.快速浏览文章前四部分,思考:是哪些因素使得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浓重的悲凉”?
教学过程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希望》
明确:
鲁迅认为,绝望和希望都是同样“虚妄”的、不切实际的。尽管希望似乎遥不可及,绝望也不应被当真。在无法乐观的同时,也无需悲观,保持平静,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坚持做自己应做的事,不担忧结果。这是在绝境中对抗绝望的最佳方式。实际上,“对抗绝望”是鲁迅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正因为此,作者在“无话可说”之后,“还有话要说”。
2.阅读以下语句,结合课文讨论鲁迅所说的“绝望”应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1.仔细阅读第五部分,总结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2.作者“要说的话”有些是通过直接的议论表达出来的,有些则是通过细节间接呈现,需要细致体会。阅读第二段,分析细节描写的功能。
分析“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这一句。
(三)探究作者为何“还有话要说”。
明确:
“从背部入”表明不是正面射击,可能是暗中袭击;“斜”字暗示是侧面射击;“穿”字则显示出枪弹的巨大威力,暗示是近距离射击。作者记录这些细节,是在用客观的证据揭示反动军警的预谋和埋伏。
教学过程
示例:“四弹”表明是密集射击,是疯狂的集体屠杀行为。“手枪”通常为军官所持,这表明军官不仅指挥作战,还亲自参与杀戮。“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子弹的轨迹表明是从上而下的斜射,这种强大的穿透力只可能来自极近的射击距离。“头部和胸部猛击”表明袭击者瞄准的是人体的致命部位,且攻击力度极大。
3.分析本段的其他细节,然后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
阐明:细节的描写旨在以事实为依据发声。首先,它揭示了这一事件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屠杀,目的是致人于死地;其次,它驳斥了段政府的诬蔑和保守文人的谣言,证明了学生们的清白,而真正的“暴徒”是反动政府;第三,它揭露了军警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戮和极端残忍,对段政府的暴行提出了批判。鲁迅以冷静的笔触记录了真相,这是他在悲痛中保持的客观叙述,表面平静,内心却是震撼人心。
追寻原因:为何作者在叙述中刻画了这般细节?
教学过程
明确:
“伟大”指的是学生们的爱国行为,以及她们在枪林弹雨中表现出的友情与互助。面对政府对爱国学生的极端恶劣和残忍屠杀,这些柔弱女学生的行为在“浓黑悲凉”中犹如一线微光,显得尤为伟大和触动人心,令人“惊心动魄”。
4.阅读第三段,分享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惊心动魄的伟大”。
教学过程
明确:
“这几缕血痕”指的是段祺瑞政府对爱国学生的屠杀,其残暴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极其残忍和血腥,但屠杀女学生不仅是滥杀无辜,更是扼杀了爱国热情和未来的希望,因此其严重性更大。“这几缕血痕”代表了自己的政府对自己人的杀戮,比“八国联军”的暴行更加令人愤怒。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教学过程
三、深入探究
明确:
第四部分提到“无话可说”是因为社会的黑暗让人绝望,第五部分提到“要说的话”是因为这些伟大的女性带来了一线希望。在“沉默与发声”的矛盾中,作者选择了“发声”,目的是启迪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即使现实让人绝望,也要看到希望,并且要放大这希望,勇敢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才是“真的猛士”。
(一)分析“沉默与发声”的矛盾
1.结合以上讨论,思考:面对“沉默与发声”的矛盾,作者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教学过程
明确:
“惨淡的人生”代表黑暗的社会,“淋漓的鲜血”象征流血牺牲,“直面”和“正视”意味着无所畏惧、不逃避,勇于站出来。如果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那么冲锋陷阵的人自然也是勇士。然而文中所说的“真正的勇士”并非仅指那些敢于反抗的人,而是指那些在绝望中依然为希望而战,即使自己无法等到胜利的到来,也坚守信念,不惜牺牲,选择奋力反抗的人。换言之,“真的猛士”是在“绝望”中依然为“希望”而奋斗的人。
2.解读作者所述的“真的猛士”。
(1)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教学过程
自古以来,我们民族中就涌现出了那些埋头苦干、奋不顾身、为民伸张正义、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即便是那些被称为“正史”的官方史书,多为帝王将相立传,也难以掩盖这些人物的光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小组讨论“真的猛士”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毅然预定《莽原》
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请愿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毅然预定《莽原》
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请愿
从背部入——埋伏
其一是手枪——军官
猛击两棍——虐杀
教学过程
四、评价
许广平:《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范爱农》,以“在浓重悲凉中的人们”为主题,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2.上网查找刘和珍烈士以及“三一八”惨案纪念碑的位置,并在适当的时候前往参观。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