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纪念刘和珍君》
转折连词解读
贰
目
录
壹
叁
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基于现实与情感的巧妙运用
壹
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纪念刘和珍君》中运用了 “但是”“但”“然而”“可是” 等转折连词,它们大多以连接分句的形式出现,常见格式为 “虽然……,但是……” 。
这种让步转折关系式,先以 “虽然” 引领让步条件分句,给出一个具有宽泛普遍意义的前提,再用 “但是” 进行语义转折,引出与前提结果不和谐的内容,从而强调超常语义。
在鲁迅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里,转折连词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语法角色,它们如灵动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文章的各个部分,让思想的表达更加流畅且富有层次。
一、转折连词: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一)连接分句,承转启合的语义桥梁
1.此句若在 “销行” 前加 “虽然”,便符合让步转折关系式。“然而” 后强调刘和珍 “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生活艰难” 体现在反动政府查禁进步期刊、迫害进步人士,反动文人污蔑学生运动等方面。
解读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原文内容】
一、转折连词: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在鲁迅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里,转折连词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语法角色,它们如灵动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文章的各个部分,让思想的表达更加流畅且富有层次。
2.在这种背景下,刘和珍的行为突显其革命精神。文中部分含转折连词的句子虽无前文让步条件分句,如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若在其前加上 “虽然事实如此” ,也可恢复到让步转折关系式。
解读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原文内容】
一、转折连词: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在鲁迅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里,转折连词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语法角色,它们如灵动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文章的各个部分,让思想的表达更加流畅且富有层次。
转折连词 “但是” 与 “虽然” 搭配,不仅传递出转折分句与承接分句语义的转折差异,还表明让步条件的不完全性,实现语断意连,让文章语义连贯且富有变化。
小结
1.此句统领全段,与上文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相照应,表达作者 “出离愤怒” 却又无奈的悲痛。
2.“可是” 承转前两段语义,进一步抒发感愤,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读
第 2 自然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原文内容】
一、转折连词: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转折连词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不仅是分句间的连接纽带,更是构建文章整体结构的重要元素,它使文章段落分明,逻辑严谨。文中有 7 个自然段以转折连词开头。
(二)结构全篇,段落分明的建筑蓝图
3.此段先承上文对杀人传说的 “颇为怀疑”,用 “然而” 突转,表明事实。若将 “颇为怀疑” 段前加 “虽然”,可呈现清晰的让步转折结构。
解读
第 2 自然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原文内容】
一、转折连词:构建文章的语法基石
转折连词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不仅是分句间的连接纽带,更是构建文章整体结构的重要元素,它使文章段落分明,逻辑严谨。文中有 7 个自然段以转折连词开头。
“然而”“但”“但” 的运用,使段落层次分明,先陈述事实,再揭露段政府的污蔑和流言,层层递进,有力地推动了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
小结
(二)结构全篇,段落分明的建筑蓝图
贰
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三 一八” 惨案的残酷震惊世人,鲁迅以《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抒发内心的沉痛与愤怒。文章中,转折连词的巧妙运用对增强修辞效果功不可没。全文 60 多个句子中,含转折连词的句子近 20 个,转折关系复句占比近 1/3 。
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转折连词不仅具备重要的语法功能,更在修辞表达上展现出独特魅力,让文章的情感抒发和思想传达更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二、转折连词: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一)语义凝重雄厚,悲壮慷慨的情感交响曲
1.原句通过 “然而” 强调刘和珍 “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莽原》全年,彰显其追求革命真理的坚定,揭露社会黑暗,抒发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刘和珍的怀念。
2.后文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两个 “但是” 和 “却只能如此而已”,反复强化作者出离愤怒又不得不战斗的复杂矛盾情感,如同 “阳关三迭” 般,使情感层层凝聚,直至喷薄而出。
解读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样的生活实在艰难,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与原句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对比。
【原文内容】
二、转折连词: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3.在第四节,“然而”“但”“但” 的连用,使语义不断聚集,情感愈发浓烈,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读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样的生活实在艰难,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与原句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对比。
【原文内容】
二、转折连词: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小结
情感在转折连词的推动下,悲壮慷慨,震撼人心。
1.在第四、五节中,“然而”“但”“但” 的连续使用,使语势逐步攀升,情感如熊熊烈火般燃烧,最终爆发为振聋发聩的呐喊。
2.“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突兀而起,再次提升气氛,随后在追述刘和珍死难经过时,“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 揭露反动政府罪行,“但她还能坐起来” 赞扬刘和珍的沉勇友爱。
解读
第四、五两节 “然而”“但”“但” 三次连用,“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 ,“但她还能坐起来”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 。
【原文内容】
二、转折连词: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转折连词作为表语气的虚词,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使文章语气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一)语义凝重雄厚,悲壮慷慨的情感交响曲
3.“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 以舒缓嘲弄的语气讽刺杀人者。
解读
第四、五两节 “然而”“但”“但” 三次连用,“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 ,“但她还能坐起来”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
【原文内容】
二、转折连词:铸就独特的修辞华章
转折连词作为表语气的虚词,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使文章语气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一)语义凝重雄厚,悲壮慷慨的情感交响曲
小结
转折连词成为贯通文气的经络,让文章语气有起有伏,生动地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眼前沉郁顿挫、愤怒呼喊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叁
基于现实与情感的巧妙运用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大量运用转折连词,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根源,紧密关联着他的思想情感与现实背景。
三、转折连词:基于现实与情感的巧妙运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鲁迅运用转折连词,源于表达复杂矛盾思想感情并加以强调的语用需求。在文中,多次连续运用转折连词构成转折关系复句或段落,使语义、语势和感情不断加深、加强、升高。
(一)表达复杂矛盾思想感情的精准工具
意识反映客观事物,鲁迅的情感源于 “三 一八” 惨案这一残酷现实。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对革命志士的缉拿,反动文人的恶意诬陷,使整个社会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一切都违背常理与逻辑。
(二)扎根于现实与真实情感的必然选择
此句中,先表明自己对中国人的恶劣行径已有最坏设想,用 “然而” 转折,强调对反动政府下劣凶残程度的震惊,对刘和珍这样和蔼的人在府门前惨遭杀害的难以置信,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愤怒与悲痛交织的复杂情感。
解读
(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原文内容】
三、转折连词:基于现实与情感的巧妙运用
小结
这种强烈的爱与恨急剧交织的思想感情,通过转折连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鲁迅以 “真的猛士” 赞扬敢于直面残酷现实的人,用 “然而” 转折,批判 “造化”(即现实社会)对庸人的麻木设计,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改变现状的急切渴望。
解读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原文内容】
三、转折连词:基于现实与情感的巧妙运用
小结
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以及鲁迅敏锐的思想和真实强烈的感情,促使他多次运用转折连词,将内心的悲愤与抗争倾泻于笔端,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与压抑,以及作者对正义和光明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