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升5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①1928年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明翰(hàn)不幸被捕了。‖
②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③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④“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应该说姓冬!”
⑤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⑥“共产党万岁!”
⑦“籍贯?”
⑧“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情绪越激昂,“我们坚信,有前仆后继的爱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共产党必胜,红旗也一定会插遍全球。”
⑨敌人慌了,急于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⑩“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经书,一手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就是说你没有信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敌人又施加各种酷刑逼问,可是无论怎样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敌人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饱蘸(zhàn)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精神振奋、反动派闻风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了。‖
1.根据文章内容,给下面词语进行分类,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满脸杀气②英勇就义③别有用心④情绪激昂
⑤软硬兼施⑥前仆后继⑦从容不迫⑧闻风丧胆
描写革命者: 描写敌人:
2.文章已用“‖”划分为四部分,照样子给每部分取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入狱→
3.文中画“____”的句子对敌人进行了 描写和 描写,对夏明翰主要进行了 描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明翰是一个 的革命者。
4.下面这两句话是文章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其中 是开头, 是结尾。
A.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者前仆后继加入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壮歌。
B.夏明翰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位钢铁战士,他的《就义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
课内阅读。
海上日出(节选)
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5.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转瞬间——( ) 重担——( )
6.选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7.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读加点的部分可知,这样写的好处是
8.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太阳的颜色由浅入深,先是红却没有亮光,最后变成深红并发出夺目的亮光。
B.海上日出的顺序依次是:在海下面、跳出海面、露出小半边脸、发出光芒。
9.第2自然段中,从“ ”“ ”等词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海上日出的 之情。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渴望得到宝葫芦
①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②后来呢?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③我听了这些故事,常常就联系到自己:“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换走答案
①“我现在正需要这几道题目的答案,听见了吧?”我心里默默地对宝葫芦说。
②教室里静极了。听得见同学们的呼吸声,还有铅笔划在纸上的声音。我时不时地舔着铅笔头,在纸上虚划着,等了好久好久,什么也没等着。“这可怎么办呢?难道它忽然不灵了?”我屏住了气,全神贯注等它回答。可是我只听见我自己的心怦怦地跳,看来我得用脑筋来亲自对付这几道题目了。“第一道……”我开始认真看起来。
③哎,这的确有一点儿糟心。一个有宝葫芦的人居然也会遇到这样的事,那我可没有意想到。老实说吧,我对数学这门功课本来就有意见,它从来不肯让人爽爽快快解决问题。“宝葫芦哇,宝葫芦哇!”我心里叫着,“唉!”
④这时候,忽然听见一阵纸响,有谁从座位上离开去交了卷,接着又有几个,我有点着急了。突然,我眼前的那张本来又白又长、空空洞洞的白纸,现在一下子可满是一些铅笔字——写上了这几道题的答案。“哈!”我又吃惊,又高兴,真恨不得跳起来。原来我那宝葫芦并没有失效!仍然有魔力,仍然可以给我办事!还有什么说的!我赶紧写上名字,去交了卷。
⑤我刚去交卷的时候,我们教室里就出了一件奇事:苏鸣凤(他坐在我前面一个位子)说他的试卷已经答好了,却突然变成了空白。在这个时候,刘先生偶然一下子瞥见了我刚才交去的试卷,他吃了一惊。说也奇怪,我卷子上写的一点儿也不像是我的字,倒很像是苏鸣凤的字。我自己知道——“今儿的事可糟了!唉,糟糕透了!”
⑥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当初发现宝葫芦的地方。可只要一想到学校里发生的事,鼻尖儿那里就一阵发酸。“同学们该怎么说呢?他们把我当作一个什么人了呢?”我的眼泪冒了出来,“我可怎么办呢?拿了别人那么多东西……”
⑦这可实在叫人忍不住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不是偷吗?我使劲一摔,就把这个宝葫芦摔到了河里。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有删减)
10.王葆为什么想要得到宝葫芦呢?
11.读画线句子,思考主人公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
A.失望透顶—镇定自若—欣喜若狂 B.焦躁不安—失望透顶—欣喜若狂
C.镇定自若—心急如焚—失望透顶
12.很多同学在读第⑤自然段的时候都产生了疑问,请你也一起思考并解决。我的疑问:
我用 的方法知道:
13.作者运用心理描写、 描写和 描写将王葆的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你读出了王葆是个 的人。
14.联系上下文,王葆鼻尖儿“一阵发酸”的原因是( )
A.王葆心里很委屈,得到的东西都要还回去
B.自己卷子上的字像苏鸣凤写的,王葆很难过。
C.王葆不愿意“偷”别人的东西,他非常后悔。
D.宝葫芦没有事先和他商量,王葆生气了。
15.庆庆认为宝葫芦并没有真正帮助到王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说理由。
我 (赞同 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
16.如果你拥有了这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你会做些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
文学阅读与鉴赏
装满昆虫的衣袋
①1823年,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村子里。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②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却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急得呼喊起来。
③“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④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
⑤有一次,法布尔看到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⑥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一回到家,父亲就生气地责备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扔了!”母亲也在一旁责怪他。
⑦法布尔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可是父母的责备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⑧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17.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一项是( )
A.抓纺织娘 放鸭子 B.抓纺织娘 捉小甲虫
C.放鸭子 被父母责备 D.放鸭子 把昆虫装进衣袋
18.文中带有“迷”字的词语有三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意思相近, 都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B.“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虽然意思相近, 但“迷”的程度逐渐加深。
C.三个词语也是文本的一条线索,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变化。
D.“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意思相近, 可以在三个画线句子中随意换用。
19.读读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写写从哪里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至少两点。
20.文中几次写到法布尔的衣袋是鼓鼓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21.法布尔一生痴迷于昆虫研究,最终写成了200多万字的《昆虫记》,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成功经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2.“揉得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写出了 。
23.选文在描写母亲和母亲的同事对待“我”买书的态度时,运用了 的写法,突出表现了母亲 。
24.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钱吗?还有什么?
品民间故事之趣
幸福鸟
①从前,有一处没有太阳,没有树木,也没有河流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都过着苦日子。一个叫汪嘉的小男孩听说,幸福的化身是一只非常美丽的鸟儿,它飞到哪里,就能给哪里带去幸福,他便下定决心要去把幸福鸟找过来。
②汪嘉带上仅有的干粮出发了。他跋涉了很多天,来到了幸福鸟住的雪山。还没走几步,一只黑胡子妖怪就出现了:“你是谁?到我这里来千什么?”
③“我叫汪嘉,我来找幸福鸟!”
④黑胡子妖怪听了差点把眼泪笑出来:“就凭你这丁点儿大的孩子,就想来找幸福鸟?你敢在乱石滩上走三十三里路吗?我保准你会没命!”说完,他呼呼地吹起了胡子,汪嘉前面宽阔平坦的大路,一下子变成了可怕的乱石滩,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像刀子一样尖利。
⑤但是汪嘉很勇敢,他一心想着为家乡人造福,要找到幸福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乱石滩,才走了一里路,尖石头就划破了他的鞋子,再走一里,石头划破了他的脚板,等到双脚鲜血淋漓,实在无法走路了,他就趴到乱石滩上,手脚并用地朝前爬。划破了手心,磨破了膝盖,汪嘉终于走完了三十三里乱石滩,耀武扬威的黑胡子妖怪消失了。
⑥还没等汪嘉高兴一下,黄胡子妖怪出现了。只见妖怪吹了吹长胡子,汪嘉的干粮袋飞上天空,眼前出现了一片大沙漠,在这儿找不到一点儿吃的东西。汪嘉忍饥挨饿,不停地往前走,一步一步地,沙漠就这样被他丢在了身后。
⑦这时,一只白胡子妖怪拦住汪嘉。只见妖怪吹了吹长胡子,汪嘉便立刻什么也看不见了。但就算这样,也无法阻止汪嘉前行,他跪下来用手摸索着往上爬。最终,他爬上了那座大雪山。
⑧幸福鸟就站在雪山顶上,它用翅膀轻轻地抚摸汪嘉,他身上的伤口立即就愈合了,眼睛也重见光明。幸福鸟带着汪嘉飞回他的家乡。
⑨……
⑩大家欢呼起来,纷纷感谢幸福鸟带来的幸福。幸福鸟却摇摇头说:“是你们自己找到了幸福。”
——节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有删改)
25.我们要将这则故事改编成舞台剧,需编写分幕剧情,请你梳理主要情节。
第一幕 听闻幸福鸟 下定决心找 第二幕 第三幕 路遏黄妖怪 走出大沙漠 第四幕 第五幕
26.表演前应充分解读剧本,下列对故事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幸福的化身是一只鸟儿,它飞到哪里就能给哪里带去幸福。
B.汪嘉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才主动提出去寻找幸福鸟。
C.第⑤自然段中的“毫不犹豫”一词体现出汪嘉面对困难的决心。
D.故事前后照应,通过描写人们生活的变化,突出了幸福的可贵。
27.舞台剧展演时间有限,有同学建议只保留汪嘉在寻找幸福鸟的过程中与黑胡子妖怪的情节,删掉黄胡子和白胡子妖怪的情节,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28.请联系第①自然段,运用动态或静态描写,把第⑨自然段幸福鸟给家乡带来美好变化的画面写具体。
29.故事结尾幸福鸟说:“是你们自己找到了幸福。”联系故事内容和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外阅读
土豆花开
①父亲在离家五里多的草垫子上,开垦出两亩多地,种上了土豆。
②一场雨过后,土豆花儿开了。起初,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小小的土豆花星星点点地浮在土豆秧上。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看到它们摇曳着浅紫色的衣裙。【(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______。】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这花除了香还有些甜。轻风吹拂土豆花儿,倏忽间,整个土豆地紫浪翻滚。【(2)这句话是对土豆花的______态描写。】
③土豆花儿一开,地里的蝈蝈们就闹翻了天。我鼻端嗅着一阵浓似一阵的土豆花香,耳畔则是蝈蝈们一浪高过一浪的鸣唱声。听着嗅着,不知不觉,所有的土豆花儿都跑到了空中。而我,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朵土豆花儿,在空中不停地唱啊舞啊。哦,我做了一个梦,一个与土豆花儿有关的梦。
④那时,土豆是艰苦年代的主要蔬菜。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炒的酸辣土豆丝。她切的土豆丝又细又均匀,出锅后土豆丝还不断。母亲还把土豆切成精致的小块,用金贵的豆油过一下,再加料加酱油进行溜炒。当一大盘土豆美味端到我面前时,天下所有的珍馐美馔都黯然失色……
⑤又到了土豆花儿盛开的时节。行走在街市上,心里揣着一块开满土豆花儿的田园。那里,不仅有我年少的记忆,还有父母领着我们度过的日子。
30.读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完成批注,并回答问题。
(1)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 。
(2)这句话是对土豆花的 态描写。
(3)第②段从大小、 、 三个方面写了土豆花的美,给人以画面感。
3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意思。
32.读到第④段时,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请帮忙完成。
甲:“珍馐美馔”这个词我不认识,但是“馐”“馔”都是“饣”旁,与食物有关,所以我推测这个词的意思是① 。
乙:作者认为母亲做出的土豆美味令天下所有的珍馐美馔都黯然失色,是因为② 。
丙:这一段刻画了母亲烹饪土豆的场景,从这样的场景中,我能体会到作者③ 的情感。
33.下列对选文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道理,深化主题 B.交代结果,意犹未尽
C.照应题目,点明主题 D.设置悬念,营造氛围
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
①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发现它们都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②亲爱的小读者,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
④因为: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⑤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⑥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股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⑦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一个头脑。
⑧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⑨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务必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哦。
34.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35.短文开头讲了一个小故事,其目的是 。
36.请在短文第二自然段补充恰当的语句。
3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偷”字用得好吗?为什么?你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38.“书卷气”为什么会使人“赏心悦目”?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9.结合全文,分条罗列“那么多人喜欢读书”的原因。
《4升5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②④⑥⑦ ①③⑤⑧ 2. 被捕 受审 就义 3. 语言 动作 语言 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坚定无畏 4. B A
【导语】这篇革命题材的阅读文章通过夏明翰烈士的狱中对话和就义场景,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文章采用对话体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敌我双方的语言交锋形成鲜明对比:敌人色厉内荏的审讯与革命者掷地有声的回答构成强烈戏剧冲突。五言就义诗作为文眼,既升华主题又收束全篇,其“后来人”的意象昭示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文本语言质朴有力,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充分彰显了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精神品格。
1.本题考查词语分类。
①满脸杀气:形容人脸上带着凶狠、恶毒的表情,通常指敌人或坏人。
②英勇就义: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勇敢牺牲,通常指革命者或英雄。
③别有用心:指心怀不轨,暗藏不良意图,通常指敌人的阴谋诡计。
④情绪激昂:形容情绪高涨、充满激情,通常指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⑤软硬兼施:指同时使用温和和强硬的手段,通常指敌人的威逼利诱。
⑥前仆后继:形容革命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奋斗。
⑦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乱,通常指革命者的沉着冷静。
⑧闻风丧胆:形容敌人听到风声就害怕,形容革命者的威慑力。
故描写革命者的词语是:②英勇就义、④情绪激昂、⑥前仆后继、⑦从容不迫;故填②④⑥⑦。
描写敌人:①满脸杀气、③别有用心、⑤软硬兼施、⑧闻风丧胆。故填①③⑤⑧。
2.本题考查取小标题。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明翰不幸被捕的事情,所以小标题为“被捕”;
第二部分围绕敌人对夏明翰进行审问展开,小标题可概括为“受审”;
最后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夏明翰临刑前写下就义诗并英勇就义的过程,小标题是“就义”。
3.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段划线句子可知,“敌人拍着惊堂木”是动作描写,“敌人满脸杀气地问”等是语言描写,这些描写刻画了敌人凶狠的形象。夏明翰与敌人的对话则是语言描写,从他义正言辞地反驳敌人,不畏惧敌人的审问,可以看出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品质。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句“夏明翰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位钢铁战士。他的《就义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是对夏明翰及其就义诗的总体介绍,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适合放在开头。
A句“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者前仆后继加入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壮歌”,是对《就义诗》意义的总结和升华,应放在结尾。故分别选B、A。
5. 转眼间/一刹那间 重荷 6.时间 7.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缓慢和吃力。 8.B 9. 非常可爱 深红的圆东西 喜爱
【导语】这篇《海上日出》节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出过程的动态美。作者通过"浅蓝→红霞→深红"的色彩渐变(①→②段),配合"负着重荷""跳出海面"等拟人化描写,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视觉叙事。文本采用时间顺序展开,从破晓前的静谧到光芒迸发的震撼,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尤其"夺目的亮光"与"云片光彩"的细节,既体现观察之精微,又暗含对自然伟力的礼赞。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中动词与修辞的运用技巧。
5.本题考查近义词。
“转瞬间”形容时间极短,从第①段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可知“转眼间”指极短的时间;从第②段的“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可知“一刹那间”指十分短促的时间,所以“转瞬间”的近义词可以是“转眼间”或“一刹那间”。
“重担”指沉重的担子,从从第②段的“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可知“重荷”指沉重的负担或责任,所以“重担”的近义词是“重荷”。
6.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文章通过“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等时间词,清晰地展现了日出过程的动态变化,故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故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7.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句话把太阳当作人来写,“负着重荷”“努力上升”赋予太阳人的行为和感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加点部分“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缓慢和吃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太阳升起过程的艰难。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文中先写太阳“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最后“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颜色确实由浅入深,先是红却无亮光,最后深红且发出夺目亮光,所以该选项说法正确。
B.海上日出的顺序依次是先露出小半边脸,然后跳出海面,最后发出光芒,B选项中“在海下面”表述错误,文中未提及此阶段,且顺序也不对,所以该选项叙述有误。
故选B。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2自然段中,“非常可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太阳升起时状态的赞美;“深红的圆东西”是作者对太阳的亲切称呼,带有喜爱的意味。这些词语通过对太阳的细致描绘,体现出作者在观察海上日出过程中,被这一景象深深吸引,流露出对海上日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0.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11.B 12. 我为什么说今儿的事可糟了? 结合生活实际 宝葫芦帮了我,却是把苏鸣凤的试卷和我的试卷进行了交换,刘老师还发现我的卷子上写的一点儿也不像是我的字,倒很像是苏鸣凤的字。 13. 语言 动作 知错就改的人(有道德底线的人) 14.C 15. 赞同 宝葫芦并没有真正帮助王葆,他给王葆的东西都是拿的别人的。 16.抓坏人
【导语】《宝葫芦的秘密》节选通过童话寓言揭示深刻成长主题。文本采用双层叙事结构:表层展现宝葫芦的奇幻魔力,满足物质愿望;深层则通过“偷换答案”事件暴露道德困境,完成从欲望沉沦到自我觉醒的转变。心理描写尤为出色,“鼻尖发酸”“眼泪冒出”等细节生动呈现主人公的道德焦虑。作品巧妙解构“不劳而获”的童话范式,将奇幻元素转化为品德教育的载体,体现中国儿童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改编强化主人公自主成长,与原著形成互补性诠释。
1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渴望得到宝葫芦》第①段的“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可知王葆想要得到宝葫芦的原因是: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换走答案部分第②自然段句子“我时不时地舔着铅笔头,在纸上虚划着,等了好久好久,什么也没等着。‘这可怎么办呢?难道它忽然不灵了?’”可知作者在等待宝葫芦实现自己的愿望,内心是十分焦急的;
结合换走答案部分第③自然段句子“‘宝葫芦哇,宝葫芦哇!’我心里叫着,‘唉!’”可知我没有等来宝葫芦的帮助,内心十分失望;
结合换走答案部分第④自然段句子“我又吃惊,又高兴,真恨不得跳起来。原来我那宝葫芦并没有失效!仍然有魔力,仍然可以给我办事!”,抓住关键词“又吃惊,又高兴”可知我的心情:十分欣喜;
故选B。
1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内容,说说自己产生的疑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为什么说今儿的事可糟了?联系上文内容可知,宝葫芦帮了我,却是把苏鸣凤的试卷和我的试卷进行了交换,刘老师还发现我的卷子上写的一点儿也不像是我的字,倒很像是苏鸣凤的字。
1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换走答案部分第⑥自然段句子“‘同学们该怎么说呢?他们把我当作一个什么人了呢?’我的眼泪冒了出来,‘我可怎么办呢?拿了别人那么多东西……’”可知描写了人物的语言,运用了语言描写;
结合换走答案部分第⑦自然段句子“我使劲一摔,就把这个宝葫芦摔到了河里。”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
《换走答案》中第⑥段“同学们该怎么说呢?他们把我当作一个什么人了呢?”的内心独白,以及第⑦段“这可实在叫人忍不住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不是偷吗?”的道德觉醒,可是王葆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内容分析,王葆鼻尖儿“一阵发酸”的根本原因是“王葆不愿意‘偷’别人的东西,他非常后悔”。原文《换走答案》中第③段明确描写了王葆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该怎么说呢?他们把我当作一个什么人了呢?”,以及第⑤段“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不是偷吗?”(结尾段),这些语句直接反映了王葆对自己通过宝葫芦获取他人答案和物品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道德自责。
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开放性作答。
首先,在“换走答案”部分,第⑤段的“我卷子上写的一点儿也不像是我的字,倒很像是苏鸣凤的字”,说明宝葫芦是通过窃取他人成果来满足王葆,这直接导致“教室里也出了一件奇事:苏鸣凤说自己的试卷原本已经答好了,却突然变成了空白的”。其次,这种行为给王葆带来严重心理负担,如《换走答案》中第⑥段“同学们该怎么说呢?他们把我当作一个什么人了呢?”的内心独白,以及第⑦段“这可实在叫人忍不住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不是偷吗?”的道德觉醒,最终迫使王葆“使劲一摔,就把这个宝葫芦摔到了河里”这些文本证据充分证明宝葫芦的帮助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基础上的虚假帮助。
示例:我赞同他的看法,理由:宝葫芦并没有真正帮助王葆,宝葫芦的帮助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基础上的虚假帮助。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如果你拥有了这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你会做些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合理通顺即可。示例:如果拥有了无所不能的宝葫芦,我会首先让它帮助解决现实中的困难。比如在“渴望得到宝葫芦”部分提到“要什么有什么”的特性,我会让它为偏远山区变出干净饮用水。但会特别注意避免文中“换走答案”部分的错误,要求宝葫芦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实现愿望,比如用“教室里也出了一件奇事”的教训,明确规定“不得转移他人财物”。还会像王葆最终醒悟时那样建立监督机制,让宝葫芦只能通过创造而非掠夺来帮助人类,比如用科技创新解决能源危机,这样既发挥了宝葫芦的神奇力量,又避免了道德困境。如:如果我拥有了这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我会让它陪着我睡觉,在我学习遇到问题时耐心帮我讲解;我还会带着它帮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做家务,为生病的人减轻痛苦,还会去到山区,给那里的小朋友们送上学习用品。
17.B 18.D 19.从法布尔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以看出他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如:“嗬,真漂亮!”“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法布尔高兴极了”等。 20.3处;更能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喜爱的特点。 21.对自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留意身边的动植物变化、自然现象,好奇心是探索知识的起点;注重观察细节,法布尔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独特习性;小学生要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比如爱护花草、不随意伤害小动物,树立环保意识;保持探索和实践精神,法布尔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亲自到野外观察。
【导语】这篇短文生动展现了法布尔童年对昆虫的痴迷,通过典型事例(抓纺织娘、捉小甲虫)和细节描写(衣袋鼓鼓、蜗牛壳包裹等),刻画了一个沉醉于自然观察的孩童形象。文本采用递进式结构,用“着迷—迷恋—痴迷”的词语变化,暗示主人公兴趣的深化过程。父母责备的插曲形成张力,反衬法布尔执着精神的难能可贵。结尾雕像衣袋的意象设计巧妙,将童年爱好与科学成就形成诗意呼应,彰显了兴趣对人生道路的深远影响。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文章中描述“抓纺织娘”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关注和兴趣;但“放鸭子”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他对昆虫的痴迷,放鸭子更多是一种日常活动;故该选项错误。
B.文章中描述“抓纺织娘”是法布尔为了找到花丛中会唱歌的“歌唱家”(纺织娘),在三天前就留意其声音,最终成功抓到,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昆虫的执着和浓厚兴趣。“捉小甲虫”是当法布尔看到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时,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并且将其视为“小宝贝”,还精心地把它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打算回家好好欣赏。这一系列行为生动地体现了他对小甲虫的喜爱和对昆虫的痴迷;故该选项正确。
C.文章中描述“放鸭子”是日常活动,不能体现对昆虫的痴迷;“被父母责备”是因为父母认为他放鸭子时只顾自己玩,捡“没用的玩意儿”,这并不能直接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反而从侧面反映出他的行为不被父母理解;故该选项错误。
D.文章中描述“放鸭子”是日常活动,不能体现对昆虫的痴迷;“把昆虫装进衣袋”虽然体现了他对昆虫的喜爱,但相比之下,“抓纺织娘 捉小甲虫”更能全面体现他对昆虫的主动追求和痴迷程度;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分析字词的含义及作用。
D.虽然“着迷”“迷恋”“痴迷”意思相近,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能随意换用。在文章第①自然段“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可知,“着迷”准确地描述了法布尔最初对昆虫的一种被吸引的状态;在文章第⑦自然段“可是父母的责备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可知,“迷恋”在这里更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眷恋和不舍,即使有外界的阻碍也无法改变;在文章第⑧自然段“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可知,“痴迷”则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极度热爱和专注,这种热爱达到了推动他进入科学领域的程度。所以这三个词语不能在三个画线句子中随意换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情感体会。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可知,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看到小甲虫时脱口而出 “嗬,真漂亮!”,这声惊喜的赞叹直白地流露了初见时的欣赏,边叫边“扑过去”“敏捷地捉住”的动作,既显露出捕捉时的急切,又藏着不想让这只小甲虫溜走的在意。他还亲昵地称小甲虫为“小宝贝”,这个充满疼惜的称呼里满是珍视,之后小心地把它放进蜗牛壳、用树叶包好再装进衣袋,甚至特意打算回家后“好好欣赏”,这些细致的举动处处透着对小甲虫的呵护,生怕它受到一丝损伤,将那份喜爱展现得真切又动人。
20.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
文中三次写到法布尔的衣袋是鼓鼓的,第一次是文章第⑤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第二次是文章第⑦自然段“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第三次是文章第⑧自然段“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这样的描写,从一次偶然的“鼓鼓囊囊”,到后来“每次放鸭”都“鼓鼓的”,再到雕像上永恒鼓起的衣袋,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与痴迷并非一时兴起,即便面对父母的责备也未曾动摇,而雕像上的设计更是将这份痴迷定格为永恒,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对昆虫的热爱早已融入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有力地突出了他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点。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与人生启示。
法布尔凭借一生对昆虫研究的痴迷,最终完成200多万字的《昆虫记》,成为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他的成功经历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成长的道路。从他的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自然怀揣强烈的好奇心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我们应像法布尔一样,留意身边动植物的细微变化、观察自然现象的奇妙之处,因为这份好奇心会驱使我们不断去探索未知,挖掘出隐藏在自然中的无尽奥秘。同时,注重观察细节至关重要,法布尔正是通过日复一日、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发现了昆虫那些鲜为人知的独特习性,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因为往往在这些细节里,就藏着成功的密码。而且,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懂得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不随意伤害小动物,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另外,保持探索和实践精神不可或缺,法布尔没有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亲自走进野外,用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记录,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进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
示例: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并且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就有可能取得成功。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着迷,尽管遭到父母的责备,但依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热爱和研究,最终成就了自己。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努力奋斗。
22.钱攒了很久和来之不易 23. 对比 对“我”无私的爱以及对“我”读书的认可和无条件的支持。 24.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对“我”无尽的爱。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文中,“揉得皱皱的毛票”和“皲裂的手指”生动刻画了母亲劳作的艰辛,突出了她为家庭付出的辛劳。母亲与同事的对话形成了鲜明对比,同事认为母亲不应再为孩子买书,而母亲却坚定支持孩子的阅读兴趣,表现出她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无私的爱。母亲塞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孩子梦想的支持和鼓励,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文章通过细节和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位慈母形象,感人至深。
2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的分析。
结合第①段“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可知,“揉得皱皱的毛票”表明这些钱被母亲长时间放在衣兜中,经过反复折叠、挤压,变得皱巴巴的,这暗示着母亲对这些钱十分珍视,不舍得花,也说明这些钱是母亲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来之不易。“皲裂的手指”则直接描绘了母亲双手的状态,手指因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导致皮肤干燥、开裂,体现出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辛勤劳作,生活过得很艰辛。
2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结合第②段“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第③段“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知,两人对于“我”买书这件事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写法,更加突出了母亲的与众不同。母亲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尽管家庭经济困难,她仍然愿意支持“我”阅读,满足“我”的精神需求,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注重“我”的成长和发展,凸显了母亲伟大的形象和对“我”深深的爱与期望。
24.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联系全文可知,母亲把钱塞给“我”的动作,是一种充满温情的举动。她不顾同事的反对,毫不犹豫地支持“我”买书,这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理解和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的深沉的爱。母亲知道“我”爱看书,她用实际行动表示支持,让“我”能够去追求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表明母亲在精神上是支持“我”的,她希望“我”能通过读书丰富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25. 路遇黑妖怪 爬出乱石滩 路遇白妖怪 爬上大雪山 找到幸福鸟 飞回家乡去 26.B 27.不同意。因为汪嘉寻找幸福鸟的过程困难重重,黑胡子、黄胡子、白胡子妖怪一次次的为难,汪嘉却也一次次地克服,从中更能感受到他心系家乡、不惧困难、坚强勇敢的品质。 28.从此,整个村庄被一股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笼罩。村头的小溪,欢快地唱着歌,那些曾经干涸的土地已被肥沃的泥土覆盖,翠绿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
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幸福鸟的到来,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让这个曾经贫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乐园。 29.家乡的变化,大家的幸福,是像汪嘉这样勇敢踏上寻找幸福鸟的人主动追求而来的。故事启示我们,生活中的幸福不是等待而来,需要我们主动追求,克服重重困难时收获的勇敢与智慧,最终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
【导语】这篇民间故事以“幸福鸟”为线索,讲述汪嘉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寻找幸福鸟的过程。故事主题鲜明,通过汪嘉的勇敢坚持,展现人类追求幸福的不懈精神。语言简洁质朴,符合民间故事风格,情节充满奇幻色彩,黑、黄、白胡子妖怪的阻拦增添波折,引人入胜 。
25.本题考查对民间故事主要情节的梳理概括。
根据第②自然段,“还没走几步,一只黑胡子妖怪就出现了”,可知,第一空可以填“雪岭逢黑怪”。
根据第⑤自然段,“双脚鲜血淋漓……手脚并用地朝前爬……汪嘉终于走完了三十三里乱石滩”可知,第二空可以填“忍痛穿石滩”。
根据第⑦自然段,“一只白胡子妖怪拦住汪嘉…… 汪嘉便立刻什么也看不见了”可知,第三空可以填“途中遇白妖”。
根据第⑦自然段,“他跪下来用手摸索着往上爬。最终,他爬上了那座大雪山”可知,第四空可以填“盲眼攀雪山”。
根据第⑧自然段,“幸福鸟就站在雪山顶上,它用翅膀轻轻地抚摸汪嘉,他身上的伤口立即就愈合了”可知,第五空可以填“山巅见福鸟”。
根据第⑧自然段,“幸福鸟带着汪嘉飞回他的家乡”可知,第六空可以填“携福返故乡”。
2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第⑤自然段明确提到“他一心想着为家乡人造福,要找到幸福鸟”,说明汪嘉寻找幸福鸟是为了家乡人,并非自己,此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删减的看法。
分析删除情节后故事是否仍能完整呈现汪嘉寻找幸福鸟的历程及主旨。判断删减后情节是否过于单调,能否吸引观众。看删除情节对汪嘉勇敢、坚韧等品质的塑造有无影响。
示例:
不同意。从故事完整性看,黄胡子和白胡子妖怪的情节是汪嘉寻找幸福鸟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共同构成完整的寻鸟历程,删除后故事不完整。就情节丰富性而言,保留三个妖怪情节,使故事波折起伏,更具吸引力,若只保留黑胡子妖怪情节,过于单调。在人物塑造方面,汪嘉克服不同妖怪设置的困难,更能突出他为家乡人寻找幸福鸟的坚定决心、勇敢坚韧的品质,删除后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
2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描写手法的能力。
先回顾第①自然段家乡的困苦状况,即无太阳、树木和河流。然后思考幸福鸟带来变化时,从天空、大地、水流等方面入手,运用动态或静态描写展现这些变化。
示例:幸福鸟振翅高飞,光芒四溢。原本灰暗的天空瞬间明亮,太阳跳出云层,洒下温暖光辉。荒芜之地迅速长出嫩绿新芽,眨眼间长成茂密树林,树叶沙沙作响。干涸沟壑中,水流奔涌而出,汇聚成欢快的溪流。人们走出家门,孩子们奔跑嬉戏,大人们满是欣喜,村子一片祥和。
29.本题考查对故事语句的理解能力。
先分析故事中汪嘉寻找幸福鸟的过程,他克服了哪些困难。思考汪嘉克服困难的原因,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再结合生活体验,想想人们获得幸福往往需要具备什么品质。最后从故事和生活两方面综合得出对幸福鸟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人们自己去努力追寻。汪嘉为了家乡的幸福,不畏艰难险阻,战胜了三个妖怪,找到了幸福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汪嘉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幸福。
30. 拟人 对土豆花的喜爱 动 颜色 气味 31.嗅着土豆花,“我”做了一个关于土豆花的梦。 32. 珍贵而味道好的食物 自家的土豆,品质好、新鲜;它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寄托着温暖的亲情 对母亲的敬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土豆的喜爱 33.C
【导语】这篇短文以“土豆花开”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父母的深厚感情。文章以土豆花为线索,串联起父亲辛勤开垦土地、母亲精心烹饪土豆的场景,以及作者在土豆花丛中的梦境,情感真挚而温暖。作者通过对土豆花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更寄托了对家庭、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细腻,通过土豆花这一意象,传递了岁月流逝中的美好记忆与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3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看到它们摇曳着浅紫色的衣裙”可知,句中“摇曳着浅紫色的衣裙”可知,句子把“土豆花”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对土豆花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句中“轻风吹拂土豆花儿,倏忽间,整个土豆地紫浪翻滚”中“吹拂”“紫浪翻滚”可知,这是对土豆花的动态进行了描写。
(3)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小小的土豆花星星点点地浮在土豆秧上”“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这花除了香还有些甜”可知,抓住了土豆花的颜色、大小和气味进行描写。
31.本题考查段意的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我鼻端嗅着一阵浓似一阵的土豆花香,耳畔则是蝈蝈们一浪高过一浪的鸣唱声”“哦,我做了一个梦,一个与土豆花儿有关的梦”可知,这一自然段中描写的是“我”在嗅着土豆花的香味,并做了一个与土豆有关的梦。
3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根“馐”和“馔”这两个字都有“饣”旁,这是一个与食物相关的部首。在汉字中,部首往往能够提示字的含义。例如,“饣”旁通常与食物或饮食相关。其次,“珍”字意味着稀有、宝贵,“馐”和“馔”则都是指美味的食物。因此,“珍馐美馔”整体上就是在描述那些既稀有又美味的食物。作者认为这道菜好吃不仅仅是因为其口感和味道,更是因为它承载了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寄托了温暖的亲情。在艰苦的年代,土豆作为主要的蔬菜,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母亲用心烹饪,将土豆切成细丝或精致的小块,再用珍贵的豆油和调料进行炒制,这不仅展现了母亲的厨艺,更体现了她对家人的关爱和用心。因此,当这盘土豆美味呈现在作者面前时,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深深的爱和情感的传递。这种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让这道菜在作者心中具有了无法替代的地位,成为了记忆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又到了土豆花儿盛开的时节。行走街市上,心里揣着一块开满土豆花儿的田园。那里,不仅有我年少的记忆,还有父母领着我们度过的日子”可知,这段话在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在内容上,突出了作者对土豆花以及过往岁月的怀念和不舍,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故选C。
34.读书再读书 35.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性 36.自己读的太少。 37.用得好,“偷”,指窃取别人的财物。在本句中是指阅读时是把别人的智慧窃取到自己的头脑中,非常的生动形象。还可以换成“窃”。 38.读书能使我们有丰富的阅历,多读书会提高我们的修养,使我们举手投足更得体;也能拓宽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的头脑更睿智,从而使谈吐文雅不凡。所以说“书卷气”会使人“赏心悦目”。 39.知识增值:如巴格达商人捡石头变宝石,读书积累的知识未来会成宝贵财富。
开阔视野:即便未亲至,也能借读书领略非洲、南极等地风情。
提升情趣:吟诵《金色花》时,能感受美好在心中蔓延,使情趣高雅。
塑造气质:长期读书,书卷气会悄然映在脸上,让人更美丽。
深化思想:能在别人思想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使思想深邃。
丰富人生体验:读书可跨越时空,与书中人物共享多样人生,拥有丰富生命体验。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引入,巧妙地将读书与捡宝石进行类比,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读书的多个益处展开论述,如开阔视野、提升情趣、培养气质、深化思想等,最后呼吁读者珍惜时间多读书。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对读书的描绘细腻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整体上,文章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富有文学美感,成功地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启发读者思考读书的真正价值。
34.本题考查了如何给文章加合适的题目。
结合文章内容,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本文主要讲了读书的好处,劝导大家读书再读书。所以题目围绕“读书”即可。
如:读书,人生的宝石。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
首先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核心是读书的益处。
第①段讲述巴格达商人捡石头,石头变宝石后又懊悔捡得少的故事。从与后文联系来看,作者把读书类比成捡石头,把知识比作宝石,用这个故事引出关于读书的话题,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能引发读者对读书相关内容的思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36.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语境进行语句补充。
第①自然段提到读书像捡宝石,明天会变成宝贵财富,后文论述人们喜欢读书的原因。所以补充内容应围绕读书少而懊悔展开,结合前文商人懊悔捡的石头少,补充“自己年少时读的书太少”。
37.本题考查对关键字词的理解。
“偷”字在句中的含义,它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盗窃,而是对学习别人智慧的一种形象说法。
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偷”字把读书获取智慧的过程拟人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它让读书吸收智慧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读书的奇妙之处。
可替换的字,从意思相近的角度想到“取”“拿”“借”等。
38.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首先,从文本第⑥自然段中可知“书卷气”是通过一本一本读书,时光流逝后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的。再结合第⑦自然段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 可以总结读书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富有智慧,思想更加深邃,情趣更加高雅。从而谈吐文雅,举止得体,看待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广阔的视角,这种内在的修养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赏心悦目”。
3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逐段分析,在文中找到阐述人们喜欢读书原因的段落。
从第②段“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可知,我们读的书还会变成宝贵的财富。第④自然段至第⑧自然段,分别从“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读书使我们美丽”“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如: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未曾去过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如文中提到的非洲和南极大陆。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读书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如文中提到的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感受到内心的美好与宁静。
读书使我们美丽:长期读书会让人散发出一种书卷气,这种气质让人赏心悦目,显得更加优雅和有内涵。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文中提到的“偷”别人的智慧装在自己的头脑中。
读书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经历,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在书中得到延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