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升3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升3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升3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开心阅读。
大熊猫开澡堂
大熊猫开了一个大澡堂,安装了很多喷头、浴缸,装饰得很漂亮,却没有动物来光顾。这是怎么回事啊?大熊猫决定出门找顾客。
大熊猫:“欢迎来澡堂洗澡。”小毛驴:“我洗澡不用水,在地上打几个滚儿,再站起来抖几下,身上的油污就被土带走啦。”
大熊猫:“欢迎来澡堂洗澡。”小野猪:“澡堂里有泥浆吗?我洗澡的方式是在泥浆里打滚儿,让泥巴带走身上的脏东西。”
大熊猫:“欢迎来澡堂洗澡。”小马:“我正在洗澡呀。休息的时候,我像这样迎着风站立,风就会带走我身上的尘土。”
大熊猫:“欢迎来澡堂洗澡。”大公鸡摇摇头,说:“我更喜欢用沙子洗澡,不仅能让羽毛变干净,还能去除寄生虫呢。”
大熊猫苦恼了一会儿,又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可以把澡堂改成大食堂。大家总要吃饭啊!
1.选文共有 ( )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共有 ( )句话。
2.小动物们是怎么洗澡的?填一填。
小动物 小毛驴 ① ② ③
洗澡方式 ④ 在泥浆里打滚 ⑤ 用沙子
3.用沙子洗澡的好处是什么?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4.最后大熊猫改成开 。为了避免出现像澡堂一样没顾客的情况,你会给大熊猫提什么建议?写一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个小伙伴
①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
②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一个树坑。
③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坑里,施上肥料,培上泥土。
④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⑤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
5.“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朗读这句话时,如果要强调“小袋鼠用什么运来一堆肥料”,应该重读( )
A.小袋鼠 B.皮口袋 C.肥料
6.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7.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在栽树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锄头、箩筐和水桶,所以三个小伙伴没有栽好树。
B.这篇短文讲的是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的故事。
C.小树栽好了,三个小伙伴很高兴,围着小树又跑又笑。
8.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 )(填序号)
A.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
B.发挥自己的长处,团结合作,就能把事情做好。
9.都说人多力量大,请你说一说,人多都能做哪些事情?(举例说两个)
饭后,小文分享了一个故事。读一读,完成练习。
①小海龟和小螃蟹(xiè)在沙滩上玩耍时,小螃蟹发现小海龟总是用手擦眼泪。他忍不住对小海龟说“你怎么总流泪?”“这个……我也不知道,好像从我生下来就有这个习惯了,可是我也没觉得不舒服呀!”小海龟说。“你一定是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治疗(liáo)?”
②小螃蟹埋怨(mán yuàn)小海龟,“走,我们到医院去!’
③小海龟和小螃蟹来到山羊开的诊所。“山羊大叔,您赶快给小海龟瞧瞧吧!他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流泪。”小螃蟹抢着说。山羊大叔笑了:“小海龟流眼泪不是病。他生活在大海里,体内往往会累积过多的盐分。盐分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把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来。小海龟通过眼窝后的盐腺(xiàn)把体内多余的盐分与眼泪一起排泄到体外,这是他适应海洋生活的一种生理现象。”
④听了山羊大叔的话,小螃蟹对小海龟说:“ ”
10.小螃蟹在和小海龟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11.读画“——”的句子时,应该用( )的语气。(填序号)
A.开心、满足 B.担心、着急 C.温和、亲切
1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小螃蟹埋怨小海龟,是因为他觉得小海龟不讲卫生。( )
(2)小海龟生了很严重的病,连山羊大叔也治不好。( )
(3)小海龟通过流眼泪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从而适应海洋生活。( )
13.听了山羊大叔的话,小螃蟹会对小海龟说些什么呢?写在文中横线上。
兔子的脚印
一只狐狸在雪后的旷(kuàng)野觅食。它突然发现地上有兔子的脚印,就马上把尖嘴紧贴到地面上,边走边嗅,它马上嗅出这脚印是兔子刚留下的。它立刻沿着脚印追逐。
狐狸狡猾,可兔子也不笨。兔子这次有了一个新主意。它走得很小心,在一串脚印上走了两次,向前一次,又踩着自己的脚印往后走一次,接着,它转一个圈,一下子钻进附近的一个雪堆里,从另一个方向跑掉了。
狐狸追呀追,它看到拐弯处的脚印是新的,就跟着拐弯。它拐了好几个弯后,踩(duò)着脚说:“我怎么还是在原地转圈呢?”
14.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15.结合图片和文中的句子,我知道加点词“旷野”就是( )(填序号)
A.空旷的原野 B.绿油油的田野
16.第一自然段中的“它”指的是( ),第二自然段中的“它”指的是( )。(填序号)
①我 ②狐狸 ③兔子
17.读了短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和狐狸呢?
的兔子 的狐狸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小刺猬
①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
②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短文先写了刺猬的 ,又写了刺猬的 、 、 、 、 ,最后写了刺猬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
(3)下列哪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括号里打“√”。
①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②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
(4)找出短文中描写刺猬偷瓜的动作的词语。
爬→( )→( )→( )→( )→( )→( )→溜走。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小刺猬 的特点。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刺猬的 之情。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金波:在儿童文学中播撒诗意
①金波,原名王金波,1935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童年时光,父亲因投身革命早早离家,母亲陪伴他成长,而父亲留下的一本1934年出版的《诗歌季刊》里的《河北童谣一束》,成为金波重要的启蒙教材。母亲每天用乡音为他念童谣,比如那首《秋风起天气变》:“秋风起,天气变,一根针、一条线,娘啊娘,你为什么这样忙,我给我儿缝衣裳,娘啊娘,你受累不要紧,等儿长大多孝顺。”这不仅开启了金波的文学启蒙,还为他奠定了最初的道德准则。
②九岁时,金波在小学作文课上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当他把诗交给老师后,老师满脸疑惑,严肃地询问是不是他自己写的。就在金波不知如何作答时,同桌站出来为他作证,说看到他写写改改,还向自己借过橡皮、请教过不会写的字。确认是金波原创后,老师用毛笔字将这首诗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刊登在校内墙报上,还张贴在校门外,引得来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件事让金波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决心。
③在小学阶段,金波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算术甚至还不及格,但作文优秀让他脱颖而出。小学毕业时,语文老师在他的留言册上写下“努力吧、争做一个文坛上的佼佼者”。这句鼓励的话语,成为金波前进的动力,指引他坚定地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④高中期间,金波遇到了王建瓴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向报纸和杂志投稿。多年后,心怀感恩的金波写下了著名的歌词《在老师身边》。1957年,金波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期间,他时常有诗歌在报纸上发表,还被音乐家协会破例吸纳为歌词创作小组的成员。1959年,他作词、刘兆江作曲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广泛传唱,并于1960年被收入音乐课本,作为保留教材沿用十多年。
⑤毕业后,金波留校任教。当时,《儿童音乐》的编辑主动找到他,向他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这让金波意识到为孩子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也坚定了他投身儿童文学创作的想法。
⑥上世纪60年代,金波创作的童话诗虽然流传不广,但凭借独特的风格,在众多佳作中崭露头角。后来,他发现儿童诗创作逐渐散文化,丢失了凝练和音乐性,于是借鉴格律谨严的十四行诗,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其中“十四行诗花环”格律严谨,开拓了儿童诗的新形式。在坚持创作儿童诗三十多年后,金波又在童话和儿童散文领域进行探索,出版了《苹果小人儿的奇遇》《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等多部作品,开创了诗歌与童话相嫁接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迎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高峰期 。
19.选择题
(1)金波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 )
A.父亲留下的《契诃夫手记》
B.母亲念的《河北童谣一束》
C.冰心的《寄小读者》
D.自己小学时写的第一首诗
(2)金波创作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被刊登在( )上,在全国广为传唱
A.《儿童音乐》
B.《人民文学》
C.《人民日报》
D.学校校报
(3)金波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开创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是( )
A.诗歌与散文嫁接
B.小说与童话融合
C.诗歌与童话相嫁接
D.散文与童话结合
20.填空题
(1)金波在小学毕业时,班主任赠言“ ”,让他确定了成为文学家的梦想。
(2)金波在大学期间,其儿歌和诗歌被《 》等报刊发表。
(3)金波借鉴格律谨严的 ,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 。
21.请简要概括对金波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位人物及其作用。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朱成梁与《团圆》的故事
①朱成梁,1948年生于上海,自幼喜爱美术,少年时代在苏州度过。对绘画的热爱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觉得自己似乎只擅长做这件事,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自然而然就坚持了下来。
②上世纪60年代,苏州那青砖黛瓦、沿河而建的传统民居,还有居民家中大大小小的花园以及大街小巷,都成了朱成梁童年的乐园。那时,每天环卫工人推着车子、摇着铃铛来收垃圾的场景,是水乡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朱成梁以环卫工人为主角创作的一幅画,被刊登在《新苏州报》副刊上,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一块钱,这也让他在绘画道路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③60年代末,朱成梁被分配到苏州太仓插队落户。在这5年左右的时间里,种地务农之余,他还参与一些展览的插画工作。这让他不用整日在田间劳作,免受日晒雨淋,每天的补贴还能积攒下来当作下一年的口粮费 ,在那个特殊时期,能有机会用颜料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他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下雨不用下地干活时,朱成梁就阅读知青中传阅的文学书,像雨果、巴尔扎克、埃德加 斯诺等人的作品,他还临摹《山乡巨变》连环画。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有机会能看到《16~17世纪欧洲美术》里的原作。
④后来,南京艺术学院招收工、农、兵学员,朱成梁报考了油画和版画两个专业。尽管家庭成分不属于“红五类”,但凭借不错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以及之前帮文教局做教育类展览的经历,他幸运地被推荐入学,开始系统学习油画专业。在南京艺术学院,油画老师张华清曾留学前苏联,是著名油画家,朱成梁在他的教导下,对绘画有了更专业的基础认知,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⑤快毕业时,各大单位到学校挑选人才,朱成梁被分到出版社,负责图书封面设计,他对这份工作也很感兴趣,努力把工作做好。做了七八年设计工作后,朱成梁被调到年画编辑室做编辑,和画家、动画电影设计家柯明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当时柯明创办《民间美术》期刊,朱成梁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民间美术,还收集了一些民间艺术品。他觉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品是艺术遗存,承载着乡愁。于是,他策划了“老房子”系列图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些逐渐被拆毁的老房子。“老房子”系列第一本《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出版后,确定了整套书的体例和设计,接着《老房子—皖南民居》问世,销路非常好,打响了“老房子”系列的品牌,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整个系列共18本,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有特色民居的地方。张艺谋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还带着《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找景,很多去国外的人也把这套书作为绘画资料。
⑥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的情结,也体现在朱成梁的绘本创作中。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时常找他画稿,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少儿画稿。在绘本创作初期,他就有意识地考虑图文关系,还将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的语言、色彩、形象融入绘本。他早期创作的《两兄弟》《五色石》《小年的故事》《虎头鞋》等直接改编自民间故事,《一闪一闪的兔子灯》《争鹿》等则加入了民间艺术元素。1984年,《一闪一闪的兔子灯》获得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佳作奖,同年,朱成梁受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之邀,与其他国家的7位绘本创作者一起创作了《世界的一天》,在世界崭露头角。
⑦2008年,“80后”作家余丽琼创作了《团圆》的文字故事,找到朱成梁为其绘图。《团圆》讲述了小女孩毛毛的爸爸是一个建筑师,每年只能回家一次。除夕夜,爸爸把一枚寄托着好运的硬币包进元宵,第二天毛毛吃到了这枚硬币并藏在口袋里。爸爸在家时,忙忙碌碌修桌椅、刷门漆、补屋顶,还带着毛毛骑在肩膀上看舞龙灯。可突然,毛毛发现口袋里的好运硬币不见了…… 短短相聚后就是沉沉离别,父亲给女儿留下了长长的守望。朱成梁觉得《团圆》能成功,首先得益于余丽琼写的故事好,能打动人。他在绘制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亲情的理解。《团圆》获得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入选《纽约时报·书评》2011年度世界儿童图画书榜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 。
⑧朱成梁在绘画道路上一路走来,无论是早期的经历,还是后来的绘本创作,都与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息息相关,《团圆》更是他艺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22.朱成梁出生于( )
A.1948年上海 B.1968年苏州 C.1973年南京
23.朱成梁以环卫工人为主角的画发表在 ,获得稿费 。
24.朱成梁在插队落户期间,除了种地务农还做了什么?对他有什么影响?
25.你读过《团圆》这本绘本吗?如果让你给这本书续写一段毛毛和爸爸下次团聚的故事,你会怎么写?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问题。
余丽琼与《团圆》
①《团圆》是一本触动人心的儿童图画书,作者是余丽琼 ,画家朱成梁配图。这本书以一个小女孩毛毛的视角,讲述了春节期间,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与家人短暂团圆的故事。
②余丽琼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只有春节时才能与家人团聚。余丽琼将自己童年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融入到《团圆》之中,书中的小女孩毛毛,名字就取自她的小名 。
③故事里,一年未见的父亲回家时,毛毛对他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抗拒。父亲拿出给娘俩的礼物,女孩戴上爸爸买的漂亮帽子,妈妈穿上时尚的衣服、鞋子,他们之间才亲近了一些。毛毛陪爸爸去理发,理完发后,她觉得以前的爸爸回来了。一家人一起贴对联、包汤圆,爸爸还带着毛毛去修补屋顶,在屋顶,爸爸驮着毛毛看街市上的舞龙灯。大年初四,父亲又要离开了,毛毛把自己的“幸运硬币”送给了爸爸,目送他坐着汽车离开 。
④这个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描绘出家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孩子对父亲从陌生到熟悉、不舍的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团圆时刻的珍贵和温暖。《团圆》出版后,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获得了包括香港“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在内的多项荣誉 。
26.《团圆》的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个故事?( )
A.为了反映农民工生活
B.编辑要求写留守儿童故事
C.把自己童年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融入创作
D.看到别人写类似故事自己也想写
27.《团圆》的作者是 ,她把自己的小名 用在书里小女孩的称呼上。
28.请简要概括《团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升3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6/六 3/三 2. 小野猪 小马 大公鸡 在地上打滚 迎着风站立 3.不仅能让羽毛变干净,还能去除寄生虫呢。 4. 大食堂 调查动物们平时爱吃什么,给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食物。
【导语】这篇童话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熊猫开澡堂的趣事,生动展现了不同动物的清洁习性。文章结构清晰,对话形式活泼,既传递了科普知识(如小毛驴滚土、野猪泥浴等自然清洁方式),又暗含经营智慧(根据需求调整服务)。结尾的转折(改开食堂)巧妙引发读者思考市场需求的重要性。语言简洁明快,符合儿童阅读特点,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
1.本题考查数自然段和句子。
自然段是文章中相对独立的段落,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会空两格。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共有6个自然段。
句子是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通常以句号、问号、感叹号等作为结束标志。结合第①自然段可知,一共有2个句号,1个感叹,故该段共有3句话。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小毛驴:‘我洗澡不用水,在地上打几个滚儿,再站起来抖几下,身上的油污就被土带走啦。’”可知,小毛驴的洗澡方式是 在地上打滚儿、抖身子。
结合第③自然段“小野猪:‘澡堂里有泥浆吗?我洗澡的方式是在泥浆里打滚儿,让泥巴带走身上的脏东西。’”可知,小野猪的洗澡方式是在泥浆里打滚儿。
结合第④自然段“小马:‘我正在洗澡呀。休息的时候,我像这样迎着风站立,风就会带走我身上的尘土。’”可知,小马的洗澡方式是迎风站立,让风带走尘土。
结合第⑤自然段“大公鸡摇摇头,说:‘我更喜欢用沙子洗澡,不仅能让羽毛变干净,还能去除寄生虫呢。’”可知,大公鸡的洗澡方式是用沙子洗。
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第⑤自然段“大公鸡摇摇头,说:‘我更喜欢用沙子洗澡,不仅能让羽毛变干净,还能去除寄生虫呢。’”可知,“不仅能让羽毛变干净,还能去除寄生虫呢”,清晰阐述了用沙子洗澡的两个好处,即让羽毛变干净和去除寄生虫,用横线画出此句即可。
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第⑥自然段“大熊猫苦恼了一会儿,又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可以把澡堂改成大食堂。大家总要吃饭啊!”可知,最后大熊猫改成开大食堂。
为避免新场所(大食堂)没顾客的需求,需要结合动物习性、需求,比如先调查动物们喜欢的食物,制作美食海报宣传推广,把大食堂布置成动物们喜欢的风格等。
示例:建议大熊猫先观察动物们爱吃的食物,把大食堂分成“素食区”“肉食区”,还每周设“特色美食日”,让动物们因专属美味和新奇体验,愿意常来大食堂!
5.B 6.②小袋鼠 ③小象
②用皮口袋运肥料 ③用长鼻子吸水浇树坑 7.A 8.B 9.拔河、打扫卫生。
【导语】这篇《三个小伙伴》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通过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合作栽树的情节,生动展现了团结协作与发挥特长的主题。语言简洁明快,对话活泼,如“不要紧,我有……”的重复句式,符合儿童阅读习惯。故事结构清晰,以“问题—解决—成功”的脉络推进,结尾的欢庆场景强化了合作带来的喜悦。角色设计巧妙,每个动物的特长(嘴巴、皮口袋、长鼻子)与工具缺失形成呼应,自然传递了“扬长避短”的智慧,是一篇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低年级佳作。
5.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题目要求强调“小袋鼠用什么运来一堆肥料”,需要重读用到的身体部位。第③段句中提到“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用到的身体部位是“皮口袋”。因此,需要重读“皮口袋”。
故选B。
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思维导图例子,上面一行填写动物名称,下面一行填写动物为栽树所做的事情。文章第③段提到了动物“小袋鼠”,“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这句话写出小袋鼠做的事情是“用皮口袋运来废料”,故第二列填写“小袋鼠”和“用皮口袋运来废料”。
第④段提到了动物“小象”,“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这句话写出了小象做的事情是“用长鼻子吸水浇树坑”,故第三列填写“小象”和“用长鼻子吸水浇树坑”。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②③④段分别叙述了小野猪用嘴巴拱出树坑,小袋鼠用皮口袋运来废料,小象用长鼻子吸水浇树坑。他们分别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完成栽树步骤。而第⑤段提到“小树栽好啦!”题干说“三个小伙伴没有栽好树”,与文章内容不符合。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文章第②段叙述了小野猪用嘴巴拱出树坑。第③段叙述了小袋鼠用皮口袋运来废料。第④段叙述了小象用长鼻子吸水浇树坑。最终他们把树栽好了。因此,栽树这件事,体现他们相互合作,利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发挥自己的优势,达成目标。
故选B。
9.本题考查举例说明。
题目要求举例说明“人多力量大”的具体表现,列举两个具体事例。“人多”指多人合作。“力量大”指能完成单人难以做到的事,效率更高。可以联系学校生活、家庭活动、社会见闻来举例。
示例:大扫除、搬家、建造大楼等。
10.小螃蟹发现小海龟总是用手擦眼泪。 11.B 12. × × √ 13.原来这是正常现象啊,小海龟,是我不够了解你,真不好意思。
【导语】这篇小故事通过小海龟和小螃蟹的对话,生动展现了海洋生物的生理特性。作者巧妙地将科普知识融入童话叙事,以“流泪”现象为切入点,既制造了悬念,又自然引出盐腺排盐的科学原理。对话描写活泼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山羊大叔的解释简明扼要。故事结构完整,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递进,结尾留白的设计更是激发了小读者的想象力。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优秀儿童读物。
1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夏天的早晨,小海龟和小螃蟹在沙滩上玩耍时,小螃蟹发现小海龟总是用手擦眼泪。”可知,小螃蟹在和小海龟玩的时候,发现了小海龟总是在用手擦眼泪。
11.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山羊大叔,您赶快给小海龟瞧瞧吧!他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流泪。”这句话是小螃蟹对山羊大叔说的,表达了他对小海龟眼睛总是流泪这一情况的担忧和急切希望山羊大叔能帮助解决的心情。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小螃蟹的语气是充满关心和焦虑的,他担心小海龟的健康状况,所以催促山羊大叔赶快给小海龟看病。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小螃蟹埋怨小海龟,‘走,我们到医院去!’”可知小螃蟹埋怨小海龟是觉得小海龟生病了却不去医院治疗;此项说法错误;
(2)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山羊大叔笑了:‘小海龟流眼泪不是病。小海龟生活在大海里,体内往往会累积过多的盐分。盐分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把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来。小海龟通过眼窝后的眼腺把体内多余的盐分与眼泪一起排泄到体外,这是他适应海洋生活的一种生理现象。’”可知,山羊大叔解释了小海龟流眼泪不是因为生病、不舒服或者不讲卫生,而是一种适应海洋生活的生理现象,小海龟从生下来就有通过流眼泪排出体内多余盐分的习惯。此项说法错误;
(3)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山羊大叔笑了:‘小海龟流眼泪不是病。小海龟生活在大海里,体内往往会累积过多的盐分。盐分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把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来。小海龟通过眼窝后的眼腺把体内多余的盐分与眼泪一起排泄到体外,这是他适应海洋生活的一种生理现象。’”可知,山羊大叔解释了小海龟流眼泪不是因为生病、不舒服或者不讲卫生,而是一种适应海洋生活的生理现象,小海龟从生下来就有通过流眼泪排出体内多余盐分的习惯。此项说法正确。
1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首先,我们要考虑小螃蟹之前误以为小海龟生病了,表现得很着急和埋怨。当知道真相后,小螃蟹可能会为自己之前的误解感到抱歉,同时也会因为了解了真实情况而感到安心或释然。然后,根据小螃蟹直率、热情的性格特点,去构思它可能说的话。示例: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生病了呢,真是虚惊一场!不过,这也是你独特的本领嘛,能自己排出多余的盐分,真厉害!我们继续玩吧!
14.3/三 15.A 16. ② ③ 17. 聪明 狡猾
【导语】这篇短文以雪地追逃为线索,情节简洁却充满趣味。通过狐狸循迹追捕与兔子设巧脱身的对比,塑造了鲜明形象:狐狸凭嗅觉追踪显狡猾,兔子以“踩印回走、转圈藏踪”的智慧脱困见机敏。文字朴实生动,动作描写如“尖嘴贴地嗅”“钻进雪堆”等,让场景鲜活可感。篇幅短小却逻辑清晰,于童趣中暗含“智取胜于蛮干”的轻趣意味。
14.本题考查数自然段。
自然段以开头空两格为标志,文中共有3处开头空两格的段落,故短文共有3个自然段。
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文中第一自然段明确提到“雪后的旷野”,图片展现了空旷的原野景象。“绿油油的田野”通常描述长满植物的田地,与“雪后”的语境不符;“空旷的原野”则能体现出雪后开阔、无遮挡的野外环境,既符合文中“雪后”的背景,也与图片内容一致。
故选A。
16.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理解。
第一自然段围绕狐狸觅食、追脚印展开,“它”指狐狸,故选②;
第二自然段描述兔子的逃脱办法,“它”指兔子,故选③。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第二自然段兔子“踩着脚印往返、转圈藏踪”的办法,可见兔子聪明;从第一自然段狐狸“凭嗅觉追迹”及固有“狡猾”标签,可见狐狸狡猾。
18.(1)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2) 身体 头 眼睛和耳朵 牙齿 四肢 爪子 硬刺
(3)①√
(4) 窜 咬断 打滚 扎进 翻身 背 机灵敏捷
(5)喜爱
【导语】这篇以“有趣的小刺猬”为题的短文,语言生动鲜活,充满童趣。开篇点明主旨,以活泼笔触勾勒刺猬外形,比喻贴切(如“钢针一样的硬刺”),凸显其独特性;后文聚焦偷瓜场景,通过“爬、窜、咬断”等精准动词,将刺猬的机敏灵动刻画得跃然纸上。全文结构清晰,细节丰富,既展现自然观察之趣,又流露对小动物的喜爱,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文学性的佳作。
【详解】(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短文是围绕第①段“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这句话来写的,是全文总起句,直接点明写作对象(刺猬)与核心特点(有趣),后文内容均围绕“有趣”展开具体描写。
(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通过文章第①段“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可知,作者先写了刺猬的身体,接着写了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四肢、爪子,最后写了刺猬的硬刺。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①文中第①段“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可知,将刺猬身上的硬刺比作钢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刺猬硬刺又短又密且坚硬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文中第①段“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可知,只是将刺猬的爪子和老鹰的爪子在锐利和有力这一特点上进行类比,突出刺猬爪子的特征,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关键在于不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描述,而这里刺猬爪子和老鹰爪子属于同类事物(动物的爪子)的比较,所以不是比喻。
(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②段“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可知,描写刺猬偷瓜的动词有:爬、窜、咬、打个滚、扎、翻身、背、溜走。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刺猬发挥了自己的身体优势,它是一只聪明的小动物。
(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第①段首句“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一个“有趣”直接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初步好感,开篇就奠定了喜爱、欣赏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刺猬是带着积极的态度去描述的。
文中第①段对刺猬的外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作者不厌其烦地刻画刺猬身体各个部位的特点,若不是喜爱,很难做到如此细致入微。
第②段描写刺猬夏天趁着人们进入梦乡去瓜地偷瓜的情景,“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作者用“悄悄”“溜”等词将刺猬拟人化,把刺猬偷瓜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刺猬这种可爱行为的欣赏,进一步体现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19. B C C 20. 努力吧,做一个文坛上的才子 人民日报 十四行诗 21.母亲通过念童谣,为金波打开诗歌文学启蒙的大门,奠定他最初的道德准则;小学老师将他的第一首诗抄录展示,给予他鼓励,坚定他文学创作的决心;高中老师王建瓴鼓励他投稿,激发他创作热情;《儿童音乐》编辑向他约稿并提修改意见,让他坚定投身儿童文学创作;这些人物从启蒙、鼓励、引导等不同方面,对金波的文学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导语】这篇传记以诗意笔触勾勒了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创作历程。全文通过四个关键维度展现其文学成长:1)童年启蒙(母亲口传童谣奠定审美基础);2)教育激励(小学老师的肯定、中学教师的投稿指导);3)创作突破(大学时期歌词创作、十四行诗创新);4)文体实验(诗与童话嫁接的跨文体探索)。文本采用时间线性叙事与典型事例结合的手法,突出“文学启蒙-创作实践-艺术创新”的成长轨迹,尤其强调教育环境对作家培养的关键作用。作为儿童文学评传,其价值在于揭示作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多维动因。
19.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1)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第二句话“他的童年时光,父亲因投身革命早早离家,母亲陪伴他成长,而父亲留下的一本1934年出版的《诗歌季刊》里的《河北童谣一束》成为金波重要的启蒙教材。”可知,金波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河北童谣一束》。故选B。
(2)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最后一句话“1959年,他作词、刘兆江作曲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可知金波创作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被刊登在人民日报。故选C。
(3)根据文章第⑥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金波开创了诗歌与童话相嫁接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可知金波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开创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是诗歌与童话相嫁接。故选C。
20.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1)根据文章第③自然段“小学毕业时,语文老师在他的留言册上写下“努力吧、争做一个文坛上的佼佼者”。这句鼓励的话语,成为金波前进的动力,指引他坚定地走向文学创作之路。”可知金波在小学毕业时班主任赠言“努力吧、争做一个文坛上的佼佼者”,让他确定了成为文学家的梦想。
(2)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大学期间,他时常有诗歌在报纸上发表,还被音乐家协会破例吸纳为歌词创作小组的成员。1959年,他作词、刘兆江作曲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广泛传唱,并于1960年被收入音乐课本,作为保留教材沿用十多年。”可知金波在大学期间其儿歌和诗歌被《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
(3)根据文章第⑥自然段,“后来,他发现儿童诗创作逐渐散文化,丢失了凝练和音乐性,于是借鉴格律谨严的十四行诗,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其中“十四行诗花环”格律严谨,开拓了儿童诗的新形式。”可知金波借鉴格律谨言的十四行诗,创作出版了《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母亲通过念童谣为金波打开诗歌文学启蒙的大门,奠定他最初的道德准则;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写小学老师将他的第一首诗抄录展示,给予他鼓励,坚定他文学创作的决心;文章第④自然段写王建瓴老师鼓励他投稿,激发他创作热情;文章第⑤自然段《儿童音乐》的编辑向他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让他坚定投身儿童文学创作。这些人物从启蒙、鼓励、引导等不同方面对金波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2.A 23. 《新苏州报》副刊上 一块钱 24.朱成梁在插队落户期间,除种地务农外,还参与展览插画工作;阅读文学书籍;临摹《山乡巨变》连环画。
这使他不用整日在田间劳作,免受日晒雨淋,每天的补贴能积攒下来当作下一年的口粮费 ,在那个特殊时期,能有机会用颜料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他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也为他后续的绘画创作积累了经验。 25.第二年春节,爸爸带着给毛毛的新年礼物回家了。毛毛迫不及待地翻爸爸的包,突然摸到一枚硬硬的东西——正是去年丢失的好运硬币!原来爸爸在工地捡到后一直收着。这次,毛毛把硬币粘在床头,笑着说:“这样好运就永远在家啦!”爸爸抱起她,两人一起贴春联,窗外的烟花照亮了他们的笑脸。
【导语】这篇传记以细腻温情的笔触,勾勒了朱成梁从绘画少年到绘本大师的艺术人生。文章巧妙融合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通过“环卫工人画作”“插队临摹”“老房子系列”等典型事例,展现其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追寻。尤其《团圆》的创作故事,既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又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情感共鸣。行文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人文温度,成功塑造了一位扎根传统、心怀赤诚的艺术家形象。
22.本题考查的是找关键词。
A.从文章第①自然段“朱成梁,1948年生于上海,自幼喜爱美术,少年时代在苏州度过。”可知,直接说明了朱成梁出生时间为1948年,出生地点为上海。
故选A。
23.本题考查的是提取关键信息。
文章第②自然段“那时,每天环卫工人推着车子、摇着铃铛来收垃圾的场景,是水乡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朱成梁以环卫工人为主角创作的一幅画,被刊登在《新苏州报》副刊上,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 —— 一块钱”可知,这些句子中直接点明了画作的发表刊物和获得的稿费金额,与问题完全对应。
因此可知,朱成梁以环卫工人为主角的画发表在《新苏州报》副刊,获得稿费一块钱。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内容,他在种地务农之余,“参与一些展览的插画工作”;下雨时“阅读知青中传阅的文学书(如雨果、巴尔扎克、埃德加 斯诺等人的作品)”,还“临摹《山乡巨变》连环画”。
插画工作让他在特殊时期避免了整日田间劳作,能积攒补贴作为口粮费,更重要的是“有机会用颜料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延续了对绘画的热爱;阅读和临摹则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与绘画实践,为后续艺术道路奠定基础,也支撑着他“看到《16~17世纪欧洲美术》原作”的梦想。
2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续写故事可从延续“硬币”等关键信物、描写父女间温暖互动(如爸爸带回的礼物、共同做的事)、体现离别与期盼的延续性这几方面写,呼应原作亲情主题。
示例:爸爸回来那天,毛毛老远就认出他的身影,手里紧紧攥着去年那枚硬币。爸爸笑着掏出个布老虎玩偶:“看,这是按你画的样子做的。”晚上包元宵,毛毛把硬币放进面团,说:“今年一定还能吃到。”爸爸摸着她的头:“肯定能。”临走时,爸爸给她一枚新硬币:“明年带着它来接我。”毛毛点头,把新硬币和旧的放在一起,觉得心里暖暖的。
26.C 27. 余丽琼 毛毛 28.春节期间,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与家人团圆。一开始小女孩毛毛对父亲感到陌生,后来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一起做了如贴对联、包汤圆、看舞龙灯等很多事,逐渐找回对父亲的记忆,感情升温。但大年初四父亲又要离开,毛毛把“幸运硬币”送给爸爸,期待下次团圆 ,展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余丽琼的《团圆》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创作背景、故事内容和情感内核,展现了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文章结构清晰,从作者经历、情节展开到主题升华层层递进,突出了“短暂团圆中的亲情温度”这一核心。文本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通过“陌生-亲近-不舍”的情感变化曲线和“幸运硬币”等细节,生动呈现了中国式家庭聚散中的温情与遗憾。作为儿童读物评介,既保留了文学性又兼顾了认知引导功能。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②段“余丽琼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只有春节时才能与家人团聚。余丽琼将自己童年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融入到《团圆》之中……”可知,作者是把自己童年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融入创作才写的这个故事,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C。
2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①根据第①段“《团圆》是一本触动人心的儿童图画书,作者是余丽琼……”可知,作者是“余丽琼”;
②根据第②段“书中的小女孩毛毛,名字就取自她的小名。”可知,小名是“毛毛”。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和第④段内容可知,本文的背景是春节时,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团圆;根据文章的情节发展,毛毛起初对父亲陌生甚至抗拒,通过互动(理发、贴对联、包汤圆、看舞龙灯)逐渐亲近,父亲离家时,毛毛赠送“幸运硬币”表达不舍,展现出亲情、团圆的可贵和孩子的情感变化。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注意语言简练、逻辑顺畅,表述全面。
示例答案:《团圆》讲述了小女孩毛毛在春节期间与久别归家的父亲从陌生到亲近,最终因父亲再次离家而不舍的故事,展现了家人团圆的温暖和孩子对父亲的依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