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咏鹅》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咏鹅》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8-04 14:25:1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咏鹅
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掌握开口音的发声方法,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拖腔;配合锣鼓经节奏进行演唱,提升演唱与合作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在演唱基础上,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伴奏,结合鹅的动作等意象编创个性化动作,在音乐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
文化理解
了解《咏鹅》是基于唐诗创作的京剧风格歌曲,认识京剧锣鼓经的基本节奏,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通过聆听《咏鹅》中京剧韵味的旋律与锣鼓经节奏,感受古诗与音乐结合的韵律美,初步建立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
新课导入
身穿白袍子,
长个长脖子,
走起路来摇摆摆,
一叫起来嘎嘎嘎。
打一动物
猜谜游戏 “认鹅宝宝”
鹅的特征
红帽子
红脚丫
长脖子
会游泳
新课导入
古诗《咏鹅》初体验
咏鹅
唐·骆宾王
é é é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hó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白 毛 浮 绿 水 , 红 掌 拨 清 波 。
新知讲解
听!《咏鹅》古诗变歌曲
这首歌和我们读的古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歌词跟古诗《咏鹅》的诗句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有旋律、有乐器声、句子被拉长了
这是一首加入京剧味道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唱它!
新知讲解
京剧小知识
京剧锣鼓经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特定的节奏和打法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动作,营造出不同的戏剧氛围。
仓:代表大锣的声音,通常用于强拍或节奏转换处。
才:代表小锣的声音,声音较轻,常用于弱拍或连接部分。
七:代表铙钹(又称“镲”)的声音,常与“仓”配合使用,增强节奏感。
台:有时也写作“呔”,代表板鼓(又称“单皮鼓”)的声音,是京剧锣鼓中的指挥乐器。
乙:代表休止符,表示此处无声或有短暂的停顿。
嘟儿:模拟板鼓的滚奏声,常用于引导节奏变化。
新知讲解
再听歌曲,找找这些小秘密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歌曲给人怎样的感觉?
稍快
充满童趣的
新知讲解
京剧小课堂 ——“锣鼓经” 拍手游戏
京剧里有特别的伴奏节奏,叫”锣鼓经”,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京剧锣鼓经吧 !
请利用身边的文具敲击以上节奏
注意四四拍强弱规律
学生跟拍,分组比赛,一组拍手,
一组读锣鼓经,感受其中的节奏。
新知讲解
发声练习:京剧是如何练声的?
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让我们一起来喊嗓吧!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新课讲解
学歌词 —— 读准节奏 “唱古诗”
按下面的提示诵读诗词
新课讲解
识旋律 —— 用 “线条” 画出来
伸出右手跟画旋律线,边画边哼 “lu”
新课讲解
重点突破 —— 开口音 “a” 的发声练习
什么是 “开口音”?
发音的时候,口形是张着的音,就叫做开口音。唱歌时嘴巴要打开,像咬苹果一样,发出‘a——’的长音,这样声音才好听!
小游戏 “回声模仿”:教师发 “a—”
学生模仿比谁的音更长、更稳
新知讲解
找一找:找不同
找一找锣鼓经是从哪里开始的?
找一找这首歌与之前学的几首有什么不同?
最后一句运用了京剧常见的拖腔
新知讲解
学唱歌曲
跟着教师的钢琴一起来用
“a”演唱歌曲吧
填词演唱,加入动作辅助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新知讲解
拖腔 “波 ——” 的练习
拖腔:意思是歌唱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指戏曲演唱时唱某一个字的音拖长。
吹气球 :想象嘴巴里有气球,慢慢呼气,让声音保持住,延长韵母“o”音
新知讲解
融入京剧锣鼓经 ——“唱 + 奏” 结合
加入乐器(双响筒,沙锤、三角铁、响板):双响筒敲“台”,拍桌子“乙”,沙锤敲“令”,三角铁敲 “仓”,响板敲 “才”
分角色合作(唱 + 奏)
演唱组:负责唱歌词
伴奏组:用乐器或声势打锣鼓经
新知讲解
完整演唱与表演
完整跟唱全曲
姿势: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或放在身体两侧
声音:用自然的声音,不喊叫,突出开口音 “a”
课堂拓展
编创 “鹅的舞蹈”
观察鹅会做什么动作?如梳理羽毛、低头找食
分组结合歌词编创新动作
各组展示新动作,全班学习最受欢迎的动作
加入新动作完整表演歌曲
课堂拓展
古诗与音乐 —— 文化小知识
这首诗是唐朝小朋友骆宾王 7 岁时写的,后来被谱成了带京剧味道的歌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带动物的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 ——我的 “咏鹅” 小成就
评价项目 我能做到(画√) 还需努力(画△) 小目标
唱歌时嘴巴打开, 像咬苹果一样唱 “a” 音 □ □ 下次唱歌张大嘴
2. 能跟上节奏,不抢拍、不拖拍 □ □ 听着伴奏唱
3. “波 ——” 能唱够长音 □ □ 数着拍子唱
4. 能和同学配合做动作或伴奏 □ □ 多听同学的节奏
5. 唱歌时面带微笑,姿势端正 □ □ 抬头挺胸唱歌
课堂评价
小组互评 ——“最佳表演奖”
演唱整齐度(是否一起开始、一起结束)
伴奏与演唱的配合(节奏是否一致)
动作创意(是否有新动作)
投票:每组派 1 人投票,教师统计,为获胜组颁发 “大白鹅奖杯”
课堂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
唱会了古诗《咏鹅》,用了 “打开嘴巴” 的开口音 “a”
认识了京剧 “锣鼓经”,会用拍手伴奏
为歌曲编了动作,和小组一起表演
课堂总结
唱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当 “评委”,指出优点
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物品当乐器(如筷子敲碗 = 锣鼓,摇塑料瓶 = 沙锤)
画一幅 “鹅在唱歌” 的画,下节课带来分享
课后任务——“家庭演唱会”
今天我们和小鹅一起唱歌、跳舞,真开心!下次音乐课,我们继续探索更多好听的歌!再见!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第四课时 《咏鹅》
课题 《咏鹅》 单元 2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的第四课时,单元以校园生活为核心,通过音乐活动感受校园的活力与文化。《咏鹅》作为单元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唐诗与京剧元素结合,既延续了单元 “音乐与生活” 的主线,又拓展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在校园音乐学习中渗透民族文化理解,丰富音乐体验的多样性。作品分析:《咏鹅》是基于唐代骆宾王《咏鹅》创作的京剧风格歌曲,为民族六声 G 宫调式(加变宫),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融入京剧锣鼓经(如 “仓才 | 仓才”),前奏和结尾加入京剧打击乐元素,旋律中包含京剧拖腔(如 “波 ——”),凸显传统戏曲韵味。歌词与古诗一致,通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等意象,结合轻快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适合一年级学生通过演唱、律动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简单的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基本演唱姿势,能通过律动表现音乐情绪,对 “校园节拍” 单元中 “音乐与生活” 的联系有初步感知。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模仿和肢体表现,对新鲜事物(如京剧锣鼓、动物形象)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学习。对京剧锣鼓经的节奏配合、开口音 “a” 的发声方法及拖腔的延长音控制存在挑战。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咏鹅》中京剧韵味的旋律与锣鼓经节奏,感受古诗与音乐结合的韵律美,初步建立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目标:掌握开口音的发声方法,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拖腔;配合锣鼓经节奏进行演唱,提升演唱与合作表现能力。创意实践目标:在演唱基础上,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伴奏,结合鹅的动作等意象编创个性化动作,在音乐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咏鹅》是基于唐诗创作的京剧风格歌曲,认识京剧锣鼓经的基本节奏,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掌握开口音 “a” 的发声方法,完整演唱歌曲;配合京剧锣鼓经节奏进行演唱与伴奏。难点:准确演唱 “波” 字的拖腔(保持音长与音准);理解并融入京剧元素(锣鼓经、拖腔)进行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出示谜语:“身穿白袍子,长个长脖子,走起路来摇摆摆,一叫起来嘎嘎嘎”,引导学生猜动物(鹅)。2. 展示鹅的特征图(红掌、长脖子等),组织学生模仿鹅的叫声(“嘎嘎嘎”)和走路姿势(左右摇摆)。3. 出示古诗《咏鹅》(带拼音),范读并引导学生跟读,强调 “歌”“波” 的拖长音。 1. 抢答谜语,描述鹅的特征。2. 模仿鹅的叫声和走路动作。3. 跟读古诗,感受节奏与韵律。 通过猜谜、模仿、对比,激发兴趣,建立古诗与歌曲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初听歌曲,感受旋律播放《咏鹅》歌曲片段,提问:“这首歌和古诗有什么异同?” 引出 “京剧风格歌曲” 主题。2.京剧锣鼓经认知1. 介绍京剧锣鼓经:“仓”(大锣,强拍)、“才”(小锣,弱拍)等锣鼓经知识。3.再次播放歌曲,听辨歌曲特点完整播放歌曲,提问:“歌曲速度怎样?给人什么感觉?”(稍快,充满童趣)。 1. 聆听歌曲,对比与古诗的异同,初步感知旋律与乐器声。2. 跟读锣鼓经节奏,用拍手、拍腿表现,参与分组比赛。3. 聆听后回答歌曲速度与感受。 通过定向聆听,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内涵、速度特点,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知。
4.锣鼓经” 拍手游戏组织学生一起按照节奏读锣鼓经,分组比赛,一组拍手,一组读锣鼓经,感受其中的节奏。5.发声练习京剧中发声练习——喊嗓,示范“唔”“伊”“啊”等元音,出示旋律谱,组织学生按照旋律唱“a”,比一比谁唱得更连贯 4.跟读锣鼓经节奏,用拍手、拍腿表现,参与分组比赛。5.模仿开口音 “a” 的口型与发声,参与 “回声模仿” 游戏。 建立音高概念,为演唱旋律打基础。熟悉乐曲基本节奏。
6.学歌词与节奏出示带节奏提示的歌词,引导按 “” 停顿、“—” 拉长音诵读。组织 “歌词接龙”: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强化节奏。7.识旋律与画线条 播放旋律,用手画旋律线。引导学生伸出右手跟画,边画边哼 “lu”,感受旋律起伏。8.重点突破开口音 “a” 的发声练习讲解什么是开口音,为学生示范唱歌时嘴巴要打开,像咬苹果一样,发出‘a——’的长音。组织 “回声模仿” 游戏:教师发 “a——”,学生模仿,比谁的音更长、更稳。9.找一找:找不同出示曲谱,播放歌曲。找一找锣鼓经是从哪里开始的?引导学生从歌曲上画出来找一找这首歌与之前学的几首有什么不同?为学生示范最后一句,点明最后一句用了京剧常用的拖腔。10.学唱歌曲钢琴伴奏,引导用 “a” 模唱旋律,再填词演唱。加入动作:“鹅鹅鹅”(点头)、“曲项向天歌”(抬头划弧)、“拨清波”(手掌拨水)。11.拖腔 “波 ——” 的练习聚焦 “波 ——”,讲解 “拖腔”:“延长音调,像吹气球一样慢慢呼气”。示范数拍子唱(“波 ——1-2-3-4”),组织学生练习,纠正音准。12.融入锣鼓经伴奏分组:演唱组(唱歌词)、伴奏组(用三角铁敲 “仓”、响板敲 “才”)。教师指挥,先分组练习,再合练,强调节奏配合。 6.按节奏诵读歌词,参与 “歌词接龙”。7.跟画旋律线,边画边哼 “lu”。8.模仿老师唱“a”的口型,参与回音模仿游戏,9.聆听音乐找出歌曲中锣鼓经何时出现的并在歌谱中画出来。聆听并回答歌曲最后一句最后一个字唱得比较长。10.跟着老师钢琴演唱歌曲,并加入指定动作。11.学习拖腔知识,按拍子练习拖腔,纠正音长。12.分组演唱或伴奏,加入打击乐器,配合合练。 逐页落实知识,通过游戏、模仿、分组活动,突破开口音、拖腔、锣鼓经等难点,逐步达成演唱目标,符合一年级学生 “玩中学” 的特点。
13.完整演唱与表演播放伴奏,引导学生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完整演唱,注意开口音与拖腔。组织小组展示,评价演唱与动作配合。 13.完整演唱,小组展示。 完整演唱,整合演唱、伴奏、表演,提升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四、课堂拓展 1. 编创 “鹅的舞蹈”引导观察鹅的动作(梳理羽毛、低头找食),组织分组编创新动作,各组展示后全班学习。2. 文化小知识介绍 “骆宾王 7 岁作《咏鹅》”,拓展带动物的古诗(如《春晓》“处处闻啼鸟”),组织 “古诗接龙”。 1. 分组编创鹅的新动作,展示并学习优秀动作。2. 听介绍,参与 “古诗接龙”,分享其他动物古诗。 拓展创意表现空间,渗透传统文化,丰富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五、课堂评价 1. 自我评价发放评价表(含 “开口音‘a’”“节奏配合”“拖腔” 等项目),引导学生画 “√” 或 “△”,填写小目标。2. 小组互评明确评价维度(演唱整齐度、伴奏配合、动作创意),组织各组投票,为获胜组颁发 “大白鹅奖杯”。 1. 填写自我评价表,反思学习表现。2. 参与投票,为其他小组评价。 通过自评与互评,培养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课内容:“我们学会了唱《咏鹅》,用了开口音‘a’,认识了京剧锣鼓经,还编了动作”。2. 布置课后任务:“唱给爸爸妈妈听,用家里的物品当乐器伴奏,画‘鹅在唱歌’的画”。 1.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收获。2. 记录课后任务。 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延伸课堂学习至生活,巩固兴趣
板书设计 《咏鹅》(京剧风格歌曲)(唐)骆宾王 开口音“a”、拖腔(波——) 京剧锣鼓经(仓才|仓才)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