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4 16:23: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人们常从“色、香、味”三方面来评价食物的质量。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视觉、嗅觉、触觉 B.视觉、嗅觉、热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嗅觉、味觉
2.干燥的冬天,手触及金属门把手时常会感觉被“麻”一下,“麻”这种感觉形成于(  )
A.皮肤 B.脊髓 C.大脑 D.脑干
3.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通风 B.通水 C.传热 D.传声
4.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5.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6.小明同学总结的下列几个实验中,最能体现“声音的传播”这个探究目的是(  )
A.钟罩内芯片的音乐声随罩内空气的减少而逐渐减小
B.拉二胡时,手指按琴弦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不同
C.泡沫塑料小球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中会不断地跳动
D.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琴弦,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
7.驾驶机动车时,司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确保乘客和路人的安全。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眼观六路”时,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眼观六路”时,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耳听八方”时,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D.“耳听八方”时,听觉形成的部位是耳蜗
8.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响铃的频率会减小
B.图乙的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如图丙,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采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D.如图丁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0.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11.平静的水面上出现山的倒影,下列关于水中山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山的倒立缩小的虚像 B.是与实际山等大的实像
C.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倒影与实物到水面距离相等
12.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
A.f
B.
C.
D.
13.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14.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B.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C.若要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像,光屏和蜡烛都要适当向右移
D.若要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像,只需要蜡烛适当向右移
15.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A.L/2 B.d/2
C.(L+d)/2 D.(L d)/2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听觉的形成过程。   (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并传导)→   (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
17.如图所示是一款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成听觉;
(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是   ,入射角的度数为   ,折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AB   (填“左”或“右”)方是空气。
19.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20.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21.如图所示,“刷脸支付”成为了现在十分流行的支付方式,无需借助手机等工具,人为操作少,更加简单、高效。
(1)它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使像更清晰。
22.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
(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
(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
(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m;
(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3)保持图乙中的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乙中凸透镜换成焦距更   的,相当于物体远离时要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才能观察清楚;
(4)如图乙,若通过移动透镜到   厘米刻度处,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24.小毛在STEAM课堂上制作出水凸透镜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探究。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   。
(2)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后,在蜡烛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   (选填“注入”或“抽出”)适量的水。
(4)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偏折后在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如图乙所示。若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丙)。下列关于这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方。请回答:
(1)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通过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有些同学这个过程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
(3)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   (填“升高”或“降低”);
(4)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 a、b、c 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 、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26.如图1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彬通过级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
(1)图 1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 B 处。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若 BC 间距离为 2 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 h     2 cm(填“ > ”、“ = ”或“ < ”)。
(2)如图 2 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 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   (填“①”、“②”或“③”)内
27.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四、解答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28.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人射光线   于一点,叫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   ,一个凸透镜有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如图a所示,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并把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在图上标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如图b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   ,从A处射出的光为   (填“发散”“平行”或“会聚”)光线,这种小灯泡的灯丝位于A的   处。
29.光的折射定律
经过入射点О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   。
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   。
30.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使用如下器材:两支能发绿光的激光笔(带有固定吸盘)有机玻璃球壳制成的透明容器(上部正定吸盘)、有机玻璃球壳制成的透明容器(上部让中央开有一孔)、牛奶、适量的水和圆形底座转盘,将器材组装为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将该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水注入容器中,再滴入牛奶并搅拌均匀,目的是使激光照射到液体中时能够呈现出   。接着打开位于透明容器上部正中央的激光笔A并使绿光垂直照射到О点,该束绿光充当法线,但此时无法看见液面上方的光束,为解决这一问题,你将采取的办法是   。
(2)打开右侧的激光笔B,此时可以观察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过程中,光在两种介质的   上发生折射。随后再沿透明容器的外表面向下移动右侧激光笔B,可以观察到折射光逐渐远离法线,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慢慢转动底座转盘,直至观察到   的现象时,即可说明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1.如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此现象说明   ;
(3)如图3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
(4)图4是人耳结构图。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填结构名称)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的,它能减淡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 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若要进一步了解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则可以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上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所示。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1)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____(填字母)。
A.A和B发出的光都能照到 B.A发出的光能照到,B照不到
C.A和B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B发出的光能照到,A照不到
(2)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   (填“会”或“不会”)产生本影。
(3)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C照到书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照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本影)。
(4)如果在图乙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那么书的半影部分____(填字母,下同)。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5)小明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图中用○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中,最好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人们常从“色、香、味”三方面来评价食物的质量。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视觉、嗅觉、触觉 B.视觉、嗅觉、热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嗅觉、味觉
【答案】C
【解析】“色”指的是颜色,用到的是视觉;“香”指的是气味香,用到的是嗅觉;“味”指的是口味,用到的是嗅觉。
故答案为:C。
2.干燥的冬天,手触及金属门把手时常会感觉被“麻”一下,“麻”这种感觉形成于(  )
A.皮肤 B.脊髓 C.大脑 D.脑干
【答案】C
【解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脑干是协调和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结构;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具有反射和传导两个作用;大脑是所有感觉形成的地方,是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所以“麻”这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故答案为:C。
3.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通风 B.通水 C.传热 D.传声
【答案】D
【解析】解: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
故选:D。
4.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解析】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传递给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然后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选:A。
5.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答案】D
【解析】A.为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电影放映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小明同学总结的下列几个实验中,最能体现“声音的传播”这个探究目的是(  )
A.钟罩内芯片的音乐声随罩内空气的减少而逐渐减小
B.拉二胡时,手指按琴弦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不同
C.泡沫塑料小球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中会不断地跳动
D.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琴弦,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
【答案】A
【解析】A.钟罩内芯片的音乐声随罩内空气的减少而逐渐减小,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声音的传播”这个探究目的,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指按琴弦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不同,这是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B错误;
C.泡沫塑料小球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中会不断地跳动,说明了发声的物体有能量,C错误;
D.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琴弦,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这是在探究响度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C错误。
故选A
7.驾驶机动车时,司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确保乘客和路人的安全。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眼观六路”时,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眼观六路”时,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耳听八方”时,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D.“耳听八方”时,听觉形成的部位是耳蜗
【答案】D
【解析】A. 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A正确
B.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由于物距会大于两倍焦距,因此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确
C.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也会以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C正确
D. 人体所以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8.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安装噪声检测器只能检测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带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响铃的频率会减小
B.图乙的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如图丙,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采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D.如图丁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B
【解析】 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通过这个实验推理说明了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但闹钟响铃的频率不变,故A错误;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越长,钢尺振动的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
C.蝙蝠的视力很差,蝙蝠主要通过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蝙蝠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进行定位,判断物体的形状,故C错误;
D.将扬声器对蜡烛准播放音乐,烛焰会随之起舞,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10.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用来照面。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像是由镜面反射形成的
B.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到水面的距离不能超过“鉴”的高度
D.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越大
【答案】A
【解析】AB.看到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靠近水面,与“鉴”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1.平静的水面上出现山的倒影,下列关于水中山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山的倒立缩小的虚像 B.是与实际山等大的实像
C.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倒影与实物到水面距离相等
【答案】D
【解析】A. 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A错误
B. 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B错误
C.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错误
D. 平面镜成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D正确
故答案为:D
12.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
A.f B. C. D.
【答案】D
【解析】 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13.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答案】B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像的位置只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由于地砖2、3处于同一水平面,灯的大小和灯到地砖的距离均不变,所以在2号地砖和3号地砖上看到的灯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均相同。
故答案为:B。
14.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B.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C.若要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像,光屏和蜡烛都要适当向右移
D.若要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像,只需要蜡烛适当向右移
【答案】C
【解析】AB.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故AB错误;
CD.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成更大的像,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光屏和蜡烛都向右移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A.L/2 B.d/2
C.(L+d)/2 D.(L d)/2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及图可知当左眼看右边,用右眼看左边时平面镜宽度最小,作图如下图,设左侧木条长度为a,右侧木条长度为b
平面镜最小宽度=1/2(a+d)+1/2(b+d)-d=(a+b)/2=(L-d)/2
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听觉的形成过程。   (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并传导)→   (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
【答案】耳廓;耳蜗;大脑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17.如图所示是一款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成听觉;
(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1)振动(2)大脑皮层(或听觉中枢)(3)人耳处
【解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产生了振动。
(2)声波进入人耳,在大脑皮层(或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根据题意可知,佩戴降噪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了振动。
(2)声波进入人耳,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3个,而佩戴降噪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是   ,入射角的度数为   ,折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AB   (填“左”或“右”)方是空气。
【答案】EO;30°;45°;右
【解析】(1)AB为分界面,EO射向入射点O,则EO为入射光线,CD为法线,那么入射角∠EOC=90°-60°=30°;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则OG为折射光线,那么折射角∠DOG=45°;
(2)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分界面AB的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19.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答案】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解析】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气泡与周边的水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当位于焦点位置时,在白纸上形成的亮线是最亮、最细的。当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焦点时,亮线变细,当把白纸从焦点继续向下移动时,亮线变粗,因此整个过程亮线先变细后变粗。
故答案为: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20.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振动(2)振幅(3)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纸片人继续跳动。
【解析】(1)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振动。故答案为:振动
(2)小人跳动更高,说明振动越剧烈,也就是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答案为:振幅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机抽出的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越少,声音会越来越小,但是喇叭持续振动,小人会一直跳动。故答案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纸片人继续跳动
21.如图所示,“刷脸支付”成为了现在十分流行的支付方式,无需借助手机等工具,人为操作少,更加简单、高效。
(1)它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选填“人脸”或“显示屏”),使像更清晰。
【答案】(1)缩小(2)人脸
【解析】(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即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使像更清晰。
22.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
(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
(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
(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
【答案】(1)晶状体(2)乙(3)B
【解析】(1)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整,从而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可知图乙可以解释近视患者的视力缺陷。
(3)矫正后像会向右移至视网膜,说明具有发散功能,形状与凹透镜,即图中的B。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m;
(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______;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3)保持图乙中的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乙中凸透镜换成焦距更   的,相当于物体远离时要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才能观察清楚;
(4)如图乙,若通过移动透镜到   厘米刻度处,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1)10.0(2)C(3)大(4)40.0
【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知道,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距会减小,则可以更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
(4)由图乙知道,物距的大小为
像距的大小为
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
24.小毛在STEAM课堂上制作出水凸透镜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探究。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   。
(2)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后,在蜡烛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   (选填“注入”或“抽出”)适量的水。
(4)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偏折后在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如图乙所示。若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丙)。下列关于这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答案】(1)烛焰中心、水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缩小(3)注入(4)C
【解析】(1)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烛焰中心、水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当蜡烛靠近水透镜时,像距会增大。如果像要落到原来的光屏上,那么需要光线更加会聚,即增大水透镜的凸度,因此需要往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
(4)根据乙图可知,凸透镜对红光的偏折最弱,则与主光轴的交点离透镜最远;凸透镜对蓝光的偏折最强,则与主光轴的交点离透镜最近,则所测出焦距的大小关系为:f红>f黄>f蓝,故选C。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方。请回答:
(1)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通过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有些同学这个过程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
(3)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   (填“升高”或“降低”);
(4)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 a、b、c 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 、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答案】(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等大
(2)只进行一次实验,具有实验偶然性(未移动A至不同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升高
(4)a、c
【解析】(1)所谓重合,即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3)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蜡烛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升高。
(4)根据图乙可知,c点在蜡烛像的外侧,则对应的发光点应该在蜡烛的外侧,即a和c对应,那么他应该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26.如图1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彬通过级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
(1)图 1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 B 处。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若 BC 间距离为 2 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 h     2 cm(填“ > ”、“ = ”或“ < ”)。
(2)如图 2 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 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   (填“①”、“②”或“③”)内
【答案】(1)增加;小于
(2)平行于DE;①
【解析】(1)水槽中未加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射到侧壁上的A点,当水槽中加水时,光点下移到B点位置,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时入射角小于角θ。因水面方向、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要使B处的光点向上移到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若BC间距离为2cm,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面图1所示,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大于2cm;
(2)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厚度可忽略不计)照射,因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和从水斜射进入空气中时,两次发生折射,一次折射角减小,另一次折射角增大,则最终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激光笔应该与DE平行入射到区域②的位置,才能实现,如下面图2所示;
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平行与DE,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域①。
27.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解析】(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
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四、解答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28.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人射光线   于一点,叫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   ,一个凸透镜有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如图a所示,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并把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在图上标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如图b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   ,从A处射出的光为   (填“发散”“平行”或“会聚”)光线,这种小灯泡的灯丝位于A的   处。
【答案】(1)会聚;焦点;焦距;2
(2)13.2
(3)凸透镜;平行;焦点
【解析】(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到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因为两侧的光都能被透镜会聚到另一侧的一点,所以凸透镜具有两个焦点;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3.2cm;
(3)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A在焦点处,从A处射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
29.光的折射定律
经过入射点О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   。
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   。
【答案】折射角;同一;法线;小于;增大;不变;可逆
【解析】经过入射点О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折射角。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④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0.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使用如下器材:两支能发绿光的激光笔(带有固定吸盘)有机玻璃球壳制成的透明容器(上部正定吸盘)、有机玻璃球壳制成的透明容器(上部让中央开有一孔)、牛奶、适量的水和圆形底座转盘,将器材组装为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将该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水注入容器中,再滴入牛奶并搅拌均匀,目的是使激光照射到液体中时能够呈现出   。接着打开位于透明容器上部正中央的激光笔A并使绿光垂直照射到О点,该束绿光充当法线,但此时无法看见液面上方的光束,为解决这一问题,你将采取的办法是   。
(2)打开右侧的激光笔B,此时可以观察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过程中,光在两种介质的   上发生折射。随后再沿透明容器的外表面向下移动右侧激光笔B,可以观察到折射光逐渐远离法线,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慢慢转动底座转盘,直至观察到   的现象时,即可说明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1)明显的光路;在透明容器的液面上方喷水雾
(2)分界面;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3)激光笔B发出的光被激光笔A发出的光挡住
【解析】(1)实验时将水注入容器中,再滴入牛奶并搅拌均匀,目的是使激光照射到液体中时能够呈现出明显的光路。接着打开位于透明容器上部正中央的激光笔A并使绿光垂直照射到О点,该束绿光充当法线,但此时无法看见液面上方的光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透明容器的液面上方喷水雾(合理即可)。
(2)打开右侧的激光笔B,观察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过程中,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沿透明容器的外表面向下移动右侧激光笔B,观察到折射光线逐渐远离法线,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3)慢慢转动底座转盘,直至观察到激光笔B发出的光被激光笔A发出的光挡住,即看不见激光笔B发出的光,说明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1.如图所示,根据对声音的传播及特性的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如图1所示,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如图2所示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此现象说明   ;
(3)如图3示,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的振动产生,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
(4)图4是人耳结构图。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填结构名称)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瓶子和水;丙、乙、甲、丁;8;咽鼓管
【解析】(1)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运用的实验方法是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
(2)敲打右侧音叉,发现左侧音叉与它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两音叉间有空气,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水因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且水越少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因此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丙、乙、甲、丁。
(4)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听觉感受器位于8耳蜗,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的,它能减淡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 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若要进一步了解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则可以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上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所示。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1)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____(填字母)。
A.A和B发出的光都能照到 B.A发出的光能照到,B照不到
C.A和B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B发出的光能照到,A照不到
(2)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   (填“会”或“不会”)产生本影。
(3)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C照到书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照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本影)。
(4)如果在图乙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那么书的半影部分____(填字母,下同)。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5)小明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图中用○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中,最好的是   。
【答案】(1)D(2)不会(3)(4)C(5)A
【解析】(1)根据图甲知,其中的上侧半影区域中,B发出的光可以照到,A发出的光照不到,故选D;
(2)由题可知,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即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3)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从C的发出的光,到物体边缘,沿直线传播,如图所示:
(4)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A、B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明暗更不明显;故答案为:C;
(5)想用9盏相同的LED灯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既要有中间的照明,四周越多,本影越不明显,因而选择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