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张PPT)
【链接材料】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 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谋
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史记·秦本纪第五》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 ,使监谤
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
《史记·周本纪第四》
注:①庄襄王:秦国国君。②修:封赏。③王:指周厉王。④谤:批评指责。⑤卫巫:
卫国的神巫。⑥彘(zhì):地名,今山西霍州。
(1)文言词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B
A.三里之城 以告则杀之 汝之不惠 B.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成礼而去
C.布惠于民 出奔于彘 告之于帝 D.诸侯不朝 朝发白帝 朝思暮想
(2)句子翻译与理解对文章和材料中语句的翻译、依据语境作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甲】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翻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
理解: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乙】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翻译:秦国没有断绝东周的祭祀,把阳人这个地方赐给了东周国君,供奉他们的祖先。
理解:庄襄王善待东周君王,与他之前的治国之策一脉相承,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翻译:国人没有谁敢说话,在道路上碰到了,都用目光示意。
理解:周厉王杀害指责自己的百姓,所以百姓不敢说话,就用眼神交流要把厉王赶出国都。
乙
(3)形象分析阅读上面两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得道”与“失道”在庄襄王和
周厉王身上的具体表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表现:庄襄王即位后,大赦罪人,封赏先王功臣并优待其骨肉,对百姓布恩施
惠;打败诸侯的联合讨伐后,善待东周国君,允许其祭祀先祖。失道表现:周厉王残暴奢
侈,派卫巫监视国人,只要有批评指责他的就杀掉;后来更加严苛,使得百姓在路上不敢
说话,只能用眼神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