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部分
/
主题三 言志抒怀
类别
类别
1
2
乐观之情
怀古之情
篇目1 望岳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本诗以“望”字贯穿全篇。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其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的特点;诗的后两句
借想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2.手法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下列句子中
与其所用手法一致的是(2分)( )
D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情感主旨《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与《卖炭翁》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
上衣裳口中食”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但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分别加以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中的问答强调老翁卖炭的微薄收入,只用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表达
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望岳》开篇的问句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答句则描绘泰山横跨齐鲁、青翠绵延的雄伟景象,承接这一崇仰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壮美
山河的无限赞美。
变式训练
4.情感主旨请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内容,说说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化用了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链接教材 七下课本第125页思考探究: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
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
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篇目2 行路难(其一)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诗人面对美味佳酿却难以下咽,心绪万端,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其中蕴含了作者②____________;尽管如此,诗人
仍然怀有梦想,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出在沉郁中振起的
信心与勇气。(5分)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无限的悲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情感主旨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本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都表现了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度,王安石的诗富有哲理,李白的诗充
满激情。请结合你对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分别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的诗句用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的哲理,启发人们用远见卓识战胜困扰;李白的诗句用有才之人终能长风破浪的激情,激发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变式训练
3.手法赏析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浪漫的笔法,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请你结合诗句,分析其是
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并从你学过的李白诗歌中再写出一例具有同样特点的诗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九上课本第61页思考探究:《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
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夸张手法的运用,如“斗十千”“直万钱”等,极写宴会的奢华。②虚实结合,想象
雄奇,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险阻,引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
典故表达了自己虽遭挫折但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积极态度。具有同样特点的诗句还有“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
篇目3 登飞来峰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诗人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哲理思考,借“浮云”指②__________。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及诗人后来实行
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的史实,表明作者在政治上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分)
(示例)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奸邪小人
不怕困难、勇于改革
2.情感主旨下面与“登高”有关的诗句中,最能对同学们备考起激励作用的是(2分)( )
B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内容理解同样表现高度,《登飞来峰》和《望岳》中两位诗人各具巧思。请分析《望岳》
中的“割”字和《登飞来峰》中的“千寻”一词是如何分别表现山和塔之高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割”字化静为动,直写泰山高耸到能把南北两面分成明暗不同的两种景象。“寻”是长度单位,“千寻”夸大了塔的高度,写出飞来山上塔的高耸。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请分析“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两句中,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链接教材 七下课本第125页思考探究: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
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
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篇目4 观沧海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观沧海》一诗写景雄浑。“澹澹”一词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与“洪波
涌起”一句呼应,展现出大海磅礴的气势。面对此壮景,曹操产生______________的雄奇
想象,表达了__________的理想抱负。(3分)
海水水波荡漾的样子
大海吞吐日月
统一全国
2.情感主旨依据诗词内容,在语段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浪淘沙·北戴河》创作于1954年,此时新中国国力增强。毛泽东主席怀古思今,一
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更是充满 ______ 。
A
A.风云变幻的沧桑感和再造天地的自豪感 B.对肃杀景象的悲叹和对物是人非的伤感
C.苍茫天地间难以找到出路的迷惘和困惑 D.对曹操想挥鞭征伐却不得的遗憾和惋惜
3.内容理解古人认为“人无志不立”。请结合《观沧海》中的“歌以咏志”和《龟虽寿》中的
“志在千里”,说说古人推崇怎样的“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的“志”指的是锐意进取、建功立业。
变式训练
4.意象、意境与画面阅读《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
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水波荡漾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链接教材 七上课本第16页思考探究: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
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篇目5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渔家傲》借助______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对
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这首词在李清照作品中别具一格,体现出______的风格。
(3分)
梦境
自由和美好生活
豪放
2.情感主旨这首词“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和崔颢《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诗句中都
提到了“日暮”,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句内容,简要分析两位作者通过“日
暮”表达了怎样的不同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家傲》中将“日暮”和“路长”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前路漫长、日暮将至之感,
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孤独与苦闷。而《黄鹤楼》中“日暮”使作者想到不知“乡关”远在
何处,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变式训练
3.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年代无确切记载,结合词中抒发的情感和下面
【链接材料】,推测这首词创作于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在建炎(宋高宗的年号)中,外界传言赵明诚李
清照夫妇用文玩勾通金国,为了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李清照追随宋高宗行踪,乘舟渡海,
历尽波涛之险。南渡以前,李清照足迹不出闺门;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
始开阔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应是南渡之后的作品。它抒发了词人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苦闷心情以及不
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这既与词人遭遇国破家亡、只身漂泊江南的困境相符,又与
她希望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安慰的心境切合。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149页思考探究: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
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篇目6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这首词是秋瑾的中秋节述怀之作,其中用典手法颇有特色,如:上阕的“_____
___________”是借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下阕的
“青衫湿”则是借白居易《琵琶行》之语,写自己因__________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
切的______之情。(3分)
四面歌残终破楚
知音难觅
悲凉
2.情感主旨词的结尾,作者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
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意思对即可)
3.情感主旨秋瑾与《木兰诗》中的木兰都是巾帼英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这首词
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木兰在保家卫国时是巾帼英雄,胜利后却愿回到家中还回女儿身,与家人
团聚过和平生活;秋瑾是在国难当头时要冲破家庭束缚,选择革命救国,即便无人理解也
义无反顾的巾帼英雄。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词人在结尾发出“何处觅知音”的慨叹。依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词
人心中的知音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心中的知音是侠肝义胆,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中人。
链接教材 九下课本第61页思考探究:《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
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目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本诗开头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①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接着借
用典故,写出了②__________,表达了怅惘的心情。最后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
诗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示例)被贬谪
世事变迁
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2.内容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C
A.读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时,为酬答白居易的赠诗而作。
B.读“凄凉地”和“弃置身”时,可以将“凄凉”和“弃置”读出重音,以突出诗人多年贬谪之苦。
C.读“闻笛赋”和“烂柯人”时,可以强烈感受到诗人思念嵇康的深情和自比烂柯的凄惨。
D.读“暂凭杯酒长精神”时,人们可以感受到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从而获取力量。
3.情感主旨本诗尾联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表现出诗人不屈服于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执着追求
的豪迈情怀;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展现了诗人即使遭遇困境,依然保持乐观心态,
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
怀。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请列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它们的表
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链接教材 九上课本第61页思考探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
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
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篇目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有人评价“稼轩词极豪雄,而意极郁愤”。本词上下阕均使用了设问来体现词人
的郁愤之意。上阕问到“何处望神州”,此处的“神州”指__________,这是辛弃疾一生都想
收复的地方,面对眼前“________________”之景,词人发出千古兴亡的感慨;下阕词人自
问自答,借“天下英雄谁敌手”的答案“曹刘”,烘托出孙权__________的形象。(3分)
中原地区
不尽长江滚滚流
少年英雄
2.情感主旨“豪”的意思是“气魄大”。学者王国维评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说说它
怎样体现了“豪”的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及报国无门的愤慨,选择的景象宏大,感情动人心魄,有英雄气概。
3.情感主旨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请你结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词,解读辛弃疾的爱国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
人物那样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饱含着
深沉的爱国情怀。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写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形象的用
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扬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战斗不止的英雄形象,暗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没有像孙权一样的人物来扭转乾坤。
链接教材 九下课本第140页思考探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
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篇目9 赤壁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______,以“____”字表现出
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2分)
残酷
认
2.情感主旨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中,评论《赤壁》的一项是(2分)
( )
B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3.情感主旨本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清代高鼎《村居》中“儿童散
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流露
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高鼎借“东风”表现春天的生机,流露出饱览春景的喜悦之情。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
感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149页思考探究: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
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赤壁》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
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人的成功与失败,很多时候受到“命运”
的影响,借此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
篇目10 登幽州台歌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本诗先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顿生感慨;接着以“悠悠”描绘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心绪,表达内心慨叹。(2分)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2.情感主旨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材料谈谈《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链接材料】 陈子昂负责参谋军事,多次向武则天进言,武则天不仅不听进言,还将陈
子昂贬为军曹。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
3.手法赏析·情感主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都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黄金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 “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变式训练
4.情感主旨诗人在登上幽州台后“怆然而涕下”,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落泪的原因。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七下课本第125页思考探究: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
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
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临幽州台,俯仰古今,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于是引发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惆怅和苦闷;想到天地的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而个人孤单渺小,顿生人生短
促、时不我待的孤独悲凉和无奈之感。所以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