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一部分
/
主题五 山水田园
类别
类别
1
2
自然风光
田园生活
篇目1 钱塘湖春行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诗歌首联交代从“寺北”到“亭西”的游踪,用“________”侧面表现西湖水面的开
阔;尾联以“______”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借“绿杨阴”“白沙堤”描绘春和景明的景
象。(2分)
云脚低
湖东
2.意象、意境与画面仿照下面示例,合理想象并描述诗人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春天。(2分)
【示例】 杜甫笔下的春天是萧索感伤的,你看那沦陷后的国都,残垣断壁,一片狼藉,
昔日繁华的街市已变得面目全非,破败不堪,然而山河大地依旧,仍是原来模样,不为所
动。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杂树疯长,可叹人去街空,尽是悲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笔下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你看向阳绿树,黄莺争鸣;湛蓝天空,春燕衔泥;
春花初绽,春草吐绿。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
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行不足”的赞叹。
变式训练
3.意象、意境与画面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
是初春景色,下列选项中同样描写初春景色的诗句是(3分)( )
C
A.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63页积累拓展: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
《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篇目2 游山西村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陆游的《游山西村》可谓炼字讲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
的盛情;一个“____”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
致。(2分)
足
疑
2.内容理解这是一首记游诗,“①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村民待客的热情;而“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山水景色之美,又蕴含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道理,表现出作者面对困难③____________的精神。(3分)
丰年留客足鸡豚
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
积极乐观
3.情感主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赵师秀《约客》的“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都写“闲”,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闲”表达的不同情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的“闲”,是诗人在游山西村时,受到了农家热情招待,感受淳朴的民
风民俗,既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又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约客》的
“闲”,是写客人因风雨阻隔,夜半也没来,诗人只能通过敲棋来排遣无聊寂寞,尽显等待
客人的惆怅与无奈。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
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面对困境时可以引用。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链接教材 七下课本第125页思考探究: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
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篇目3 野望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登高怀远,所登之地、所登之时皆含情感。《野望》中,诗人王绩首句便点出
了“望”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诗中“__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自己欲从田
园中寻求慰藉而不得的孤寂之情。(3分)
薄暮
东皋
长歌怀采薇
2.手法赏析本诗中“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和《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两句,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结合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
物各自随愿而归。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
情基调。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
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变式训练
3.意象、意境与画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描绘了美丽的山居秋景图,这是一
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目四望,层层山林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树叶有的已变为金黄,有的已成火红。重重的山岭在落日余晖的晕染下,温暖而静谧。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62页思考探究:《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
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篇目4 饮酒(其五)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饮酒》(其五)这首诗主要表现诗人归隐后的志趣和情怀。诗人称自己虽然
居住在“______”,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因为“____________”。诗歌融情入景,用菊
花、南山、山间云气、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的
心境,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人境
心远地自偏
悠然自得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内容理解“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如《饮酒》(其五)中的“南山”。下列诗
句中的“山”也有此含义的一项是(2分)( )
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情感主旨本诗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恨别”之悲。陶渊明借归鸟表达了自己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悠然见南山”一句还有另一个版本“悠然望南山”。你更喜欢哪一个版
本?简述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更喜欢“悠然见南山”。“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看见了远方的南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149页思考探究: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
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