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一 爱国忧民

文档属性

名称 1.主题一 爱国忧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部分
/
主题一 爱国忧民
类别
类别
1
2
心系苍生
关心国运
篇目1 石壕吏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本诗从诗人“暮投石壕村”到天明登途,从差役“①________”(用三字原文)到
带妇应役,从老翁“逾墙走”到独自告别……线索完整,情节紧张。诗人首尾叙事,中间巧
借老妇之口,诉说其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②__________给底层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苦
难。(2分)
夜捉人
安史之乱
2.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杜甫的《石壕吏》和《春望》都写到了泪水,两次流泪的具体原因
有所不同,“如闻泣幽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两首诗中均表达了__________之情。(3分)
一家人受尽兵役之苦而流泪
看到国破城败的凄凉景象
忧国忧民
变式训练
3.手法赏析这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把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与描写中。
请结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八下课本第127页思考探究:《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
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
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
达效果。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经被带走了,表现了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
愤之情。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情,揭露封建统治
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篇目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进阶训练
1.情感主旨这首诗先写狂风破屋的焦虑,再写面对①__________的无奈,最后将苦难加以
升华,表达诗人②__________的情感。(2分)
群童抱茅
忧国忧民
2.内容理解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开篇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之景,抒发了
诗人____________之情;后写__________的情景,体现诗人生活贫困艰苦,抒发其悲凄愁
苦之情。(3分)
借景抒情
焦灼、痛惜
秋雨漏屋
3.情感主旨这首诗中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描绘了诗人“倚杖”的形象;陆游《游山西村》
中的“拄杖无时夜叩门”,描绘了诗人“拄杖”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说说这两个形
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写诗人屋上被秋风吹走的茅草又遭村
童抢掠,自己无法追回,只能倚杖叹息,表现了诗人焦灼、痛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游山西村》中诗人“拄杖”的形象,写出诗人想要在以后趁着月明来闲游,表现了诗人悠
闲惬意、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
变式训练
4.意象、意境与画面本诗对恶劣天气的描写很精彩,请发挥想象描绘“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展现的画面,并简要说说这一句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八下课本第127页思考探究: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
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
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画面: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一团一团、一层一层叠压着,像墨一样黑。远
远望去,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颜色渐渐地越来越暗了。作用:写出了雨水将至的压抑之
感,渲染了作者凄苦、焦灼的心境。
篇目3 卖炭翁
进阶训练
1.情感主旨·手法赏析《卖炭翁》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__,而对宫
使则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感蕴含在诗歌的叙述、描写和
强烈的______手法之中。(3分)
同情(怜悯)
憎恶(厌恶、憎恨、谴责、批判等)
对比
2.内容理解下列关于《卖炭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A.第一节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面容的苍老和生活的艰辛。
B.“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希望炭卖出好价,不顾寒冷给别人带来不便的扭曲心理。
C.第二节“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通过对宫使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他们蛮横霸道的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情感主旨抓住诗歌中的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请分别结合《石壕吏》
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及《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作简要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中老妪虽年老力衰,但还是自请应役,诗人写这种矛盾心理,用意在于
刻画饱受战祸、生活困苦的老妪形象,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无奈;《卖炭翁》中老翁
身上衣单却“愿天寒”,只因天寒炭价贵,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老翁悲惨的境遇,表达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阅读本诗,说说你怎样理解宫使“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行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使手拿公文,借皇帝的命令用少量的纱绫强买老翁一千余斤的炭,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宫使根本就不管老翁的死活,他们的行为和掠夺没有区别。
链接教材 八下课本第127页思考探究:《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
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
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篇目4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手法赏析中国文人擅长炼字,可谓一字传神。请结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加以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主旨咏史怀古类的诗词曲常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表达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曲和
杜牧的《赤壁》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历史事件或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借秦汉王朝的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杜牧借周瑜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胜利条件的思考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意为聚拢、包围,运用拟人手法,化静
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怒”指波
涛汹涌。运用拟人修辞,写出雄奇壮丽的潼关景象。
变式训练
4.情感主旨有人说,元代文人张养浩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目光和认识。请从本曲的主旨句
入手,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最终苦的都是百姓。
链接教材 九下课本第140页思考探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
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篇目5 春望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情感主旨这首诗的前两联以“国破”二字起笔,紧扣“望”字,由远及近地描写景
物,写出了长安城__________的景象特点,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2分)
肃杀凄凉
忧国伤时
2.内容理解《春望》第三联对仗工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状,反映了诗人
内心的焦灼;第四联一个“____”字,用细节描写刻画了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2分)
战争持久和音书难通

3.情感主旨《望岳》《春望》两诗中都出现了“鸟”的意象,请结合诗句的内容,说说诗人
借此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决眦入归鸟”写出了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看见飞鸟归林。这句诗
蕴藏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泰山的热爱。《春望》中“恨别鸟惊心”写听到鸟鸣也觉得心惊不
已,表达了诗人怨恨别离、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早年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使身在乱
世,他仍然心怀天下。“家国情怀”从未从他的心中褪去。请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谈谈你对杜甫“家国情怀”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八上课本第149页积累拓展:《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
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
么异同。
杜甫从不只是沉郁于小家的自怜中,即使自己被困长安城,在烽火之中也为国之残
破与凄凉而白首脱发;自己几经周折盖起的草堂被秋风所破,屋漏受冻之余,想的是天下
寒士能居有定所。杜甫这种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更高境界的
家国情怀。
篇目6 过零丁洋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这首诗运用双关手法,巧借“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
孤立无援的感受;又用“________”三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个人漂泊无根的凄苦命运。
(3分)
惶恐
零丁
雨打萍
2.内容理解·情感主旨下列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所作。
B.首联“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D.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诗人在个人前途无望时的失落与悔恨。
3.内容理解《行路难》(其一)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
阔襟怀。请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的感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
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
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
(示例2)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
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
的人,心中充盈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经问世,立即被人称道,并成为千
古名句。这两句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了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链接教材 九下课本第140页思考探究:《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篇目7 己亥杂诗(其五)
进阶训练
1.内容理解·情感主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中诗人写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白日西斜、天涯广阔
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2.情感主旨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如图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
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理由:前两句写出了离愁的深重和回归的喜悦,后两
句借“落红”自喻,掉落的花瓣让人感伤,但消融在泥土中能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达
作者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奉献精神。
3.情感主旨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都写到“天涯”,当两
位作者或远离朝廷、或远离家乡身处天涯时,所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说说两位作者
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的“天涯”抒发了离别时的忧伤和逃离樊笼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抒发了自己虽
然脱离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感。马致远的“天涯”抒发了天涯游子的
凄苦之情(漂泊之苦、思乡之情)。
变式训练
4.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借“落红”表情达意。请简
要说明原句中的“落红”寄托了什么情感,并分析它在现代常被使用的场景与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 七下课本第125页思考探究: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
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
护花”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体现出作者的奉
献精神。在现代,它引申出更广义的奉献精神,如爱情中的付出、教师对学生的奉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