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穿井得一人》自学导学单
课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关键文言词(如“穿”“汲”“闻而传之”),体会叙事简洁与留白艺术。
2.思维能力:梳理“真相—误传—澄清”信息链,分析谣言传播的荒诞逻辑。
3. 审美创造:感受寓言反转的戏剧美,尝试绘制谣言传播图或改编微短剧。
4.文化自信:理解中华“兼听则明”智慧与“实事求是”的治学传统。
学习建议:分角色朗读不同版本传言;查阅《吕氏春秋》创作背景。
【开头语:点燃兴趣,明确方向】
亲爱的同学:
欢迎进入《穿井得一人》的信息迷宫!这则仅71字的古文,像一面照妖镜,照出谣言如何“三人成虎”。请带着侦探般的敏锐,用这份导学单追踪真相扭曲的全过程,揭开语言传播的奥秘!
【导学主体: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一、预学·初探
1.扫清障碍
(1)生字词注音、释义
穿(chuān):挖掘。
汲(jí):打水。
及(jí):到(文中指“涉及”)。
(2)关键句/精彩/难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传播路径的关键句)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核心寓意)。
③“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结尾警示的深意)
2.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丁家打井后告知“得一人之力”,传言扭曲为“挖出活人”,最终澄清真相。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起因):真相源头(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
第二部分(发展):谣言发酵(国人误传,惊动宋君)。
第三部分(结局):真相大白(查证真相,揭示寓意)。
3. 初感疑惑
(1)问题示例:为什么一句节省劳力的话会演变成“井中挖出活人”?
文化小贴士:先秦时期信息传递依赖口耳相传,《吕氏春秋》用寓言警示“不察传言”的危害。
(2)问题示例:为何无人向丁氏求证就传播谣言?
文化贴士:《吕氏春秋》性质(战国末“百科全书式”著作)、古代信息传播局限(口耳相传)。
二、共学·深究
1.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1)选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赏析:“道之”与 “闻之” 的重复强调传播广度;“闻于宋君”四字展现谣言升级至国家层面,凸显失真信息的危害性。
(2)选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赏析:该句用“非……也”否定句式,斩钉截铁破除谣言。“使”(劳力)与“人”(活人)的对比,凸显古今异义造成的荒谬,讽刺盲目传谣的行为。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问题:揭示信息传播中的失真现象,警示未经核实的传言危害。
深入思考:若丁氏最初说“省一人力”;而非“得一人” ,谣言还会产生吗?
语言模糊性是导火索,但盲目传播才是根本原因。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小小创作(二选一)
(1)仿写:模仿“有闻而传之者”,用文言句式写朋友圈谣言(例:“网传某生考满分,师闻而告校长”)。
(仿谣言链结构写现代事件:“我忘带铅笔→同桌说我没写作业→班长)报告老师→全班围观→我掏出作业本”。
③短剧设计:增加质疑者角色阻止谣言。
例:老者拄杖喝止:“且慢!可问丁氏乎?”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徵谏言)、“知之为知之”(孔子求真观)。
我的看法:这些智慧启示:面对信息需保持审慎,让“求实”成为思维本能。
三、延学·拓展
1. 梳理巩固
思维导图核心分支:①信息源;②扭曲链;③求证法。
好词佳句:穿井、汲水、道之、闻于宋君
2. 拓展阅读
推荐:《三人成虎》(《战国策》)或《曾参杀人》(《战国策》)
思考异同:
同:均展现代替真相的可怕;
异:本文聚焦语言歧义,三人成虎强调重复效应。
3.联系生活
启发:班级误传“考试取消”→亲历“穿井得一人”事件,领悟核实信息的重要性。
4.跨学科联结(选做)
传播学(信息失真模型)、社会学(群体心理)、信息技术(网络谣言鉴别)。
【结束语:鼓励反思,展望未来】
完成探索后请自问:
是否识破“得一人”的歧义陷阱?是否设计出阻断谣言的方案?
文言仿写与谣言分析,哪个让你更警惕语言的力量?
此刻是否愿做信息时代的“真相守护者”?
两千年前的寓言,恰是今天的预言。愿这则故事助你在信息洪流中: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