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34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中考典例
1.寺之后/有敞亭
[解析]“寺之后”为主语,“有”为谓语,应断开。
2.(1) 探求
(2) 在……之前
(3) 表示约数(答“左右”亦可)
(4) 离开
3.B
[解析]“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表原因,译为“因为”。A.表目的,来。B.表原因,因为。C.表方式,按照。D.表工具,用。
4.(1)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5.(示例)①数百棵樱桃树,茂密攒挤 ②行人如织,流连忘返(或红白缭目,香风扑人)
(每空2分,对象1分、特点1分,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均可)
6.把樱桃树比作雨伞,表现了樱桃树长得繁盛茂密(1分),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1分),表达出作者对刘伶台周边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
7.罢免官职,纵酒放达,豁达洒脱,不慕名利(2分)。行为放纵,反对黑暗现实;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
8.【甲】文:①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荣辱观的否定;②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的赞美;③抒发自己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①对刘伶以嗜酒保全自身高洁的理解;②对世人认为刘伶无实无用的否定;③对魏晋士人生存处境困窘的怜悯(或对魏晋时代黑暗政治的批判)。(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解析]结合课内积累,【甲】文可从迁客骚人(二者之为)、古仁人、范仲淹自己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中,“嗟夫”是对刘伶遭遇的慨叹。魏晋时,“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刘伶以嗜酒保自身高洁,却被人视为无用无实,因此“嗟夫”中既有对刘伶的理解,也有对世人、时代的批判。可从刘伶、世人、时代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9.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要胸怀豁达(1分)。
[解析]根据【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可以得出启示: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乙】文“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可知,魏晋时期,贤士没有办法容身,所以刘伶纵酒实是保全自身,继而得出启示:面对人生挫折,应心胸豁达。
参考译文
【乙】距离城东十五里,远远望去,那连绵不断又蜿蜒曲折的,就是黄河的旧河道了。黄河往北改道后,原来的河堤还保留着。河堤两旁,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房屋相连,酒旗随风摇曳,(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染织为生。堤南一里左右,一片绿荫茂密得犹如巨大的雨伞,数百柄簇拥着挤在一起,初看怀疑是松树林的树荫形成的样子,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是樱桃园。堤的西边,方塘百顷,菱与芡交织翻动,荷花万株,渔夫摇着竹篙,孩童戏水。那些往来于河堤上的人,被红白相间的景色缭乱了双眼,阵阵香气扑面而来,大多在此稍微休息而不愿离开。堤后有一座古寺,寺后则有一座敞亭,亭正梁上有小牌匾刻写着“晋刘伶先生墓”。
亭中央供奉着两尊泥像,左侧是刘伶,右侧是杜康。两位先生虽然身处不同时空,但却如同浮萍和水藻一般共处一室,大概把酒作为他们和睦的纽带吧!刘伶身穿绿色衣衫,头戴晋人巾,手持酒杯,侧目看着杜康微笑,仿佛在评点他的酿酒技艺高超之处的样子。唉!古往今来,很多人批评刘伶因酒而死,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大概在魏晋之时,通达事理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刘伶被罢免建威参军职务后,人们才开始指责他说无用,说无实。(然而)只有无用无实,于是才能够保全自己。所以我说:“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专题五 古诗词曲阅读
中考典例
一、[2024淮安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①对中原父老遭受金朝压迫的痛苦命运的同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中原的批判和愤懑;③自己赴金却不能解救中原父老的无奈。(一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解析]“莫空谈”中一个“莫”字,指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中原父老与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是要借中原父老向使者倾诉,来表达自己对沦陷百姓的同情、对朝廷屈膝求和的不满以及自己面对此情此景的无奈。
2.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作者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一点1分,任答三点满分,分点表述或用第一人称想象均可,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确“归鸿”这一意象。“归鸿”本指归来的大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结合本诗提供的注释和全诗的情感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意对即可。
3.想象(1分)。前两句中,诗人想象中原父老见到使者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的金朝压迫之苦(1分),以此表达中原人民的故国之思,以及对南宋朝廷的谴责(1分)。
二、[2024扬州改编]诗歌阅读。
1.(示例)诗句选取如水的月光、洁白的冷霜及寂寥的雁声等意象,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清丽的特点。
[解析]抓住诗句中的独特意象,结合想象简要描述画面,分析画面特征,还要关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这两句诗中的“寒”“老雁”“霜”等字词无不透露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这也正是远离家乡、客居南方的诗人内心的反映。
2.诗人“自笑”自己多年来羁旅江南,一事无成,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感。
3.(示例)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扬子渡口,游子又将踏上远去的船儿,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冷伤感的景象。
4.诗人常赋予菊花特定内涵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和情思。一是伤感的象征,二是隐士的象征,三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解析]探究意象,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意思是:江上一片秋风,芙蓉凋残,阶下几株黄菊,花气清鲜。芙蓉开败,而黄菊正鲜,两相映衬,隐喻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伤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借此彰显隐士之怀。“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虽然菊花开败了,枝无全叶,但它那挺拔的枝干仍在傲寒斗霜。这彰显出其孤标傲世的高洁品格。
专题六 古诗文联读
中考典例
1.(1)有人 (2) 应当 (3) 更加 (4) ③
2.C
[解析]该句所写为人物“初入”的行为,可先找出句中的动词,如酌(舀取)、坐、摩挲、凝睇(注视)、沉思。再结合句意分析,“憨憨泉”为“酌”的宾语,“泉”后应断开;“吴王试剑石”为“坐”的宾语,“石”后应断开;“石缝”为“摩挲”的宾语,“缝”后应断开。
3.(示例1)“浸”更好。“浸”有浸泡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石没于剑池水中的景象,突出了剑池水深而清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幽美之感。
(示例2)“镇”更好。“镇”有压的意思,写出了剑池崖壁侧立池上的气势,突出了剑池崖高水深,给人以庄严之感。(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4.老僧锁门是日常动作,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为怕风景幽美的虎丘山离去,含蓄诙谐地表达对虎丘寺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意对即可)
[解析]此诗中,作者描述了虎丘的神秘与精美。结尾两句,作者从老僧的心理出发,揣测老僧担心山移,表现出的其实是自己对虎丘寺美景的喜爱与不舍,用语诙谐。
5.(1) (坡石)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
(2) (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6.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感,抒发思念之情;望月发现自然规律,收获人生启迪。(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需从题目所给诗文中找出写月的句子,再读链接材料,简述望月的感悟或收获。《游虎丘以望后五日》中,“把酒问月……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描写了仰望明月之美景,以及泛舟云海、于佛塔塔顶俯瞰苏州城的美好想象;《虎丘寺》中“望月登楼海气昏”描写了登楼望月时水汽迷蒙之景,为虎丘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露从”两句,诗人于月夜遥思故乡月明,借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念亲之意;“人有”三句中,词人有“月有阴晴圆缺”的感叹,悟出人世免不了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据此分析即可。
7.①《游虎丘以望后五日》采用夸张和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剑池的高大陡峭。②《虎丘寺》采用俯视的视角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剑池的水深而清澈。
[解析]“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意思是剑池的两岸像刀劈开似的,侧面直立的石壁高达十仞。此句以夸张手法,直接描写了剑池的高大陡峭。“剑池无底浸云根”意思是剑池深不见底,连云彩的根部都浸没其中。根据《虎丘寺》第一句可知,此句应以俯视视角观剑池,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剑池之水的深不见底和清澈。
8.《游虎丘以望后五日》通过描写虎丘的传说故事和游览虎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虎丘壮丽秀美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的喜爱。《虎丘寺》通过描写剑池的壮丽之景和老僧锁寺门之事,表达了作者对虎丘寺优美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虎丘山,是用“扁诸”剑陪葬吴王阖闾的地方,白虎气势腾于其上,曾让秦始皇感到惊异。对于吴王阖闾的墓穴如今已不知道确切位置,有人说在佛塔的下面,又(有人)说在剑池的下面。剑池的两岸像刀劈开似的,侧面直立的石壁高达十仞,大概是石头滑动而天然形成的。寒冷的泉水从这些孔洞中涌出,而后停聚于此。吴王阖闾的墓穴不应当在剑池下面,料想佛塔距离它更近。
从阊门进去雇小船,过五里路就到了虎丘寺的大门。刚进去,先喝了憨憨泉的泉水,再坐在吴王试剑石上,摩挲着石头的缝隙,为此注视、沉思很久。再进去,就看见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石头,凹凸不平的怪石更加奇特。一块坚硬的坡石像磨刀石一样,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石头挨着水面的地方,是白莲池。紧靠着白莲池且灌木茂盛,充塞在里面的,是清远道士放鹤的溪涧。沿着溪涧往上游走,登上大雄阁,往右走过剑池石桥,望见佛塔后在此休息。待身体舒展后,又下到可中亭,观看生公点头石。(接着)又向右上方攀登,然后品尝陆羽泉的泉水,这石洞(的泉水)与慧山(的泉水)相似,但味道稍逊一筹。
这里游览的人像集市一样多,要把秋月作为美景。在千人石上,古树盘绕高大,人们把酒问月,醉了就躺在石头上,抬头看天空中云气低垂,一定会恍惚地以为好像乘木筏遨游于斗牛星间。如果登上佛塔顶部,俯瞰苍茫大地,远望湖天之间捧起一轮明月,月光遍照苏州,(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第 页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
考点1实词解释
方法思路
方法 阐释
课内迁移法 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意义来推断词义。
组词推断法 将该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相关语句的意思推测词义。
成语印证法 联系与该词相关的成语,借助成语的意思推测词语的意思。
字形推断法 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因而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语法推断法 由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性,进而推测词义。
结构推断法 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
通假代入法 用其他方法无法理解该实词时,可用一个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入试解。
考点2 虚词辨析
方法思路
方法 阐释
代入筛选 将已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逐一代入句中理解,挑选最能讲得通的。
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推断 一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位置推断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考点3 文言停顿
方法思路
1.划分朗读节奏(句内停顿)
方法 阐释
据语感 要根据语感和句子含义进行划分。
据意义 把句中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作一个“意义单位”,朗读时不宜将其分开,注意语意整体性。需注意: ①区分文言文单音节词,并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比较,朗读时要按意义划分,即“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②古代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封号、地名等不应分开,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③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句末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注:常见发语词:夫、若夫、盖、至若、至于、唯、故、则、何等。 ④“而”在句中作转折连词时,其前要停顿,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据语法 ①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以划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②动词和复杂的宾语之间可以划分,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③多个状语之间、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划分,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据句式 ①省略句中省略句子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②关注固定结构,如“……者,……也”“孰与……乎”等。
2.断句(句间停顿)
方法 阐释
据句意 通读文段,理解句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据标志 ①看名词(代词):注意在文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代词。 ②察动词:关注常见表示“说话”的动词,如曰、云、言、谓、白、禀、告、启等。 ③找虚词:关注句首虚词(夫、盖、唯、斯、已而、若夫、嗟夫、向使、无论、然则等)、句末虚词(已矣、也、矣、焉、耳、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何如等)。
据句式 关注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可帮助正确断句。
据修辞 文言文常用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多四六句,可据此断句。
考点4 语句翻译
方法思路
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依照原文逐字翻译为主,恰当调整、译出大意为辅。
方法 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职、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保留不变。
补 注意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删 删去无实际意义,只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作用的虚词。
换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 调整倒装句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考点5 内容理解
方法思路
1.内容理解与概括
2.主旨分析
考点6 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思路
考点7 文本鉴赏
方法思路
考点8 拓展延伸
方法思路
1.启示类:挖掘原文蕴含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
2.评价类:①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②表明自己态度;③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明理由。
3.建议类:根据题干,依据文中与之关联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注意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对比类:①读懂题干,把握比较点;②研读材料或链接材料,或课内知识,探究比较点;③根据要求,求同或求异。
5.其他类:无论考查何种类型,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深刻地领会文本内容、思想与情感倾向。②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③立足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或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典例
[2024淮安改编]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河北徙堤存焉。堤之两翼,居人数十家,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堤之西,方塘百顷,菱芡交翻,芙蕖万本,渔人弄篙,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①”。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②,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曰:“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选自清代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
[注] ①刘伶先生墓:清代淮安郡有刘伶台,祭祀西晋名士刘伶。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用无实而罢免。
1.文言停顿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
寺 之 后 有 敞 亭
2.实词解释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 先天下之忧而忧( )
(3) 堤之南一里许( )
(4) 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 )
3.拓展设问 虚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不以物喜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4.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理解【乙】文首段描写了刘伶台周边风光,请补全横线处内容。(4分)
6.拓展设问 文本鉴赏 传神的景物描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历来为人称道。【乙】文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设问 人物形象分析 文人风骨,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请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刘伶身上体现的文人风骨。(4分)
【链接材料】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韦庄: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注]伤时亦浩歌。
[注] 宁戚:春秋卫国人,年轻时怀才不遇,后在齐桓公出行路上,敲击牛角而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容理解 探究【甲】【乙】两文中“嗟夫”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从范仲淹和刘伶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五 古诗词曲阅读
考点突破
类型一 内容理解
考点1 理解内容
方法思路
考点2 描绘画面
方法思路
考点3 意象意境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1.古诗词曲常见意象[见《古诗文言清单》P77—P80]
2.古诗词曲常见意境类型
类型 示例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华妙艳丽……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朴素自然……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怨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沉郁孤愁、幽僻冷寂……
考点4 形象分析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诗中常见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⑧爱恨情愁、感时伤别的形象;⑨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考点5 主旨情感
方法思路
需关注诗歌标题、注释(诗人境况)、直抒胸臆的词句、意象意境、典故等,见P63。
类型二 赏析探究
考点6 赏析语言
方法思路
1.炼字
2.品句
知识链接
1.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
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婉约、陆游的悲壮慷慨等。
2.常见词类表达效果
词类 表达效果
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形象,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副词 表示程度、范围、频率、时间等,突出描述对象在动作、状态上的变化,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数词 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突出特点。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叠词 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还能增强古诗词曲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考点7 写作手法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古诗词曲常用写作手法[见《古诗文言清单》P83—P84]
考点8 拓展延伸
常见设问
中考设问 (2024淮安)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024吉林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3扬州)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 (2022南通)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方法思路
1.启示感悟类。结合诗歌内容、情感及自身生活经验,不要脱离二者之一。
2.理解运用类。分析任务情境,把握具体要求,而后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3.评价观点、态度类。研读诗歌,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9 综合赏析
方法思路
中考典例
一、[2024淮安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其四)①
杨万里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
却是归鸿③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 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新年,杨万里奉旨承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③归鸿:南归的鸿雁。
1.主旨情感 阅读全诗,你从“莫空谈”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分析 、拓展延伸 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设问 写作手法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扬州改编]诗歌阅读。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 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赏析语言 《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内容 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设问 描绘画面 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呈现的景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设问 意象意境、拓展延伸 根据下列语句,探究“菊”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萨都剌《过广陵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 古诗文联读
考点突破
考点 诗文探究
常见设问
中考设问 (2024苏州)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2024宿迁)有感于“兰”的品质,你想制作一枚兰花书签,勉励自己做“兰”一样的人。请结合对诗文的感悟,撰写书签上的文字。(不超过50字) (2023宿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2023南京改编)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教材设问 (八下《桃花源记》)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方法思路
此类题考查关联思维,注重探究能力,应建立角度意识,关注“异同点”,充分强化自身对核心考点的把握能力,不被形式所惑。阅读时,需注意:
(1)通读诗文,理解文意。通读诗歌和文言选段,把握其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
(2)审读题干,明晰方向。题目往往强调古诗文材料的组合考查,大多侧重考查手法分析、内容归纳、主旨理解、情感分析等,需通过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3)把握情境,理解关联。不论是同作者组合题中要求探究作者其人,还是同内容组合题中要求比对情感差异,都不得脱离情境作答,需要理解材料之间、试题之间的关联。
中考典例
[2024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莽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⑤,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 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 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实词解释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或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1)_______________
墓不当在其下 [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_______________
龂腭益奇 [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 (3)_______________
要以秋月为胜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______(填序号)
2.文言停顿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3.赏析语言 “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 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内容 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句翻译 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文联读·拓展延伸 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4分)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设问诗文联读·写作手法、形象分析 以下语句都描写了剑池,请简要分析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剑池怎样的特点。(4分)
①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
②剑池无底浸云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拓展设问诗文联读·主旨情感 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借助景或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请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谈谈作者借助虎丘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页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
考点1实词解释
方法思路
方法 阐释
课内迁移法 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意义来推断词义。
组词推断法 将该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相关语句的意思推测词义。
成语印证法 联系与该词相关的成语,借助成语的意思推测词语的意思。
字形推断法 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因而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语法推断法 由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性,进而推测词义。
结构推断法 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
通假代入法 用其他方法无法理解该实词时,可用一个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入试解。
考点2 虚词辨析
方法思路
方法 阐释
代入筛选 将已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逐一代入句中理解,挑选最能讲得通的。
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推断 一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位置推断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考点3 文言停顿
方法思路
1.划分朗读节奏(句内停顿)
方法 阐释
据语感 要根据语感和句子含义进行划分。
据意义 把句中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作一个“意义单位”,朗读时不宜将其分开,注意语意整体性。需注意: ①区分文言文单音节词,并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比较,朗读时要按意义划分,即“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②古代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封号、地名等不应分开,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③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句末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注:常见发语词:夫、若夫、盖、至若、至于、唯、故、则、何等。 ④“而”在句中作转折连词时,其前要停顿,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据语法 ①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以划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②动词和复杂的宾语之间可以划分,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③多个状语之间、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划分,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据句式 ①省略句中省略句子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②关注固定结构,如“……者,……也”“孰与……乎”等。
2.断句(句间停顿)
方法 阐释
据句意 通读文段,理解句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据标志 ①看名词(代词):注意在文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代词。 ②察动词:关注常见表示“说话”的动词,如曰、云、言、谓、白、禀、告、启等。 ③找虚词:关注句首虚词(夫、盖、唯、斯、已而、若夫、嗟夫、向使、无论、然则等)、句末虚词(已矣、也、矣、焉、耳、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何如等)。
据句式 关注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可帮助正确断句。
据修辞 文言文常用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多四六句,可据此断句。
考点4 语句翻译
方法思路
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依照原文逐字翻译为主,恰当调整、译出大意为辅。
方法 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职、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保留不变。
补 注意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删 删去无实际意义,只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作用的虚词。
换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 调整倒装句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考点5 内容理解
方法思路
1.内容理解与概括
2.主旨分析
考点6 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思路
考点7 文本鉴赏
方法思路
考点8 拓展延伸
方法思路
1.启示类:挖掘原文蕴含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
2.评价类:①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②表明自己态度;③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明理由。
3.建议类:根据题干,依据文中与之关联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注意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对比类:①读懂题干,把握比较点;②研读材料或链接材料,或课内知识,探究比较点;③根据要求,求同或求异。
5.其他类:无论考查何种类型,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深刻地领会文本内容、思想与情感倾向。②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③立足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或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典例
[2024淮安改编]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河北徙堤存焉。堤之两翼,居人数十家,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堤之西,方塘百顷,菱芡交翻,芙蕖万本,渔人弄篙,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①”。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②,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曰:“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选自清代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
[注] ①刘伶先生墓:清代淮安郡有刘伶台,祭祀西晋名士刘伶。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用无实而罢免。
1.文言停顿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
寺 之 后 有 敞 亭
2.实词解释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 先天下之忧而忧( )
(3) 堤之南一里许( )
(4) 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 )
3.拓展设问 虚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不以物喜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4.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理解【乙】文首段描写了刘伶台周边风光,请补全横线处内容。(4分)
6.拓展设问 文本鉴赏 传神的景物描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历来为人称道。【乙】文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设问 人物形象分析 文人风骨,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请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刘伶身上体现的文人风骨。(4分)
【链接材料】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韦庄: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注]伤时亦浩歌。
[注] 宁戚:春秋卫国人,年轻时怀才不遇,后在齐桓公出行路上,敲击牛角而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容理解 探究【甲】【乙】两文中“嗟夫”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设问 拓展延伸 从范仲淹和刘伶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寺之后/有敞亭
2.(1) 探求
(2) 在……之前
(3) 表示约数(答“左右”亦可)
(4) 离开
3.B
4.(1)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5.(示例)①数百棵樱桃树,茂密攒挤 ②行人如织,流连忘返(或红白缭目,香风扑人)
(每空2分,对象1分、特点1分,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均可)
6.把樱桃树比作雨伞,表现了樱桃树长得繁盛茂密(1分),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1分),表达出作者对刘伶台周边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
7.罢免官职,纵酒放达,豁达洒脱,不慕名利(2分)。行为放纵,反对黑暗现实;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
8.【甲】文:①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荣辱观的否定;②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的赞美;③抒发自己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①对刘伶以嗜酒保全自身高洁的理解;②对世人认为刘伶无实无用的否定;③对魏晋士人生存处境困窘的怜悯(或对魏晋时代黑暗政治的批判)。(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9.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要胸怀豁达(1分)。
【解析】
1.“寺之后”为主语,“有”为谓语,应断开。
3.“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中的“以”表原因,译为“因为”。A.表目的,来。B.表原因,因为。C.表方式,按照。D.表工具,用。
8.结合课内积累,【甲】文可从迁客骚人(二者之为)、古仁人、范仲淹自己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乙】文中,“嗟夫”是对刘伶遭遇的慨叹。魏晋时,“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刘伶以嗜酒保自身高洁,却被人视为无用无实,因此“嗟夫”中既有对刘伶的理解,也有对世人、时代的批判。可从刘伶、世人、时代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9.根据【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可以得出启示: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乙】文“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可知,魏晋时期,贤士没有办法容身,所以刘伶纵酒实是保全自身,继而得出启示:面对人生挫折,应心胸豁达。
参考译文
【乙】距离城东十五里,远远望去,那连绵不断又蜿蜒曲折的,就是黄河的旧河道了。黄河往北改道后,原来的河堤还保留着。河堤两旁,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房屋相连,酒旗随风摇曳,(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染织为生。堤南一里左右,一片绿荫茂密得犹如巨大的雨伞,数百柄簇拥着挤在一起,初看怀疑是松树林的树荫形成的样子,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是樱桃园。堤的西边,方塘百顷,菱与芡交织翻动,荷花万株,渔夫摇着竹篙,孩童戏水。那些往来于河堤上的人,被红白相间的景色缭乱了双眼,阵阵香气扑面而来,大多在此稍微休息而不愿离开。堤后有一座古寺,寺后则有一座敞亭,亭正梁上有小牌匾刻写着“晋刘伶先生墓”。
亭中央供奉着两尊泥像,左侧是刘伶,右侧是杜康。两位先生虽然身处不同时空,但却如同浮萍和水藻一般共处一室,大概把酒作为他们和睦的纽带吧!刘伶身穿绿色衣衫,头戴晋人巾,手持酒杯,侧目看着杜康微笑,仿佛在评点他的酿酒技艺高超之处的样子。唉!古往今来,很多人批评刘伶因酒而死,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大概在魏晋之时,通达事理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刘伶被罢免建威参军职务后,人们才开始指责他说无用,说无实。(然而)只有无用无实,于是才能够保全自己。所以我说:“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专题五 古诗词曲阅读
考点突破
类型一 内容理解
考点1 理解内容
方法思路
考点2 描绘画面
方法思路
考点3 意象意境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1.古诗词曲常见意象[见《古诗文言清单》P77—P80]
2.古诗词曲常见意境类型
类型 示例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华妙艳丽……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朴素自然……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怨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沉郁孤愁、幽僻冷寂……
考点4 形象分析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诗中常见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⑧爱恨情愁、感时伤别的形象;⑨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考点5 主旨情感
方法思路
需关注诗歌标题、注释(诗人境况)、直抒胸臆的词句、意象意境、典故等,见P63。
类型二 赏析探究
考点6 赏析语言
方法思路
1.炼字
2.品句
知识链接
1.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
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婉约、陆游的悲壮慷慨等。
2.常见词类表达效果
词类 表达效果
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形象,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副词 表示程度、范围、频率、时间等,突出描述对象在动作、状态上的变化,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数词 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突出特点。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叠词 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还能增强古诗词曲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考点7 写作手法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古诗词曲常用写作手法[见《古诗文言清单》P83—P84]
考点8 拓展延伸
常见设问
中考设问 (2024淮安)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024吉林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3扬州)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 (2022南通)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方法思路
1.启示感悟类。结合诗歌内容、情感及自身生活经验,不要脱离二者之一。
2.理解运用类。分析任务情境,把握具体要求,而后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3.评价观点、态度类。研读诗歌,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9 综合赏析
方法思路
中考典例
一、[2024淮安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其四)①
杨万里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
却是归鸿③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 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新年,杨万里奉旨承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③归鸿:南归的鸿雁。
1.主旨情感 阅读全诗,你从“莫空谈”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分析 、拓展延伸 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设问 写作手法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对中原父老遭受金朝压迫的痛苦命运的同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中原的批判和愤懑;③自己赴金却不能解救中原父老的无奈。(一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作者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一点1分,任答三点满分,分点表述或用第一人称想象均可,意对即可)
3.想象(1分)。前两句中,诗人想象中原父老见到使者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的金朝压迫之苦(1分),以此表达中原人民的故国之思,以及对南宋朝廷的谴责(1分)。
【解析】
1.“莫空谈”中一个“莫”字,指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中原父老与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是要借中原父老向使者倾诉,来表达自己对沦陷百姓的同情、对朝廷屈膝求和的不满以及自己面对此情此景的无奈。
2.本题首先要明确“归鸿”这一意象。“归鸿”本指归来的大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结合本诗提供的注释和全诗的情感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意对即可。
二、[2024扬州改编]诗歌阅读。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 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赏析语言 《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内容 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设问 描绘画面 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呈现的景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设问 意象意境、拓展延伸 根据下列语句,探究“菊”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萨都剌《过广陵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诗句选取如水的月光、洁白的冷霜及寂寥的雁声等意象,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清丽的特点。
2.诗人“自笑”自己多年来羁旅江南,一事无成,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感。
3.(示例)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扬子渡口,游子又将踏上远去的船儿,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冷伤感的景象。
4.诗人常赋予菊花特定内涵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和情思。一是伤感的象征,二是隐士的象征,三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解析】
1.抓住诗句中的独特意象,结合想象简要描述画面,分析画面特征,还要关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这两句诗中的“寒”“老雁”“霜”等字词无不透露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这也正是远离家乡、客居南方的诗人内心的反映。
4.探究意象,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意思是:江上一片秋风,芙蓉凋残,阶下几株黄菊,花气清鲜。芙蓉开败,而黄菊正鲜,两相映衬,隐喻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伤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借此彰显隐士之怀。“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虽然菊花开败了,枝无全叶,但它那挺拔的枝干仍在傲寒斗霜。这彰显出其孤标傲世的高洁品格。
专题六 古诗文联读
考点突破
考点 诗文探究
常见设问
中考设问 (2024苏州)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2024宿迁)有感于“兰”的品质,你想制作一枚兰花书签,勉励自己做“兰”一样的人。请结合对诗文的感悟,撰写书签上的文字。(不超过50字) (2023宿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2023南京改编)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教材设问 (八下《桃花源记》)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方法思路
此类题考查关联思维,注重探究能力,应建立角度意识,关注“异同点”,充分强化自身对核心考点的把握能力,不被形式所惑。阅读时,需注意:
(1)通读诗文,理解文意。通读诗歌和文言选段,把握其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
(2)审读题干,明晰方向。题目往往强调古诗文材料的组合考查,大多侧重考查手法分析、内容归纳、主旨理解、情感分析等,需通过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3)把握情境,理解关联。不论是同作者组合题中要求探究作者其人,还是同内容组合题中要求比对情感差异,都不得脱离情境作答,需要理解材料之间、试题之间的关联。
中考典例
[2024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莽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⑤,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 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 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实词解释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或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1)_______________
墓不当在其下 [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_______________
龂腭益奇 [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 (3)_______________
要以秋月为胜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______(填序号)
2.文言停顿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3.赏析语言 “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 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内容 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句翻译 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文联读·拓展延伸 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4分)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设问诗文联读·写作手法、形象分析 以下语句都描写了剑池,请简要分析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剑池怎样的特点。(4分)
①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
②剑池无底浸云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拓展设问诗文联读·主旨情感 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借助景或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请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谈谈作者借助虎丘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有人 (2)应当 (3)更加 (4)③
2.C
3.(示例1)“浸”更好。“浸”有浸泡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石没于剑池水中的景象,突出了剑池水深而清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幽美之感。
(示例2)“镇”更好。“镇”有压的意思,写出了剑池崖壁侧立池上的气势,突出了剑池崖高水深,给人以庄严之感。(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4.老僧锁门是日常动作,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为怕风景幽美的虎丘山离去,含蓄诙谐地表达对虎丘寺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意对即可)
5.(1) (坡石)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
(2) (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6.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感,抒发思念之情;望月发现自然规律,收获人生启迪。(意对即可)
7.①《游虎丘以望后五日》采用夸张和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剑池的高大陡峭。②《虎丘寺》采用俯视的视角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剑池的水深而清澈。
8.《游虎丘以望后五日》通过描写虎丘的传说故事和游览虎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虎丘壮丽秀美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的喜爱。《虎丘寺》通过描写剑池的壮丽之景和老僧锁寺门之事,表达了作者对虎丘寺优美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2.该句所写为人物“初入”的行为,可先找出句中的动词,如酌(舀取)、坐、摩挲、凝睇(注视)、沉思。再结合句意分析,“憨憨泉”为“酌”的宾语,“泉”后应断开;“吴王试剑石”为“坐”的宾语,“石”后应断开;“石缝”为“摩挲”的宾语,“缝”后应断开。
4.此诗中,作者描述了虎丘的神秘与精美。结尾两句,作者从老僧的心理出发,揣测老僧担心山移,表现出的其实是自己对虎丘寺美景的喜爱与不舍,用语诙谐。
6.此题需从题目所给诗文中找出写月的句子,再读链接材料,简述望月的感悟或收获。《游虎丘以望后五日》中,“把酒问月……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描写了仰望明月之美景,以及泛舟云海、于佛塔塔顶俯瞰苏州城的美好想象;《虎丘寺》中“望月登楼海气昏”描写了登楼望月时水汽迷蒙之景,为虎丘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露从”两句,诗人于月夜遥思故乡月明,借明月寄托自己的思乡念亲之意;“人有”三句中,词人有“月有阴晴圆缺”的感叹,悟出人世免不了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据此分析即可。
7.“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意思是剑池的两岸像刀劈开似的,侧面直立的石壁高达十仞。此句以夸张手法,直接描写了剑池的高大陡峭。“剑池无底浸云根”意思是剑池深不见底,连云彩的根部都浸没其中。根据《虎丘寺》第一句可知,此句应以俯视视角观剑池,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剑池之水的深不见底和清澈。
参考译文
虎丘山,是用“扁诸”剑陪葬吴王阖闾的地方,白虎气势腾于其上,曾让秦始皇感到惊异。对于吴王阖闾的墓穴如今已不知道确切位置,有人说在佛塔的下面,又(有人)说在剑池的下面。剑池的两岸像刀劈开似的,侧面直立的石壁高达十仞,大概是石头滑动而天然形成的。寒冷的泉水从这些孔洞中涌出,而后停聚于此。吴王阖闾的墓穴不应当在剑池下面,料想佛塔距离它更近。
从阊门进去雇小船,过五里路就到了虎丘寺的大门。刚进去,先喝了憨憨泉的泉水,再坐在吴王试剑石上,摩挲着石头的缝隙,为此注视、沉思很久。再进去,就看见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石头,凹凸不平的怪石更加奇特。一块坚硬的坡石像磨刀石一样,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石头挨着水面的地方,是白莲池。紧靠着白莲池且灌木茂盛,充塞在里面的,是清远道士放鹤的溪涧。沿着溪涧往上游走,登上大雄阁,往右走过剑池石桥,望见佛塔后在此休息。待身体舒展后,又下到可中亭,观看生公点头石。(接着)又向右上方攀登,然后品尝陆羽泉的泉水,这石洞(的泉水)与慧山(的泉水)相似,但味道稍逊一筹。
这里游览的人像集市一样多,要把秋月作为美景。在千人石上,古树盘绕高大,人们把酒问月,醉了就躺在石头上,抬头看天空中云气低垂,一定会恍惚地以为好像乘木筏遨游于斗牛星间。如果登上佛塔顶部,俯瞰苍茫大地,远望湖天之间捧起一轮明月,月光遍照苏州,(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