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诗词曲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古诗词曲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部分
/
专题五 古诗词曲阅读
考 点 突 破
中 考 典 例
类型一 内容理解
方法思路
考点
1
理解内容
方法思路
考点
2
描绘画面
方法思路
考点
3
意象意境
知识链接
1.古诗词曲常见意象[见《古诗文言清单》P77—P80]
2.古诗词曲常见意境类型
类型 示例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华妙艳丽……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朴素自然……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怨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沉郁孤愁、幽
僻冷寂……
方法思路
考点
4
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 诗中常见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
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⑧爱恨情愁、感时伤别的
形象;⑨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方法思路
需关注诗歌标题、注释(诗人境况)、直抒胸臆的词句、意象意境、典故等。
考点
5
主旨情感
类型二 赏析探究
方法思路
1.炼字
考点
6
赏析语言
2.品句
知识链接
1.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
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
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婉约、陆游的悲壮慷慨等。
2.常见词类表达效果
词类 表达效果
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形象,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
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副词 表示程度、范围、频率、时间等,突出描述对象在动作、状态上的变化,体现
意境,传达感情。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数词 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突出特点。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
叠词 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还能增强古诗词曲的节奏感和音韵
感。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方法思路
知识链接 古诗词曲常用写作手法[见《古诗文言清单》P83—P84]
考点
7
写作手法
常见设问
中 考 设 问 (2024淮安)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024吉林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
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
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3扬州)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
简述理由。
(2022南通)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考点
8
拓展延伸
方法思路
1.启示感悟类。结合诗歌内容、情感及自身生活经验,不要脱离二者之一。
2.理解运用类。分析任务情境,把握具体要求,而后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3.评价观点、态度类。研读诗歌,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方法思路
考点
9
综合赏析
一、[2024淮安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其四)
杨万里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 诉不堪。
却是归鸿 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 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
新年,杨万里奉旨承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
③归鸿:南归的鸿雁。
1.主旨情感 阅读全诗,你从“莫空谈”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莫空谈”中一个“莫”字,指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中原父老与使者谈的话
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是要借中原父老向使者倾诉,来
表达自己对沦陷百姓的同情、对朝廷屈膝求和的不满以及自己面对此情此景的无奈。
①对中原父老遭受金朝压迫的痛苦命运的同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
中原的批判和愤懑;③自己赴金却不能解救中原父老的无奈。(一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
意对即可)
2.形象分析 、拓展延伸 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作者说些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确“归鸿”这一意象。“归鸿”本指归来的大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结合本诗提供的注释和全诗的情感主旨展开
合理想象,意对即可。
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
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作者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一点1分,任答三点满分,
分点表述或用第一人称想象均可,意对即可)
3.拓展设问 写作手法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1分)。前两句中,诗人想象中原父老见到使者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
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的金朝压迫之苦(1分),以此表达中原人民的故国之思,以及对
南宋朝廷的谴责(1分)。
二、[2024扬州改编]诗歌阅读。
过广陵驿
萨都剌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 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 ,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 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
故称淮海客。
1.赏析语言 《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
一声霜满天”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诗句选取如水的月光、洁白的冷霜及寂寥的雁声等意象,视听结合,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清丽的特点。
解析:抓住诗句中的独特意象,结合想象简要描述画面,分析画面特征,还要关注其中蕴
含的诗人的情感。这两句诗中的“寒”“老雁”“霜”等字词无不透露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这也正是远离家乡、客居南方的诗人内心的反映。
3.拓展设问 描绘画面 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呈现的景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扬子渡口,游子又将踏上远去的船儿,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冷伤感的景象。
2.理解内容 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自笑”自己多年来羁旅江南,一事无成,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感。
4.拓展设问 意象意境、拓展延伸 根据下列语句,探究“菊”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分)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萨都剌《过广陵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常赋予菊花特定内涵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和情思。一是伤感的象征,二是隐士的象征,三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解析:探究意象,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意思是:
江上一片秋风,芙蓉凋残,阶下几株黄菊,花气清鲜。芙蓉开败,而黄菊正鲜,两相映衬,
隐喻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伤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借此彰显隐士之怀。“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虽然
菊花开败了,枝无全叶,但它那挺拔的枝干仍在傲寒斗霜。这彰显出其孤标傲世的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