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学校开启“汉字在身边”活动周活动,请你参与。(25分)
1.(2025八下·滨江期末)探究字形:甲骨文的“旨”由“”(匕,食匙)和“”(口,嘴巴)构成。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中的( )章节,可知“旨”是会意字。
A.《说文解字》 B.《诗经》 C.《战国策》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甲骨文的 “旨” 由 “匕(食匙)” 和 “口(嘴巴)” 构成,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本义与饮食的滋味相关,体现了 “用食匙往口中送食物,品尝滋味” 的含义。要了解 “旨” 作为会意字的特点,需要借助专门分析汉字字形、解释字义的著作。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章节专门围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展开,而《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尤其注重对会意字、象形字等造字法的阐释,能够清晰说明 “旨” 由 “匕” 和 “口” 会意而成的构字逻辑。 《诗经》章节主要探讨诗歌总集《诗经》的内容、体制和影响,与汉字字形分析无关;《战国策》章节聚焦于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特色,同样不涉及汉字构形研究。因此,应选择《说文解字》章节。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2025八下·滨江期末)梳理字义:请将以下语句分别填入对应的横线处,形成正确的“字义地图”。
A.天子谕告臣民曰诏旨,下承上曰奉旨。(《正字通》)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
C.阮(阮籍的诗歌)旨遥深。(《文心雕龙》)
【答案】①B;②A;③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① 此句中 “旨” 用的是其本义,指食物的美味。句子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与 “旨” 最初和饮食滋味相关的本义相符。 ② 这里 “旨” 由 “美味” 引申为 “旨意、命令”,特指上级对下级的指示。“诏旨” 指天子的命令,“奉旨” 指承受上级的命令,体现了 “旨” 在社会交往中表示权威指令的引申义。 ③ 此处 “旨” 进一步引申为 “意旨、主旨”,指文章或言论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句子是说阮籍的诗歌主旨深远,体现了 “旨” 在文化语境中表示思想内涵的引申义。
故答案为: ①B;②A;③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025八下·滨江期末)◎美食文化组围绕“旨”的本义,品鉴杭州的美食味道,为糖藕老店录制短视频。
短视频制作说明
制作目的 解码糖藕风味,宣传美食工艺
画面概要 慢镜头呈现手艺人选莲藕、填糯米、煮糖汁的过程;中景拍摄游客手举糖藕、醉心于品尝的画面。
配音内容 当满觉陇的金桂zhuì( )满枝头,杭城的秋日便在糖藕的甜香里舒展。
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间,红糖与冰糖交融成琥珀色的汁液,让每寸藕肉都浸透岁月的回甘。桂花飘落汤锅,芬芳在蒸汽中升腾,似白居易笔下的“桂子落秋月”,在廊柱砖瓦间萦rào成诗篇。
咬开半透明的藕段,莲藕的清爽是糯米的软润是,糖汁的浓醇是。三重滋味在舌尖层层叠叠,演yì着杭城的千年风华,诉说着江南的情韵绵延。
3.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萦rào 演yì
4.请从备选汉字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填入语段中括号处,并解释原因。
备选汉字:坠 缀
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短视频制作说明”横线处的一项是( )
A.断桥的缠绵 苏堤的灵秀 白堤的柔美
B.白堤的柔美 断桥的缠绵 苏堤的灵秀
C.苏堤的灵秀 白堤的柔美 断桥的缠绵
D.苏堤的灵秀 断桥的缠绵 白堤的柔美
6.“配音内容”能否达成短视频的制作目的?请发表看法并简述理由。
【答案】3.绕;绎
4.选“坠”。“坠”隐含“重量”之意,令人联想到桂花稠密地开放在枝头的状态,化静为动。选“缀”。“缀”表示“装饰、连接、点缀”,描绘了桂花如饰品般稠密开放在枝头的状态,生动形象。
5.C
6.可以达成目标。文字细致地讲出了糖藕的风味。比如用“清爽”“软润”“浓醇”等词来形容味道,令人感受鲜明。文字突出美食的制作工艺。如通过“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写出了糖藕的制作工艺。文字生动形象,有韵味。如引用白居易的诗,令人印象深刻,适合宣传。(或:“间”“甘”“篇”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宣传。)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见解表述;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萦 rào” 指盘旋往复、环绕,“绕” 有缠绕、环绕之意,符合 “芬芳在廊柱砖瓦间环绕” 的语境,书写时注意右边是 “尧”。 “演 yì” 指展现、表现,“绎” 有演绎、展现的意思,“演绎着杭城的千年风华” 准确表达了通过糖藕滋味展现杭州历史文化的内涵,“绎” 字左边为 “纟”,右边是 “睪”,需注意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绕;绎
4.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选 “坠”:“坠” 有下落、沉重之意,隐含 “重量” 感,用在这里能让人联想到满觉陇的桂花因数量繁多而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的景象,仿佛桂花在枝头微微颤动,化静为动,生动地展现出桂花繁茂的状态。 选 “缀”:“缀” 有装饰、连接、点缀的意思,将桂花比作精美的饰品,描绘出桂花像点缀在枝头的饰品般稠密绽放的样子,既体现了桂花的繁多,又赋予其精致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日桂花满枝的美景。
故答案为:选“坠”。“坠”隐含“重量”之意,令人联想到桂花稠密地开放在枝头的状态,化静为动。选“缀”。“缀”表示“装饰、连接、点缀”,描绘了桂花如饰品般稠密开放在枝头的状态,生动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横线处需要与 “莲藕的清爽”“糯米的软润”“糖汁的浓醇” 这三重滋味依次对应,且要体现江南的情韵。“苏堤的灵秀” 与莲藕的清爽灵动相契合,“白堤的柔美” 与糯米的软润温和相符,“断桥的缠绵” 与糖汁的浓醇悠长呼应,这种搭配从景物特点到情感氛围都与糖藕的三重滋味形成巧妙的对应,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因此 C 选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解码糖藕风味来看,配音内容中 “莲藕的清爽”“糯米的软润”“糖汁的浓醇” 等词语,精准地描绘出糖藕的三重滋味,让观众能鲜明地感受到糖藕的独特风味,符合 “解码糖藕风味” 的目的。 从宣传美食工艺来讲,“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 等语句,详细描述了糖藕的制作步骤,清晰展现了其制作工艺,突出了手艺人的用心,达到了宣传美食工艺的效果。 此外,配音内容富有文学韵味,引用白居易 “桂子落秋月” 的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间”“甘”“篇” 等字注重押韵,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非常适合用于宣传,进一步助力达成制作目的。
故答案为:可以达成目标。文字细致地讲出了糖藕的风味。比如用“清爽”“软润”“浓醇”等词来形容味道,令人感受鲜明。文字突出美食的制作工艺。如通过“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写出了糖藕的制作工艺。文字生动形象,有韵味。如引用白居易的诗,令人印象深刻,适合宣传。(或:“间”“甘”“篇”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宣传。)
(2025八下·滨江期末)诗文品读组根据“旨”的引申义,开展相关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古诗文的旨韵,藏于山水之间,隐于情志深处,亦显于哲思之中。山水之韵,是常建诗中“① ____,禅房花木深”的幽静祥和,亦是《诗经》中“兼葭苍苍,②____”的朦胧渺茫。
情志之韵,于陶渊明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寄托,于孟浩然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求仕之心,( ) 。
哲思之韵,在《庄子》“化而为鸟,③____超越世俗的精神;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____ ,⑤____”的旷达襟怀中,凝结着突破空间阻隔的情谊。
7.请将语段横线处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8.从以下诗词内容中选择连续的两句,在( )处补写成完整恰切的句子,与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
诗词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送友人》
【答案】7.①曲径通幽处;②白露为霜;③其名为鹏;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8.示例一:于李白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离别不舍。
示例二:于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 示例三:于苏轼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坚守。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①此句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通往禅房的小路曲折幽深,周围花木繁茂的景象,体现了山水之间的幽静祥和之韵,与 “禅房花木深” 衔接自然,符合语境中对山水之韵的描述。 ②出自《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渺茫的意境,展现了《诗经》中山水景象的独特旨韵,与前文 “朦胧渺茫” 的特点相契合。 ③ 源自《庄子 北冥有鱼》,前文提到 “化而为鸟”,紧接着便是 “其名为鹏”,鹏鸟的形象蕴含着超越世俗的精神,体现了哲思之韵中对自由与超越的追求,符合《庄子》的哲思内涵。 ④⑤ 这两句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近在身边一样。诗句突破了空间的阻隔,展现出旷达的襟怀和深厚的情谊,体现了哲思之韵中对友情的深刻理解。
故答案为: ①曲径通幽处;②白露为霜;③其名为鹏;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送友人》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浮云喻游子心意,以落日比故人深情,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与前文 “于陶渊明是…… 理想寄托”“于孟浩然是…… 求仕之心” 构成排比,从不同诗人的情志角度展现了古诗文的情志之韵,符合语境要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这两句,体现了杜甫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和忧民情怀,是诗人情志的集中体现。将其纳入排比句中,与其他诗人的情志相互呼应,丰富了情志之韵的内涵,句式也与前文保持一致。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通过孤鸿不肯栖息于寒枝、独宿沙洲的形象,寄托了苏轼高洁自守、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怀。作为排比句的一部分,既符合 “情志之韵” 的主题,又展现了不同诗人的独特情志,使排比结构完整且富有层次感。
故答案为:示例一:于李白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离别不舍。
示例二:于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 示例三:于苏轼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坚守。
二、班级开展山水游记品读活动,请你参加。(15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听天籁之音的地方
①与朋友游览完烟霞胜境后,突然有了一个念想,何不把“烟霞三洞”看个遍?隔了一天,我独自再登烟霞洞,沿步道下山,一路古藤老树、陡峭岩石,与云霞相伴,清幽静谧。
②“烟霞三洞”中海拔高度处于老二的水乐洞同样位于南高峰山腰,下山行走约一刻钟工夫就来到它的入口。山门柱子上挂着楹联,内容取自元朝杨载《水乐洞》诗中的两句“悬崖滴水鸣金磬,激涧流泉走玉砂”。一语道亮点,给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预告。
③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一处围着矮墙而无人值守的院落,但见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
④走到洞口,迅即映入眼帘的是溶洞两旁布满的石刻,原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也时兴在泉池周围岩壁上“跟帖”留言,由于饱经沧桑,大多已被岁月消蚀,一目了然的如:“听无弦琴” “高山流水”“空谷传声”等。
⑤我在洞穴内来来回回地走了两遭,却只闻水声不见水,这水好像是一刻不停地在崖壁间穿梭往来,惟有以听觉感受山水之奇妙;而回到洞口,才见清泉如注,方知古人为何有“清泉潺潺,声如金磬”之感悟了。
⑥这里的“水”,不像灵隐寺前的冷泉溪,引泓西来,透着宁静的禅意,似一串灵动的“佛珠”,透着缕缕身处佛境释然的香火气,一心拜佛求神又熙来攘往的信徒们,了无聆听冷泉溪水奔流不息的氛围和心情。
⑦也不像九溪十八涧上的十里清流,那是上苍抛下的一条玉带,将烟树、飞瀑、古道,还有拍婚纱照的新人、卖茶叶蛋的老人、露营躺在垫子上望着天的一家子人,缠合勾勒出了一幅天然图画。 ⑧我面前的水乐洞,则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造化。溪焉 泉焉 泓焉 只是源源不绝振振而出,来无踪去无影……在这里,尘世的喧嚣戛然而止,纷扰的目光无法触及,于四周的静谧中让你专心致志地聆听天籁之音。
⑨我估摸着,杭州最有乐感的洞壑大体在此了。北宋熙宁二年,郑獬(xiè)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从开封知府被贬至杭州任知州,心中郁闷的他跟友人来此游玩,面对奇观,有感而发,于是遂命名为“水乐洞”。
⑩一年后郑獬调离杭州,苏轼为避朝堂纷争,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喜爱大自然山水的他很快找寻到了这里,一番感知并写下《水乐洞小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乃知庄生所谓天籁,盖无在不有也。”
“老市长”小记中的“宫商”为中国古乐“宫、商、角、徵、羽”中的头两音,其五音齐全组合成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也是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看来,这天籁之音古已有之确凿无疑了。
每每徜徉在西湖山水之间,目睹古人留下的诸多印记,仿佛能生出莫名的关联。于是,若有所思地揣摩着留下印记的游人抑或雅士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然后饶有兴致地去搜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
人说音乐是走进人心最短的路。诚然,音乐也能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让你我以及更多的朋友走进诗意盎然、幽谷流声的水乐洞,聆听这千百年来不变的天籁之音。
(《钱江晚报》,有删改)
9.阅读文章,梳理作者探访水乐洞的过程,在下图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0.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任选一句即可)
①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一处围着矮墙而无人值守的院落,但见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请从句式角度谈谈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②溪焉?泉焉?泓焉?只是源源不绝振振而出,来无踪去无影……
(“溪焉?泉焉?泓焉?”能否改为“溪!泉!泓!”,为什么?)
11.文中《水乐洞小记》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皆以水为写作对象,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水乐洞小记》 《小石潭记》
水的特质 声空砻然, (文中词) 清澈、寂寥
文人情感 苏轼借水声消解政治纷扰, 暗含 。 柳宗元以水喻心,抒发忧乐交织的复杂 况味。
结论:文人常以“水”为载体,在自然之声中 。
12.水乐洞对于作者而言,像是以下哪种角色 请任选一项,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A.心灵的慰藉者 B. 历史的讲述者 C.文化的传承者
【答案】9.①到洞穴内;②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③溶洞两旁布满石刻
10.①运用短句,描绘院落景色,富有音韵节奏美,突出其清幽静谧的特点。②不能,“溪焉?泉焉?泓焉?”是疑问语气,表现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疑惑,改后为感叹语气,失去了这种意味。(或:能,三个感叹号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11.真若钟鼓;对自然奇观的喜爱,对仕途不顺的超脱等;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
12.示例一:选A。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作者在此聆听天籁之音,能让内心归于宁静,消解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放松,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水乐洞给予作者情感上的抚慰。
示例二:选B。水乐洞的石刻与文人题咏,如郑獬命名、苏轼题记等,承载着过往文人的故事与心境,像历史的讲述者,向作者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积淀。
示例三:选C。水乐洞留存的石刻、古人题咏,蕴含着音乐文化(如“宫商”等古乐元素),传承着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作者眼中犹如文化的传承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者探访水乐洞的过程依次为:首先来到水乐洞的入口,看到山门柱子上的楹联;接着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院落,此处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之后走到洞口,看到溶洞两旁布满石刻;随后到洞穴内,来回走动中只闻水声不见水,感受山水之奇妙;最后回到洞口,见到清泉如注,领悟古人对水声的感悟。
故答案为:①到洞穴内;②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③溶洞两旁布满石刻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 句中 “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 运用了一系列短句,句式简洁明快。这种短句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富有音韵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精准地勾勒出院落的景色特点。每一个短语都如同一个独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全方位展现了院落的清幽与静谧,突出了这里人少景幽的氛围,与后文水乐洞的宁静相呼应,为下文聆听天籁之音做了铺垫。 ② 不能改为 “溪!泉!泓!”。“溪焉?泉焉?泓焉?” 使用疑问语气,连续三个问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面对水乐洞之水时,对其形态究竟是溪、是泉还是泓的疑惑与探究,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水的好奇。而改为 “溪!泉!泓!” 后,变成了感叹语气,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惊讶,但失去了原有的疑惑感和探究意味,无法准确传达作者当时对水的形态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也削弱了文字的张力。
故答案为:①运用短句,描绘院落景色,富有音韵节奏美,突出其清幽静谧的特点。②不能,“溪焉?泉焉?泓焉?”是疑问语气,表现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疑惑,改后为感叹语气,失去了这种意味。(或:能,三个感叹号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水乐洞小记》中,水的特质除了 “声空砻然”,还有 “真若钟鼓”,文中明确提到 “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苏轼借水声消解政治纷扰,暗含对自然奇观的喜爱,以及在仕途不顺时从自然中获得的超脱与释然。两位文人都以 “水” 为载体,在自然之声中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无论是苏轼在水乐洞的感悟,还是柳宗元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都体现了自然之水对文人心灵的滋养与抚慰。
故答案为:真若钟鼓;对自然奇观的喜爱,对仕途不顺的超脱等;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选 A(心灵的慰藉者)。水乐洞的环境清幽静谧,“尘世的喧嚣戛然而止”,作者在此能专心致志地聆听天籁之音。在这自然的水声中,所有的纷扰都被隔绝,内心得以平静。对于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疲惫或烦恼的作者来说,这里就像一个心灵的港湾,能让他暂时忘却外界的压力,获得心灵上的放松与慰藉,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所以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 选 B(历史的讲述者)。水乐洞留存着诸多历史印记,溶洞两旁布满文人墨客的石刻,如 “听无弦琴”“高山流水” 等,这些都是历史的痕迹。郑獬被贬杭州时为其命名 “水乐洞”,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写下《水乐洞小记》,这些过往文人的故事和心境都依附于水乐洞而存在。作者徜徉其间,通过这些印记揣摩古人的心境,搜寻背后的故事,就像在听水乐洞讲述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因此水乐洞是历史的讲述者。 选 C(文化的传承者)。水乐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山门楹联取自元朝杨载的诗句,体现了诗词文化的影响;苏轼《水乐洞小记》中提到 “宫商” 等古乐元素,将水声与古乐联系起来,传承了音乐文化;文人墨客的石刻则承载着书法和文学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水乐洞得以留存和延续,作者通过探访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水乐洞就像一个载体,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它是文化的传承者。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A。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作者在此聆听天籁之音,能让内心归于宁静,消解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放松,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水乐洞给予作者情感上的抚慰。
示例二:选B。水乐洞的石刻与文人题咏,如郑獬命名、苏轼题记等,承载着过往文人的故事与心境,像历史的讲述者,向作者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积淀。
示例三:选C。水乐洞留存的石刻、古人题咏,蕴含着音乐文化(如“宫商”等古乐元素),传承着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作者眼中犹如文化的传承者。
三、班级进行演讲主题探究活动,请参加活动。(14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叶朗
①今天我主要就人生方面谈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不系统,都是个人的体会,平时我和学生最常提到的,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②今年,我在开学典礼上曾讲过这个问题。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追求。因为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淮南子》中有一段话我很赞同: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即“不得乐也”。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这时,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他就能喘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把他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他就会感到更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 岂不乐哉 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③在精神追求方面,我们经常说“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 就是指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限的,内容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大致而言,人生内容有以下三个层面。
④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过去有人说某人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这是第一个层面。
⑤第二个层面是事业。我们的同学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雄心。事业是不同的,做学问是一种事业,做军事家、外交家等等都是事业,比尔·盖茨也同样是在做事业。人生总是要成一番事业的,对我们同学来说则是要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做一番贡献。
⑥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朱光潜先生讲过三种态度:对一棵树,科学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三者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功利的,一个是审美的。审美是超越功利的,我们的同学不能总被功利的东西占据头脑,不能让功利把审美赶跑了。
⑦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关键是怎样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事业的层面可以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在事业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意念,凡是审美的东西都是创造的,当事业上升到 创造时,可与审美相当。反过来,审美的东西也有助于事业,审美对于鉴别力、设计力等都 很重要。审美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柴米油盐中也可以有审美,审美与人生体验是相互关 联的。
⑧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 人生境界。
(节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有删改)
13.请结合本文内容,梳理演讲稿的框架思路。
14. 以下内容是同学们在聆听演讲时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注开场:演讲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有助于听众直接把握演讲主题。
B.关注重点:演讲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第一需要,它让我们超越对物质的要求。
C.关注技巧:多次用“我们”“我们的同学”,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表达更亲切自然。
15.小滨同学选择下列语段进行模拟演讲,请你一起参与。
演讲内容 演讲技巧运用一 演讲技巧运用二
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 上 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 岂不乐哉 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 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请结合内容,对左侧文段从重音、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任选其二 ) 小滨认为文段加点部分可进一步增强说服力。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位名著人物,结合其生 平经历,补充内容,支撑观点。 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贝多芬(《名人传》)
【答案】13.①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②事业;③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
14.B
15.演讲时,声音可从平缓渐入激昂,比如“大哉”“乐哉”用重音并拖长音调,展现豪迈感;语气要从陈述转为赞叹,配合仰头望“星空”的手势(手可虚抬指向斜上方);表情随“壮丽山河”露出向往神情;“不断超越的过程”前稍停顿,说到“精神追求”时目光坚定扫视听众,身体可微微前倾,用肢体语言强化情感共鸣。A.保尔出身贫寒,在革命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以钢铁意志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用文字继续战斗,他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不断超越自我。B.孙少平从陕北农村到县城揽工、煤矿做工,即便满身伤痕仍坚持读书,并重返矿洞, 在苦难中坚守精神高地,他在“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中诠释了突破环境束缚的精神追求。C.贝多芬26岁失聪,但他挺过绝望,用牙咬着木棍感受钢琴震动,在“无声世界”中创作《命运交响曲》,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巅峰,成就对音乐与生命的永恒追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演讲稿开篇直接提出核心观点,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接着阐述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追求,并通过《淮南子》中的例子说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随后详细分析人生内容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俗务、事业和审美,指出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最后总结强调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整体思路从提出观点,到分析原因、拆解人生层面,再到给出实践方法,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故答案为: ①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②事业;③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
14.AC.正确。
B. 文中提到 “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精神追求是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而非 “精神追求是第一需要”,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重音与语气:“泰山之巅”“日月星辰”“壮丽山河” 可稍加重音,突出景象的宏大;“岂不大哉?”“岂不乐哉?” 用反问语气,且 “大哉”“乐哉” 加重语气并略微拖长,展现登上泰山后的豪迈与喜悦之情。 动作与表情:说到 “登上泰山之巅” 时,可做出向上攀登的手势,身体微微前倾,眼神望向远方,表情流露出向往与赞叹;提到 “不断超越的过程” 时,手势可从低处缓缓向上抬起,象征超越的轨迹,表情变得坚定,增强感染力。 选择 A.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出身于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参加革命后,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多次负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他从未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即使后来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依然没有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用文字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坚定的革命者,再到在困境中以笔为武器的战斗者,保尔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精神高度的过程,充分印证了人需要精神追求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选择 B.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从贫瘠的黄土高原农村走出,最初在县城揽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后来到煤矿工作,面对艰苦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的磨难,依然坚持读书、思考,不断提升自我。他拒绝了安逸的农村生活,选择在更广阔的世界中闯荡,即使遍体鳞伤也不退缩。孙少平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始终坚守精神追求,从乡村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劳动者,实现了对自身环境和局限的超越,很好地支撑了观点。 选择 C. 贝多芬(《名人传》):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遭遇了失聪的打击,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灾难。他曾陷入深深的绝望,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重新振作。他用牙咬着木棍感知钢琴的震动,在无声的世界中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作,将生命的痛苦转化为艺术的力量。贝多芬从身体的残缺到精神的升华,从个人的不幸到为人类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人生轨迹正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精神极致的生动体现,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故答案为:演讲时,声音可从平缓渐入激昂,比如“大哉”“乐哉”用重音并拖长音调,展现豪迈感;语气要从陈述转为赞叹,配合仰头望“星空”的手势(手可虚抬指向斜上方);表情随“壮丽山河”露出向往神情;“不断超越的过程”前稍停顿,说到“精神追求”时目光坚定扫视听众,身体可微微前倾,用肢体语言强化情感共鸣。A.保尔出身贫寒,在革命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以钢铁意志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用文字继续战斗,他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不断超越自我。B.孙少平从陕北农村到县城揽工、煤矿做工,即便满身伤痕仍坚持读书,并重返矿洞, 在苦难中坚守精神高地,他在“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中诠释了突破环境束缚的精神追求。C.贝多芬26岁失聪,但他挺过绝望,用牙咬着木棍感受钢琴震动,在“无声世界”中创作《命运交响曲》,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巅峰,成就对音乐与生命的永恒追求。
四、品读古诗文,完成学习任务。(16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甲】卖柑者言
明刘基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②所市于人者,奉祭祀,供宾客乎 将炫外以惑愚瞽③乎?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④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饭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有删减)
注:①刘基:明初开国文臣,其散文多讽喻时政。②若:你。③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瞎子。④伊、皋 (gāo):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
【乙】入京
明 于谦
绢帕麻菇①与线香,
本资②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③话短长。
注:①麻菇:另有版本为“蘑菇”。②资:供给。③闾阎: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善藏柑 弗学,不知其善也
B.干若败絮 皆若空游无所依
C.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退而思其言 其真无马邪
17.用“/”为甲文划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甲文中“卖者笑曰”,请选择或自拟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卖者的笑,并简述理由。
A.无奈地 B.嘲弄地 C.意味深长地 D. ▲
19.甲文中有许多问句和感叹句,富有情感表现力,可借鉴到乙诗的朗读中。请参考示例, 完成下表
例一:将炫外以惑愚瞽乎? 例二:甚矣哉,为欺也! “本资民用反为殃”后加 ( )(填“?”或“!”)
用反问语气,难道要炫 耀它的外表用来欺骗傻子和瞎子吗 表达作者对卖柑者的质疑。 发出感叹,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表达作者对卖柑者欺骗行为的极度愤慨。
20.【甲】文和【乙】诗都表达了对官场不良现象的批判。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则材料在批判方式上的不同。
【答案】16.B
17.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A.无奈地:笑中含对世风不实的无奈,叹世人难辨表里,只重虚华。B.嘲弄地:借卖柑之喻讽世,笑中藏对权贵表里不一、世俗愚昧的嘲弄。C.意味深长地:笑含深意,以卖柑为引,暗藏对官场与世风虚伪的揭露讽刺。
19.示例一:选问号,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表达于谦对贪官污吏挪用百姓物资的不满。
示例二:选叹号,表示感叹,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表达于谦同情老百姓遭受剥削遭遇。
20.《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批判。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作比,讽刺了徒有其表、不干实事的贪腐官吏,讽喻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入京》采用直抒胸臆(或对比)的方式批判。作者以“清风两袖”喻指自己的清廉,与贪污民膏的现象形成对比,表明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暗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译文:
【甲】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储藏柑橘,即使经过寒冬酷暑,柑橘也不会腐烂。他拿出的柑橘光彩鲜艳,有着玉石般的质地和金子般的色泽。但剖开柑橘里面,果肉却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就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用来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要炫耀外表来欺骗愚蠢的人和瞎子呢?这种欺骗行为也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好多年了,我卖柑橘,别人买柑橘,从来没听到过有什么非议,偏偏不能满足您的心意吗?世上做欺骗勾当的人可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您是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啊。
“如今那些戴着高大帽子、拖着长长腰带的人,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他们果真能建立像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救助,官吏奸邪却不知道禁止。看他们坐在高堂之上,骑着高大的马匹,醉饮醇厚的美酒,吃着肥美的鲜肉,哪一个不是看起来高大威严、令人敬畏呢?可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像金玉般华丽,内里却像破败的棉絮一样呢?如今您不察觉这些,却来查究我的柑橘!”
我沉默着,无法回应他。回来后思考他的话,难道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吗?是借柑橘来讽刺世事吗?
16.A.“善藏柑” 的 “善” 意为擅长、善于;“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 “善” 意为好的方面,两者意思不同。
B.“干若败絮” 的 “若” 意为像;“皆若空游无所依” 的 “若” 也意为像,两者意思相同。
C.“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的 “寡” 意为少;“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 “寡” 指老而无夫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D.“退而思其言” 的 “其” 指代卖柑者;“其真无马邪” 的 “其” 表示反问语气,意为难道,两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从三个层面揭露了官吏的无能:面对盗贼兴起不知道抵御,面对百姓困苦不知道救助,面对官吏奸邪不知道禁止。每个层面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在 “御”“救” 后断开,使句子节奏清晰,逻辑分明。
故答案为: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A. 无奈地:卖柑者从事卖柑行业多年,世人对他的行为从未有过质疑,唯独 “我” 提出疑问。他的笑中蕴含着对世风盛行欺诈却无人察觉的无奈,感叹人们只看重外表的虚华,难以分辨内在的真实,这种无奈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无声叹息。
B. 嘲弄地:卖柑者以自身卖柑的行为为引子,进而揭露那些 “峨大冠、拖长绅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他的笑带着对权贵阶层徒有虚名却无实际功绩的嘲讽,也暗含对 “我” 只关注柑的欺诈,却忽视官场更大欺诈的讽刺,充满了对世俗愚昧的嘲弄。
C. 意味深长地:卖者的笑并非简单的情绪流露,而是藏有深意。他借卖柑这件小事,引出对整个社会欺诈现象的议论,尤其是对官场的批判。这一笑既是对 我” 疑问的回应,更是一种暗示,引导 “我” 去思考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其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故答案为:A.无奈地:笑中含对世风不实的无奈,叹世人难辨表里,只重虚华。B.嘲弄地:借卖柑之喻讽世,笑中藏对权贵表里不一、世俗愚昧的嘲弄。C.意味深长地:笑含深意,以卖柑为引,暗藏对官场与世风虚伪的揭露讽刺。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示例一:选问号: 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 这种反问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作者对绢帕、麻菇、线香等本应利民的物品,却因贪官污吏的盘剥而变成百姓灾祸的不满与质问,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批判。 示例二:选叹号 :用感叹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 这种感叹饱含着作者对百姓遭受剥削、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凸显了贪官污吏的恶行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暗含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愤懑。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选问号,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表达于谦对贪官污吏挪用百姓物资的不满。
示例二:选叹号,表示感叹,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表达于谦同情老百姓遭受剥削遭遇。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托物讽喻) 的方式批判。作者以 “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却 “干若败絮” 的柑橘为喻,类比那些 “峨大冠、拖长绅者”,他们表面上是 “庙堂之器”,实则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才能。通过这种类比,含蓄而深刻地讽刺了官场中贪污腐败、欺世盗名的现象,借卖柑者之口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愤世嫉俗之情,批判方式委婉巧妙,引人深思。 《入京》采用直抒胸臆(对比) 的方式批判。诗中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直接点出本应供给百姓使用的物品,却因官场腐败变成了祸害百姓的东西,开门见山地道出社会问题。“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则以自身 “清风两袖” 的清廉与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形成鲜明对比,直接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在直白的表述中暗含对官场贪污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鲜明,情感强烈。
故答案为:《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批判。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作比,讽刺了徒有其表、不干实事的贪腐官吏,讽喻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入京》采用直抒胸臆(或对比)的方式批判。作者以“清风两袖”喻指自己的清廉,与贪污民膏的现象形成对比,表明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暗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五、心有所感,书写心怀。(50分)
21.(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挥别童年的玻璃弹珠,拍去跌倒后衣上的尘土,在时光的褶皱里,深藏“告别童年的转身”与“迎接青春的成长”。每一次转身,是对童真与懵懂的告别,是审视自我的觉察以及 迈向独立的勇气……
请以“转身与成长”为题目,或讲述你的故事,或分享你的感悟,或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范文:
转身与成长
书桌抽屉的角落,那颗磨得发亮的玻璃弹珠静静躺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童年那个总爱黏着妈妈的午后。而此刻,我指尖划过弹珠的纹路,忽然明白,有些转身,注定是成长的序章。
五年级那年的暑假,妈妈要去外地出差一周。出发前,她一遍遍叮嘱我:“早餐要热牛奶,放学记得关窗,作业别拖拉……” 我抱着她的胳膊撒娇:“你不在我怎么办呀?” 妈妈笑着刮我的鼻子:“试试自己长大呀。” 她走的那天,我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道,眼泪突然涌了上来 ——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面对一周的生活,像被抽走了主心骨。
第一天早晨,闹钟响了三遍我才爬起来,慌乱中打翻了牛奶,吐司烤得焦黑。站在厨房的狼藉里,我忽然想起妈妈每天早起为我准备早餐的样子,鼻子一酸,却咬着牙收拾干净,重新热了牛奶。那天放学,天空飘起小雨,我没带伞,淋着雨跑回家,书包湿透了。以往这种时候,妈妈总会拿着毛巾在门口等我,可现在,我只能自己擦干头发,把湿衣服一件件晾好。夜里写作业,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习惯性想喊 “妈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拿出草稿纸一遍遍演算,直到台灯下的影子拉长又缩短,终于解出答案时,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
一周里,我学会了定闹钟早起,学会了简单的热饭,学会了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妈妈回来那天,看到整洁的房间、记着作业完成情况的小本子,眼眶红了:“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我看着她,突然发现自己没再像从前那样扑进她怀里撒娇,而是笑着递上一杯温水:“妈妈,你累了吧?”
如今再看那颗玻璃弹珠,它承载着童年的依赖与娇憨,但我更清楚,那个在妈妈出差时笨拙却倔强地打理生活的自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身。转身不是遗忘,而是带着童年的温暖,学会独自面对风雨;成长也不是突然的蜕变,而是在每一次转身的挣扎与坚持里,悄悄长出铠甲。
原来,成长路上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过去的温柔告别,更是对未来的勇敢迎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告别童年” 与 “迎接青春” 为核心,关键词是 “转身” 与 “成长”,聚焦成长历程中从童真懵懂到独立觉察的转变过程,通过 “挥别玻璃弹珠”“拍去尘土” 等具象化表达,引导思考 “转身” 这一行为与 “成长” 之间的内在关联,属于成长感悟类的引导性材料。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转身” 指对童年的告别,不仅是形式上与童真事物(如玻璃弹珠)的分离,更暗含心理上对懵懂、依赖的告别;“成长” 则是转身之后的收获,体现为自我审视的能力、迈向独立的勇气,以及对青春责任的接纳。二者是因果关系:“转身” 是成长的起点,“成长” 是转身的结果。② 写作思路:写作需围绕 “具体的转身事件” 展开,通过 1-2 件童年到青春过渡中的典型事例(如告别依赖独自完成任务、面对挫折后调整心态),刻画 “转身” 的细节(动作、心理变化)和 “成长” 的体现(能力提升、认知成熟)。常见误区:避免只写 “成长” 而忽略 “转身” 的过程,或空谈道理缺乏事例支撑;重点应放在 “转身时的挣扎与决心” 和 “成长后的变化与感悟”,开头可通过童年场景(如玻璃弹珠、熟悉的旧物)引入,结尾点明转身对成长的意义,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转身告别依赖,在独立中成长 —— 通过告别父母的过度呵护,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2.转身面对挫折,在坚持中成长 —— 描写失败后的反思与调整,体现心态的成熟
3.转身告别浮躁,在沉淀中成长 —— 记录从贪玩到专注的转变,展现认知的提升
【点评】本文以 “妈妈出差一周” 为核心事件,通过 “打翻牛奶、淋雨回家、独自解题” 等细节,刻画转身过程中的笨拙与坚持,让 “转身” 有了具体载体,避免了抽象的 “成长” 说教。从 “抱着胳膊撒娇” 的依赖,到 “咬着牙收拾狼藉” 的倔强,再到 “递上温水” 的成熟,“我” 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转变同步推进,清晰展现了 “转身” 如何催生 “成长”。以 “玻璃弹珠” 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的 “光斑” 与结尾的 “承载童年” 形成呼应,既象征童年的纯真,又反衬成长的蜕变,结构完整紧凑。结尾点明 “转身不是遗忘,成长是悄悄长出铠甲”,将个人经历上升到成长的普遍意义,由事及理,让 “转身与成长” 的主题更具感染力。
1 / 1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学校开启“汉字在身边”活动周活动,请你参与。(25分)
1.(2025八下·滨江期末)探究字形:甲骨文的“旨”由“”(匕,食匙)和“”(口,嘴巴)构成。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中的( )章节,可知“旨”是会意字。
A.《说文解字》 B.《诗经》 C.《战国策》
2.(2025八下·滨江期末)梳理字义:请将以下语句分别填入对应的横线处,形成正确的“字义地图”。
A.天子谕告臣民曰诏旨,下承上曰奉旨。(《正字通》)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
C.阮(阮籍的诗歌)旨遥深。(《文心雕龙》)
(2025八下·滨江期末)◎美食文化组围绕“旨”的本义,品鉴杭州的美食味道,为糖藕老店录制短视频。
短视频制作说明
制作目的 解码糖藕风味,宣传美食工艺
画面概要 慢镜头呈现手艺人选莲藕、填糯米、煮糖汁的过程;中景拍摄游客手举糖藕、醉心于品尝的画面。
配音内容 当满觉陇的金桂zhuì( )满枝头,杭城的秋日便在糖藕的甜香里舒展。
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间,红糖与冰糖交融成琥珀色的汁液,让每寸藕肉都浸透岁月的回甘。桂花飘落汤锅,芬芳在蒸汽中升腾,似白居易笔下的“桂子落秋月”,在廊柱砖瓦间萦rào成诗篇。
咬开半透明的藕段,莲藕的清爽是糯米的软润是,糖汁的浓醇是。三重滋味在舌尖层层叠叠,演yì着杭城的千年风华,诉说着江南的情韵绵延。
3.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萦rào 演yì
4.请从备选汉字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填入语段中括号处,并解释原因。
备选汉字:坠 缀
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短视频制作说明”横线处的一项是( )
A.断桥的缠绵 苏堤的灵秀 白堤的柔美
B.白堤的柔美 断桥的缠绵 苏堤的灵秀
C.苏堤的灵秀 白堤的柔美 断桥的缠绵
D.苏堤的灵秀 断桥的缠绵 白堤的柔美
6.“配音内容”能否达成短视频的制作目的?请发表看法并简述理由。
(2025八下·滨江期末)诗文品读组根据“旨”的引申义,开展相关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古诗文的旨韵,藏于山水之间,隐于情志深处,亦显于哲思之中。山水之韵,是常建诗中“① ____,禅房花木深”的幽静祥和,亦是《诗经》中“兼葭苍苍,②____”的朦胧渺茫。
情志之韵,于陶渊明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寄托,于孟浩然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求仕之心,( ) 。
哲思之韵,在《庄子》“化而为鸟,③____超越世俗的精神;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____ ,⑤____”的旷达襟怀中,凝结着突破空间阻隔的情谊。
7.请将语段横线处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8.从以下诗词内容中选择连续的两句,在( )处补写成完整恰切的句子,与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
诗词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送友人》
二、班级开展山水游记品读活动,请你参加。(15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听天籁之音的地方
①与朋友游览完烟霞胜境后,突然有了一个念想,何不把“烟霞三洞”看个遍?隔了一天,我独自再登烟霞洞,沿步道下山,一路古藤老树、陡峭岩石,与云霞相伴,清幽静谧。
②“烟霞三洞”中海拔高度处于老二的水乐洞同样位于南高峰山腰,下山行走约一刻钟工夫就来到它的入口。山门柱子上挂着楹联,内容取自元朝杨载《水乐洞》诗中的两句“悬崖滴水鸣金磬,激涧流泉走玉砂”。一语道亮点,给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预告。
③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一处围着矮墙而无人值守的院落,但见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
④走到洞口,迅即映入眼帘的是溶洞两旁布满的石刻,原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也时兴在泉池周围岩壁上“跟帖”留言,由于饱经沧桑,大多已被岁月消蚀,一目了然的如:“听无弦琴” “高山流水”“空谷传声”等。
⑤我在洞穴内来来回回地走了两遭,却只闻水声不见水,这水好像是一刻不停地在崖壁间穿梭往来,惟有以听觉感受山水之奇妙;而回到洞口,才见清泉如注,方知古人为何有“清泉潺潺,声如金磬”之感悟了。
⑥这里的“水”,不像灵隐寺前的冷泉溪,引泓西来,透着宁静的禅意,似一串灵动的“佛珠”,透着缕缕身处佛境释然的香火气,一心拜佛求神又熙来攘往的信徒们,了无聆听冷泉溪水奔流不息的氛围和心情。
⑦也不像九溪十八涧上的十里清流,那是上苍抛下的一条玉带,将烟树、飞瀑、古道,还有拍婚纱照的新人、卖茶叶蛋的老人、露营躺在垫子上望着天的一家子人,缠合勾勒出了一幅天然图画。 ⑧我面前的水乐洞,则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造化。溪焉 泉焉 泓焉 只是源源不绝振振而出,来无踪去无影……在这里,尘世的喧嚣戛然而止,纷扰的目光无法触及,于四周的静谧中让你专心致志地聆听天籁之音。
⑨我估摸着,杭州最有乐感的洞壑大体在此了。北宋熙宁二年,郑獬(xiè)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从开封知府被贬至杭州任知州,心中郁闷的他跟友人来此游玩,面对奇观,有感而发,于是遂命名为“水乐洞”。
⑩一年后郑獬调离杭州,苏轼为避朝堂纷争,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喜爱大自然山水的他很快找寻到了这里,一番感知并写下《水乐洞小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乃知庄生所谓天籁,盖无在不有也。”
“老市长”小记中的“宫商”为中国古乐“宫、商、角、徵、羽”中的头两音,其五音齐全组合成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也是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看来,这天籁之音古已有之确凿无疑了。
每每徜徉在西湖山水之间,目睹古人留下的诸多印记,仿佛能生出莫名的关联。于是,若有所思地揣摩着留下印记的游人抑或雅士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然后饶有兴致地去搜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
人说音乐是走进人心最短的路。诚然,音乐也能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让你我以及更多的朋友走进诗意盎然、幽谷流声的水乐洞,聆听这千百年来不变的天籁之音。
(《钱江晚报》,有删改)
9.阅读文章,梳理作者探访水乐洞的过程,在下图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0.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任选一句即可)
①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一处围着矮墙而无人值守的院落,但见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请从句式角度谈谈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②溪焉?泉焉?泓焉?只是源源不绝振振而出,来无踪去无影……
(“溪焉?泉焉?泓焉?”能否改为“溪!泉!泓!”,为什么?)
11.文中《水乐洞小记》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皆以水为写作对象,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水乐洞小记》 《小石潭记》
水的特质 声空砻然, (文中词) 清澈、寂寥
文人情感 苏轼借水声消解政治纷扰, 暗含 。 柳宗元以水喻心,抒发忧乐交织的复杂 况味。
结论:文人常以“水”为载体,在自然之声中 。
12.水乐洞对于作者而言,像是以下哪种角色 请任选一项,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A.心灵的慰藉者 B. 历史的讲述者 C.文化的传承者
三、班级进行演讲主题探究活动,请参加活动。(14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叶朗
①今天我主要就人生方面谈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不系统,都是个人的体会,平时我和学生最常提到的,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②今年,我在开学典礼上曾讲过这个问题。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追求。因为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淮南子》中有一段话我很赞同: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即“不得乐也”。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这时,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他就能喘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把他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他就会感到更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 岂不乐哉 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③在精神追求方面,我们经常说“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 就是指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限的,内容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大致而言,人生内容有以下三个层面。
④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过去有人说某人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这是第一个层面。
⑤第二个层面是事业。我们的同学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雄心。事业是不同的,做学问是一种事业,做军事家、外交家等等都是事业,比尔·盖茨也同样是在做事业。人生总是要成一番事业的,对我们同学来说则是要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做一番贡献。
⑥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朱光潜先生讲过三种态度:对一棵树,科学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三者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功利的,一个是审美的。审美是超越功利的,我们的同学不能总被功利的东西占据头脑,不能让功利把审美赶跑了。
⑦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关键是怎样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事业的层面可以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在事业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意念,凡是审美的东西都是创造的,当事业上升到 创造时,可与审美相当。反过来,审美的东西也有助于事业,审美对于鉴别力、设计力等都 很重要。审美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柴米油盐中也可以有审美,审美与人生体验是相互关 联的。
⑧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 人生境界。
(节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有删改)
13.请结合本文内容,梳理演讲稿的框架思路。
14. 以下内容是同学们在聆听演讲时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注开场:演讲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有助于听众直接把握演讲主题。
B.关注重点:演讲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第一需要,它让我们超越对物质的要求。
C.关注技巧:多次用“我们”“我们的同学”,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表达更亲切自然。
15.小滨同学选择下列语段进行模拟演讲,请你一起参与。
演讲内容 演讲技巧运用一 演讲技巧运用二
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 上 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 岂不乐哉 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 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请结合内容,对左侧文段从重音、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任选其二 ) 小滨认为文段加点部分可进一步增强说服力。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位名著人物,结合其生 平经历,补充内容,支撑观点。 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贝多芬(《名人传》)
四、品读古诗文,完成学习任务。(16分)
(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
【甲】卖柑者言
明刘基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②所市于人者,奉祭祀,供宾客乎 将炫外以惑愚瞽③乎?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④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饭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有删减)
注:①刘基:明初开国文臣,其散文多讽喻时政。②若:你。③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瞎子。④伊、皋 (gāo):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
【乙】入京
明 于谦
绢帕麻菇①与线香,
本资②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③话短长。
注:①麻菇:另有版本为“蘑菇”。②资:供给。③闾阎: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善藏柑 弗学,不知其善也
B.干若败絮 皆若空游无所依
C.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退而思其言 其真无马邪
17.用“/”为甲文划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甲文中“卖者笑曰”,请选择或自拟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卖者的笑,并简述理由。
A.无奈地 B.嘲弄地 C.意味深长地 D. ▲
19.甲文中有许多问句和感叹句,富有情感表现力,可借鉴到乙诗的朗读中。请参考示例, 完成下表
例一:将炫外以惑愚瞽乎? 例二:甚矣哉,为欺也! “本资民用反为殃”后加 ( )(填“?”或“!”)
用反问语气,难道要炫 耀它的外表用来欺骗傻子和瞎子吗 表达作者对卖柑者的质疑。 发出感叹,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表达作者对卖柑者欺骗行为的极度愤慨。
20.【甲】文和【乙】诗都表达了对官场不良现象的批判。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则材料在批判方式上的不同。
五、心有所感,书写心怀。(50分)
21.(2025八下·滨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挥别童年的玻璃弹珠,拍去跌倒后衣上的尘土,在时光的褶皱里,深藏“告别童年的转身”与“迎接青春的成长”。每一次转身,是对童真与懵懂的告别,是审视自我的觉察以及 迈向独立的勇气……
请以“转身与成长”为题目,或讲述你的故事,或分享你的感悟,或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甲骨文的 “旨” 由 “匕(食匙)” 和 “口(嘴巴)” 构成,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本义与饮食的滋味相关,体现了 “用食匙往口中送食物,品尝滋味” 的含义。要了解 “旨” 作为会意字的特点,需要借助专门分析汉字字形、解释字义的著作。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章节专门围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展开,而《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尤其注重对会意字、象形字等造字法的阐释,能够清晰说明 “旨” 由 “匕” 和 “口” 会意而成的构字逻辑。 《诗经》章节主要探讨诗歌总集《诗经》的内容、体制和影响,与汉字字形分析无关;《战国策》章节聚焦于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特色,同样不涉及汉字构形研究。因此,应选择《说文解字》章节。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答案】①B;②A;③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① 此句中 “旨” 用的是其本义,指食物的美味。句子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与 “旨” 最初和饮食滋味相关的本义相符。 ② 这里 “旨” 由 “美味” 引申为 “旨意、命令”,特指上级对下级的指示。“诏旨” 指天子的命令,“奉旨” 指承受上级的命令,体现了 “旨” 在社会交往中表示权威指令的引申义。 ③ 此处 “旨” 进一步引申为 “意旨、主旨”,指文章或言论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句子是说阮籍的诗歌主旨深远,体现了 “旨” 在文化语境中表示思想内涵的引申义。
故答案为: ①B;②A;③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答案】3.绕;绎
4.选“坠”。“坠”隐含“重量”之意,令人联想到桂花稠密地开放在枝头的状态,化静为动。选“缀”。“缀”表示“装饰、连接、点缀”,描绘了桂花如饰品般稠密开放在枝头的状态,生动形象。
5.C
6.可以达成目标。文字细致地讲出了糖藕的风味。比如用“清爽”“软润”“浓醇”等词来形容味道,令人感受鲜明。文字突出美食的制作工艺。如通过“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写出了糖藕的制作工艺。文字生动形象,有韵味。如引用白居易的诗,令人印象深刻,适合宣传。(或:“间”“甘”“篇”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宣传。)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见解表述;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萦 rào” 指盘旋往复、环绕,“绕” 有缠绕、环绕之意,符合 “芬芳在廊柱砖瓦间环绕” 的语境,书写时注意右边是 “尧”。 “演 yì” 指展现、表现,“绎” 有演绎、展现的意思,“演绎着杭城的千年风华” 准确表达了通过糖藕滋味展现杭州历史文化的内涵,“绎” 字左边为 “纟”,右边是 “睪”,需注意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绕;绎
4.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选 “坠”:“坠” 有下落、沉重之意,隐含 “重量” 感,用在这里能让人联想到满觉陇的桂花因数量繁多而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的景象,仿佛桂花在枝头微微颤动,化静为动,生动地展现出桂花繁茂的状态。 选 “缀”:“缀” 有装饰、连接、点缀的意思,将桂花比作精美的饰品,描绘出桂花像点缀在枝头的饰品般稠密绽放的样子,既体现了桂花的繁多,又赋予其精致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日桂花满枝的美景。
故答案为:选“坠”。“坠”隐含“重量”之意,令人联想到桂花稠密地开放在枝头的状态,化静为动。选“缀”。“缀”表示“装饰、连接、点缀”,描绘了桂花如饰品般稠密开放在枝头的状态,生动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横线处需要与 “莲藕的清爽”“糯米的软润”“糖汁的浓醇” 这三重滋味依次对应,且要体现江南的情韵。“苏堤的灵秀” 与莲藕的清爽灵动相契合,“白堤的柔美” 与糯米的软润温和相符,“断桥的缠绵” 与糖汁的浓醇悠长呼应,这种搭配从景物特点到情感氛围都与糖藕的三重滋味形成巧妙的对应,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因此 C 选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解码糖藕风味来看,配音内容中 “莲藕的清爽”“糯米的软润”“糖汁的浓醇” 等词语,精准地描绘出糖藕的三重滋味,让观众能鲜明地感受到糖藕的独特风味,符合 “解码糖藕风味” 的目的。 从宣传美食工艺来讲,“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 等语句,详细描述了糖藕的制作步骤,清晰展现了其制作工艺,突出了手艺人的用心,达到了宣传美食工艺的效果。 此外,配音内容富有文学韵味,引用白居易 “桂子落秋月” 的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间”“甘”“篇” 等字注重押韵,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非常适合用于宣传,进一步助力达成制作目的。
故答案为:可以达成目标。文字细致地讲出了糖藕的风味。比如用“清爽”“软润”“浓醇”等词来形容味道,令人感受鲜明。文字突出美食的制作工艺。如通过“莲藕去衣,糯米入孔,文火慢煨”写出了糖藕的制作工艺。文字生动形象,有韵味。如引用白居易的诗,令人印象深刻,适合宣传。(或:“间”“甘”“篇”注重押韵,富有节奏感,适合宣传。)
【答案】7.①曲径通幽处;②白露为霜;③其名为鹏;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8.示例一:于李白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离别不舍。
示例二:于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 示例三:于苏轼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坚守。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①此句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通往禅房的小路曲折幽深,周围花木繁茂的景象,体现了山水之间的幽静祥和之韵,与 “禅房花木深” 衔接自然,符合语境中对山水之韵的描述。 ②出自《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渺茫的意境,展现了《诗经》中山水景象的独特旨韵,与前文 “朦胧渺茫” 的特点相契合。 ③ 源自《庄子 北冥有鱼》,前文提到 “化而为鸟”,紧接着便是 “其名为鹏”,鹏鸟的形象蕴含着超越世俗的精神,体现了哲思之韵中对自由与超越的追求,符合《庄子》的哲思内涵。 ④⑤ 这两句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近在身边一样。诗句突破了空间的阻隔,展现出旷达的襟怀和深厚的情谊,体现了哲思之韵中对友情的深刻理解。
故答案为: ①曲径通幽处;②白露为霜;③其名为鹏;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送友人》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浮云喻游子心意,以落日比故人深情,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与前文 “于陶渊明是…… 理想寄托”“于孟浩然是…… 求仕之心” 构成排比,从不同诗人的情志角度展现了古诗文的情志之韵,符合语境要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这两句,体现了杜甫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和忧民情怀,是诗人情志的集中体现。将其纳入排比句中,与其他诗人的情志相互呼应,丰富了情志之韵的内涵,句式也与前文保持一致。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通过孤鸿不肯栖息于寒枝、独宿沙洲的形象,寄托了苏轼高洁自守、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怀。作为排比句的一部分,既符合 “情志之韵” 的主题,又展现了不同诗人的独特情志,使排比结构完整且富有层次感。
故答案为:示例一:于李白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离别不舍。
示例二:于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 示例三:于苏轼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坚守。
【答案】9.①到洞穴内;②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③溶洞两旁布满石刻
10.①运用短句,描绘院落景色,富有音韵节奏美,突出其清幽静谧的特点。②不能,“溪焉?泉焉?泓焉?”是疑问语气,表现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疑惑,改后为感叹语气,失去了这种意味。(或:能,三个感叹号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11.真若钟鼓;对自然奇观的喜爱,对仕途不顺的超脱等;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
12.示例一:选A。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作者在此聆听天籁之音,能让内心归于宁静,消解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放松,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水乐洞给予作者情感上的抚慰。
示例二:选B。水乐洞的石刻与文人题咏,如郑獬命名、苏轼题记等,承载着过往文人的故事与心境,像历史的讲述者,向作者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积淀。
示例三:选C。水乐洞留存的石刻、古人题咏,蕴含着音乐文化(如“宫商”等古乐元素),传承着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作者眼中犹如文化的传承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者探访水乐洞的过程依次为:首先来到水乐洞的入口,看到山门柱子上的楹联;接着过了山门,拾级而上进入院落,此处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之后走到洞口,看到溶洞两旁布满石刻;随后到洞穴内,来回走动中只闻水声不见水,感受山水之奇妙;最后回到洞口,见到清泉如注,领悟古人对水声的感悟。
故答案为:①到洞穴内;②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③溶洞两旁布满石刻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 句中 “草木葱郁,曲径回环,石凳水榭,庭院深深,人迹罕至,鲜有游人” 运用了一系列短句,句式简洁明快。这种短句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富有音韵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精准地勾勒出院落的景色特点。每一个短语都如同一个独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全方位展现了院落的清幽与静谧,突出了这里人少景幽的氛围,与后文水乐洞的宁静相呼应,为下文聆听天籁之音做了铺垫。 ② 不能改为 “溪!泉!泓!”。“溪焉?泉焉?泓焉?” 使用疑问语气,连续三个问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面对水乐洞之水时,对其形态究竟是溪、是泉还是泓的疑惑与探究,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水的好奇。而改为 “溪!泉!泓!” 后,变成了感叹语气,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惊讶,但失去了原有的疑惑感和探究意味,无法准确传达作者当时对水的形态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也削弱了文字的张力。
故答案为:①运用短句,描绘院落景色,富有音韵节奏美,突出其清幽静谧的特点。②不能,“溪焉?泉焉?泓焉?”是疑问语气,表现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疑惑,改后为感叹语气,失去了这种意味。(或:能,三个感叹号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水乐洞之水形态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水乐洞小记》中,水的特质除了 “声空砻然”,还有 “真若钟鼓”,文中明确提到 “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苏轼借水声消解政治纷扰,暗含对自然奇观的喜爱,以及在仕途不顺时从自然中获得的超脱与释然。两位文人都以 “水” 为载体,在自然之声中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无论是苏轼在水乐洞的感悟,还是柳宗元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都体现了自然之水对文人心灵的滋养与抚慰。
故答案为:真若钟鼓;对自然奇观的喜爱,对仕途不顺的超脱等;寄托人生境遇的感慨,获得精神的慰藉,寻得心灵的归宿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选 A(心灵的慰藉者)。水乐洞的环境清幽静谧,“尘世的喧嚣戛然而止”,作者在此能专心致志地聆听天籁之音。在这自然的水声中,所有的纷扰都被隔绝,内心得以平静。对于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疲惫或烦恼的作者来说,这里就像一个心灵的港湾,能让他暂时忘却外界的压力,获得心灵上的放松与慰藉,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所以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 选 B(历史的讲述者)。水乐洞留存着诸多历史印记,溶洞两旁布满文人墨客的石刻,如 “听无弦琴”“高山流水” 等,这些都是历史的痕迹。郑獬被贬杭州时为其命名 “水乐洞”,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写下《水乐洞小记》,这些过往文人的故事和心境都依附于水乐洞而存在。作者徜徉其间,通过这些印记揣摩古人的心境,搜寻背后的故事,就像在听水乐洞讲述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因此水乐洞是历史的讲述者。 选 C(文化的传承者)。水乐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山门楹联取自元朝杨载的诗句,体现了诗词文化的影响;苏轼《水乐洞小记》中提到 “宫商” 等古乐元素,将水声与古乐联系起来,传承了音乐文化;文人墨客的石刻则承载着书法和文学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水乐洞得以留存和延续,作者通过探访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水乐洞就像一个载体,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它是文化的传承者。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A。水乐洞是作者心灵的慰藉者。作者在此聆听天籁之音,能让内心归于宁静,消解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放松,仿佛疲惫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水乐洞给予作者情感上的抚慰。
示例二:选B。水乐洞的石刻与文人题咏,如郑獬命名、苏轼题记等,承载着过往文人的故事与心境,像历史的讲述者,向作者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积淀。
示例三:选C。水乐洞留存的石刻、古人题咏,蕴含着音乐文化(如“宫商”等古乐元素),传承着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作者眼中犹如文化的传承者。
【答案】13.①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②事业;③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
14.B
15.演讲时,声音可从平缓渐入激昂,比如“大哉”“乐哉”用重音并拖长音调,展现豪迈感;语气要从陈述转为赞叹,配合仰头望“星空”的手势(手可虚抬指向斜上方);表情随“壮丽山河”露出向往神情;“不断超越的过程”前稍停顿,说到“精神追求”时目光坚定扫视听众,身体可微微前倾,用肢体语言强化情感共鸣。A.保尔出身贫寒,在革命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以钢铁意志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用文字继续战斗,他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不断超越自我。B.孙少平从陕北农村到县城揽工、煤矿做工,即便满身伤痕仍坚持读书,并重返矿洞, 在苦难中坚守精神高地,他在“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中诠释了突破环境束缚的精神追求。C.贝多芬26岁失聪,但他挺过绝望,用牙咬着木棍感受钢琴震动,在“无声世界”中创作《命运交响曲》,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巅峰,成就对音乐与生命的永恒追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演讲稿开篇直接提出核心观点,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接着阐述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追求,并通过《淮南子》中的例子说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随后详细分析人生内容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俗务、事业和审美,指出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最后总结强调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整体思路从提出观点,到分析原因、拆解人生层面,再到给出实践方法,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故答案为: ①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②事业;③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
14.AC.正确。
B. 文中提到 “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精神追求是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而非 “精神追求是第一需要”,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重音与语气:“泰山之巅”“日月星辰”“壮丽山河” 可稍加重音,突出景象的宏大;“岂不大哉?”“岂不乐哉?” 用反问语气,且 “大哉”“乐哉” 加重语气并略微拖长,展现登上泰山后的豪迈与喜悦之情。 动作与表情:说到 “登上泰山之巅” 时,可做出向上攀登的手势,身体微微前倾,眼神望向远方,表情流露出向往与赞叹;提到 “不断超越的过程” 时,手势可从低处缓缓向上抬起,象征超越的轨迹,表情变得坚定,增强感染力。 选择 A.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出身于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参加革命后,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多次负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他从未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即使后来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依然没有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用文字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坚定的革命者,再到在困境中以笔为武器的战斗者,保尔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精神高度的过程,充分印证了人需要精神追求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选择 B.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从贫瘠的黄土高原农村走出,最初在县城揽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后来到煤矿工作,面对艰苦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的磨难,依然坚持读书、思考,不断提升自我。他拒绝了安逸的农村生活,选择在更广阔的世界中闯荡,即使遍体鳞伤也不退缩。孙少平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始终坚守精神追求,从乡村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劳动者,实现了对自身环境和局限的超越,很好地支撑了观点。 选择 C. 贝多芬(《名人传》):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遭遇了失聪的打击,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灾难。他曾陷入深深的绝望,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重新振作。他用牙咬着木棍感知钢琴的震动,在无声的世界中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作,将生命的痛苦转化为艺术的力量。贝多芬从身体的残缺到精神的升华,从个人的不幸到为人类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人生轨迹正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精神极致的生动体现,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故答案为:演讲时,声音可从平缓渐入激昂,比如“大哉”“乐哉”用重音并拖长音调,展现豪迈感;语气要从陈述转为赞叹,配合仰头望“星空”的手势(手可虚抬指向斜上方);表情随“壮丽山河”露出向往神情;“不断超越的过程”前稍停顿,说到“精神追求”时目光坚定扫视听众,身体可微微前倾,用肢体语言强化情感共鸣。A.保尔出身贫寒,在革命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以钢铁意志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用文字继续战斗,他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不断超越自我。B.孙少平从陕北农村到县城揽工、煤矿做工,即便满身伤痕仍坚持读书,并重返矿洞, 在苦难中坚守精神高地,他在“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中诠释了突破环境束缚的精神追求。C.贝多芬26岁失聪,但他挺过绝望,用牙咬着木棍感受钢琴震动,在“无声世界”中创作《命运交响曲》,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巅峰,成就对音乐与生命的永恒追求。
【答案】16.B
17.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A.无奈地:笑中含对世风不实的无奈,叹世人难辨表里,只重虚华。B.嘲弄地:借卖柑之喻讽世,笑中藏对权贵表里不一、世俗愚昧的嘲弄。C.意味深长地:笑含深意,以卖柑为引,暗藏对官场与世风虚伪的揭露讽刺。
19.示例一:选问号,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表达于谦对贪官污吏挪用百姓物资的不满。
示例二:选叹号,表示感叹,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表达于谦同情老百姓遭受剥削遭遇。
20.《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批判。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作比,讽刺了徒有其表、不干实事的贪腐官吏,讽喻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入京》采用直抒胸臆(或对比)的方式批判。作者以“清风两袖”喻指自己的清廉,与贪污民膏的现象形成对比,表明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暗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译文:
【甲】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储藏柑橘,即使经过寒冬酷暑,柑橘也不会腐烂。他拿出的柑橘光彩鲜艳,有着玉石般的质地和金子般的色泽。但剖开柑橘里面,果肉却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就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用来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要炫耀外表来欺骗愚蠢的人和瞎子呢?这种欺骗行为也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好多年了,我卖柑橘,别人买柑橘,从来没听到过有什么非议,偏偏不能满足您的心意吗?世上做欺骗勾当的人可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您是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啊。
“如今那些戴着高大帽子、拖着长长腰带的人,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他们果真能建立像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救助,官吏奸邪却不知道禁止。看他们坐在高堂之上,骑着高大的马匹,醉饮醇厚的美酒,吃着肥美的鲜肉,哪一个不是看起来高大威严、令人敬畏呢?可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像金玉般华丽,内里却像破败的棉絮一样呢?如今您不察觉这些,却来查究我的柑橘!”
我沉默着,无法回应他。回来后思考他的话,难道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吗?是借柑橘来讽刺世事吗?
16.A.“善藏柑” 的 “善” 意为擅长、善于;“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 “善” 意为好的方面,两者意思不同。
B.“干若败絮” 的 “若” 意为像;“皆若空游无所依” 的 “若” 也意为像,两者意思相同。
C.“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的 “寡” 意为少;“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 “寡” 指老而无夫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D.“退而思其言” 的 “其” 指代卖柑者;“其真无马邪” 的 “其” 表示反问语气,意为难道,两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从三个层面揭露了官吏的无能:面对盗贼兴起不知道抵御,面对百姓困苦不知道救助,面对官吏奸邪不知道禁止。每个层面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在 “御”“救” 后断开,使句子节奏清晰,逻辑分明。
故答案为: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A. 无奈地:卖柑者从事卖柑行业多年,世人对他的行为从未有过质疑,唯独 “我” 提出疑问。他的笑中蕴含着对世风盛行欺诈却无人察觉的无奈,感叹人们只看重外表的虚华,难以分辨内在的真实,这种无奈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无声叹息。
B. 嘲弄地:卖柑者以自身卖柑的行为为引子,进而揭露那些 “峨大冠、拖长绅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他的笑带着对权贵阶层徒有虚名却无实际功绩的嘲讽,也暗含对 “我” 只关注柑的欺诈,却忽视官场更大欺诈的讽刺,充满了对世俗愚昧的嘲弄。
C. 意味深长地:卖者的笑并非简单的情绪流露,而是藏有深意。他借卖柑这件小事,引出对整个社会欺诈现象的议论,尤其是对官场的批判。这一笑既是对 我” 疑问的回应,更是一种暗示,引导 “我” 去思考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其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故答案为:A.无奈地:笑中含对世风不实的无奈,叹世人难辨表里,只重虚华。B.嘲弄地:借卖柑之喻讽世,笑中藏对权贵表里不一、世俗愚昧的嘲弄。C.意味深长地:笑含深意,以卖柑为引,暗藏对官场与世风虚伪的揭露讽刺。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示例一:选问号: 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 这种反问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作者对绢帕、麻菇、线香等本应利民的物品,却因贪官污吏的盘剥而变成百姓灾祸的不满与质问,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批判。 示例二:选叹号 :用感叹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 这种感叹饱含着作者对百姓遭受剥削、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凸显了贪官污吏的恶行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暗含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愤懑。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选问号,表诘问语气,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反而成为了百姓的灾祸?表达于谦对贪官污吏挪用百姓物资的不满。
示例二:选叹号,表示感叹,本来是供百姓日常使用的,怎么就成为了百姓的灾祸了呀!表达于谦同情老百姓遭受剥削遭遇。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托物讽喻) 的方式批判。作者以 “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却 “干若败絮” 的柑橘为喻,类比那些 “峨大冠、拖长绅者”,他们表面上是 “庙堂之器”,实则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才能。通过这种类比,含蓄而深刻地讽刺了官场中贪污腐败、欺世盗名的现象,借卖柑者之口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愤世嫉俗之情,批判方式委婉巧妙,引人深思。 《入京》采用直抒胸臆(对比) 的方式批判。诗中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直接点出本应供给百姓使用的物品,却因官场腐败变成了祸害百姓的东西,开门见山地道出社会问题。“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则以自身 “清风两袖” 的清廉与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形成鲜明对比,直接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在直白的表述中暗含对官场贪污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鲜明,情感强烈。
故答案为:《卖柑者言》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批判。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作比,讽刺了徒有其表、不干实事的贪腐官吏,讽喻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入京》采用直抒胸臆(或对比)的方式批判。作者以“清风两袖”喻指自己的清廉,与贪污民膏的现象形成对比,表明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暗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21.【答案】范文:
转身与成长
书桌抽屉的角落,那颗磨得发亮的玻璃弹珠静静躺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童年那个总爱黏着妈妈的午后。而此刻,我指尖划过弹珠的纹路,忽然明白,有些转身,注定是成长的序章。
五年级那年的暑假,妈妈要去外地出差一周。出发前,她一遍遍叮嘱我:“早餐要热牛奶,放学记得关窗,作业别拖拉……” 我抱着她的胳膊撒娇:“你不在我怎么办呀?” 妈妈笑着刮我的鼻子:“试试自己长大呀。” 她走的那天,我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道,眼泪突然涌了上来 ——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面对一周的生活,像被抽走了主心骨。
第一天早晨,闹钟响了三遍我才爬起来,慌乱中打翻了牛奶,吐司烤得焦黑。站在厨房的狼藉里,我忽然想起妈妈每天早起为我准备早餐的样子,鼻子一酸,却咬着牙收拾干净,重新热了牛奶。那天放学,天空飘起小雨,我没带伞,淋着雨跑回家,书包湿透了。以往这种时候,妈妈总会拿着毛巾在门口等我,可现在,我只能自己擦干头发,把湿衣服一件件晾好。夜里写作业,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习惯性想喊 “妈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拿出草稿纸一遍遍演算,直到台灯下的影子拉长又缩短,终于解出答案时,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
一周里,我学会了定闹钟早起,学会了简单的热饭,学会了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妈妈回来那天,看到整洁的房间、记着作业完成情况的小本子,眼眶红了:“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我看着她,突然发现自己没再像从前那样扑进她怀里撒娇,而是笑着递上一杯温水:“妈妈,你累了吧?”
如今再看那颗玻璃弹珠,它承载着童年的依赖与娇憨,但我更清楚,那个在妈妈出差时笨拙却倔强地打理生活的自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身。转身不是遗忘,而是带着童年的温暖,学会独自面对风雨;成长也不是突然的蜕变,而是在每一次转身的挣扎与坚持里,悄悄长出铠甲。
原来,成长路上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过去的温柔告别,更是对未来的勇敢迎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告别童年” 与 “迎接青春” 为核心,关键词是 “转身” 与 “成长”,聚焦成长历程中从童真懵懂到独立觉察的转变过程,通过 “挥别玻璃弹珠”“拍去尘土” 等具象化表达,引导思考 “转身” 这一行为与 “成长” 之间的内在关联,属于成长感悟类的引导性材料。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转身” 指对童年的告别,不仅是形式上与童真事物(如玻璃弹珠)的分离,更暗含心理上对懵懂、依赖的告别;“成长” 则是转身之后的收获,体现为自我审视的能力、迈向独立的勇气,以及对青春责任的接纳。二者是因果关系:“转身” 是成长的起点,“成长” 是转身的结果。② 写作思路:写作需围绕 “具体的转身事件” 展开,通过 1-2 件童年到青春过渡中的典型事例(如告别依赖独自完成任务、面对挫折后调整心态),刻画 “转身” 的细节(动作、心理变化)和 “成长” 的体现(能力提升、认知成熟)。常见误区:避免只写 “成长” 而忽略 “转身” 的过程,或空谈道理缺乏事例支撑;重点应放在 “转身时的挣扎与决心” 和 “成长后的变化与感悟”,开头可通过童年场景(如玻璃弹珠、熟悉的旧物)引入,结尾点明转身对成长的意义,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转身告别依赖,在独立中成长 —— 通过告别父母的过度呵护,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2.转身面对挫折,在坚持中成长 —— 描写失败后的反思与调整,体现心态的成熟
3.转身告别浮躁,在沉淀中成长 —— 记录从贪玩到专注的转变,展现认知的提升
【点评】本文以 “妈妈出差一周” 为核心事件,通过 “打翻牛奶、淋雨回家、独自解题” 等细节,刻画转身过程中的笨拙与坚持,让 “转身” 有了具体载体,避免了抽象的 “成长” 说教。从 “抱着胳膊撒娇” 的依赖,到 “咬着牙收拾狼藉” 的倔强,再到 “递上温水” 的成熟,“我” 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转变同步推进,清晰展现了 “转身” 如何催生 “成长”。以 “玻璃弹珠” 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的 “光斑” 与结尾的 “承载童年” 形成呼应,既象征童年的纯真,又反衬成长的蜕变,结构完整紧凑。结尾点明 “转身不是遗忘,成长是悄悄长出铠甲”,将个人经历上升到成长的普遍意义,由事及理,让 “转身与成长” 的主题更具感染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