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章末复习(二)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声现象章末复习(二)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4 20: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现象章末复习(二)
核心要点突破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3.声速: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液体中 ,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又比气体中 。
4.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2)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s以上,即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 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s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 。(声速按340 m/s计算)
(3)利用回声可测 ,如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二、声音的特性
5.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 、 、 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 ,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 越高,音调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 来表示,单位是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低于 的次声波,高于 的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
(2)响度:声音的 ,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大,响度越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 有关。
(3)音色:辨别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依靠的是声音的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 、 等。
三、声的利用
6.(1)声可以传递 ,如B超、声呐、蝙蝠靠发出超声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等。
(2)声可以传递 ,如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碎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7.噪声及其来源
(1)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产生的声音。除了从物理学的角度,人们还常从环保角度,把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声音也称为噪声。
(2)等级:人们用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是 。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长期生活在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3)几个特殊值
①人的听觉下限为 。
②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
③为保证 工 作 和学习,声音 不 能 超过 。
④为保证 休 息 和 睡 眠,声音 不 能 超 过 。
噪声的控制:(1)在 减弱,如装消声器;(2)在 减弱,如设置隔声板;(3)在 减弱,如戴防噪声耳罩。
教材知识纵横
1.声音的三要素
要素 含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改变方法
音调 声音的 发声体振动的 音调 :清脆、尖细;音调 :粗犷、低沉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 短、粗细等
响度 声音的 (大小) 发声体 振 动 的 幅 度 和 响 度 :震耳欲聋;响度 :轻声耳语 改变用力的大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音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发声体的 和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2.详解噪声控制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控制噪声的途径
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人耳接收 (鼓膜的振动) 防止噪声产生 在声源处减弱
阻断噪声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在人耳处减弱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声音的产生
如图2-F-1所示,拨动橡皮筋,橡皮筋会振动而发出声音;边说话边用手感觉喉头的振动。这些都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命题点2 声波
如图2-F-2所示,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 传播。因此 声 音 是 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
命题点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如图2-F-3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通过逐渐抽气和进气来感受铃声的改变,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还可以推断出 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命题点4 声音的传播
如图2-F-4所示,轻轻敲击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趴在桌子上的同学可以听到清晰的敲击声,这说明 可以传声。
命题点5 骨传导
体验骨传导(如图2-F-5所示),说明 可以传声。
命题点6 声音的特性
在如图2-F-6所示的实验中,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强,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的 决定的。
命题点7 声与信息————回声定位
如图2-F-7甲所示,蝙蝠靠超声波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现在,采用这个原理制成了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图乙)、声呐等。这说明声可以传递 。
命题点8 声与信息———B超
如图2-F-8所示,利用 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可以传递 。
命题点9 声与能量
如图2-F-9所示,用扬声器播放音乐,旁边的蜡烛火焰晃动,说明声可以传递 ,利 用声的这一性质,可以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物体。
命题点10控制噪声
如图2-F-10 所示,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防止噪声的 、阻断噪声的 、防止噪声 耳朵。
命题点11 噪声与标志
由于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现代的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如图2-F-11所示的标志表示从 减弱噪声。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探究方法: 。
(2)实验过程:如图2-F-12 所示,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 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 ,控制 相同,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3)实验结论: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实验二 探究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探究方法: 和 。
(2)实验过程:如图 2-F-13 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于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改变音叉发声的 ,再次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显示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通过 从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3)实验结论: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 。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还跟 有关。
章末复习(二)
【核心要点突破】
1.振动 振动
2.介质 不能 空气
3. 340 大 大
4. (1)反射 (2)0.1 17 加强 (3)距离
5.音调 响度 音色
(1)高低 频率 频率 越高 频率赫兹(Hz) 20~20000 Hz 20 Hz20000 Hz
(2)强弱 幅度 振幅 大 远近
(3)音色 材料 结构
6. (1)信息 (2)能量
7. (1)无规则
(2)分贝 dB 30~40 dB 90 dB
(3)①0dB ②90 dB ③70 dB
④50 dB
8.(1)声源处 (2)传播过程中 (3)人耳处
【教材知识纵横】
1.高低 频率 高 低 强弱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大 小材料 结构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振动 命题点2 波
命题点3 介质 真空 命题点4 固体
命题点5 固体 命题点6 振幅
命题点 7 信息 命题点8 信息
命题点9 能量
命题点 10 产生 传播 进入
命题点 11 声源处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1)控制变量法
(2)长度 钢尺振动的幅度 (3)快高
实验二 (1)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2)响度 乒乓球被弹开幅度的大小改变敲击音叉的力的大小
(3)幅度 振幅 大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