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难解句解读
贰
目
录
壹
叁
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怎样理解柔石的
“硬气”和“迂”
怎样理解文章中
回忆冯铿的一段话
壹
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①通行说法认为“为了忘却”是反语,实际是永不忘却。从情理看,鲁迅无疑不会忘却这些青年。
②“为了忘却的纪念”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纪念,不是“反语”所能概括。凡纪念为不忘却,而此次纪念处于反动派残酷白色恐怖下,对象是被杀害的革命者,纪念者是长辈、战友和坚强战士。
③纪念不仅有哀悼怀念,更有对敌人愤恨,且白色恐怖不允许人民畅所欲言悼念。
解读
1.常见观点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①鲁迅把纪念文字化作揭露、控诉和鞭笞敌人的武器,“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用满腔悲愤熔炼的极度激愤语言,是在战斗中的纪念,用纪念来战斗。
②纪念与忘却的统一:纪念先烈是对敌人抨击,在当时“忘却”也是为了斗争,在为了斗争这点上,纪念和忘却两个相反概念统一。
解读
2.战斗中的纪念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①鲁迅说想忘却,是因两年悲愤常袭心,想借此摆脱悲哀、轻松一下,以全力投入眼前斗争,这是以极度悲愤心情用格外冷漠语言写下的发恨话语,并非反语。
②鲁迅愿意忘却吗?鲁迅不愿意忘却,他们是好友和优秀青年,但现实残酷,许多青年的血让他窒息,写文章也难抒愤懑,唯有“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这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
解读
3.鲁迅真的想忘却吗?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鲁迅不能忘却,他语气婉转,表现出虽想忘却却无法忘却的心情。文章结尾表明“我”和广大人民决不会忘却。
解读
4.鲁迅真能忘却吗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在特殊环境下,因作者极度悲愤和斗争需要,用纪念和忘却来揭露、控诉、战斗,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忘却”,标题忧愤深广、含意深长。
总结
贰
怎样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
鲁迅以方孝孺为例说明“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是明惠帝文学博士,因燕王朱棣篡立不肯草诏就死,他“迂”且宁死不屈,其“硬气”值得称道。方孝孺与柔石所处时代不同,但“台州式的硬气”有相通之处。
解读
1.方孝孺与柔石
二、怎样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
他的“硬气”体现在认准的事坚决去干,遇到挫折勇敢承担,如朝花社的兴办与失败以及决定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等事。
“迂”主要因阅历不深、对世态炎凉所知尚少,体现他质朴单纯和戆直善良。与朋友相处是优点,在腐败社会处世是性格弱点,非品质弱点。
2.柔石的“硬气”“迂”表现
解读
解读
有一种意见认为“旧道德”指封建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道德。但鲁迅所说“新”“旧”主要从时代讲,道德指社会广大人民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有阶级内容但不等于某个阶级道德观。
解读
3.“旧道德”与“新道德”
二、怎样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
鲁迅说的“旧道德”可能指我国人民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新道德”可能指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柔石“损己利人”,用无私品格净化“旧道德”“新道德”,表现出更高尚道德风貌。
4.柔石的高尚道德
解读
解读
叁
怎样理解文章中回忆冯铿的一段话
鲁迅与冯铿只谈过一次话,印象是“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这只是从一次谈话得到的猜测,不一定符合实际,所以用“疑心”。
解读
1.对冯铿的初印象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回忆冯铿的一段话
解读
解读
写纪念文章一般着重赞扬死者功德,为贤者讳,少讲缺点。鲁迅此文如实记录,包括对冯铿不太好的印象,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些青年感情真挚深沉,文章亲切感人。
2.如实记录的意义
鲁迅最后疑心自己错怪冯铿,批评自己“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与本节开头对文学青年的议论呼应,体现作者不自恃高明、严于律己。
3.自我批评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