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艺术特征解读
贰
目
录
壹
肆
叁
亦反亦正的开篇 “谜语”
洗练精辟的事态叙述
敛锋于典的批判艺术
盈蓄内力的情感流露
壹
亦反亦正的开篇 “谜语”
1.两年被悲愤袭击,本应纪念以抒情感,却称要 “忘却”,看似矛盾。写纪念文章目的是 “忘却”,既点题又引发读者好奇。
2.作者并非真要忘却,而是避免过度沉浸悲痛,将感情暂时搁置,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纪念死者。对反动派血债和烈士功绩永铭于心,开篇之语表达复杂情感,也是对政敌文敌的有力回应,如拳师蓄势,为后文重拳出击铺垫。
解读
“我早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原文内容】
一、亦反亦正的开篇 “谜语”
贰
洗练精辟的事态叙述
1.“不敢…… 不愿…… 不屑” 三个词精准概括当时报纸在反动当局高压下的不同态度。“不敢” 体现多数报纸因白色恐怖慑迫,虽明辨是非却不敢主持正义,揭露国民党统治的暴虐黑暗。
2.“不愿” 含义:少数 “不愿” 的报纸,是庸众代言人,只关心现世利益,对国家民族命运麻木,对烈士惨死冷漠,蕴含作者感慨、无奈与 “恨铁不成钢”。
3.极少数 “不屑” 的反动御用或帮闲报纸,站在反人民反革命立场,视烈士革命文艺工作为洪水猛兽,认为烈士死得活该,“不屑” 一词将其反动嘴脸揭露无遗。短短叙述含丰富社会批判内容,展现鲁迅深厚功力。
解读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原文内容】
二、洗练精辟的事态叙述
叁
盈蓄内力的情感流露
1.“我们是有的” 看似冗余,从表情角度却是对被捕者牵挂惦念;“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照应前文,更体现对狱中战友关怀入微。
2.得知柔石被害且 “身上中了十弹”,仅用 “原来如此!……” 表达愤怒。其潜台词丰富,包含对反动当局凶残、烈士无辜被害、御用媒体卑劣、政府虚伪的批判,省略号蕴含无尽愤怒,引而不发,形成 “此时无声胜有声” 艺术效果。
解读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文内容】
三、盈蓄内力的情感流露
肆
敛锋于典的批判艺术
1.“没有写处” 不是指自然写作环境或发表地方,而是没有伸张正义、抒发愤懑之处。借助向秀《思旧赋》典故曲传心思。
2.典故背景:向秀是 “竹林七贤” 之一,《思旧赋》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嵇康不满司马氏集团被杀害,《思旧赋》借悼念曲折表达对现实政治不满。
3.类比意义:鲁迅将自身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类比,将蒋介石统治与司马氏政权类比。两个时代政治黑暗腐朽,正直人无言论自由,在高压统治下无正义之声 “写处”,巧妙批判现实,表达敛曲有致。
解读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原文内容】
四、敛锋于典的批判艺术
1.《为了忘却的记念》气盛情浓,又意在言外。开篇矛盾语句、洗练事态叙述、内敛情感流露、巧妙用典批判,共同构成独特语言艺术。
2.文章不仅展现鲁迅高超文学功力,更体现其战斗精神和对正义的坚守。激励我们在当今时代,从鲁迅作品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困难,坚守真理与正义。
解读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