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纪念》三个典故解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纪念》三个典故解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4 19: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三个典故解读






典故一 - 方孝孺
典故二 - 高僧坐化
总结
典故三 - 向子期《思旧赋》

典故一 - 方孝孺
燕王朱棣(成祖)为夺取侄儿惠帝的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下狱,他秉持着对正统皇权的忠诚以及自身的气节,坚决不肯给燕王起草即帝位诏书,最终被杀,甚至被灭十族,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
明朝宁海人,惠帝时任侍讲学士,深受倚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其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为世人敬仰。
【方孝孺生平】
一、典故一 - 方孝孺
【事件详述】
鲁迅通过方孝孺来赞颂像柔石这样的死难战友,同时揭露国民党当局的残暴与无道 ,就如同朱棣篡权般的非法与残忍。
方孝孺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歌颂的对象,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精神内涵】
一、典故一 - 方孝孺
【用典意图】

典故二 - 高僧坐化
岳飞奉诏从朱仙镇回临安路上,到长江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 “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 。岳飞一心报国,未听从建议,最终被秦桧以 “莫须有” 的罪名秘密杀害。
出自《说岳全传》,这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以岳飞抗金故事为主要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
【故事出处】
二、典故二 - 高僧坐化
【故事内容】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鲁迅借此表达自己与道悦禅师一样,虽做法不同,但都有着明确的爱憎,道悦禅师想救岳飞,鲁迅则是在白色恐怖下保存自己以继续战斗,同时也影射了现实中国民党对进步青年的迫害。
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一生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战功赫赫,却被汉奸卖国贼秦桧陷害,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痛心疾首的千古奇冤。
【背后冤案】
二、典故二 - 高僧坐化
【用典意图】

典故三 - 向子期《思旧赋》
嵇康也是竹林七贤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被司马氏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向秀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写下了《思旧赋》 。
向秀,字子期,晋人,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崇尚老庄之学,在文学、哲学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与嵇康、吕安等人交往深厚。
【向秀简介】
三、典故三 - 向子期《思旧赋》
【《思旧赋》背景】
“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鲁迅通过理解向子期创作时的艰难处境,来表达自己在白色恐怖下,纪念战友却难以畅所欲言的悲愤之情 。
嵇康才华横溢,性格刚直,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司马氏政权构成威胁,最终惨遭杀害,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体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残酷。
【嵇康之冤】
【用典意图】
三、典故三 - 向子期《思旧赋》

总结
鲁迅巧妙地运用这些历史典故,以古喻今,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将历史的黑暗与现实的残酷紧密相连,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本质。
这三个典故都围绕着奸邪害忠良的冤狱惨案展开,无论是方孝孺被朱棣迫害,岳飞被秦桧陷害,还是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都展现了正义之士在黑暗势力面前的悲惨遭遇。
1.共同主题
2.意图
四、总结
方孝孺的忠贞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嵇康的刚正不阿,与柔石等烈士为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相呼应,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是值得人们敬仰和赞颂的英雄。
3.正面人物对比
朱棣的篡权夺位、秦桧的卖国求荣、司马昭的阴险狡诈,与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残害革命志士的罪恶行径如出一辙,他们代表着黑暗与邪恶,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批判。
4.反面人物对比
四、总结
鲁迅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正面人物的崇高赞颂,对反面人物以及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批判与揭露,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与恨。
5.情感与批判